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看见心的本来 内容: 《六祖坛经》是禅宗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汉传佛教中唯一被尊为经的祖师着述。 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说之法,由门人记录、汇总并流传于世。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曾盛极一时并流传至今。 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 可见其特殊地位。 由此延伸的禅意、禅心、禅茶一味等词,也广为教内外人士所熟知。 或许人们未必能说出这些词的真正内涵,但都知道它代表了一种意境,一种精神高度。 从修行意义上说,《坛经》开显的方法,能使我们以最快速度开启内在智慧,亲见本来面目。 换言之,这是一条修行捷径,故称顿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那么,顿教何以能化繁为简? 又该如何认识顿教法门的特殊性? 比如开悟、成佛,究竟向何处开启,又靠什么成就? 这就需要知道,佛法修行的重点不在别处,而是在我们的心。 开悟固然不离自心,成佛也要靠心体证。 因为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职称,不是地位,不是功夫,而是对诸法实相的究竟通达,对一切众生的平等慈悲。 所以,禅宗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心地法门,是从内心入手,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学佛,首先要认清这样一个重心,明确这样一个目的。 从本质来说,佛法是简单而非复杂的,是直接而非迂回的。 只是由于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佛陀才会因病与药,开示种种法门,演说诸般经教。 但他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建立一套庞大的哲学体系,而是从不同的契入点,引导我们将目光转向内心,转向这个和我们生死相随但又始终面目模糊的心,进而看见心的本来。 佛法认为,心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妄心,一是真心。 所谓妄心,即充满颠倒妄想的心,是迷失本心后由无明演变的种种妄识。 所谓真心,即心的真相,心的本质。 在佛教典籍中,阿含、唯识等经论侧重从妄心阐述,以此构建修行法门。 其中,阿含经典主要讲到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属于我们能意识到的部分。 而唯识学进一步讲到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这是属于潜意识的部分。 我们之所以成为凡夫,正是因为这种潜在自我意识的作用。 末那识的特点是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由此形成对自我的错误认定。 我们现在的人格就是建立在这种误解之上,进而发展出贪嗔痴等种种烦恼。 一旦改变染污的末那识,即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 唯识还告诉我们,在妄识系统中,除心王外,还有各种心理活动,即心所。 每个心所的形成,都有各自的特征、规律和条件。 唯有了解凡夫心的运作规律,才能从根本上动摇它,解决它。 心理学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从妄心入手。 可以说,这是一条常规路线,是立足于现有心行采取的对治手段。 此外,佛教还有一部分经典立足于真心的修行。 所谓真心,又称佛性、如来藏等,是每个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悟本性,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 这正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到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无明妄想不能证得。 《涅槃经》、《如来藏经》、《胜鬘经》等经典,就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 不论立足于妄心还是真心,目的都是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心了解妄心的目的,是为了解除妄心;了解真心的目的,是为了体认真心。 发布时间:2014-02-24 12:21:50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4:30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