标题:传开老和尚:每个佛弟子都要做到十善业 内容: 《华严经》中,分析恶业,从我们人的身、口、意的三种动作上,列出十种恶法,叫做“十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悭贪、慎恚、邪见(痴),止其恶而行善,即为十善业。 修十善业,就是:一、不杀生而救护生命。 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 因此,对于一切有情的胎卵湿化四生都不应该杀害,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杀害及见作随喜。 即便是对我们有害的动物如蚊子、蜂、蛇等也应平等对待,须知“仁人者必能爱物,残物者决难仁民。 ”杀生的果报是十分惨重的。 经云:“杀生得十种恶报:(一)冤家转多;(二)见者不喜;(三)有情惊怖;(四)恒受苦恼;(五)常思杀业;(六)梦见忧苦;(七)临终悔恨;(八)寿命短促;(九)心识愚昧;(十)死堕地狱。 ”《优婆塞戒经》说:“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短命,财物耗灭,眷属分离,横罹其殃。 舍此身已,当堕地狱。 ”是故我们学佛之人,首应断绝杀业。 非但如此,当他们生命在危难之际时,要设法救护之,使之转危为安。 这样做,既利已又利人,诸佛欢喜,人天共赞。 《普贤行愿品》说:“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 ”是故弘一大师说:“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 ”弥勒菩萨偈曰:“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 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 ”不杀生而放生的利益和功德是很大的,《大智度论》偈曰:“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佛在《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婆沙论》云:“若一日一夜持不杀戒,于当来世中,决不遇刀兵灾。 ”二、不偷盗而给施资财。 不偷盗,就是非已之物,那怕是一针一草,都不得不与而取,不教他取、见取随喜。 须知偷盗,定会招来贫穷下贱等恶果。 是故学佛之人宜痛戒之。 不偷盗,佛说有十种利益,如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多人爱念;人不欺负;十方赞美;不忧损害;处众无畏;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常怀施意;善名流布;命终生天等。 我们非但不能偷盗,还舍己布施,救人急难,培养自己的福德资粮。 三、不邪淫而遵修梵行。 不邪淫,是指不行正式配偶之个的交合,亦即不搞非正当的男女之间的性行为。 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了青少年,举世同然,情况实为严重。 痛心的是,为父母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以为悲,反以为喜,把自己的少女当作聚宝盆。 更有甚者:“率先垂范”,真是“天眼视之,可怜可笑;宿命知之,可丑可耻。 ”“万恶淫为首”。 由此而得的果报是十分惨重的。 现生损精败神,多病夭折,家财耗尽;死后必堕地狱无疑。 莲池大师告诫弟子说:“淫,实为安毒药于美食之中,智者思之! ”印光大师说:“吾常谓世间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间接而死者,亦有四分。 ”又说:“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难出离。 ”是故在家居士当应断绝邪淫,疏远房事。 出家僧人则应根本戒淫欲。 《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生死根本,欲为第一。 明眼人当在此处下功夫啊! 常修清净梵行。 四、不妄语而说诚实话。 妄语就是虚而不诚实的骗话。 如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有事说无,无事说有;虚伪夸张,藉辞掩饰之类。 永嘉大师说:“若好妄语诳众生,永堕拨舌尘沙劫。 ”是故我们应永离妄语。 佛说若离妄语有九种利益,如口常清净,优钵花香;发言成证,人天敬爱;为诸世间之所信服;常以爱语,安慰众生;得胜意乐;三业清净;言无误失;发言尊重,人天奉行;智慧殊胜,无能制服等。 五、不两舌而和合彼此。 两舌,就是“两边咀”,同是一个人,而能说出两种不同的话。 不两舌,就是不挑拨离间、妄造事非。 利于团结的话则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甚至连念头都不能起。 在这里特别要提醒诸位注意,千万不要道论出家人,说出破和合僧的话。 因为说僧过恶的罪过是很大的。 《戒经》说:“宁可毁塔坏寺,不说他比丘粗恶罪。 ”古人也说:“宁波千江水,不动道人心。 ”所谓“须知口业债难偿,一语能招万世殃。 ”谨之! 慎之! 六、不恶口而善言安慰。 不恶口,即不盛气辱骂别人。 说柔软语,时时事事以善言安慰别人,所谓“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难消。 ”特别是恶语伤害出家人的罪过就更大了。 《谤佛经》云:“若谤法师,既是谤佛。 ”当知毁谤法师(无论其事真假),罪同谤佛,其毁谤人,必堕无间地狱,受大苦报,无解脱之期。 《法华经》云:“是人口清净,终不受恶味,以深净妙声,闻者皆欢喜。 ”我们学佛人,要慈悲忍辱,出言吐语,自当“柔和顺善,而不卒暴。 ”否则,现生招受灾祸,殁后自取冥司之罚。 七、不绮语而作利益语。 绮语,就是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的意思。 不绮语,即不秽杂戏谑,也就是说,对一切无利于身心的漂亮话、污秽话、谄媚话都不应该想,更不应该说。 守住自己的正念——一心念佛,劝人亦如是。 所谓“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八、不悭贪而常怀舍心。 悭,是吝啬的意思。 指对于世间资财,及出世法财,不肯惠施于人;贪,是引取无厌的意思。 看见人家的好东西,就想占有取消、榨取它,据为已有,以填欲壑。 贪欲从粗相来说,有五种,即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 而这五贪使人造业受苦,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是障碍修行成道的主要因素,是堕地狱的主要根源。 我们学佛人,就要学会用施舍来对治这种贪欲。 因为什么都可以舍,也就无所谓再贪了。 九、不瞋恚而恒生慈愍。 如果所贪求的得不到,违背了自己的心意,而心生愤怨,叫瞋恚。 《遗教经》说:“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又云“一念起瞋,殃堕无间。 ”《往生要集》中说:“或处经云,能损大利无过瞋,一念因缘悉焚灭俱胝广劫所修善。 ”所谓“一把无明火,消灭功德林。 ”瞋恚在某种意义上说,比贪欲的危害大得多。 《决定毗尼经》云:“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念瞋恚。 以危害大慈莫过此故。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特别要注意防止瞋恚心的暴发。 如何对治? 恒生慈愍心。 《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我们佛弟子,应当学佛菩萨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六亲眷属,常思与乐拔苦,久而久之,瞋恨恼怒之心自然无由发露之机。 十、不邪见而正信因果。 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阐提(信不具的意思)行,是名邪见。 邪见是由于愚痴的原因所发生的,它的别名重又叫“无明”。 也就是不够智慧,对于事物的真理,没有看得清楚和透彻,不知宇宙诸法都是缘起性空,无常无我的,所以才会生起无理的贪求、无理的瞋怒,而造诸恶业了。 如认为人的善恶果报是神赐予的,人死如灯熄,长生不老,地球不坏,有我的本体存在等等,都是邪见的表现。 如何对治? 就是要修因缘观,正信因果。 《缘起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世间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缘生缘灭、因果相续的。 在空间上是无量无边相互依存、错综复杂的联系着;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相续不断、循环往复地流转着。 形成“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因果关系。 一切聚散成败,都有它的因缘。 当你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你就不会再产生邪见了,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够迎刃而解了。 发布时间:2014-10-23 23:36:1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4:52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67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