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论逆境 内容: 所谓逆境,就是指使身心感到不顺利的环境。 逆境,可以是大自然的莫测风云,也可以是人际间的是非恩怨;可以是轻视偏见,也可以是打击陷害;可以是飞来的横祸,也可以是人为的事端。 逆境,可以是精神的空虚,也可以是物质的贫困;可以是心灵的阻隔,也可以是情感的破裂;可以是莫名其妙的猜忌,也可以是缺乏沟通的误会……古往今来,众生无不在顺逆中沉浮。 逆境给人增加焦虑、忧愁与痛苦;但逆境,不是绝境,逆境往往也可以成为智者灵魂的再生地。 而所谓的智者,即是对逆境中的斑斑苦痛有着一番独到的见解,并凝聚为一种超越逆境的坚固的信念,指引、支持着自他度过重重难关。 对于人生的种种逆境,印光大师如是说。 一、总括境遇不嘉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 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 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 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 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 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 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 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 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 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 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 迷昧本心,永沦恶道。 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 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 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 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增广正编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二、天灾当此危险世道,宜放开心胸眼界,努力修持净业。 所有吉凶祸福,悉不计虑,随缘应变。 纵大祸临头,亦当想及同罹此祸之人,不知有几千万亿。 于无可如何中,尚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可以恃怙,有何可畏。 以念佛念观世音,作为无畏之据,放开心量,勿预恐吓。 则病自痊愈,身自安乐矣。 若不知此义,则是未遇危境,自己先陷于危中,虽佛菩萨亦莫能救。 所以君子素患难行乎患难,故能无入而不自得焉。 《三编卷三·复同影居士书》三、人祸(因邻火延烧,物屋一空,其妻惊骇病故,遂心神迷闷,如醉如狂。)《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乐,有逆有顺,有祸有福,本无一定。 唯在当人具通方眼,善体天心,则无苦非乐,无逆非顺,无祸非福矣。 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随遇而安,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 所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者,现在也。 行者,优游自得之意。 富则周济贫穷,贵则致君泽民,尽其富贵之分,是之谓素富贵行乎富贵也),素贫贱行乎贫贱(若家无余财,身未出仕,则守乎贫贱之节,不敢妄为),素夷狄行乎夷狄(若尽忠被谗,贬之远方,如云贵、两广、黑龙江等,则心平气和,不怨君上,不恨谗人,若自己就是彼地之人一样),素患难行乎患难(或者不但远贬,且加之以刑,轻则楚打监牢,重则斩首分尸,或至灭门。 仍然不怨君上,不恨奸党,若自己应该如此一样。 人与之患难,尚然如是,何况天降之患难,岂有怨恨者乎? 如是之人,则人爱之,天护之。 或在此生,或在后世,或在子孙,决定有无穷之福报,以酬其德矣)。 居士虽有好善之资,未明儒佛至理。 以故一遇逆境,便发狂乱耳。 今谕之曰:世间最博厚高明者,莫过天地日月。 而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沧海变桑田,桑田成沧海。 古今最道高德备者,莫过孔子。 而且绝粮于陈,被围于匡。 周游列国,卒无所遇。 只有一子,年才五十,即便死亡。 幸有一孙,得绵世系。 降此而下,颜渊短命,冉伯牛亦短命。 子夏丧明,左丘明亦丧明。 屈原沉江(屈原尽忠被谗,后以怀王被秦所留,不胜忧愤,而力无能为,五月五日沉于汨罗江中),子路作醢(醢音海,肉酱也。 子路仕卫,卫蒯瞆与其子辄争国,子路死于其难,遂被敌兵斩作肉酱)。 天地日月,犹不能令其常然不变。 大圣大贤,亦不能令其有顺无逆。 唯其乐天知命,故所遇无不安乐也。 而且千百世后,自天子以至庶人,无不景仰。 以当时现境论之,似乎非福。 以道传后世论之,则福孰有过于此者。 须知世间万法,悉皆虚假,了无真实。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如热时焰,如乾闼婆城(梵语乾闼婆,此云寻香,乃天帝乐神。 其城乃幻现非实,世俗所谓蜃楼海市即此也)。 唯自己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变不坏。 虽不变坏,而常随缘。 随悟净缘,则为声闻、为缘觉、为菩萨、为佛。 由功德有浅深,故果位有高下。 随迷染缘,则生天上、生人间、堕修罗、堕畜生、堕饿鬼、堕地狱。 由罪福有轻重,故苦乐有短长。 若不知佛法之人,则无可如何。 汝既崇信佛法,何不由此逆境,看破世相。 舍迷染缘,随悟净缘。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从兹永出六道之轮回,高证四圣之果位。 岂不是因此小祸,常享大福耶? 而乃昧昧不了,如醉如狂。 倘若焦思过度,或致丧身失命,则长劫难出轮回矣。 而且弱妾孤子,何以自立? 本欲自利利他,反成自害害他(他谓妾与子也)。 何愚痴一至于此也?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 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 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 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 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 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 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 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 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 后报则迟早不定。 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 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 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 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 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 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生悔罪心者。 须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稂莠则不能得嘉谷,种荆棘则勿望收稻粱。 作恶获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 若不作恶,则福更大矣。 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而不即冻馁者,以其金多也。 倘日日如是,纵有百万之富,不几年即便家败人亡,扫地而尽矣。 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业深也。 若不作善,则殃更大矣。 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复立小功。 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为轻。 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尽赦免,又复封侯拜相,世袭爵位,与国同休。 大丈夫生于世间,当具超格知见。 岂可使身外之物,累坏自身。 譬如金珠满屋,强盗来抢,只宜舍之速逃,岂可守财待死。 良以金珠虽贵,若比身命,犹然轻贱。 既不能两全,只可舍金珠而全身命耳。 且汝财物已烧,空忧何益? 惟宜随缘度日,竭力念佛,求生西方。 则尽未来际,永离众苦,但受诸乐。 如是则由此火灾,成无上道。 当感恩报德之不暇,何怨恨迷闷之若是耶? 祈以予言详审忖度,当即释然解脱,如拨云雾以见天日。 从兹即灾殃翻为善导,转热恼直下清凉矣。 倘犹执迷不悟,势必发颠发狂。 则本心已丧,邪魔附体。 纵令千佛出世,亦不能奈汝何矣。 《增广卷一·与卫锦洲居士书》四、病苦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 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 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 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 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 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 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 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 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 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 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 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 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 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 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 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之家乡,何可怕死。 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 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 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 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 又眼睛望著阿弥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弥陀佛。 有别种念起,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 你若肯依我所说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永劫常受快乐,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 倘心中起烦恼时,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所使,要坏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 我而今晓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他转。 除过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 那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 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续编卷下·示华权师病中法语》五、业障汝之病,乃宿世、或现生,有害人性命之事。 此业不消,病决难好。 现在吃药无效,即可不吃。 但息心念佛,念观世音,以期超度怨家。 念佛虽不见效,仍有利益,不可与吃药同作一例。 汝家计如何,若无财力,则自己至诚恳切念佛。 当生惭愧心,不可生愤恨心。 生惭愧,则怨家之怨恨可解。 生愤恨,则是欲解而更结矣。 以彼怀恨相报,汝又怀恨彼报,则愈结愈深,莫可如何矣。 此系解怨释结之最上一着。 《三编补·复许慧舫居士书》六、怨憎会人生所遇善恶诸境,各有宿因。 宿世有怨,见即怀瞋。 宿世有恩,见即生爱。 妇女无知,任性纵情,以致不能转怨为亲,令宿业消除也。 明理之人,既知一见生瞋,当对治此瞋,偏以慈爱待之,则宿业由现业而消灭矣。 《续编卷上·复周伯遒居士书四》七、贫穷卑贱果必有因,切勿怨天尤人。 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 富贵之人,有财力势力当以己之财力势力,利人利物。 素贫贱,行乎贫贱,昔本富贵,今已贫贱,则勤俭节用,若向来就是贫贱之人。 素夷狄,行乎夷狄。 若遭世乱,捨家避难,于偏僻陋处,亦若就是陋处之人。 素患难,行乎患难。 既有忧患灾难,则亦无所怨尤,若应该受此忧患灾难一样。 是以君子无往而不乐天知命,中心坦然也。 汝已贫矣,还想摆先前的架子,则忧劳不堪。 恐由此或成废疾,或致殒命,是嫌宿业所感之苦小,而自己不肯忘情于先前之景况,徒受忧劳,令其加大,不唯无益,反受大损。 试思天下之人,比我苦者,不知有几千倍。 我幸半生尚好,今虽不好,较比生而不好多矣。 世间男女,为人作仆使者多矣。 事事亲为,乃人生之本分。 即为人作仆使,只要我不存坏心,不做坏事,亦很有面子。 若自己用人,就觉得荣耀,若为人用,就觉得羞辱,此世间贱丈夫之心相。 若大君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随遇而安。 虽富贵,而守贫贱之本分。 即贫贱,亦觉得无所欠憾。 《三编卷四·复蔡契诚居士书二》八、被夫遗弃赵冷姑之夫,弃妻恋妓,于世情论,为冷姑之命薄不幸,依佛法论之,实为大幸。 若夫不见弃,则夫妻情爱,儿女纠缠,终日劳碌,便难念佛求生西方矣。 今因夫弃,而得以专心念佛,将使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即便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 其得益全在夫弃上,切诫勿生怨恨,当生感激。 又当以己念佛功德,为其夫回向,令其速出迷途,早寻觉路。 有此心肠,则爱憎二心,均不得而生,更能得念佛之大效矣。 《续编卷上·复王慎斋居士书》九、佳偶难觅人生世间,父母、寿命、相貌、学问、夫妻、儿女,皆是前生所作之业之所感召。 若有大功德,则会过于前生所培。 若有大罪过,则便不及前生所培。 是以要认真修持,以转前业也。 汝欲得有学问、有才能、有德气之好丈夫,或恐汝前生未培到这个福,则便不能满汝痴心。 《楞严经》谓:念观世音菩萨者,求妻得妻,求子得子。 求妻于菩萨,谓求菩萨加被,得其贤慧福德之妻。 汝求夫亦然。 极力念观世音菩萨,当能满汝所愿。 否则,纵得好夫,或者又有短命、多病、祸患等事,况未必能得好夫乎。 汝切不可以貌美起骄傲心。 此心不息,便难载福。 汝能谛听我语,则汝之所受用者,皆有超过前生所培多多矣。 《续编卷上·与周福渊女士书》十、儿女难教欲子弟成人,须从自己所作所为,有法有则,能为子弟作榜样始。 此一定之理。 今欲从省事省力处起手,当以因果报应为先入之言。 使其习以成性,庶后来不至大有走作。 此淑世善民,齐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 《增广上册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六》十一、学佛受阻上海黄涵之居士之母,不能食素,且不信食素为学佛要事。 黄涵之函询其法,余令其于佛前朝夕代母忏悔业障,以母子天性相关,果能志诚,必有感应。 涵之依之而行,月余,其母便吃长素矣。 时年八十一,日课佛号二万声,至九十三岁去世。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十二、虫鼠恼乱十九年(七十岁)二月,师由申太平,赴苏报国,铺盖衣箱,附来臭虱极多,孳生之蕃,致关房会客窗口与窗外之几上,夏秋间,均常见臭虱往来。 有弟子念师年老,不堪其扰,屡请入内代为收拾,师皆峻拒不许,且云:此只怪自己无道德。 古高僧,不耐臭虱之扰,乃告之曰:‘畜生,你来打差,当迁你单。 ’虱即相率而去。 吾今修持不力,无此感应,夫复何言。 泰然处之,终不介意。 至二十二年(七十三岁),臭虱忽然绝迹,师亦不对人言。 时近端午,德森念及问师,答曰:没有了。 森以为师年老眼花,一再坚请入内检查,确已净尽,了无踪迹,殆亦为师迁单去矣。 《三编·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十三、忧愁恐惧所言大祸临头,功行浅薄,无有把握,或恐惧失心,打失正念者。 但须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诚持诵力,均不可思议。 勿道无祸,即有大祸,断不至即失心耳,以有此诸力加被也。 凡人须素位而行,则不至因境遇不好,遂致失心。 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多皆无深信力,而兼有顾念前境,不肯放下所致。 如被难之时,只思所以逃避之法,余诸不能料理者,概不萦怀。 以萦怀不释,有损无益。 故曰,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入,当作如,往也。 中庸作入,故仍照书,实则是如。 吾人靠到一句佛,越苦越认真念,决不至有失心无措之虞。 若常怀此惧,久则成病,心病最难医。 不可不知。 《续编卷上·复俞慧郁居士书》十四、修行人遇难周颂尧居士函问: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 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 因为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拥护。 往世恶业,亦渐消灭,纵有怨怼,不能为害。 此乃佛经所说,决非虚语。 讵于三月间,接到上海舍亲处来一讣闻,系一极信佛之张太太,吃素已二十余年,常到居士林听经。 逢人必劝念佛吃素,心极慈悲行善。 不料一日,送素菜与某师兄,在马路上行走,为汽车轧死。 后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后,其家子孙晓得,始去领归安殓。 余闻悉之下,心中非常惊惶,至今疑惑不解。 且佛会中人闻之,亦均不安。 故特上书,恳求老法师开导,指示所以然之故。 何以临终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 说个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胜感德之至。 印光大师答:接手书,知阁下于佛法道理,尚未真明。 吾人从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 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 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 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 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 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 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 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 其可决定者,为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为善而得恶报,乃宿世之恶业果报,非现在之善业果报也。 汝等诸人,见此老人,得此果报,心中便有为善无福,善不足为之邪见,故致惊惶疑惑。 其知见,与未闻佛法之人,有何各异。 倘深信佛言,决不以此事,作此惊惶疑惑之态。 以因果之事,重叠无尽,此因未报,彼果先熟。 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 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 古有一生作善,临终恶死,以消灭宿业,次生便得富贵尊荣者。 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亲王有势力,往募,所捐无几,愤极,以斧于舍利殿前断其手,血流而死。 即时,其王生一子,哭不止。 奶母抱之遊行,至挂舍利塔图处则不哭,离开又哭。 遂将其图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则永不哭。 王闻而异之,遂使人往育王问其僧,则即于其子生日,断手流血而死。 彼王遂独修舍利殿。 及年二十,宁宗崩,无子,遂令彼过继,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 此僧之死,亦属惨死,使无常哭不止,见舍利图则不哭,人谁知此子,乃此僧断手惨死者之后身乎。 此事载阿育王山志,光于光绪二十一年,拜舍利数十日,看之。 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决不疑因果有差,佛语或妄。 不明理,守死规矩,而不知因果复杂,遂致妄生疑议,总因心无正见故也。 如所说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 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 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国)。 由宿业故,身婴恶病,其苦极酷,不能忍受,欲行自尽。 适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谓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 由汝弘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汝宜忍受。 大唐国有僧,名玄奘,当过三年,来此受法。 戒贤论师闻之,遂忍苦忏悔,久之遂愈。 至三年后,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说其病苦之状。 其说苦之人,哽咽流泪,可知其苦太甚。 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将谓戒贤非得道高僧。 或将谓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 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 无善根人,遂退道心。 倘造恶之人现得福报,亦复如是起邪见心。 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及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 十五、结语吾人所受种种逆境,皆是过去恶业所招,以致感受现在苦果。 故知此恶业者,即过去恶因之所造成也。 欲免苦果,须去苦因。 过去已种之苦因,念佛忏悔,乃能消去。 现在如不再种苦因,将来即能免受苦果。 若人人明达因果之理,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灾难自无从起矣。 发布时间:2014-02-25 20:37:50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4:3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