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嘉言录--示修持方法 内容: 甲、示念佛方法●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 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 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 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 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 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 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 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 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 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 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 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 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 【书一】二五●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 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阿弥陀佛身金色八句《赞佛偈》。 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 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 念至将毕,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 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 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 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 《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 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 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拜佛若干拜。 九称菩萨,即作九礼。 礼毕,即发愿回向。 或在功课念毕礼拜。 随己之便,皆无不可。 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 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 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 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 念毕,礼佛三拜而退。 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 此名十念法门。 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 何以令尽一口气念? 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 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 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 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 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 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 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极闲、极忙,既各有法。 则半闲半忙者,自可各就其间斟酌,而为修持法则也。 【书一】二五●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 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 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 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 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 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 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 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 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 非此时处不可念也。 睡出声念,不但不恭敬,又且伤气,久则成病。 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 所谓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 【书一】十四●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 不能专,要他专。 不能念,要他念。 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 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 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 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 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 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燃,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 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 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 经尘点劫,轮回六道。 虽欲出离,末由也已。 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所以张善和、张钟馗,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 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 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谓也。 【书一】十四●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 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 心不至诚,欲摄莫由。 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 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相)。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 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 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 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 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 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 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 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 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 此以一句佛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 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 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 不但去妄,最能养神。 随快随慢,了无滞碍。 从朝至暮,无不相宜。 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 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 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 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利根则不须论。 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 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 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 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 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 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 切记切记。 【书一】二二●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 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 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 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 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 待至临终,生上上品。 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 【书一】五二●念佛时,各随所宜。 今丛林念佛堂,皆先念《弥陀经》,经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 然后举《赞佛偈》。 至偈毕,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即绕念。 须从东至南至西至北绕。 此为顺从,为随喜。 顺从有功德。 西域最重围绕。 此方亦与礼拜均行。 若从东至北至西至南,则是反绕,有罪过。 不可不知。 绕念一半,即坐默念,约一刻,又出声念。 念毕跪,念佛十声,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声,然后念《发愿文》。 在家人,恐室小难绕,则立、跪、坐念,皆可。 但须按己精神而定,正不必令他人为立法则也。 【书二】三二●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 以身口意三,互相资助。 若心能忆念,身不礼敬,口不持诵,亦难得益。 世之举重物者,尚须以声相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 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 古德谓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耳。 而具缚凡夫,心多昏散。 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则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书一】九●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书一】三六●发愿文,文虽宏大,然须真实从心而发,方名为愿。 否则心口相违,何名为愿? 现世之愿,虽亦无妨。 欲生福慧子孙,须从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中求。 【书一】十七●念佛、回向,不可偏废。 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 然回向只宜早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 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 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 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 诸大乘经,经经皆令诸众生直成佛道。 但恨人之不诚心念诵,致不得其全益耳。 【书一】四二●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 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 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 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 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 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 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书一】五二●发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后发愿),或用《小净土文》。 若身心有暇,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 此文词理周到,为古今冠。 须知发愿读文,乃令依文发愿耳。 非以读文一遍,即为发愿也。 【书一】六八●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 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 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 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 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人各有志,人各有业(业,谓职业)。 但随缘随分即可,不必与一切人皆同也。 【书二】六乙、明对治习气●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 念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 一句如是,百千万句亦如是。 能如是,则妄念无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 又须善于用心,勿致过为执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诸魔事。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依此而行,决无歧误。 【书一】六六●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 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 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 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 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 其力甚大,而且迅速。 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书一】七四●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 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 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书二】五●治习之心,唯勤唯切。 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 其故何也? 盖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故无实效也。 倘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为难闻。 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 敢将有限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令其仍旧虚生浪死,仍复沉沦六道,求出无期者乎? 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 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 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 凡分所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 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 如是则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 岂必屏绝尘缘,方堪修道乎? 盖心有所主,不随境转,则即尘劳为解脱。 所以《金刚经》屡屡令人心不住相。 发心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与众生,并所得之无余涅槃之寿者相,方为真行菩萨道。 若见有我为能度,生为所度,及无余涅槃之所度法者。 虽则度生,实于一乘实相之道,未能相契。 以不了众生当体是佛,佛性平等平等,妄起凡情圣解。 致无为利益,成有为功德矣。 何况声色货利之贪恋粘着乎哉。 【书二】十六●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 久久自会纯一。 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 【书二】三二●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 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 候其贼一发作,即迎敌去打。 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 俾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彼自惧遭灭种,即相率归降矣。 其最要一着,在主帅不昏不惰,常时惺惺而已。 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 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 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 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书二】四十●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 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 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 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 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 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 地狱之苦,比水火之惨,深无量无边倍。 而想水冲火烧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者。 一则心力小,不能详悉其苦事。 一则亲眼见,不觉毛骨悚然耳。 【书二】四一●念佛亦养气调神之法,亦参本来面目之法。 何以言之? 吾人之心,常时纷乱,若至诚念佛,则一切杂念妄想,悉皆渐见消灭。 消灭,则心归于一,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 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试念之,则觉得心中种种妄念皆现。 若念之久久,自无此种妄念。 其最初觉有妄念者,由于念佛之故,方显得心中之妄念,不念佛则不显。 譬如屋中,清净无尘,窗孔中透进一线日光,其尘不知有多少。 屋中之尘,由日光显。 心中之妄,由念佛显。 若常念佛,心自清净。 孔子慕尧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故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 此常时忆念,与念佛何异? 佛以众生之心口,由烦恼惑业,致成染污。 以南无阿弥陀佛之洪名圣号,令其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念之久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显现。 【书二】六四●若夫妄念满腔,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由未真提正念故也。 倘正念真切,则朋从于专注一境之正念矣。 所谓调御得法,即寇贼皆为赤子。 调御失道,虽手足亦作怨家。 在凡夫地,谁无烦恼。 须于平时预先堤防,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 纵发亦能顿起觉照,令其消灭。 起烦恼境,不一而足。 举其甚者,唯财色与横逆数端而已。 若知无义之财,害甚毒蛇,则无临财苟得之烦恼。 与人方便,究竟总归自己前程,则无穷急患难求救,由惜财而不肯之烦恼。 色则纵对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 纵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怜悯心,生度脱心。 则无见美色而动欲之烦恼。 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妾为相济继祖之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 则无徇欲灭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烦恼。 子女从小教训,则无忤逆亲心,败坏门风之烦恼。 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 悯彼无知,不与计较。 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 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 然上来所说,乃俯顺初机。 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 则无尽烦恼,悉化为大光明藏。 譬如刀以磨利,金以炼纯。 莲因淤泥滋培,方得清净光洁。 【书一】二一●君子之学为己,乃念念叩己而自省耳。 梦觉一如,唯功夫到家者方能。 但于觉时操持,久之,梦中自能无大走作矣。 【书一】四三●学道之人,道念重一分,则凡情轻一分,此必然之势也。 然未断惑之人,常须努力。 若一放纵,旧病定至复发。 见思惑断尽者,才好任运腾骧,无须制束摄持也。 【书一】四九●贪瞋痴心,人人皆有。 若知彼是病,则其势便难炽盛。 譬如贼入人家,家中主人若认做家中人,则全家珍宝,皆被彼偷窃净尽。 若知是贼,不许彼在自家中停留一刻,必须令其远去净尽。 庶财宝不失,而主人安泰矣。 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贪瞋痴一起,立即觉了,则立即消灭矣。 若以贪瞋痴为自家正主,则如认贼为子,其家财宝,必致消散矣。 【书一】七四●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 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 操持者,即涵养之谓也。 若正念重,则余一切皆轻矣。 是以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炼磨。 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工夫。 【书一】七四●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 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 譬如吃饭,须有菜蔬佐助。 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 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 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 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 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 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 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 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 人当自谅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 【书二】九●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于儒教尚未实遵,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 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 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乃至万行。 《心经》照见五蕴皆空。 皆示人即境识心之妙法也。 若一向专欲博览,非无利益。 奈业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 【书二】三一●作事时,不能念兹在兹者。 以未到一心不乱境界,则心无二用,难免间隔。 苟能常存觉照,亦无所碍。 【书二】三二●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 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 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乾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 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 只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复永堕恶道者,亦难胜数。 《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 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 即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 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 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 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 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 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母姊妹女。 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 怨想者,凡见美女,便起爱心。 由此爱心,便堕恶道。 长劫受苦,不能出离。 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比劫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烈百千倍。 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恋着念,岂非迷中倍人。 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层薄皮耳。 若揭去此皮,则不忍见矣。 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 了无一物可令人爱。 但以薄皮所蒙,则妄生爱恋。 花瓶盛粪,人不把玩。 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花瓶。 皮内所容,比粪更秽。 何得爱其外皮,而忘其皮里之种种秽物,漫起妄想乎哉! 苟不战兢乾惕,痛除此习。 则唯见其姿质美丽,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 平素如此,欲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 入人女腹犹可。 入畜女腹,则将奈何? 试一思及,心神惊怖。 然欲于见境不起染心,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上三种想,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 否则纵不见境,意地仍复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缚。 固宜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方可有自由分。 【书二】三八●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 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 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 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 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 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 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 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书二】四十●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 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 常使其心,虚明洞彻。 如镜当台,随境映现。 但照前境,不随境转。 妍媸自彼,于我何干。 来不预计,去不留恋。 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 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 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 其制军之法,必须严以自治,毋怠毋忽。 克己复礼,主敬存诚。 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 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与之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 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 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 尽革先心,聿修后德。 将不出户,兵不血刃。 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 上行下效,率土清宁。 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 如上所说,则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 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 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 当效赵阅道,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 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 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 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 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 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 行为世则,言为世法。 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 【序】十五●设或根机陋劣,未能证入。 且约生灭门中,指其趣证之方。 既由迷心逐境,向外驰求,全智慧德相,变成妄想执著。 固当唯精唯一,执持弥陀圣号,真信切愿,企其往生西方。 持之久久,心佛一如。 不离当念,彻证蕴空。 妄想执著既灭,智慧德相亦泯。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不离当处,冥契寂光。 唯此一处,方是吾人究竟安身立命之处。 【跋】四●人生世间,幻住数十年。 从有知识以来,日夜营谋,忙忙碌碌,无非为养身家,做体面,遗子孙而已。 推其病根,只因执著有我,不肯放下。 其念虑固结,虽佛与之说法,亦莫之能解。 而于自己主人公本来面目,则反置之不问。 任其随业流转,永劫沉沦,可不哀哉! 【序】三二●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 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 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 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自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 当于平时,预为堤防。 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 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 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 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 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 如不能谛了我空,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而为对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调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随境转也)。 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 【杂著】四四●贪者,见境而心起爱乐之谓。 欲界众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由爱而生。 若能将自身他身,从外至内,一一谛观。 则但见垢汗涕唾、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尸,污如圊厕。 谁于此物,而生贪爱? 贪爱既息,则心地清净。 以清净心,念佛名号。 如甘受和,如白受彩。 以因地心,契果地觉。 事半功倍,利益难思。 【杂著】四四●瞋者,见境而心起忿憎之谓。 富贵之人,每多瞋恚。 以诸凡如意,需使有人。 稍一违忤,即生瞋怒。 轻则恶言横加,重则鞭杖直扑。 唯取自己快意,不顾他人伤心。 又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 轻亦心意烦躁,重则肝目受伤。 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 昔阿耆达王,一生奉佛,坚持五戒。 临终因侍人持拂驱蝇,久之昏倦,致拂堕其面。 心生瞋恨,随即命终。 因此一念,遂受蟒身。 以宿福力,尚知其因。 乃求沙门,为说归戒。 即脱蟒身,生于天上。 是知瞋习,其害最大。 《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古德云: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学菩萨道,忍辱护瞋心。 如来令多瞋众生作慈悲观者,以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 既是过去父母,则当念宿世生育恩德,愧莫能酬。 岂以小不如意,便怀愤怒乎? 既是未来诸佛,当必广度众生。 倘我生死不了,尚望彼来度脱。 岂但小不如意,不生瞋恚。 即丧身失命,亦只生欢喜,不生瞋恨。 所以菩萨舍头目髓脑时,皆于求者,作善知识想,作恩人想,作成就我无上菩提道想。 观《华严·十回向品》自知。 又吾人一念心性,与佛无二。 只因迷背本心,坚执我见。 则一切诸缘,皆为对待。 如射侯既立,则众矢咸集矣。 倘能知我心原是佛心,佛心空无所有。 犹如虚空,森罗万象,无不包括。 亦如大海,百川众流,无不纳受。 如天普盖,似地均擎,不以盖擎自为其德。 我若因小拂逆,便生瞋恚。 岂非自小其量,自丧其德。 虽具佛心理体,其起心动念,全属凡情用事。 认妄为真,将奴作主。 如是思之,甚可惭愧。 若于平时,常作是想。 则心量广大,无所不容。 物我同观,不见彼此。 逆来尚能顺受,况小不如意,便生瞋恚乎哉? 【杂著】四四●愚痴者,非谓全无知识也。 乃指世人于善恶境缘,不知皆是宿业所招,现行所感。 妄谓无有因果报应,及前生后世等。 一切众生,无有慧目。 不是执断,便是执常。 执断者,谓人受父母之气而生,未生之前,本无有物。 及其已死,则形既朽灭,魂亦飘散。 有何前生,及与后世。 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说。 执常者,谓人常为人,畜常为畜。 不知业由心造,形随心转。 古有极毒之人,现身变蛇。 极暴之人,现身变虎。 当其业力猛厉,尚能变其形体。 况死后生前,识随业牵之转变乎。 是以佛说十二因缘,乃贯三世而论。 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 善恶之报,祸福之临。 乃属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过因其所为而主之耳。 生死循环,无有穷极,欲复本心以了生死者,舍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 贪瞋痴三,为生死根本。 信愿行三,为了生死妙法。 欲舍彼三,须修此三。 此三得力,彼三自灭矣。 数息一观,可不必用。 以当念佛时,摄耳谛听。 其摄心与数息相似,其力用与数息天殊也。 念佛一观,但看印光《文钞》,及净土著述,自知。 【杂著】四五●问:若如所云,即丧身失命,亦只生欢喜,不生瞋恨。 设有恶人,欲来害己,将不与计较,任彼杀戮乎? 答:凡修行人,有凡夫人,有已证法身之菩萨人。 又有以维持世道为主者,有以唯了自心为主者。 若唯了自心,及已证法身之菩萨,则如所云。 以物我同观,生死一如故也。 若凡夫人,又欲维持世道。 则居心固当如菩萨深慈大悲,无所不容。 处事犹须依世间常理,或行捍御而摄伏之,或以仁慈而感化之。 事非一概,其心断断不可有毒恚而结怨恨耳。 前文所示,乃令人设此假想,消灭瞋恚习气。 此观若熟,瞋习自灭。 纵遇实能害身之境,亦能心地坦然,作大布施。 仗此功德,即生净土。 较彼互相杀戮、长劫偿报者,岂不天地悬隔耶。 【杂著】四五●瞋心乃宿世之习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无干。 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瞋矣。 【书二】六八●所言瞋心,乃宿世习性。 今既知有损无益,宜一切事当前,皆以海阔天空之量容纳之。 则现在之宽宏习性,即可转变宿生之褊窄习性。 倘不加对治,则瞋习愈增,其害非浅。 至于念佛,必须按自己之精神气力,而为大声、小声、默念及金刚念(即有声,别人听不见者,持咒家谓之金刚念)之准则,何可过猛,以致受病。 此过猛之心,亦是欲速之病。 今既不能出声念,岂心中亦不能默念,何可止限十念乎? 况卧病在床,心中岂能一空如洗,了无有念。 与其念他事,何若念佛名号之为愈乎? 是宜将要紧事务,交代家人,长时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心中不挂一事。 于此清净心中,忆想佛像,及默念佛名,并观世音菩萨像及名号。 果能如是,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疾病痊愈,身心康健矣。 盖阁下之病,属于宿业,因念佛过猛而为发现之缘,非此病完全系念佛过猛而有。 使不念佛,又当因别种因缘而得。 世之不念佛者多多,岂皆不得一病,长年康健乎? 了此,自可不误会,谓念佛致病,有损无益也。 【书二】六七●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 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 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 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 此外概不理会。 彼作声,也不理会作怕怖。 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 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 看经典,切不可照今人读书之毫不恭敬,必须如佛祖圣贤降临一般,方有实益。 汝果能如是,则心地正大光明,彼邪鬼邪神,便无地可安身矣。 倘汝心先邪,则以邪招邪,何能令彼远离不扰也? 他心通,鬼神虽有,小而且近。 若业尽情空,则犹如宝镜当台,有形斯映。 汝不至心念佛,而欲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成魔种。 譬如宝镜,无丝毫尘垢,自会照天照地。 汝之心被尘垢封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尘封深厚之镜,断不能发光。 或有发者,乃妖光,非镜光也。 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堕水火、如救头燃以念佛,则无业魔不消矣。 【书二】五四●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 则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至吓得丧志失措。 已过则事过情迁,便如昨梦,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 汝既欲修行,当知一切境缘,悉由宿业所感。 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 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什么东西。 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什么东西? 汝若常怕,则着怕魔。 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乘汝之怕心,来恐吓汝,令汝丧心病狂,用报宿怨。 且勿谓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 不知汝全体正念归于怕中,其气分与佛相隔,与魔相通。 非佛不灵,由汝心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 祈见光字。 痛洗先心。 我只一夫一妻,有何可虑? 即使宿业现前,怕之岂能使其消灭。 唯其不怕,故正念存而举措得当,真神定而邪鬼莫侵。 否则以邪招邪,宿怨咸至,遇事无主,举措全失矣。 可不哀哉! 今为汝计,宜放开怀抱,一切不可以计虑,不可以担忧。 只怕躬行有玷,不怕祸患鬼神。 【大云月刊】●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 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 【书一】十三●医之善者,亦只医病,不能医业。 即如子重病肠痈,医云非开剖不可。 汝四婶不放心,遂不医,与德章拌命念佛、念《金刚经》,五日即愈。 此病可谓极大、极危险矣,然不医而五天即愈。 子庠之颠,乃属宿业,汝四婶以至诚礼诵,半年即愈。 汝父既皈依佛法,当依佛所说,不当信从洋医,特往彼医院去医也。 使一切病皆由医而始好,不医便不好者,则古来皇帝,及大富贵人,皆当永不生病,亦永不死亡。 然而贫贱者病少,而寿每长。 富贵者病多,而寿每短。 其故何哉? 以一则自造其病,二则医造其病,有此二造之功能,欲脱病苦,其可得乎? 祈为汝父说,不必往上海求西医,就在家中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之大医王,则自可勿药而愈矣。 求西医,好否参半。 求大医王,或身躯上即好,即身躯上未好,而神识上决定见好。 若妄欲即好,完全废弃先所持之戒,大似剜肉做疮,有损无益。 西医未入中国,中国人有病皆不治乎? 固宜放下妄想,提起正念,则感应道交,自可全愈矣。 【书一】九三●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 念佛亦然。 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 【书一】四六●每日除了己职分外,专心念佛名号。 朝暮佛前,竭诚尽敬,恳到忏悔无始宿业,如是久之,当有不思议利益,得于不知不觉中。 《法华经》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瞋恚、愚痴,亦然。 是知能至诚念弥陀、观音圣号者,贪瞋痴三惑,自可消除也。 又现今乃患难世道,须于念佛外,加念观音圣号,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转回。 庶不至宿业现前,无法躲脱耳。 【书二】三九●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 但以慈悲心切,虽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 虽则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 虽则常侍弥陀,而复普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 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普陀山者,乃菩萨应迹之处,欲令众生投诚有地,示迹此山。 岂菩萨唯在普陀,不在他处乎? 一月丽天,万川影现,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现全月。 若水昏而动,则月影便不分明矣。 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便令冥显获益。 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则便难蒙救护矣。 此义甚深,当看印光《文钞》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 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 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 如世病有千般,则药有万品。 不执定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处,而点示之。 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皆可获证圆通。 以故法法头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 若菩萨唯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矣。 【书一】七七丙、论存心立品●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 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 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 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 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 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 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 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 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 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 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 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 迷昧本心,永沦恶道。 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 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 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书一】十二●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孔子年将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学《易》,以祈乎无大过。 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 近世儒者,唯学词章。 正心诚意,置之不讲。 虽日读圣贤书,了不知圣贤垂书训世之意。 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与圣贤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圆之不相入,遑问究及于隐微几希之间哉!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 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 况其下焉者乎? 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 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 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 【书一】十四●至于止恶修善,刻实检察,虽莫善于《功过格》。 然使心不主于诚敬,纵日记功记过,亦是虚文。 《功过格》,此间未有其书。 若约予所见,但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 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 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 倘或宿习所使,偶尔忽生。 而诚敬忠恕在怀,自能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决不至发生滋长,举三业而随之矣。 小人之所以伪为善而实为恶者,意谓人不我知。 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间凡夫耳。 若得道圣人,固了了悉知。 而天地鬼神,虽未得道,以报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 况声闻、缘觉、菩萨、诸佛,他心道眼,圆见三世,如视诸掌者乎! 欲无知者,唯己不知则可耳。 己若自知,则天地鬼神、佛菩萨等,无不悉知之而悉见之矣。 若知此义,虽暗室屋漏之中,不敢怠忽。 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恶。 以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共知。 纵不知惭愧者,知此亦当惭愧无地矣。 况真修实践之士哉! 故欲寡其过,先须从畏此诸圣凡悉知悉见起。 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犹是约世间情见而浅近言之。 实则我心与十方法界,觌体吻合。 由我迷故,其知局在于一身。 彼十方法界圣人,彻证自心本具之法界藏心。 凡法界中一切有情举心动念,无不亲知亲见。 何以故? 以同禀真如,自他无二故。 若知此义,自能战兢惕厉,主敬存诚。 初则勉力息妄,久则无妄可得矣。 (恶念,原属妄想。 若不觉照,便成实恶。 倘能觉照,则妄想灭,而真心现矣。)【书一】十九●寡过一事,实为儒佛切要功夫。 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使人谓其欲寡其过而未能。 此实在意地上用功,非身口动辄有过也。 在家居士,日与常人酬酢,固宜刻刻堤防。 否则不但意业不净,即身口亦或污秽不净。 欲其自他兼利,莫过于多识前言往行,以存龟鉴也。 【书一】二十●夫欲学佛祖了生死,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惭愧忏悔、止恶修善,即自讼寡过,克己复礼。 若能自讼,自然寡过。 寡过即克己之实行。 既能克己,自然复礼矣)。 持斋警策,意甚真切。 但须脚踏实地,尽力做去,否则便成妄语中妄语。 知之匪艰,行之维艰。 世间多少聪明人,皆以唯说不行,了此一生。 徒入宝山,空手而归。 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书一】二一●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屡信屡退、屡修屡造之迹。 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 使最初从浅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颠倒也。 然已往之罪,虽极深重,但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而为志事,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 故经云: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 悔之一字,要从心起,心不真悔,说之无益。 譬如读方而不服药,决无愈病之望。 倘能依方服药,自可病愈身安。 所患者立志不坚,一暴十寒,则徒有虚名,毫无实益矣。 【书一】八六●境无自性,损益在人。 三业、四仪(四仪即行住坐卧),常持颜渊之四勿。 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 暗室虽无人见,而天地鬼神咸知。 念始萌乎隐微,罪福判若天渊。 若能如是修省,将见举动皆善,恶无从生矣。 此实正心诚意之宏规,切勿谓释氏琐屑,不若儒者之简捷也。 【书一】二一●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堤防过愆。 知过必改,见义勇为,方与佛合。 如是之人,决定往生。 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书一】二六●《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乐,有逆有顺,有祸有福,本无一定。 唯在当人具通方眼,善体天心,则无苦非乐,无逆非顺,无祸非福矣。 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随遇而安,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 所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者,现在也。 行者,优游自得之意。 富则周济贫穷,贵则致君泽民,尽其富贵之分,是之谓素富贵行乎富贵也),素贫贱行乎贫贱(若家无余财,身未出仕,则守乎贫贱之节,不敢妄为),素夷狄行乎夷狄(若尽忠被谗,贬之远方,如云贵、两广、黑龙江等,则心平气和,不怨君上,不恨谗人,若自己就是彼地之人一样),素患难行乎患难(或者不但远贬,且加之以刑。 轻则楚打监牢,重则斩首分尸,或至灭门。 仍然不怨君上,不恨奸党,若自己应该如此一样。 人与之患难,尚然如是。 何况天降之患难,岂有怨恨者乎? 如是之人,则人爱之,天护之。 或在此生,或在后世,或在子孙,决定有无穷之福报,以酬其德矣)。 【书一】二七●凡人改过迁善,并修净业,惟贵真诚,最忌虚假。 不可外扬行善修行之名,内存不忠不恕之心。 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如此方可希圣希贤,学佛学祖,为名教之功臣,作如来之真子。 固不在穷达缁素上论也。 【书一】三二●念佛求生西方,必须知因识果。 身之所行,心之所念,须与佛合。 若与佛悖,则纵能念佛,亦难往生,以感应之道不相交故。 若能生大惭愧、大怖畏。 改过如去毒疮,立志如守白玉。 则万无一失,各得往生。 【书一】七四●所言长斋念佛外之应守规律,即是敦行孝友,恪尽伦常。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居心动念,不干邪僻,并及虚伪。 与人做事,克尽厥职。 遇有缘者,劝令入道。 其种种行相,不须具标,但勤看印光《文钞》及《安士全书》自知。 须知为佛弟子,凡所作为,必须超过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实益,令他相观而善。 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 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尽其本分。 如是之人,名为假善人。 因地既伪,实益何得? 圣贤之学,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始。 况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乎! 格物致知,当看《四书蕅益解重刻序》,及《了凡四训序》。 【书二】二九●诸恶、众善,皆须在心地上论。 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已。 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 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 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 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 【书二】三十●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 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 况身口意三业,恒以念佛利生为事乎哉! 心若唯求自利,不愿利人。 所行之事虽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 况或再加以倾人害人之意,及自炫自矜之心。 则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无功德。 实属百千万亿分中,仅得一分半分。 而其恶念之过,亦复不少。 故修行人,皆须善于发心,不止念佛人耳。 【书二】三一●须知佛法,原不离世间法,凡诸社友,必须各各恪尽己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等。 又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不食荤酒,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自利利他,以为己任。 如是则基址坚正,堪受法润,果具真信切愿,当必往生上品。 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实行,偏欲得一真修之虚名,以故设种种法,妆点粉饰,成一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称赞于己。 其心行已污浊不堪,纵有修持,亦为此心所污,决难得其真实利益,此所谓好名而恶实,为修行第一大忌。 倘具前之所当行,无后之所当忌,乃于世间则为贤人,于佛法则为开士。 以身率物,由家而乡,由乡而邑,以至全国,及与天下。 则礼义兴而干戈永息,慈善著而灾害不生,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 【书二】五八●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瞋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 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 但种来因,难获现果。 若志诚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应。 如是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 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 此则全仗佛力,不论功之深浅,惑之有无。 但具真信切愿,决定万不漏一。 【论】八●学道之人,居心立行,必须质直中正,不可有丝毫偏私委曲之相。 倘稍有偏曲,则如秤之定盘不准,称诸物而轻重咸差。 如镜之体质不净,照诸像而妍媸莫辨。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展转淆讹,莫之能止。 故《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序】二三●《观经》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及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与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为净业正因。 此十一事,有其一种,以深信愿,回向往生,皆得如愿。 【杂著】十八丁、评修持各法●窃维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 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 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即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亦属自力。 今以喻明: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 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 吾人既无立地成佛之资格,又无断见惑任运不造恶业之实证。 若不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则恐尽未来际,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离也,可不哀哉! 愿我同人,咸生正信。 【序】七二●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 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 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 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 唯心所现,不生取著。 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 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 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 以躁妄心,急欲境现。 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 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 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 遂生大欢喜,情不自安。 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 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 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 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 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 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 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 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 【书一】八二●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 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 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 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 举一全收,无欠无余。 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 境愈宽而心愈专一。 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 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 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 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 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 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 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书一】十八●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 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 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 西方妙境,彻底圆彰。 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 若修观想、实相,或至着魔。 弄巧成拙,求升反堕。 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书一】五三●如来说法,原为被机。 故有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五时施化之事。 又以仗自力了脱则难,仗佛力了脱则易。 兼以末世众生,根机陋劣。 故特开净土法门,俾上中下三根,等蒙利益,同登不退。 世有好高务胜者,不观时机,每以多分不能契悟者,令人修习。 其意虽亦甚善,然约教而遗机,则其用力也多,而得益者少矣。 【书一】六五●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 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 欲见即可顿见。 不见亦了无所碍。 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 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 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 从兹魔入心腑,着魔发狂。 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 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 一心之后,自知臧否。 不见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 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 世间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怀越分期望。 譬如磨镜,尘垢若尽,决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 若不致力于磨,而但望发光,全体垢秽,若有光生,乃属妖光,非镜光也。 光恐汝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以补书所以耳。 永明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今例其词曰: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 知此当能致力于心与佛合之道矣。 【书一】六六●闭方便关,拒绝不急事缘,甚为有益。 【书一】六六●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 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 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 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 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 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 【书一】六七●刺血写经一事,且作缓图,当先以一心念佛为要。 恐血耗神衰,反为障碍矣。 身安而后道隆。 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 但得一心,法法圆备矣。 【书一】七三●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 至于实相念佛,乃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通途妙行。 如台宗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皆是,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也。 (中略)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 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 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 以此之难,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劝赞。 了此,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复本心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者,无有是处。 以实相遍一切法。 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 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 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能得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之果报,犹其上焉者。 了生脱死一事,岂可以志大言大而成办乎哉? 【书一】八二●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 然必须志诚恳切,摄心而念,不可著外境相。 否则心地不通,观道不熟,魔境现前,亦不了知,则殆矣。 切嘱切嘱。 今之真宏净土者,实难其人。 遍参知识之念,改作一心念佛,则利益大矣。 否则徒成一个劳碌奔波而已。 【书二】三二●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 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 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 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 无念,不可认做不念。 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 此境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书二】三二●观想一法虽好。 必须了知所见佛像,乃属唯心所现。 若认做心外之境,或致着魔发狂。 不可不知。 唯心所现者,虽其像历历明明,实非块然一物。 若认做外境,作块然实有,便成魔境矣。 合眼、开眼,但取合宜可也。 【书二】三二●他人教人,多在玄妙处着力。 光之教人,多在尽分上指挥。 设不能尽分,纵将禅、教一一穷源彻底,也只成一个三世佛怨而已。 况尚无穷源彻底之事乎。 【书二】三五●无信愿念佛,虽较参禅看话头功德大。 然自未断惑,自力不能了脱。 又无信愿,不能蒙佛接引了脱。 犹是仗自力之通途法门。 其证道也,大非容易。 且勿谓信愿求生为卑劣。 华藏海会,同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为《华严》末后一着。 况净土诸菩萨祖师,所有言教,皆示信愿求生。 【书二】四二●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 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 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 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 观之理,不可不知。 观之事,且从缓行。 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 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 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 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 【书二】四九●须知法身入想,理实甚深。 心作心是,事本平常。 平常非常,甚深非深。 能圆悟者,方名达人。 于第十三观,特为劣机众生,开方便门,令观丈六八尺之相。 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 由称名故,即得往生。 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 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末世行人,欲得现生决定往生者,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 【序】六二●今人多半是要体面,凭空造楼阁,有一分半分,便说有百千万分。 如某居士录,其境界皆是手笔所做,不是心地所做。 汝固不妄,诚恐或有此习气,则其过不小。 佛以妄语列于根本五戒者,正为防此弊也。 若或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妄语之流类。 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 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 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 何以故? 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 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 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 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 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 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 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着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 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 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著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著,又不生恐怖惊疑。 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 何以故? 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 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 汝最初礼佛所见之大士像,不的确。 以若果实是,不至因念与《观经》不合而隐。 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缘。 但不宜常欲见像,但志诚礼拜而已,庶无他虑。 临睡目前白光,及礼佛见佛像悬立虚空,虽属善境,不可贪著,以后不以为冀望,当可不现。 窥汝根性,似是宿生曾习禅定者,故致屡有此相也。 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关静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预道天之阴晴、人之祸福。 彼归依莲池大师。 大师闻之,寄书力斥,谓彼入于魔羂,后遂不知矣。 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 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 若一贪著,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 【书二】四九●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 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 【书二】五十●谭碧云之着急,不独彼一人独犯此病,一切学佛之人,多多皆犯此病。 既有此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未得谓得。 须知心本是佛,由烦恼未除,枉作众生,但能使烦恼消灭,本具佛性,自然显现。 如磨镜然,止期垢净,勿虑无光。 如医目然,但能去翳,自复本明。 若于垢未净,翳未去时,即欲大放光明,曷可得乎? 若发,便是妖魔所现,决非镜目之真正光明也。 凡初发心人,俱宜以此意告之。 【书一】九六●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 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 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 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 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 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 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网经》后偈云:计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 不当刻期,定欲即生。 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 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 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 诚恐魔事一起。 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 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往之心,即不速亦无所憾。 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 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 【大云月刊】戊、勉行人努力●人生世间,具足八苦。 纵生天上,难免五衰。 唯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人命无常,速如电光。 大限到来,各不相顾。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于此犹不惺悟,力修净业,则与木石无情,同一生长于天地之间矣。 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 高推圣境,自处凡愚。 遇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 是天负人耶? 抑人负天耶? 【书一】三一●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 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 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 宿世之恶业,翻为今世之导师。 惜世人多被业缚,不能转变。 遂成落井下石,苦上加苦矣。 【书一】四一●今之时,是何时也! 南北相攻,中外相敌。 三四年来,人死四五千万。 自有生民以来,未闻有如此之惨凄者。 又复风吹、水冲、地震、瘟疫,各处频频见告。 又兼水旱,不一年中,每兼受其灾。 诸物之贵,比昔几倍。 当斯时也,幸而得生,敢不竭力专修净业,以期往生净土乎? 敢以幸得之身,游逸其志,不注定一法,而泛泛然致力于不契时机之法门乎? 倘或一息不来,而欲再闻如此之径直法门,恐无有如是之侥幸也已。 【书一】四九●身乃招苦之本,厌乃得乐之基。 宿因厚而现善浓,则多劫之重报,转而现生轻受。 罹灾戾而猛修持,则娑婆之痛苦,即是极乐导师。 当作偿债之想,懊闷自消。 倘生怨尤之心,罪障续起。 逆来顺受,始为乐天知命之人。 厌此欣彼,方是修净念佛之士。 【书一】五九●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 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 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 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 【书一】六十●倘净土法门,能仰信佛言,决定无疑。 真信切愿,以修实行。 则决定往生,为极乐世界中人。 况此浩劫当前之期,尚欲以危险时际,有限精神。 作不急之法务,企得大通家之名闻,以充体面。 致自己专修一事,竟成颟顸乎哉? 【书一】七九●普贤十愿,文殊一行,若能精修,一切经论即不贯通,亦可顿脱樊笼,高预海会。 若于此仗佛力一法,信不真,靠不定。 即深通宗、教,亦只是口头三昧。 欲以此口头三昧了生死,真同欲以画饼充饥。 必致途穷深悔,而毫无裨益也。 现今世道,不知将来作何相状。 尚欲以将尽之光阴,作不急之务哉? 【书一】八十●古人云: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 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寸。 真心为己者,其绎思之。 【同上】●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 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 然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 其下已发烈火,但未烧至其身。 转瞬则全体炽然,遍界无逃避处。 尚犹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书一】八十●宿生培此慧根,固不容易。 倘不于此专精致力,以期亲证(指决定求生西方而言,宜查《文钞》,自知所以)。 则如坯器未烧,经雨则化。 光阴短促,人命几何。 一气不来,即属后世。 未证道人,从悟入迷者,万有十千。 从悟增悟者,亿无一二。 忍令无上法器之坯,经再生之雨,而复为尘土乎哉? 【书二】二一●吾辈既为佛子,当行佛行。 纵不能豁破无明,顿复性体,以直趣妙觉果海。 岂可不圆发三心,笃修净业,以期断烦惑于此身,托心识于莲邦,为弥陀之弟子,作大士之良朋,安住寂灭,游泳佛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乎。 倘不自奋勉,高推圣境,自处凡愚。 畏半生修持之勤劳,甘永劫沉沦之酸楚。 迷衣珠而弗珍,登宝山而空归。 以具无量功德智慧、神通相好之妙真如性,枉受无量生死轮回、烦恼业果之幻妄极苦。 岂非丧心病狂,恶升乐坠。 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 三世诸佛,称为可怜愍者。 凡我同伦,各宜努力。 【杂著】四●当此危险世道,宜放开心胸眼界,努力修持净业。 所有吉凶祸福,悉不计虑,随缘应变。 纵大祸临头,亦当想及同罹此祸之人,不知有几千万亿。 于无可如何中,尚有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可以恃怙,有何可畏。 以念佛、念观世音菩萨,作为无畏之据。 放开心量,勿预恐吓,则病自痊愈,身自安乐矣。 若不知此义,则是未遇危境,自己先陷于危中,虽佛菩萨亦莫能救。 所以君子素患难行乎患难,故能无入而不自得焉。 【大云月刊】 发布时间:2014-02-25 20:37:00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4:3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