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济群法师:出家意味着什么 内容: 出家,不仅意味着外在形象的改变,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意味着离开家庭进入僧团,更关键的,是出五蕴的家,出烦恼的家,出三界的家。 这需要我们尽形寿,乃至尽未来际地努力。 出世俗家所谓世俗,就是世间的家庭和感情。 作为僧人,似乎已经放弃了家庭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世俗情爱。 但很多时候,我们来到寺院之后,很快会把道场变成家庭的替代。 我们对这个新家所形成的执著和贪嗔痴,可能一点都不比经营世俗之家来得少。 如果这样的话,出家的意义又在哪里? 我们要知道,出家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舍弃家庭,而是舍弃由此形成的执著和凡夫心,这才是构成家庭的基础所在。 这种执著是建立在彼此的贪恋和占有之上,进而形成人我是非之心,形成亲疏好恶之别。 我们放弃对世俗的占有,放弃对亲人的贪恋,但若将同样的占有和贪恋转移到寺院,结果,仍会在这个新的目标上发展出一大堆凡夫心,不会有任何本质的改变。 出五蕴家所谓五蕴,是指我们的生命体,包括物质的和精神两部分。 佛法认为,五蕴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工具,其中并没有所谓的我,也不能代表真正的我。 出五蕴的家,就是让我们从对五蕴的执著中脱身而出,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将五蕴设定为我,再用这个设定来捆绑自己。 高兴的时候,觉得是我在高兴;生气的时候,又觉得是我在生气。 时时刻刻,都被这个我搅得内心动荡,坐立不安。 《阿含经》有个概念叫做舍担,担就是担子,是要我们舍弃执著五蕴带来的种种负担。 《老子》也告诉我们:吾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吾有何患?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这个身体提供服务,忙他的吃,忙他的喝,还要为他的各种情绪和需求奔波,何其辛苦。 我们之所以心甘情愿地这么做,是因为在我们的感觉中,这个身体就代表着我,这些情绪就代表着我,都是我们与生俱来、不可分割的部分。 既然如此,自然是别无选择,别无退路的了。 我们从来想不到,这些其实也可以放下,可以舍弃的。 佛法告诉我们,这个五蕴并不是所谓的我,而是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由无明制造的一个产品。 一旦放下担子,舍弃累赘,生命并不会有所欠缺。 正相反,它会因为松绑而自在,因为放下而解脱。 具备这个认识后,我们就不必对它的需求一味盲从,亦步亦趋了,就能断除由此产生的种种烦恼。 出烦恼家或者有人会说,烦恼是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难道还有人愚蠢到以烦恼为家吗? 事实确实如此。 现实中,很多人都活得烦烦恼恼,无法自拔,这就是以烦恼为家。 因为我们生命的内在缺乏观照,所以在每个烦恼生起时,很快就会陷入其中。 进而对它产生认同,把这些烦恼当做是我,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我很烦,我很恨,我很痛苦,等等。 当这些问题和我捆绑在一起时,就会被放大,被强化。 于是乎,杀伤力也将成倍增长。 修行所做的,一方面,是在烦恼生起时加以观照;另一方面,则是以持戒远离烦恼,以修定止息烦恼,以智慧降伏烦恼。 最终,将这个由烦恼构建的堡垒彻底摧毁。 出三界家。 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仍在轮回之内。 出离三界,就是要出离轮回,其基础就是我们内心的惑业。 所以,出离轮回不是出离外在的什么,关键在于出离制造轮回的根源。 现在人对轮回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因为涉及到前生、后世,和我们现前接受的教育存在冲突,也和我们的认识能力存在距离。 甚至,不一定所有的出家人都相信轮回,相信因果。 事实上,轮回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而是发生在每个当下。 从我们目前的生活状况,就可以认识轮回。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追求和需要。 这种追求和需要是不断重复的,就像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因为内心培养了对游戏的需要,所以时时心系于此。 而在玩的过程中,对游戏的需要又会增加。 这个过程,正是轮回的缩影。 它的起点是我们内心的需要,而终点则是这种需要所追逐的目标。 其实,这个目标并没有离开起点。 当我们满足它的同时,内心的需要又在增加,使终点再一次成为起点。 如此周而复始,轮转不休。 轮回与解脱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同样存在这些问题。 办企业的人,每天想着他的企业,这就驱使他每天忙于企业事务。 在工作过程中,执著又随之增加,进一步驱使他为之奔忙。 事实上,管理寺院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每天只是想着怎样把寺院管好,而不是将做事和修行结合起来,不是以自觉觉他的正确心态来做,同样会在做事过程中增加执著,同样会陷入轮回状态。 解脱,意味着任何事物都不会对你形成干扰。 倘能如此,哪怕和众生同在轮回,做着同样的事,一样可以超然物外,一样可以用无我、无住、无所得的心去做。 否则,我们就会落入这样那样的心理陷阱,它的终点就是轮回而且是没完没了的轮回。 所以,我们要从制造轮回的贪著中走出,这正是轮回的根源所在。 我们贪著什么,就会制造与之相关的轮回。 贪著名,就会制造与名有关的轮回;贪著利,就会制造与利有关的轮回。 只要内心还有贪著,还有需求,就会被这种贪著和需求所控制,就会在它们的牵引下落入轮回之轨。 出家是一种和解脱相应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我们必须过着如法如律的出家生活。 惟有这样,才能使出家成为解脱的增上缘。 如果是以世俗心在僧团生活,那么,这种出家和解脱是了不相干的。 作为出家人,尤其要认识到解脱的重要性。 否则的话,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僧人。 因为内修尚未过关,自身问题尚未解决,自然更谈不上外弘,谈不上利生了。 发布时间:2014-02-25 15:46:55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4:3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