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静波法师:欲望少一点,快乐就多一点 内容: 前语释静波: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哈尔滨极乐寺住持。 1963年生,1986年到哈尔滨极乐寺出家,1988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院,1992年毕业后攻读研究生,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有些人认为,佛门就是远离尘世,不理会世间人情,这当然是一种误会。 从汶川大地震赈灾活动中佛教界弘扬佛法利生的真实事例中,大家都看到了,佛法原来与世间时刻相连! 佛教不是消极地避世,而是积极地救世;不是空洞的清淡,而是真实的践行。 2005年6月,静波法师参加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发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获精进奖。 他说:构建和谐社会应当是佛教徒自觉不自觉的使命,因为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佛在心中,路在脚下。 2008年7月下旬,在静波法师南下弘扬佛法之机,本刊有缘采访到这位来自黑龙江的高僧。 佛门讲六和敬,就是讲和谐的条件凤凰生活周刊: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极乐寺僧众们也在行动吧! 释静波法师:灾情发生后,极乐寺向四众弟子发出了倡议,我们积极行动,在很短的时间里,我们就筹集捐出了50万元善款。 钱不是很多,但关键是我们做了,我们尽了我们的责任。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人人都是有责任的,所以我们做了就欣慰了,因为我们回避不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凤凰生活周刊:佛门倡导众生平等和万物相融,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吻合。 您认为佛门中人在构建社会和谐上能做些什么? 释静波法师:和尚,以和为尚。 佛门讲六和敬,就是讲和谐的条件。 和一定要有条件,符合这个条件才能和谐。 六合敬就是出家人必须要完成六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身和同住,这是和谐的基础。 第二,口和无诤。 第三个意和同悦。 第四个戒和同修。 第五个见和同解。 第六个是利和同均,构建和谐社会也一样,做人的道德伦理是和谐的基础,所以社会要守法,我们出家人要守法守戒,这是和的基础。 所以,佛门的和和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致的,甚至是更圆满,如果能够做到六合敬,那么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我相信都会和谐。 所以我们出家人要把自己担当责任、义务做得更到位,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去认同、去感悟。 我经常说一句话就是:当我们可爱的时候别人才爱我,如果我们不可爱别人就不会爱我。 只要心里不执着就是修心! 凤凰生活周刊:请问法师,在这个喧嚣的物欲社会里,佛门是如何修心的? 释静波法师:只要心里不执着就是修心! 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我们都是这个世间的过客。 所以我们要锻炼自己不执着。 这个不执着是什么呢? 是我们放下但不放弃,我们在不放弃的过程中学会不执着,这就是放下。 这个放下才会有特殊的意义,这就是修心。 我们只有不执着在某个事物上,才会解脱。 否则,我们执着在某个事物上都是一种错觉。 我们必将受局限,所以我们需要醒过来,这就得从我们当下做起,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认认真真做好,在做好的时候不要去留恋。 佛学倡导活在当下,佛在心中,路在脚下。 活在未来,只有妄想;活在过去,只会痛苦;活在当下,才能对现实负责。 我觉得修心应该有四点:第一,放不下放弃。 要面对现实人生、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有人以为放下就是全部不负责任。 第二点,随缘不随便,不去烦恼,但我们还要去担当,还要去负责任。 第二点,随缘不随便。 也就是我们入乡要随俗,但并不是说我把我们的遵守法律道德伦理的底线放弃了。 比如,我是个出家人,今天要陪一些朋友吃饭,我可以吃素,你可以吃肉,但我不能,可以随缘,但不可随便。 第三是圆融不圆滑。 圆融是什么? 是包容是大气,要换位思考,但不是说出家人没有原则。 佛门的戒律是什么? 戒律是我们受戒人的两只脚,没有这两只脚就走不了路了。 第四,负责不是负担。 不要把对家庭、对社会、对信仰的负责当作一种负担。 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在负责的过程中会得到快乐。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间的过客而不是主人,只要我们多做一些利于社会、有利于人群的事情,我们就有快乐的资本,就有快乐的理由。 简单才自在。 凤凰生活周刊:现代人生存成本很大,什么房奴、车奴、卡奴,仅仅这些称谓就让人感觉到一种压力感和焦虑感。 法师如何开导这些充满危机感的人们? 释静波法师:我觉得首先是要量力而行,给自己一个定位。 我还是那句话,简单才自在。 人就是这样,欲望少一点,快乐就多一点。 为什么要做奴隶呢? 我希望大家做主人。 许多人为什么不快乐呢? 就是因为他们活在攀比的世界里,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钱,不服输,就去比,就去争,于是就伦落为奴隶。 也许有人会问:佛门是反对人们进取的吗? 我的回答是:不! 佛门讲的是随缘,能努力的我一定去努力,但努力的结果如果达不到目的,那也没有关系,因为我尽力了,也就问心无愧。 如果达到了目的,你也是过客,不要太欢喜。 有个禅师说:一派青山景色优,前人种地后人收。 后人收了莫欢喜,还有收入在后头。 我们都是过客,把一个过客做好,简单点,自在点。 如果你赋予了自己更多的东西,你想得到更多的东西,你就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如果你随缘,能得到多少就得到多少,那么你就是快乐的。 发布时间:2014-03-20 01:05:50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4:3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