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乡村整治|9个月,7个人,推动村两委,让整个村2000人丢弃的垃圾减少80% 内容: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个家庭每天产生1. 5kg的垃圾,那么中国有上亿个家庭,我们要用多少空间、人力、物力去消化所有的垃圾呢? 在各种城市病当中,空气之外,垃圾带来的问题恐怕也已经病入骨髓。 今天要介绍的,是一个以人人在垃圾分类上都成了处女座而“整理控”出名的村。 9个月,7个人,推动了村两委,让整个村子500余户家庭2000个村民丢弃的垃圾减少了80%。 简直是整理控拯救世界啊。 走近这一村子的“整理控”在手机地图app上定位“北京市昌平区辛庄艺术馆”,跟着导航从村子的南口进入,通往村子中心的主路两旁,你就能察觉:这个村子不寻常——路上少了那种,白色的,薄膜状的东西。 主路两旁,有供人们休息打尖的惬意舒适的农家/艺术餐厅。 ▲窗外是吃饭的人,餐厅主人屋内风光甚好辛庄学堂开在一旁。 由毕业于中央美院的冯钟云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开设。 ▲院中有墨迹竹林、有曲觴流水,泛舟江上。 从餐厅出来拐进商店,无论买买买多少东西,如果没有随身携带袋子,你就得学会赤手空拳地抱回家去。 ▲小卖部允许使用纸袋,该‘历史图片’是村长亲自把代替塑料袋的纸袋送到店家手中。 再往前走,疑似村广场的地方,出现了醒目的四个大字:#正确想法#仔细读下面的文字,不禁赞叹到:好正的三观! 在此墙旁边可以看到详细的“垃圾分类”指导,简单概括一下这个家庭分类法,就是说在个人家庭中,用两桶两箱替代垃圾袋。 每户村民家中都免费得到两桶两箱作为垃圾桶。 两桶是“厨余垃圾桶”和“不可回收桶”,两箱是“可回收垃圾箱”和“危废箱”。 ▲图中详细举例了,两桶两箱里应该放什么村里没有了垃圾站,改成集中定时扔垃圾。 每天早7点半、晚5点半,村里的保洁员就开着电动车挨家挨户收垃圾。 ▲这样事儿的,▲或者这样事儿的▲大型活动时是这样事儿的,有分类垃圾车停在场外供大家延续好习惯。 2提问:回收的垃圾去哪了? 走到村子最南面,红色大门里面是800多平米的棚子,布满了各式各样分类详细的垃圾桶,堆肥。 这里就是整理控的大本营。 当然了,要感谢可爱辛苦的环卫工人。 快递盒、水果网、卫护包装和无纺布(比如面膜)分开回收。 透明塑料盒、不透明塑料盒分开回收,除了几个大类的塑料外的纯塑料再分开回收……▲可以腐烂基本都可归为厨余类,用于堆肥和制作酵素……这个把整理控看high的地方,却把能把人整懵圈了。 垃圾分为42类:你懵你也可以点击大图阅读分类方法↓这样分类真能成? 村内一天产生的垃圾有1. 2吨,但通过细分类,总量的80%可由专业公司拉走回收,塑料瓶子、纸张自不必多说,包装盒、废旧电器、旧衣服也可以被回收,最后只有10%-20%的垃圾才真正成为废弃物。 这让人想到了,日本、欧洲、台湾的那些在垃圾分类上精细到近乎变态的银! 那么,是什么让村子6个月之间整体变身“整理控”的? “10米多深的大坑,用了不到4年就满了”在6个月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和中国多数的乡村一样,农村生活垃圾是头等的老大难。 与城市相比,由于没有昼夜不停运转的公共卫生系统,辛庄村分布着大大小小7个露天的垃圾站,往往是菜叶、剩饭、包装盒、各种垃圾倾斜满地,塑料袋随着风满村到处飞,引得苍蝇蚊子成了夏日真正主角,气味更是不堪忍受。 ▲“垃圾不落地项目”实施前后李志水第三届当选村长。 村长本没准备在任期操心垃圾这事儿,算着村头近6、7亩10多米深的大坑,怎么也够再用2个任期的。 但眼见着这坑才用了不到4年,自己这届刚上任,这坑就已经要填满了。 ▲村长李志水,是他和村领导班子带着大家伙清理垃圾,出人出钱出力幸运的是,7个妈妈的挺身而出。 辛庄村除了草莓出名,还坐落着秉承“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教育理念的南山华德福学校。 村里出了土著村民外,还居住着不少过来陪读的家长——他们多半内心深处有着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一份责任感。 ▲发起“垃圾不落地”项目的7位妈妈7位孩子的妈妈一心想要推动村子环境的改善,她们自行组织着会议,希望用三步走的规划改变垃圾围城的现状:整村净塑即从上至下推动禁止塑料袋包装的使用,从商户到个人,源头减少不可降解的垃圾产生。 ▲这还包括了个人生活习惯里的出门带五宝贝:环保袋、水杯、手帕、饭盒、环保筷垃圾分类与治理个人的两桶两箱粗分类——村集体投入42项细分类,对接专业回收公司。 让那些可以腐烂的拿去堆肥或制作酵素,让那些干净无害的重新回收使用。 酵素制作酵素的制作不但是解决厨余垃圾有效的方式,更是整个“垃圾处理计划”里的更具备商业价值的地方。 酵素除了用于生活,如清洁,就是所谓的环保酵素,也能和村里的草莓种植结合起来,种出替代化肥和农药的酵素草莓。 方案一出,得到了村长等村领导班子“行政、人力、资金的全方位配合” 。 ▲村中酵素制作已成规模。 3从几个人的事,变成2000个人的事从想法到实施,最难的并不是用钱和人可以解决的细分类问题,而是如何让全村400多户加入进来。 垃圾分类看似简单,但是扔垃圾的习惯并不容易改变。 其中的得与失也值得后来者思考:村头的海报有用吗? 村头先是张贴了环保倡议书,“以孝敬父母之心,敬畏生养我们的天地;以教养子女之心,护佑环境中的可爱众生;以关爱小家之心,关爱我们身边的大家庭”。 语言简明易懂,而村民对此,驻足观看心里却犯着嘀咕。 净塑? 垃圾分类法? 不能想倒垃圾就倒垃圾? 怎么听怎么像几个城里人想出来的洋主意。 妈妈拯救世界成功的关键离不开7个妈妈的身体力行。 在从意见书成形到项目正式启动的3个月时间里,她们联合艺术家和垃圾治理方面的专家连续开展了20多场公益讲座,不停地给村民们做垃圾分类的“洗脑”。 能烂掉的理论上都能堆肥或制作酵素;所有分类清楚的干净的物品几乎都可以回收;只有极少数的废弃物才是真正不能回收的,对于这一部分设立回收日▲配合一对一详细的讲解,是这些简明易懂又方便执行的垃圾处理实操术,让村民们上了船,开始了垃圾分类大业。 成效才是长久的定心丸看不到成果的项目注定走不远。 辛庄无疑又是幸运的。 这从村长李志水的个人经验里可以看得出来:辛庄垃圾不落地项目启动后的第二天,村长早上5点就来到村里溜达,想看看昨天夸下的海口“不让垃圾落地”,能成吗? 路上,没有一点垃圾的踪影。 他怀疑自己是不是起的太早。 8点左右,他再出门逛了一圈,街道路面仍然干净。 这才让他悬着的心落了地。 没多久村民也感到“垃圾不见了”,这又让他们觉得改变习惯没那么难了。 “习惯了就一点不麻烦,厨余垃圾一天倒一次,玻璃瓶之类的收满再倒。 ”“家里干净,街道上更是卫生多了”村里的土著魏大姐说。 发布时间:2017-08-28 19:16:56 更新时间:2024-02-05 18:11:48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