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当今学佛者应如何善用其心 内容: 降伏其心有些人看来不贪,其实是他贪不到,所以就表现不贪。 有台湾道友说念了十五年的《金刚经》了,好像一点儿都没有得到利益,不想念了,我就跟他说不想念就不念了。 怎样能把心降伏住?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为什么读了十五年《金刚经》都不能降伏一下自己的心? 经上告诉的事一件都不做。 金刚是形容词,形容您的心。 须菩提问降伏其心,因为他还没断无明。 怎么降伏自己的心? 心能住吗? 究竟什么是心? 把妄心当成真心绝对是错误。 真心是有标准的,古老的中国传统讲明心见性,跟禅宗所说的明性相似,但不是证入证得的。 菩萨要断无明是要明白世间相全是无常。 在无常当中有没有个常呢? 没有。 找一个常的,就是自己的心。 我们现在是迷了,但心没有失掉。 众生的心跟佛性毫无差别,这里所说的是本体,心体,不是说妄心。 心体永远是光明遍照的,永远迷不掉的。 一个人发的菩提心,他就住在菩提心上。 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位菩萨,登到十地。 《大乘起信论》告诉我们:业相、转相、现相。 登到三十位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是一步一步的经过三十位。 他们有所谓“相似见佛性”,不是真证得,没有十地菩萨的证得。 信心我们在什么位上呢? 我们信心没具足,大家可能对这话有意见。 有信心没信心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不是所想像的信佛了、拜佛了,一天都在求佛菩萨。 不好的念头、恶念头还随时生起。 真正有信心的人,慑心的时候,一切的恶念乃到于影响都没有了。 初信到十信这位置上,有它的标准。 如果做一件错误的事情,离开了执着,前念起恶,只是后念不起,发现前面念头不对,马上就止住,这是信位的菩萨。 初住的菩萨没有恶念了,都是善念。 这是《华严经》圆教所说的,大乘菩萨都是这样。 这是我们觉察、认识得到。 自己的地位到什么程度,信佛信到什么程度,可以体会得到。 心常是欢喜心,不会上境界相来,那都是欢喜心。 欢喜意义里头一念当中已经有一分清净了。 信佛的道友笼笼统统说信心到什么程度,以为没标准,其实不然。 经常读经是要衡量自己。 离开文字就要想它的道理。 文字说火是热的,火会烧您的手,不是口里说要烧您的手,这是火的意义。 佛说的经都有一定的意义,说断了什么烦恼就得到什么地位,有一定的标准,不是瞎吹。 因此,在学佛的时候,一定要善用其心,不是笼笼统统的。 善用其心是哪管读到一句佛经,都想想为什么佛说这句话,目的是什么,怎么样做才能符合佛的教导,不幸负佛的教导。 《金刚经》的意思很简单,要您认得一切法是无我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生活、起床、洗脸,乃至于吃饭,跟一天应酬,这都叫一切法。 在这些一切法中,从早上起来到晚上,思索一下,在一天做了几件的佛事? 佛教导的事做了几件? 我曾经问过几位弟子,一件也没做。 那还能了生死、断烦恼吗? 因此,读经不要光口里念,要达到意会,心里确实领会到了这句话,然后从这句话做起。 真与假善用其心这句话是文殊师利菩萨教授的,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在一切法、一切行为当中,能符合佛所教授的标准就要去做。 与其说这杯水是热的,毋宁喝一喝,看看究竟是冷是热。 说念佛能生极乐世界,有些道友说念了好多年佛,问他们有没有梦见生极乐世界的梦,有没有梦见阿弥陀佛。 道友说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这样不行,要天天造梦梦到阿弥陀佛,那死后就靠得住。 就是讲经的法师,在造梦时候有几回梦见自己在讲经? 虽说梦是假的,假的也会产生真的。 我叫梦参,是因为做梦而出家的。 梦是假的,都有的变成真。 我的一生尽造梦,梦很多,把梦当成真的,梦的教育也得着很多。 我曾经梦见很多的不对,给修理修理可就对了。 在美国纽约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连续造梦造了好几个月,今天的梦接着昨天晚上的梦,一个接一个,像章回小说,一幕一幕全是假的,但是假的当中怎样认识这是假的?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大家只认文字,真正把它看成梦幻泡影还是贪嗔痴和烦恼吗? 唐朝时候有个宰相叫鱼朝恩,他问国师:“无明从何起? 何者是无明? ”国师跟他一瞪眼,说奴才也问佛法。 这下鱼朝恩就发火了,说他是皇上的奴才,可不是和尚的奴才。 国师跟他说:“无明从此起,此即是无明。 ”假使大家不当故事听,想想自己怎样认识不顺心的事情。 所谓业障发现,业障本空的,空的还能发现么? 当遇着不顺心的事,就是烦恼的时候,佛法就能用得上。 像我感觉自己老了,气力不够,所以就不讲经,停课了。 但感觉到不对,我想扭转,这就是思想上起了变化。 后来我到了太原,有居士招呼我到台湾去讲《占察经》,我觉得蛮好的,还能讲。 这是对自己业障的发现。 万法由心起,一切法从心生,身体没老心就先老了。 虽然这个年龄是老了,但一切的事物并非不能转的。 人们经常听得到“业障很重”,业障重到什么程度? 有业障没有? 事情不顺心,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满意,这就是业障。 理解业性本空唯心造,心造的业,就用心来改变它。 因此,如果不能转的话,业性就不是空的了,能转就是空。 开悟与迷,开悟就是一念之间,顿悟。 如果对每一件都能这样理解,这叫小悟;无量的小悟积累成大悟,就大彻大悟了。 每一件事情都要从事理上考虑研究它的体性,这样才能了解空。 不是想说空就空得到了的,这一定要经过很多的磨炼的, 发布时间:2014-03-02 00:37:31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4:32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