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昌臻法师《以戒为师》 内容: 结夏安居是佛陀传下来的,利用夏季三个月时间,不外出参学,在寺内开展学修,自我反省,互相策勉,共同提高的学修制度。 作为丛林,早晚上殿,搭衣过堂,半月诵戒,结夏安居,是不可缺少的共修活动。 报国寺这些年来基本上依教奉行。 但是存在不如法如律的现象。 希望同修们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提出办法,加以改进。 这次安居,昌臻因病未能和同修们一道学习,感到歉咎! 此次安居学修的安排:学习戒律;学习《十善业道经》、《菩提道次第论》;另外安排共修念佛。 这一部经和论,是指导修行最基本最重要的经论,应当深入学习。 戒律是修行人法身慧命的铠甲,应当系统地认真学习。 供修念佛,是解行结合,落实在行上。 总的说安排较为恰当。 今天想就自己对持戒问题的一点认识,提出来共同研究,共同策勉。 讲五个问题:1、认识戒律的重要性,树立以戒为师的思想。 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而戒为基础。 修学的次第是:持戒,修定,发慧。 摄心为戒,戒能生定。 持戒人少欲知足,三业清净,不为外境所动,易获定力。 因定便能发慧,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妄念少一分,般若生一分。 所以,学佛必须从学戒下手,从持戒做起。 下面引证三段佛陀的金口开示,以加深认识:《遗教经》:汝等比丘! 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 如暗遇明,贫人得宝。 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语译:比丘们! 在我灭度以后,应当尊重并爱护戒律。 如像黑暗中遇着光明,贫穷人获得财宝。 应当知道,这就是你们的大导师,和我住世一样。 解释:本经是佛陀对出家弟子的遗嘱。 一开始即提出,我灭度后,以戒为师。 戒律是佛的法身,所以戒律住世,如佛住世。 梵文波罗提木叉,意为保解脱。 保证持戒人获得解脱。 如暗遇明,持戒可消除愚痴、无明。 贫人得宝,持戒能增长善根福德。 《四十二章经》:佛言:佛子! 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提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语译:佛说:弟子们! 你们离我几千里,只要遵守我所制的戒律,必定能证道果。 反过来说,在我身边,虽然时常见我但不遵守我制的戒律,永远不可能证果。 解释:澫益大师说:不能持戒,则同室犹隔万里;苟能持戒,则百世何异同时。 语译:不能持戒的人,虽同处一室中也像相隔万里;假如能守戒,虽然隔一百代也像同时代一样。 因佛法是心地法门,不是时空所能阻隔的。 《涅槃经》: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 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第子! 语译:要想明心见性,证入槃涅境界,必须至诚受持清净戒律。 如果不守净戒,是魔的眷属,不是我的弟子! 解释:佛弟子与魔眷怎么识别? 看他有神通,会讲经说法吗? 不是。 主要看是否守戒。 宣化上人揭露在美国以神异迷惑人的莲生活佛,指出他财和色上过不了关,断言他是魔外。 下面举两则公案为佐证:一则是,罽宾国(今克什米尔)某地,有毒龙为害。 曾有五百罗汉用禅定功夫,未能降伏它。 后一位出家人来,劝毒龙离开,毒龙果离去。 众人问他有何神通,他说并无神通,平时持戒甚严,对轻戒也不敢违犯。 说明严持戒律,必蒙佛力加持,龙天拥护。 所以,毒龙敬畏远离。 一则是,波罗奈国,甲乙两比丘结伴步行往见佛陀。 中途缺水干渴难受。 忽见路傍有水,二人急往饮用。 甲见水中有虫,戒律禁用,不敢饮用。 乙认为目前不饮水,不能维持生命,无法见佛闻法;情况特殊,不要执著。 乙便喝足了水,甲始终不喝。 二人继续前往,甲中途倒地而死。 甲的神识生到天上,以天人身去见佛,佛很嘉许并为说法,即证果位。 乙后来也到了,佛故意问有无同伴,乙便叙说甲执著,以致死亡不能见佛。 佛即告知,甲已证果,并指责乙破戒的行为。 说明戒律是保护法身慧命,不是保护躯壳的。 所以,受戒时发誓:宁舍身命,决不犯戒。 智者借假修真,愚人丧真逐假。 通过上述三段经文和两则公案的学习,使我们明确: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戒律是佛的法身,戒律住世,等于佛住世。 戒律是僧团的法律,是僧团活动的准则。 它使僧团保持六和敬,保持纯正。 有纯正的僧团,正法才能长久住世。 戒律是僧众法身慧命的铠甲(防弹衣)。 修行是一人与万人作战,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三毒五欲。 所以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 将相虽然具有学问才能,虽能征服世界;但不能克服心中的敌人,甚至在财色面前会缴械投降。 由此可知,没有戒律防护,佛弟子的行为就没有准则,法身慧命就失掉保障;没有戒律的规范,僧团就不可能依律摄僧,和合共住。 如果没有持戒修行的佛弟子,没有如法如律的僧团,佛教也就名存实亡。 既然认识到戒律的重要性,作为佛弟子就必须树立以戒为师的思想。 2、持戒与因果近代高僧虚云大师提出修行的先决条件:第一,深信因果,第二,严持戒律。 信因果,守戒律,看似平凡,而古今来修行人没有不是持戒修行,修因证果而获得成就的。 因果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不是佛制定的而是佛发现并用以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 因果是佛法的核心。 不明因果,不可能明白佛法;不信因果,不可能获得佛法真实利益。 佛陀初转法 轮,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宣讲的是四谛法。 四谛法是世出世间因果的总纲。 《遗教经》最后,佛将入灭时,对弟子们提出:谁对四谛法有怀疑,迅速提问。 大众都默然。 阿菟楼陀尊者代表大众回答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 ……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因果之重要。 所以,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 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 印光大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星云大师说:因果比电脑准确。 电脑虽准确,会发生故障,因果律永远不会出故障。 还有人说,因果比窃听器厉害。 窃听器你不说话,它没法记录;因果只要你起心动念,它都能准确记录和储存,实在厉害! 守戒律和信因果,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自觉地严格地遵守戒律。 也只有严持戒律的人,才能使三业清净,知足常乐。 这样的人,一方面处处止恶防非,不再种恶因;一方面时刻行善利他,广结善缘。 在此基础上,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临命终时,往生西方。 如是因,如是果。 修因证果,无可怀疑。 反之,一个不明白因果,和不想因果的人,不可能严持戒律。 甚至轻视戒律,阳奉阴违,人前装作持戒,背地什么犯戒的事都敢做。 目前,僧人队伍中,出现贪污三宝钱财,甚至卷款潜逃,通缉在案;也有乱搞男女关系,甚至嫖娼的。 这些佛门败类,哪个明白因果? 哪个相信因果? 但是,我们可以断言:他们可以不相信因果,可是他们没有一个能逃脱因果! 因为证果位、有神通的人都逃不脱嘛。 凡是毁戒的人,因善神离去,生前困厄重重;临终恶境现前,后悔莫及;死后必堕地狱,长劫受苦。 3、持戒与摄心《楞严经》说:摄心为戒。 戒律用来规范三业,三业以意业为统帅,身、口二业为士兵。 (见《四十二章经》)意业清净,则三业俱清净。 所以,《璎珞经》说:一切凡圣戒,尽以心为体。 心为戒之体,持戒能令内心清净;心清净就是妄去真显,如水清月现。 戒体就是从菩提心中显发出来的。 戒体具有愿断一切恶(摄律仪戒)、愿修一切善(摄善法戒)、愿度一切众生(饶益有情戒)的巨大能量。 印光大师关于持戒重在摄心有精辟开示,说: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则诸戒均可圆持。 倘只在事相上讲究,虽一戒不犯,亦未能称为持净戒人,以心中仍有犯戒之相。 妄想的想字,心上有相。 如如不动,则无相;起心动念,即有相。 而我们阎浮从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地藏经》语)所以说,恶业如有体相,尽虚空不能容纳。 《太上感应篇》告诉我们: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可见,起心动念,吉凶已定。 因为起一念,作为善恶种子,已落入八识田中储藏起来,遇缘即起现行,而出现善恶业报。 善念恶念,鬼神均能察见,何况诸佛菩萨呢。 4、持戒与道德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偈语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学佛先学做人。 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 人格道德圆满无缺,便是佛。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既可概括全部戒律,又是一切道德的准则。 所以说,戒就是道德。 当代高僧、香港宝莲寺住持圣一法师在《梵网经菩萨戒略注》中说:戒就是道德。 不问你有大才华、学问;戒体一破,无道德,就无人恭敬。 他引据小乘经典中记载,某国一个大臣,平时很受国王尊重。 他想了解国王尊重他什么? 去盗窃国库钱财,被捕并判死刑。 他这时对国王说,现在我知道:人们尊敬我的,不是才华、学问,而是道德。 现在才知道,道德可贵! 请允许我出家。 后国王允其请。 这故事说明,政治人物受人尊敬的不是他的才华、学问,而是道德。 更何况是出家修行的人呢。 试看古今的高僧大德,那个不是道德高尚的人? 他们高尚的人格道德从那里来? 从持戒修行中来。 值得我们学习。 5、学戒为了持戒。 持戒必须从自己做起,从起心动念处做起。 个别同修学了戒律,不是用于反省自己,而是用来找别人的缺点毛病。 这种态度是错误的。 持戒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三业,要从自己做起;摄心为戒。 要从起心动念做起。 持戒修行首重摄心。 念佛法门的要领,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印光大师说:诸恶众善,皆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已。 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 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 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 (《增订印光大师文钞》卷二,复马契西书一)澫益大师俭查自己持戒不够,舍比丘戒持沙弥戒。 弘一大师甚至说自己只能持五戒。 两位大德这样做是谦虚吗? 是他们也犯戒吗? 都不是。 而是他们从严要求自己,从起心动念上下功夫的原故。 正是我们持戒修行的榜样。 古人出家以后,学戒五年,打好基础,五年以后,再学教理或参禅。 今天,我们作为一个比丘,实在差得太远。 暂不说具足戒,起码认真守好沙弥十戒。 一个边十戒都不守的比丘,怎么配称他是合格僧人? !这种人必然走向堕落! 沙弥十戒,这次大家又学一遍。 下面想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1─4条戒,杀、盗、淫、妄,是比丘戒的波罗夷罪。 如刑法中的死刑,杀头不能复活,所以不共住。 我寺曾处分两名,在戒律面前,住持与清众平等,任何人犯根本戒决不共住。 我愿意接受僧团大众的监督。 3条不淫,9条不非时食。 这两条戒是关闭生死的门户。 淫欲是一切众生生死的根本。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楞严经》语)意思是淫欲心不清除干净,不可能出离六道轮回。 饮食是生死的助缘。 常言道,饱暖思淫欲。 儒家也指出,饮食男女是生死关。 为了抑制淫欲心,所以过午不食,称为持斋。 持斋不等于吃素。 必须三业清净才称为斋。 八关斋戒要求一日一夜动一淫念,持斋即不清净。 正因为要求严格,所以时间虽短,而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6条不著香花鬘,不香涂身。 8条不坐高广大床。 凡夫都在衣食住行上面起惑造业,修行人必须把这些东西看破放下,才能谈了生脱死。 古代修行人,著粪扫衣,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就以近现代高僧说,弘一大师从日本携回的雨伞,使用数十年,补上无数补丁。 先师上离下欲留下的床单也是补丁无数。 自己对照,深感内愧! 去年在寺内垃圾池里,发现有还能使用的僧鞋、僧袜,和尚未吃完的袋装奶粉。 令人痛心! 经典记载,有三个偷吃供果的沙弥,在地狱受报。 过去没有学戒,总认为果报太重。 学戒后才明白,供果虽微,是属于十方三宝之物,所以果报最重。 7条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从消极方面讲,道家说,不见可欲则心不乱。 儒家主张非礼勿视。 先师生前,居士供养的彩电,不让僧众看,他自己偶尔看一下。 先师圆寂后,大众师要求看电视,当时要求只看新闻,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后来未能遵守,只好卖掉。 目前寺内电视,只供放有关佛教的录像用。 从积极方面讲,修行人必须培养、充实精神生活,不贪求物质享受,有道可乐,自能安贫。 10条不持银钱戒。 目前物欲横流,寺庙也受冲击。 我们认为,泰国法身寺对僧众不发现金,只供应生活必须品。 这种做法有利修行。 我们参酌这种作法,首先保证伙食营养卫生,四季分发生活必须用品,提供简易医疗。 至于衣单费不准备多发。 目前寺内,个人收受供养金我最多。 自己修持不够,怕引起贪欲,导致退堕。 所以把供养金一部分用于慈善事业,一部分作差旅使用。 决不储蓄,避免增长贪欲。 总的说,通过学习戒律,要解决两个问题,认识戒律是一个人与万人作战的防弹衣,树立以戒为师的思想。 学戒是为了持戒,持戒必须从自己做起,从起心动念处做起。 也只有深信因果,培植道德,持戒修行,才能获得真实受用。 发布时间:2014-05-13 05:13:50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4:3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