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祖关于惭愧的开示 内容: 印祖关于惭愧的开示《涅槃经》云:“佛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 一、惭,二、愧。 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 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 ……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 ”印光大师是我最敬佩的祖师之一。 现整理一些老人家关于惭愧的开示,供养大家:惭愧是入圣初步执持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 抱著惭愧二字,以为入圣阶梯。 惭愧心生,邪僻心灭。 惭愧为入道之初步。 夫欲学佛祖了生死,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 (惭愧忏悔止恶修善,即自讼寡过,克己复礼。 若能自讼,自然寡过,寡过即克己之实行。 既能克己,自然复礼矣。 惭愧心是真佛弟子然今之学者,每每专说假话,不修实行。 意拟沽名邀誉以求体面,并非真实自省寡过而作是言也。 此名自暴自弃,名大妄语,名不知惭愧。 若非此等,则为圣贤之徒。 若带此气,则是下流坯,乃法之罪人,佛之逆子。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直心直行,方与佛合。 惭愧心与净土相应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 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 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 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 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 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 不但上善称名,可以向往。 即五逆十恶,苟能起大惭愧,发露忏悔,无论一念十念,佛亦必摄受之。 时雨润物,万物无不沾益。 大海纳川,百川悉足汇归。 万修万去,的实非谬。 欲念佛求生西方,必须知因识果。 身之所行,心之所念,须与佛合。 若与佛悖,则纵能念佛,亦难往生。 以感应之道,不相交故。 若能生大惭愧,大怖畏。 改过如去毒疮,立志如守白玉。 则万无一失,各得往生。 无惭愧有碍往生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 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往生者。 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 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 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 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 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 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 大惭愧方能解怨业怨业病,勿噵世医莫能施功,即神仙亦无从拯救。 汝果能生大惭愧,改往修来。 以志诚恳切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 彼宿世怨业,初则由佛号而即速远避。 继则仗佛力以脱苦超生。 决定不至仍旧缠绵。 然若心不至诚,及不生改往修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心。 则自己之心,与鬼相邻,与佛相反。 纵稍念佛,亦难感格。 乃己心不诚不正,非佛法之不灵不验也。 汝之病,乃宿世,或现生,有害人性命之事。 此业不消,病决难好。 现在吃药无效,即可不吃。 但息心念佛,念观世音,以期超度怨家。 念佛虽不见效,仍有利益,不可与吃药同作一例。 汝家计如何,若无财力,则自己至诚恳切念佛。 当生惭愧心,不可生愤恨心。 生惭愧,则怨家之怨恨可解。 生愤恨,则是欲解而更结矣。 以彼怀恨相报,汝又怀恨彼报,则愈结愈深,莫可如何矣。 此系解怨释结之最上一著。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 虽曰念佛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 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 则若宿业若现业,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 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业。 今虽止恶,未能力修众善。 及但泛泛然念佛。 则功过不相敌,固难免或罹恶报耳。 非念佛之功虚弃也。 以未发菩提心,特以恶业广大,不能相掩耳。 倘能发大菩提心,则如杲日当空,霜露立消。 世人多有作恶半生,后乃改悔。 因未能全无恶报,遂谓佛法不灵,修持无益。 不生惭愧是无志之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 其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者,乃不立志之所致也。 无志,则不生惭愧,安于凡愚,便长劫轮回于三途六道中,莫之能出也。 汝既发惭愧心,发希圣希贤,学佛学祖之心,固是宿生善根所使。 然当日新又新,俾从前之种种不正当之念虑作为,完全抛却,一刀两断。 切不可藕断丝不断,缠绵因循,则必至不久仍归故辙,依旧埋没于十种恶业之中。 致本具之明明德佛性,皆被彼障蔽而不得显现。 以作圣作佛之姿,为阎罗之囚,狱卒之对,可不哀哉。 生惭愧之法小人之所以伪为善而实为恶者,意谓人不我知。 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间凡夫耳。 若得道圣人,固了了悉知。 而天人鬼神,虽未得道。 以报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 况声闻缘觉菩萨诸佛,他心道眼,圆见三世,如视诸掌者乎。 欲无知者,唯己不知则可耳。 己若自知,则天地鬼神佛菩萨等,无不悉知之而悉见之矣。 若知此义,虽暗室屋漏之中,不敢怠忽。 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恶。 以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共知。 纵不知惭愧者,知此亦当惭愧无地矣。 况真修实践之士哉。 修行之要,敬为第一,人能主敬存诚,则一切凡情无由而起,本具圣智自然发现,凡一切人我是非,无明贡高,以及懒惰懈怠,因循委靡之习气,皆悉消灭。 而况恭对三宝,披陈往罪,则惭愧恐惧之心,希圣希贤之念,如饥如渴,油然而生。 上慕诸圣,下重己灵,痛念我与诸佛,同一心性,彼何以圆证三觉,我何以久轮六道。 从兹改往修来,返迷归悟。 譬如摩尼宝珠,堕于圊厕,直下取出,屡次洗濯,俾复本净。 待至净极,则悬之高幢,必能随意雨宝。 作狂作圣,只在罔念克念而已。 则从此以后,当兢兢自守,凡有不好的念头一起,即便生大惭愧,犹如裸露于稠人广众之中,惭愧欲死。 如此久久,则坏念头自然不起矣。 意业一净,身口亦随之而净。 三业清净,念佛名号,其功德便广大莫名矣。 然三业未净,尤当志诚念佛,以求其清净。 切不可错会,谓三业不净,念佛无功德也。 发布时间:2014-02-25 20:41:1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4:3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