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嘉言录--分禅净界限 内容: ●禅与净土,理本无二。 若论事修,其相天殊。 禅非彻悟彻证,不能超出生死。 故沩山云: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 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又云:初心从缘,顿悟自性。 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尽,须教渠尽除现业流识。 弘辨谓:顿悟自性,与佛同俦。 然有无始习气未能顿尽,须假对治,令顺性起用。 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 长沙岑谓:天下善知识,未证果上涅槃,以功未齐于诸圣故也。 所以五祖戒又作东坡,草堂清复为鲁公。 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类多如此。 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 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 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 悟证者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 所以华藏海众,悉愿往生。 宗、教知识,同生净土。 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恳心。 故得感应道交,由是速成正觉。 为今之计,宜屏除禅录,专修净业。 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 或声或默,无杂无间。 必使念起于心,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 久之久之,自成片段。 亲证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风。 是以观音反闻闻自性之工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 即净而禅,孰妙于是! 【书一】六十●修禅定人(指四禅八定),及参禅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 故于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每有种种境界,幻出幻没。 譬如阴雨将晴之时,浓云破绽,忽见日光。 恍惚之间,变化不测。 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识。 若错认消息,则着魔发狂,莫之能医。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 喻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 不但魑魅魍魉,铲踪灭迹。 即歧途是非之念,亦无从生。 推而极之,不过曰: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 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众生之愿。 岂秘而不传,独传于汝乎? 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 【书一】四四●法幢和尚,宿具灵根,初为真儒,后为真僧,可谓不枉读书学道耳。 世有真儒,方有真僧。 彼无赖之徒出家者,固皆破坏佛法之魔王外道也。 其语录皆痛快直捷,豁人心目。 可以刊板流通,以为禅家法宝。 然此乃唯发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道。 吾人专修净业,勿于彼言句中捉摸卜度,以致两失其益。 不可不知。 宗家提倡,唯指本分,此外概不阐发。 其修因克果,断惑证真,皆密自修持耳。 门外汉见宗家不提此等修证道理,遂谓宗家全不用此等法,便成谤宗,及谤佛、谤法矣。 【书一】六一●须知如来所说一切法门,皆须断惑证真,方可了生脱死。 绝无惑业未断,得了脱者。 念佛法门,断惑业者往生,则速证法身。 具惑业者往生,已超登圣地。 一则全仗自力,一则全仗佛力,又兼自力。 二者难易,奚啻天渊。 每有聪明人,涉猎禅书,觉其有味,遂欲以禅自命,拟为通方高人。 皆属不知禅净所以,妄自尊大之流类。 如是知见,断断不可依从。 依之则了生脱死,恐经尘点劫数,尚无望也。 【书二】二九●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 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 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 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亲证实相之谓也。 彼参禅者,谓参禅一法,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固为实为顿。 不知参禅,纵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但见即心本具之理性佛。 若是大菩萨根性,则即悟即证,自可永出轮回,高超三界。 从兹上求下化,用作福慧二严之基。 此种根性,就大彻大悟人中论之,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 其或根器稍劣,则纵能妙悟,而见思烦恼未能断除。 仍须在三界中,受生受死。 既受生死,从悟入迷者多,从悟入悟者少。 是则其法虽为实为顿,苟非其人,亦不得实与顿之真益,仍成权渐之法而已。 何以故? 以其仗自力故。 自力若十分具足,则何幸如之。 稍一欠缺,则只能悟理性,而不能亲证理性。 今时则大彻大悟者,尚难其人,况证其所悟者哉? 念佛一法,彻上彻下。 即权即实,即渐即顿。 不可以寻常教理批判。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此彻上彻下之谓也)。 如来为众生说法,唯欲令众生了生脱死耳。 其余法门,上根则即生可了,下根则累劫尚难得了。 唯此一法,不论何种根性,皆于现生往生西方,则生死即了。 如此直捷,何可名之为渐? 虽有其机,不如寻常圆顿之机,有似乎渐。 而其法门威力,如来誓愿,令此等劣机,顿获大益。 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处。 凡禅讲之人,若未深研净宗,未有不以为浅近而藐视者。 若深研净宗,则当竭尽心力,而为宏扬。 岂复执此权实顿渐之谬论,而自误误人哉! 【书二】三十●言取舍者,此约究竟实义为难(难者,反诘问也)。 不知究竟无取无舍,乃成佛已后事。 若未成佛,其间断惑证真,皆属取舍边事。 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何不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之取舍? 若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 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 以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 彼不究法门之所以然,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则是误用其意。 彼无取舍,原是醍醐。 而欲念佛者,亦不取舍,则便成毒药矣。 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 不可相非,亦不可固执。 唯取各适其宜,则有利无弊矣。 【书二】三一●以舍东取西,为生灭者。 不知执东废西,乃断灭也。 夫未证妙觉,谁离取舍? 三祇炼行,百劫修因,上求下化,断惑证真,何一非取舍之事乎。 须知如来欲令一切众生速证法身,及与寂光,所以特劝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论】三●参禅一事,谈何容易。 古人如赵州谂禅师,从小出家,至八十余岁,尚且行脚。 故有颂之者曰: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长庆坐破七个蒲团,后方开悟。 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 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 此等大祖师,大彻大悟,如是之难。 彼魔子之徒,一闻魔说,遂皆开悟。 如前所说祖师,直是替他提鞋也无用处矣。 【书一】三三●不执著等语,理则是,而事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也。 终日穿衣吃饭,侈谈不执饥寒。 与终日枵虚,不得杯水粒米,饿且将死,而谓人曰:吾视龙肝凤髓,直同秽物,思之即呕,况其下者乎。 同一空谈耳。 今时不明教理,即参禅宗者,每多中此空解脱病。 至于静坐澄思,空境现前。 不过以静澄伏妄,偶尔发现之幻境耳。 若错认消息,生大欢喜,则丧心病狂,佛亦难医矣。 幸能体察而不执著,弃舍幻妄,卒得贯通诸法法门。 可谓久历荆棘,忽达康庄矣。 末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 若不仗佛慈力,专修净业。 但承自力,参叩禅宗。 不第明心见性,断惑证真者,罕有其人。 而以幻为真,以迷为悟,着魔发狂者,实繁有徒矣。 所以永明、莲池等,观时之机,极力主张净土法门也。 【书一】三八●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 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 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 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 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 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 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 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 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 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 须细参详,不可笼统。 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 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 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 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 或求生天,受天福乐。 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论】五●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 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 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 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 《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 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 邪魔外道,闻名丧胆。 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 有来学者,随机说法。 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 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 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 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 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 最下即证圆教初住。 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 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 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 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论】六●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 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 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 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 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 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 非万修万人去乎? 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 不得以泛泛悠悠者,较量其多少也。 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 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 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 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 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论】六●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 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 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 直须历缘煅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 一毫未断者,姑勿论。 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 生死海深,菩提路远。 尚未归家,即便命终。 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 故曰:十人九蹉路。 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 阴境者,中阴身境。 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 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 如人负债,强者先牵。 心绪多端,重处偏坠。 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 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 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 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 瞥,音撇,眨眼也。 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 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发狂也? 夫着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 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 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论】六●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 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 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 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 悠悠泛泛,修余法门。 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 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 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 既造恶业,难逃恶报。 一气不来,即堕地狱。 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 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 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 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 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 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 欲复人身,难之难矣。 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 大地土多? 阿难对佛:大地土多。 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 净土法门,专仗佛力。 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 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 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 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 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 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 【论】七●达摩西来,传佛心印。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然此所见所成,乃指吾人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而言。 令人先识其本,则一切修证等法,自可依之进趣,以至于修无可修、证无可证而后已。 非谓一悟即成福慧两足、圆满菩提之究竟佛道也。 喻如画龙点睛,令其亲得受用耳。 由是腾辉震旦,炳焕赫奕。 即心即佛之道,非心非佛之法,遍布寰区。 天机深者,于一机一境,识其端倪。 则出词吐语,自离窠臼。 入死入生,了无挂碍。 得大解脱,得大自在矣。 倘根机稍劣,纵得大悟,而烦恼习气未能净尽,依然还是生死中人。 出胎隔阴,多致迷失。 大悟者尚如是,况未悟乎? 固宜专心致志于仗佛慈力之净土法门,方为千稳万当之计也。 【序】二七●律教禅宗,最初须深明教理,依教修行。 修行功深,断惑证真,方出生死。 若教理不明,则盲修瞎炼。 若非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 纵使理明功深,亦颇断惑。 倘有丝毫未尽,依旧不出苦轮。 直待惑业净尽,方可出离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悬远。 更须历劫进修,始可圆满佛果。 譬如庶民,生而聪慧,读书学文,多年辛苦。 学问既成,登科入仕。 由其有大才能,所以从小渐升,直至宰相。 官居极品,再无可升。 于群臣中,位居第一。 若比太子,贵贱天渊,何况皇帝。 毕世为臣,奉行君命。 鞠躬尽瘁,辅治国家。 然此相位,大不容易。 半生勤劳,通身能耐。 到下场头,不过如是。 若学问才能,稍不充足,则不能如是者有百千万亿也。 此是自力。 学问才能,譬深明教理,依教修行。 位至宰相,譬修行功深,断惑证真。 只可称臣,不敢作君(臣决定不敢作君,臣欲作君,除非托生皇宫,为皇太子。 修余法门,亦可成佛,但与净土较,奚啻日劫相倍。 读者须善会其意,勿泥其词。 然依《华严》末后一着,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 正与托质皇宫,为皇太子,意义相齐。 净土法门,得《华严》一经,遂得如大海之横吞万川,如太虚之总摄万象耳,猗欤大哉),譬虽出生死,尚未成佛。 学问不充,不能如是者甚众,譬惑未断尽,不出生死苦海者甚众也。 【杂著】三七●念佛法门,纵不明教理,未断惑业。 但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临命终时,决定蒙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 既生西方,见佛闻法,悟无生忍。 即此一生,定补佛位。 此是佛力,又兼自力。 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 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 感应道交,故得如是。 又若深明教理,断惑证真,则往生品位更高,圆成佛道更速。 所以文殊、普贤、华藏海众,马鸣、龙树、诸宗祖师,皆愿往生也。 譬如托生皇宫,一出母胎,贵压群臣,此是王力。 迨其长大,学问才能,一一充足,便能承绍大统,平治天下。 一切臣宰,皆听诏谕。 此则王力、自力,兼而有之。 念佛法门,亦复如是。 未断惑业,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便出生死。 犹如太子初生,贵压群臣。 既往生已,惑业自断,定补佛位。 犹如太子长大,承绍大统,平治天下也。 又已断惑业,如马鸣、龙树、诸宗祖师,已登补处,如文殊、普贤、华藏海众,皆愿往生者。 犹如昔镇边鄙,不堪承绍。 今居东宫,不久登极也。 【杂著】三八●吾人心性,与佛同俦。 只因迷背,轮回不休。 如来慈悯,随机说法。 普令含识,就路还家。 法门虽多,其要唯二。 曰禅与净,了脱最易。 禅唯自力,净兼佛力。 二法相较,净最契机。 如人度海,须仗舟船。 速得到岸,身心坦然。 末世众生,唯此堪行。 否则违机,劳而难成。 发大菩提,生真信愿。 毕生坚持,唯佛是念。 念极情忘,即念无念。 禅教妙义,彻底显现。 待至临终,蒙佛接引。 直登上品,证无生忍。 有一秘诀,剀切相告。 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书二】二九 发布时间:2014-02-25 20:36:4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4:3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