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内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今天在这里能够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同大家结一次法缘,来表示我的法供养。 《维摩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诸供养中,法供养圣。 ’当然,作为出家人,弘法是家务,是他应该做的本份之事。 今天我向大家讲述的题目是‘如何学佛’。 第一个问题是反思、反省和转变。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一个小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其实学佛就是要解决我们自己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无法解决,所以来依靠佛陀。 释迦牟尼在经典里常常把我们的南瞻部洲叫做挲婆世界,挲婆世界翻译过来就叫堪忍,堪忍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还可以忍耐。 也就是说我们还可以凑合活著,那么这里边就肯定有不尽人意,有缺陷,有不圆满。 我们常常说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求不得苦。 其实苦不仅仅是这些,所以佛经里常常说有八万四千种苦。 面对现实,我们也能感觉到许许多多,比如我们面临的很多种问题:比如说家庭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各种各样令人烦恼、缠绕的问题。 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讲,这些问题是越来越多,那么这些问题不是我们自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就选择了信佛,在苦不堪言的时候,我们来皈依佛祖,这个我觉得因缘非常殊胜,因为能够学佛的人是宿世因缘、宿世善本,不是轻易的事。 有人不以为然,其实你要珍惜,为什么? 因为还有很多的人不信佛,但是你能够信佛,你一定要把佛信得更好,那也更难。 因为我发现了许许多多不太正常的学佛的情况。 下面我们讲这样一些小问题:不是正常的学佛的几种表现形式。 是的,现在社会上的伪劣产品越来越多,学佛的人也一样。 现在我们每每发现大街上出家人到处化缘,其实出家人是不会到处化缘的。 但是他把头发剃了,穿著袈裟,有很多善良的人们就上当了。 其实化点钱都是小事,然后他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歪理诱惑你,使你误入歧途,那么这里面还有一些庙宇里的所谓的真正的出家人,他们也穿著袈裟,也把头发剃掉,但是他们说的法是不是真正的法呢? 记得有人向我讲过:有一位法师,号称法师,这位法师说是从名山上下来,然后自己照了张照片,是那种身上发光的透明的照片,到处用录相去播,而且,还说是 主席也参加了他的法会,总理也拨多少钱给他修什么飞机场,这能是真正的学佛的吗? 这肯定不是。 我提的这几种情形大家要反思,是不是我们参与了,如果我们参与了,我们是不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反思。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第二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北京法源寺毗卢殿的旁边,有个灵骨函,也就是舍利塔,每当初一、十五、星期天的时候,我总是能莫名其妙的发现有人在那儿,在那个舍利塔旁,像烤火似的,烤了一会儿,然后就又摸脸又摸屁股的。 对这件事我是非常悲哀的。 我曾经对他们说:‘那只不过是一具棺材! ’但是没人相信你的话,一会儿大家又聚拢来了,觉得那里非常的有诱惑力。 我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学佛,可是他到庙里来了。 所以我觉得应该引以为戒,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因为他不相信你说的话。 今天有这样一个因缘,我觉得有必要借此机会说一说:这根本不是一个正确的学佛者的态度! 我希望这样的事以后杜绝。 至少是应该少一些。 不然的话,我们学佛没有多少内涵。 还有人就是莫名其妙,有一次,有人就给我介绍来一位居士,说是学佛好几年了,他说:‘请问法师您能看到什么吗? ’我当时也很疑惑,我说:‘我看不到什么呀。 ’他说:‘那你白修了! ’我觉得非常可笑,因为如果仅仅学佛是为了能看到什么,我觉得人都不如猫头鹰,或者是那些蝙蝠之类的,因为它们在这方面比人有本事,有功能。 如果人要学这些东西,那跟佛会越来越远,所以根本不是一个学佛者的态度,这同样是个悲剧。 还有就是人们对密教的不理解,然后趋之若鹜。 曾经唐山有十几个居士,听说北京有密宗的活佛,还有什么空行母呀等等,一个个欢喜雀跃的就跑来了。 由于空行母和上师们给他们开了几个咒语上有明码标价,上面有四百的、二百的、三百的,各种各样的价格。 他们是工薪阶层,花不起这么多钱,感觉很迷茫,就找我来了。 然后就问:‘空行母是在空中能飞行的吗? ’我说:‘不是这样的,空是《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的空,这怎么可以说是满天飞的呢? 这不是的。 ’但是他们不了解,所以最后他们把咒语交给我了,他问我:‘师父你怎么办? ’我说:‘你就不要问了,只要你没有负担就好了。 ’─这同样是个悲剧。 再不就是‘F-L-G’,‘功’是最可怕的,有很多学了佛教的人放弃了学佛而去学‘F-L-G’,他说你们这个东西速度不快。 他觉得那个‘F-L-G’速度快,那我就不知道你究竟要往哪条路上走得快了。 如果真的要修‘三恶道’的话,那肯定很快。 曾经有一个李XX的弟子找到我,试图要说明他们的那个‘F-L-G’要比佛教高明多少,当时我就说:‘你给我滚! ’这位李XX的弟子就急了,说:‘出家人怎么能这样呢? ’我说:‘是啊,你师父不是教你们真、善、X大 法的吗? 你怎么一点儿也不能忍了呢? ’学佛要走正道,不走正道,不能称其为学佛者。 对我们每个人来讲,现在正是反思的时候。 我们过去曾经走了许许多多的弯路,没关系,只要你能够回到正道上来,还为时不晚。 如果你一意孤行,你觉得你走的是正道,是对的,那我会说:‘你很危险! ’我们要反思这些个不正常的现象。 第三点,佛陀的内涵。 ‘佛’字,中国人造这个字造得非常好,它是一个‘人’字,旁边一个‘弗’字。 ‘人’呢说明学佛只能是人才能做的事。 有人说:‘你看我给牛也皈依啦,马也皈依啦,把那些放生的动物都皈依啦。 ’这在菩萨戒里面是学平等法,其实这些动物未必受皈依了,它得了一条生命,这倒肯定是无疑的。 你要知道,通过这种仪式,你、你的所得因缘、你的成佛的资粮在积累。 我们经常见到有些受了菩萨戒的人常常对那些畜生讲:‘你是畜生! 有痴! 发菩提心! ’其实它会发吗? 不会发。 但是我们的心由此而改变,这非常有意义。 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因此,我说学佛只能是人才能做的事,任何一种动物都不可能做。 不论你怎么样赋予它,它也不行,因为我会说法,他不知道佛法是什么意思。 我们一定要珍惜人身,非常难得,我们要珍惜。 不要走错了,学佛是人才能做的事。 旁边有一个‘弗’,也就是说不是‘人’的价值观念你才能成佛,有很多人学佛了,还在斤斤计较,还在跟家里的人、社会的人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在计较,你要知道,你一信佛,你的价值观念应该超越‘人’了,至少你要学著、试著超越。 你怎么可以再去斤斤计较? 所以这是个悲哀。 我曾经在路边经行的时候遇到两个人在探讨,在愤怒地探讨:说某人已受了菩萨戒,但是又喝酒、又吃肉,还有骂人,还干坏事。 两个人说得特别激动,而试图引起我的注意,我一贯不注意别人的事情。 后来他们终于耐不住,就问:‘请问师父,你给评评理。 ’我说:‘你们俩是佛教徒吗? ’他们说:‘是啊,我们受菩萨戒已经七、八年了。 ’我说:‘你们说的那个人他是佛吗? ’他说:‘不是。 ’我说:‘那你们学佛就好了,没必要你跟他学。 ’你又何必去计较呢? 各有因缘,因果自负,如果你能劝说得了他,你应该去劝,如果你劝了他三次,他再也不听,那么接下去你再劝的话那就是你的过了。 因为戒律上有规定:你只能劝三次,超过三次,人家再也不听,那就是你有过了。 因为你不知道,这是因缘不合适。 所以我们明白了,我们要改变我们作为‘人’的价值观念。 所以我们要说,我们是‘人’,我们很幸运,但是我们要改变‘人’的价值观念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起,弘一大师有一句话:他说‘昨日种种比如昨日死’就是说你在告别过去,‘今日种种比如今日生’,因为你获得了新生。 如果你一直纠缠在过去,那么你没有希望。 这个不是我危言耸听,因为学佛就是要不断告别过去,你才能够真正的放下,放下才会看破,看破你才会自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信你就试试。 如果你一直纠缠过去,二十年前、昨天或是前天的事情,你一直在计较,那你学佛没有希望。 这种悲哀、这种烦恼都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说明你还是人的价值观念,有人耿耿于怀、记忆非常深刻,那说明你的记忆力好,你做人可能是合格的,但是你要学佛,你是差之千里,所以要反思、反省,要转变,转变我们的价值观念。 我们要告别过去,展望未来。 告别过去,是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展望未来,是因为未来有希望;把握现在,是因为只有现在,我们才能有所作为,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在。 这是第一个大问题:反思、反省、转变。 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差错。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依佛学佛。 当然有很多人依人学佛,那我不加评论。 今天我要正本清源,我说依佛学佛。 因为佛的意思是‘觉者’,觉者就是智者,说的更清楚一点就是明白人。 有很多人说:‘我也明白。 ’其实这未必,如果你真正明白,你就不会有烦恼。 但是你有很多烦恼,我们有很多我们解决不了的烦恼。 当别人不惹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是有烦恼。 我们往往看到自己都会别扭,这个就是没有‘觉’。 而我们是不觉的,为什么? 几乎我们所有人:凡是人,他就有人的缺点,几乎每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因为你的认识观念的局限,导致了你的世界的局限,所以我们人看这个世界总是不清静的,但是诸佛菩萨看我们这个世界是清静的,所以我们总是怀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路程,其实不会,其实佛教讲心包太虚,亮周刹界。 如果说总是愿意跟人计较的话,那我们就是鼠目寸光,那样我们就是背著各种各样沉重的负担来学佛,我们背著枷锁、背著房屋、背著地、背著家庭,背著各种各样沉重的负担,不用说到极乐世界,就是说你到火车站,你也未必能走得了。 所以我们必须放下我们一切的包袱。 但是你不要误会,放下不是放弃,是在我们行为观念上的一种突破,这正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一直说我们要反思、反省、转变自己。 因为往往作为我们人来讲,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我们就好像每人都戴著一副眼镜一般,这个眼镜是有色的。 我们戴了各种各样的有色眼镜,所以我们产生了争论、产生了矛盾。 一个戴红色眼镜的人对一个戴绿色眼镜的人讲:‘世界是红色。 ’戴绿色眼镜的人说:‘世界是绿色。 ’这两个人争论起来没完没了,最后打起来了。 他们有意义吗? 他们毫无意义。 我们某些佛教徒就是这样毫无意义,就说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好,其实毫无意义,你们本身就戴著眼镜看世界。 所以我们要给别人机会,要包容别人,有一天你明白了,我戴的眼镜本身就是有色的,所以你也应该给别人机会,否则别人也不允许你的红色眼镜成功,所以你应该包容别人。 第一点是应该包容。 如果一个佛教徒不包容别人,老说自己是对的或者别人是错的,根本不行,你不是学佛的人。 第二点,我们在包容的同时,也要把眼镜摘掉,因为只有摘下来之后,你才会知道,原来不论什么颜色的眼镜都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还是要反思、反省,不然的话你一直会跟人计较,你就觉得我对呀,我一直很对呀。 我就反问他:‘既然你是对的,你为什么还有烦恼? 还要生气? ’他说:‘我对我才烦恼。 ’我说:‘那你最好不要对了。 ’对我们每个学佛的人来讲,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应该改变我们原来自以为是的价值观念。 我们在家里学佛,就要统理这个家庭,希望这个家庭都学佛,其实这样是错误的,如果你有那样的一种想法,你也得需要一个过程,让别人了解你、理解你,最后才能够选择你的信仰。 不然的话,人家会相信你的信仰吗? 你自己在家里就怪怪的,简直就是一个佛盲,你这个佛盲给人的感觉就是:‘原来佛教徒都是这样! ’非常错误,所以我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加在别人身上,因为你们的眼镜不一样。 所以要给别人机会,要包容别人。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一定对,别人不一定错。 正是因为如此,有一些友人赞叹你,你千万不要得意忘形。 为什么? 因为别人无论怎样赞美你,其实你不一定是那么好,你记住;同样别人无论怎样抵毁你,你也不一定那么坏。 你难道不就很坦然了吗? 有人说:‘平常心是道。 ’我听得出来,这里边有无奈的成份,无可奈何才说:‘顺其自然呀,平常心吧。 ’其实佛教的平常心是平等心,就像我刚才说的:你赞叹我和你抵毁我,我的感受是相等的、平等的,这才叫平常心。 不然你总是觉得赞叹比抵毁好,那这还是不平等。 所以这还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事情。 第三点:依‘三法印’来学佛。 很多佛教徒他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一生都在学佛,但是他不知道‘三法印’为何物。 当我说:‘如果说一个佛教徒他不知道三法印是什么,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很好的佛教徒。 ’的时候,他茫然了,他说:‘三法印到底是什么? ’‘三法印’就是印证佛教的标准,他是不是佛教,用‘三法印’来一印,就知道了。 有人如果想混水摸鱼,如果你要明白‘三法印’,那混水摸鱼的人就根本没有市场。 为什么? 因为你有法宝。 不然的话,你就纯在那儿上当受骗,这是肯定的。 什么是‘三法印’? 第一是‘诸行无常’;第二是‘诸法无我’;第三是‘涅槃寂静’。 就这样简单。 非常非常简单,但是很多人不知道。 我觉得非常遗憾。 ‘诸行无常’指的是世界上所有所有的宇宙万有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不停的变化著的,有人说这是‘辩证法’,没错,正是由于永远不停、迁流不住的变化著,我们感觉到过去的事情不会再回来,就像我们昨天见到一条河,我们的观念里那是长江、那是黄河、那是什么永定河等等,我们观念意识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今天又去了,我们的观念里还是那条河,其实我们错了,为什么? 因为昨天的河已经流过去了,而且在我们探讨的当下,这条河又流过去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说,不仅仅是这条河流过去了,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在流过去,我们每个人都在变化著,这就是‘诸行无常’。 正是因为‘诸行无常’,才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机会,我们会发现即使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今天我重新开始,依然可以改造我们的命运,如果说永恒不变,那就是佛教讲的‘宿命论’,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发现不变的东西,一直都在变。 有个禅师叫白云首端禅师,他做了一首诗,他说:‘夏日拥芳丛,游来趣不同。 ’就是说:夏天的时候我们在一个花坛的旁边,站在那里。 ‘游来趣不同’说是每天每时感受肯定是不同的。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无论你的年龄,你是小孩也罢,你是老年人也罢,你的白发就从现在开始,不是说你的白发到老了突然间出现了,你突然一天变老了,哪有这样的事? 得有一个过程。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人们老是觉得现在的东西不好,当你拥有的时候,你总觉著你拥有的东西不如你想像的那么完美,所以去年的花比今年的好。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就是说没有必要等到那个花非要落下来,然后你才说一切都是空的,都是假,都是如幻如化。 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他揭示了‘诸行无常’,所以学佛的人必须在‘诸行无常’上去下功夫。 如果不能在‘诸行无常’上去下功夫,我们几乎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这是佛教的‘三法印’的第一个法印。 ‘诸法无我’,‘诸法’是宇宙万法,这个‘我’人们常常不大清楚。 ‘我’是‘主宰意、实在意’,也就是说我们总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主宰,有一个实在,在冥冥中来主宰我们,我们学佛了,我们在求佛、拜佛的时候说:‘哎呀,老佛爷,你保佑保佑我吧! ’其实你就是感觉到有一个主宰,佛在主宰我。 我觉得不对,因为佛是觉者,佛告诉我们,也应该做觉者,那个时候,你是自己主宰自己,应该是这样的,我告诉诸位,佛不是万能的。 你不要悲哀,佛不是万能的,但佛最有希望,所以‘诸法无我’就告诉我们任意宇宙万法没有实在,也没有主宰,它们都是不固定的。 你不要悲哀,真的是没有固定的东西。 但是反思我们现在我们都有‘我’,人为什么不能成佛? 因为有‘我’,有‘我’你才恐惧,有‘我’你才担心,有‘我’你才害怕,有‘我’你才幻得幻失,所以老子说:‘我有大幻,唯我有身’,人有这个身体,麻烦就来了,然后挣钱呀,然后买什么药洗澡呀,要穿衣服呀,各种各样的这些待遇,然后就在维护它,但是你怎样拼命的维护它,可以这么讲,这个身体都是慢慢、慢慢地变坏,也没有办法。 所以我要说的一句话:我们人类的身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你只能去使用它。 我们甚至对很多事情都无可奈何,我们可以把一个茶杯放得远一点,也可以近一点,这可能是还有办法的。 但是你说我想没有病,你不可能,你说我想不死,还是妄想,所以人无可奈何。 正是因为这些无可奈何,所以人才学佛。 但是学佛,刚开始的时候,你说学佛,我要长生不老,这些诸多种种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希望佛陀来帮助你,可以,但是如果你永远有这种想法,那你就错了。 最初的因缘,可以因为不同的因缘而走进佛门中来,但是如果我们一直抱著一种迷信的或者似是而非的观念来学佛,几乎说可以没有希望。 因为希望是要我们看破,希望我们放下,这种看破、放下的最好的工具就是‘三法印’。 所以我如果一旦认识到我只是四大五蕴结合的人,那么我们还会再坚持认为我有理吗? 我想你不会。 你想想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四大地水火风。 是因为骨骼是坚硬的,把它比喻为地;火是我们身体的温度,把它比喻为火;水是因为我们身体血液的流动,把它比喻成为水;风是因为我们的风气,所以比喻为风。 我们的身体就是由这四种元素组成的。 有人说:‘四大皆空,哪四大? ’有人说:什么家庭呀,什么各种各样的大呀(也有说酒色财气是四大的)。 人不理解佛教,所以就这样误会,说‘四大皆空’是这样一种‘四大’,因为是由这四种零件组成我们的身体,你说那一种零件是我们的身体。 比如说:我们还可以举个例子,既然是宇宙,于‘诸法无我’,我们不仅仅探讨人无我了,还有法无我呢,比如说‘氢二氧一’,人们都说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是啊,我们一碰到电的时候,水就分解了。 就变成了氢和氧,分离出来了。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去问大家:‘你说氢是水,还是氧是水呢? ’我可以这样讲:‘氢也不是水,氧也不是水。 ’因为《金刚经》告诉我们:世界是一合相,是一缘起,聚组起来的一个相,所以我们人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对不对? 你认为有主宰吗? 没有主宰。 所以你不要一厢情愿,你只能延缓衰老,但是你不能永远不老。 如果你九十岁、一百岁,还长得像小孩一样,你认为正常吗? 我们就觉得不正常。 正常的自然法则是生老病死。 这是一个无法替代的自然法则,这是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们的世界才是挲婆世界,堪忍,还可以忍耐。 所以我们还是要反思,我们反思我们是不是知道这个‘诸法无我’,所以从‘诸法无我’之中我们就走出来了,我们走到第三个‘法印’。 我们还要补充一点,因为有‘我’,人们才担心,因为有‘我’,人们才恐惧,所以人们不敢做出牺牲,比如《金刚经》说:歌利王因地的时候,舍身喂虎,割肉喂鹰。 如果他有‘我’,他还会这样做吗? 当初我学佛的时候,我一看《金刚经》,我非常恐怖,我说这样的佛法我学不了,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学到一定程度,我能这样做,至少我现在理解了佛陀,为什么? 因为他已经证得了‘无我’了,他觉得我并不实在,我可以奉献,可以牺牲。 释迦牟尼在因地的时候,他遇到一个夜叉来考验他,夜叉在那里面说了一句佛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释迦牟尼在因地的时候,他在修行的时候,他一听到这个法,他立刻就有所悟。 这个夜叉说完了,就不再说了。 释迦牟尼就问他说:‘你把下边那半句偈说出来。 ’他说:‘我不说。 ’他说:‘为什么? ’他说:‘我饿著呢。 ’他说那怎么办呢? 他说:‘除非你答应我一个条件,让我把你吃掉。 ’佛祖为了追求真理,因地的时候就是他还在做菩萨的时候,他说:‘可以,只要你告诉我,你可以吃掉我’。 所以这位夜叉就告诉他了:‘生灭灭矣,寂灭为乐。 ’释迦于是大悟,夜叉也没有吃他,因为这是菩萨的一个示现。 这就是他敢于牺牲自己,而现在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敢牺牲自己,我们非常恐惧,幻得幻失,所以我们面对释迦牟尼,我们要发惭愧心。 有人常常请一尊佛像,他老是去装个藏呀,开个光啊。 我觉得我也理解,因为作为一个层次的因缘,我必须理解这种信仰的层次,但是你要知道,我们把佛像摆在那里,是在随随时时的提醒我们自己,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就跟佛菩萨、佛陀的身、口、意三业是相应的,是应该见贤思齐的,而不是说一开光就有灵验了,我是这样想的,当然我可以包容,包容那些能去开光的人,因为他的信仰层次就这么高,他跪在那个佛像前,放点香蕉,放点苹果,他开始就向佛陀讨价还价,他说你保佑我这个,你保佑我那个,提了好多好多条件。 这非常麻烦,你自己的心地不改变,你说佛陀怎么去满你的愿。 有人信著信著佛就急了,说这佛信得没用,因为他不满我的愿。 你要知道,你心里并没有那个种子,他怎么满你的愿呢? 因为佛陀要解决生死的问题,不是要解决你升官发财的问题,当然,你要是去做好事,你说我来三界,要做国王,要做大富长者,没问题,肯定满你的愿。 但是你必须播种,必须种下那个因,你才有可能满愿。 就像必须精进的修行,你才有可能成佛。 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没有什么事的,古人说:不是有心息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 往往我们坐禅的时候,胡思乱想,浮想连篇。 问这个,问那个,我的妄想这么多,怎么办? 怎么办? 无事可商量!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那些妄想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你要放下,不要在意它,就像天空中飞过来几片云一样,它飞过来就让它飞过来,它飞走了就让它飞走了嘛。 你为什么要阻碍呢? 《金刚经》你也学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你不要住在那片云彩上,那你还有妄想吗? 我想是没有了。 这不只是在理论上可以成立的,在实践中我们也是可以去检验的。 所以学佛是实践的法,不是靠我们说的多漂亮。 不过今天有这样一个因缘,我还是不能不说,说过了之后,就要靠我们去体验。 我们真正地了解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我们就会感觉到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是‘不移旧时人,只移旧时行旅处。 ’人还是原来的人,只是我们的思维观念已经发生改变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那些容易引起我们烦恼的事情,我们再也不会烦恼了。 容易引起我们激动、高兴、欢喜的事情,也不会那样激动,我就很平静,因为该来了它就会来了,该去的必然会去。 为什么? 因为该来的你拒绝是拒绝不掉的,比如说你的业力、你的业报,有人老发牢骚,我学佛之后,他既然还不顺利,那就很正常了。 因为因果现前了嘛! 但是你的思想观念一转变,你就是重报轻受。 你想一个人被箭射伤了,受伤了之后他就发牢骚,他越发牢骚,接二连三的箭就把他射的刺猬一样,最后射死。 因为就一件烦恼,就一支箭,如果你真正会用智慧去关照它,你就会发现你只要一咬牙,这支箭也就过去了,而且就真的过去了,你就会偿还业债,《一梦漫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别人欺负自己了,往昔所造业债,今日偿还,岂不快哉! 我觉得是一种境界。 当然,做游戏想,这本来是‘诸行无常’都已经过去,‘诸法无我’没有主宰,难道不是一个游戏吗? 《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是让我们去体会的,不是让我们去说的。 有人做了一个梦,又告诉这个人,告诉那个人,弄得很多人心里都不得安宁,因为那是梦,我要告诉大家:睁著眼都是一场大梦,何况闭著眼? 所以要注意,既然要学佛,就好好学佛,不学我也毫无办法。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法印’,叫‘涅槃寂静’。 有人一听到涅槃就很伤感,说这就是死掉了,其实根本不是,涅槃是不生不灭,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是不美不丑,不高不低,不好不坏。 有人问: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呢? 因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二元的境界,都是人分别出来的。 比如说你看这个人长得漂亮,另一个说他长得不怎么样,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绝对不一样。 我觉著这个茶杯非常好,那个人说这不行,因为他的要求高了一点,因为他们的身份呀、文化呀,还有自己的地位呀,各种各样的因缘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价值观念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不定。 我常常讲一只麻雀飞过来,一个人长得再漂亮,它也不买你的帐,他也会被吓跑,你说这定不定呢? 我们的这种美丑的观念都是人制造出来的。 人老是按人的观念去衡量世界,就产生许许多多的误差,所以有时人他就怪了,他就不好好做人了。 他一学了气功、一学了佛之类的,他就开始瞎琢磨,他要飞起来,他要知道很多东西,他要能闻著什么香味。 我告诉你,人的鼻子比狗的鼻子差远了,你能闻到什么有什么了不起,根本不值得一提,你不要骄傲。 你要学佛,这种观念必须否定掉,人为什么老不甘心去做人,他老想像鸟一样飞起来呀,像鱼一样在水里游呀或者是出点功能什么的。 那我告诉你,只有人才能学佛,你要真的变成那些东西,那你就没希望了。 ‘涅槃寂静’告诉我们,什么东西都是不定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不美的,同时也不是丑的,因为是远离二边,叫行于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这才叫智慧到彼岸,不然的话,你那有希望呀? 人就犯这个毛病,这个人是好人吗? 不是。 是坏人吗? 也不是。 因为是好人见到他,他就是好人,坏人见到他,他就是坏人,是不定的。 学佛要把这样的价值观念超越过去,只有超越了这种价值观念,你才有希望。 所以叫不好也不坏,不好就像一枚硬币一,你看到了正面,就有字,你看到了反面,就说没字。 你能说这个硬币是有字或无字吗? 你不能说,因为你说了有字或无字,都偏了一边。 真正修般若波罗蜜的人,到八地菩萨,他是空有定观,他看到有的时候,他就看到空了,他看到空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看到的是有,为什么? 因为我们人不是偏空就是偏有,非常麻烦,所有偏空的人最后胡作非为,他说什么都没有了,这可以吗? 我们常说一切法皆空,比如说你上厕所,男的你跑到女厕所里,你试试? 这非常麻烦,所以道德规范你必须严持。 空也不碍有,空是在有上通达的。 你只有看到水流动,这是有,同时你感到刹那刹那都在变幻,孔子在川上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过去的一切都像这水一样流过去了,你看它停留下来了吗? 你看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在流水上去感受的,你不要说我观无常,我就在那想无常。 那不行,你得观事物,一切宇宙万有中体现出的无常,这才是真正的观照,不然的话,就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好坏美丑一切一切二元的境界都是错误的。 我们不著在上面就可以说是涅槃了,就可以是‘涅槃寂静’了。 让我们真正的不著在美丑善恶高低观念之上,这简直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觉得是有希望的。 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上只是一个怎样把握的问题。 不然的话,学佛如果是很轻松的话,像我刚才这样的讲,那我自己就已经成佛了。 这根本不可能,我还得慢慢地去改造自己,在我自己的心理上改造,在我心理上播种、耕耘。 如果在外面去跑、去闹,几乎也没什么希望。 一个人可以初一、十五去拜拜佛,星期天也照样可以,但是整天泡在这里,我就不知道你的心安住在哪里。 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行走坐卧皆是禅,不一定,你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不要吹牛皮。 你自己试试你想要出来的时候,你就不让他出来,你这才叫你做了自己真正的主宰,要不然的话,你在做你的主宰吗? 我想这不是的,你就在随境所转。 《金刚经》告诉我们,如果被物转,即是凡夫,若能转物,即是如来。 其实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4-03-20 01:06:14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4:3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