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法门:临终没有病苦、头脑清醒不容易 内容: 现在学了现在就要干,不能侥幸,不能投机取巧。 临命终时还可以,我现在干它干什么? 到临命终时我再做。 临命终时如果你得了老年痴呆症怎么办? 佛菩萨、神仙都帮不上忙,为什么? 你头脑糊涂了。 要知道,临终十念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一个头脑清楚,一点都不迷惑。 我们细心观察,看往生的人,有几个人头脑清楚? 绝大多数的人,在那个时候家亲眷属不认识了。 亲人到面前:你是谁? 这就完了,这就注定不能往生。 这种人太多了,我们亲身见到的。 所以头脑清醒不容易,临终没有病苦,这很难。 第二个,正在这个时候,关键的时候,要有一个善友提醒你,你能遇到吗? 最后一念有人提醒你,念佛,念阿弥陀佛。 你能不能遇到? 遇到人家一提醒,马上就欢喜接受,就依教奉行,没有犹豫,没有怀疑。 所以这些条件都不容易得到。 我们得到这么多的信息,知道这个法门,真正想去决定去得了,决定不是假的。 那我们要做准备功夫,现在就做准备,今天就做准备,万缘放下,一心专念。 把这一句阿弥陀佛抓紧,分秒必争,念念不舍,我们得抓紧,一切时一切处,坚定受持这一句佛号。 初学的时候念了念了就跑掉,就没有了,不要害怕,一下想起来赶紧抓回来。 总是来来去去的也不知道搞多少次,有个一年半载差不多了,真能控得住,这就是好现象,这就是决定得生的现象。 真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世间一切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决定不去搞轮回,轮回太辛苦了,轮回里头决定免不了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苦不堪言。 所以,过去一切恩怨统统舍掉,恩怨都要舍,恩不舍,六道也出不去;怨不舍,三途就离不开,全都要放下。 要发大慈悲心,帮助这个世界苦难众生,要发这个慈悲心,要真干,发心真干,自己佛号不间断。 帮助众生,有缘就干,没有缘不要去找,你去找就错了,找你就又起妄念,起心动念,不找。 他来找我,我可以干,好事,帮助他;他不找我,不要去找他。 心永远住在清净平等觉,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一八0集)2013/2/16马来西亚华严讲堂档名:02-040-0180「至於义寂以《观经》下品下生之十念,注本经第十八愿之十念,深有见地」。 《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章》里面的十念,就是持名念佛。 最后,人在临终最后的十念是阿弥陀佛,是求生净土。 这是说这个人一生没有宗教信仰,不知道有阿弥陀佛,不知道有极乐世界,临命终时才遇到。 历史上有一个例子,唐朝的张善和,是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张善和在世,杀牛为业,他是屠户,卖牛肉的,杀牛为生的。 临命终时,见到很多牛头人来问他索命,他在万分恐惧之下,大声喊救命。 这个缘很巧,刚在他喊救命的时候,就有一个出家人从他门口过,听到里头喊救命,就到里面去看看。 看到张善和大声在叫救命,他说什么事情? 好多牛头人来问我讨命。 这个出家人知道,点了一把香拿给他,教他大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他就大声念阿弥陀佛,念了几声之后他告诉大家,牛头人不见了,佛来接引我。 这是《观经.下品下生章》讲的十念。 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应该是这个意思,这才圆满。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到极处。 这么短的时间发心,就是真信、真愿、念佛,十念必生,他做出榜样出来。 这个我们看了,怕有很多人把意思错会了,这净土很容易修,临终时就行了,现在何必辛苦? 何必去念佛? 老师给我们说过,临命终时,你头脑清不清楚,这第一个因素。 如果临命终时糊涂了,连自己家的人都不认识,这个我们见到的,而且很多。 老人临命终时,他的小孩、孙子来见他就问,你是谁? 他不认识了。 我还见过个老人,在台北,往生的时候只认识他一个儿媳妇,这一个人,其他的人都不认识了。 儿媳妇是常年伺候他。 那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再有一个,如果得了老年痴呆症,完了! 往生希望就没有了,助念也帮不上忙。 你看这个事情多可怕,不是那么容易事情。 遇到真正懂佛法的人,在这种要命的关头,时间非常短促,要劝一个人念佛,求生西方,他听了马上就接受,马上就照干,反应这么快。 所以临终头脑清醒难,遇善知识难;这个善知识懂得净土、劝你往生,这难;那你听了之后肯接受,也是难。 真能放下,一切都不要去想它,这都不容易做到,所以不能侥幸。 临终十念必生决定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我们不能存侥幸的心理,要认真准备资粮,要准备往生。 准备往生就是信愿持名,一向专念,时时刻刻都准备,时时刻刻想往生,才真能去得了。 对这个世间随缘,一切都随缘,决定不攀缘。 就是我想做什么做什么,叫攀缘。 遇到了是好事,利益大众事情我们可以尽心尽力来做,做的时候不要忘记往生极乐世界。 做了就把它忘掉,不要放在心上,不要记得我做了多少好事。 记这个东西,做了多少好事,生人天善道;记很多恶事,就生三恶道。 你到哪一道去,最后一念做主宰,所以最后一念比什么都重要。 你喜欢的东西要放下,否则的话,到最后的一念还会想到,你就极乐世界去不了。 什么都不能够放在心上,只有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那就对了。 所以念老在此地告诉我们,义寂用《观经》下品下生之十念,注释本经第十八愿的十念,深有见地。 他的见解正确,叫正知正见。 发布时间:2014-10-22 16:01:30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4:5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67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