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诳者,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 内容: 随烦恼二十:言诳者,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 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 此贪痴分所摄。 诳心所相比于覆心所就更厉害了,是一种欺诈的行为。 覆也就是掩盖了不说,虽然不说自己坏,起码不说自己好。 诳就是欺骗别人,表现出自己特别好。 你看文中为护利誉,矫现有德,就是指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名誉,故意造出来的假相,欺诳别人自己是一个有道德和德行的人,它的体性就是具有诡诈和欺骗性。 能障不诳,邪命为业,是指这个人本身没有德,故意体现出有德,这就是邪命。 做的事情都是假的,体现出来的状况也都是假的,生活状态也好,修行状态也好,各方面都是这个样子。 矫诳的人,外在表现上与现实不符,内心也总是别有用心的样子。 总是想着别人供养自己、恭敬自己,喜欢无缘无故地装模作样,而实际上本身没有这么多的修行和道德,这就属于邪命。 不离贪和痴这两个心所,贪是指贪图名闻利养,痴的话就是不懂这个事情本身是错误的,就像前面所说的,如果单是因为愚痴而伪装是属于痴一分,为了名誉利养是属于贪一分。 我估计到了诳这个程度,单是愚痴所属的就少了。 你想想看这个人本身就很聪明,但是喜欢掩盖,背后又有其他的利益和图谋,他能不知道吗? 肯定知道。 更多的可能因为贪,当然也有不那么知道的,也不完全离开这个痴心所。 今天和一位居士谈到知道和做到这个问题。 他说:有些道理您说的我们也知道了,但是做不到。 知道和做到实际上也不能完全分开,你是不是真的知道? 你知道多少? 你知道得有多透彻? 你表面上是知道了,真正的知道是这样简单吗? 其实,如果你是真正地知道,很多事情自然能做到。 那么,你现在做不到就说明还不是真正地知道。 像我们现在学习佛法也是这样,法师给你们讲了这么多道理,大家又学经、又学论,好像我们也知道挺多了,但是这个知道是很浅的层次,无非是知道一些名相,知道佛法浅层次的道理而已。 如果你真正是心里完全明白了,一片明亮,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地做到。 就是说当你真正明信因果了,你说你还会随便去违反这个因果规律吗? 不可能的。 现在只是懂得一点皮毛而已,还不是真正地知道。 真正地知道要明心见性,才叫知道。 你真正地亲自见到自己的心性,这才叫知道,否则那就很难说你知道了。 知道实际上和见道是一回事,见道之后还得修道,修道实际上就是做到,当然见道了就能做到一部分了,但是后面还有很长的时期,需要一步一步地去做,通过实践把自己所知道的体现在修行上去。 某些地方说知易行难,好像知是比较容易的,真正行是比较难的,实际上某些地方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说之:知难行易,在佛教里面讲见道是最难的,见道之后修反而是容易的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一见道你就超凡入圣了,入圣了你还担心啥呢? 你就已经出离生死轮回了,你不在三界之中你还担心? 你慢慢修呗,你不会走错路了。 你如果见都没有见道,明都没明白,你再怎么去修,不能说是盲学瞎练吧,也不能这么一概论之,但起码你修得都不是特别正确,你不是明明白白地在修。 佛教里面讲真修和缘修,见道前都是缘修,见道后才是真正地修。 这是要求比较高的了,我们现在当然不能这么高地去要求大家,但是必须要明白我们现在这个知道和真正地知道还差得很远。 所以,为什么以前这些祖师大德这么谦虚,他们不是光谦虚,说句实话你在没有真正见道之前,没有明心见性之前,自己都应该感觉很惭愧。 现在的我们无非是什么呢? 是拾佛的牙慧,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说,照本宣科。 只能说些比较死板的东西,所说的东西都是佛教经论上的东西,不是从自己内心的智慧流露出来的。 什么时候才能自身流露出智慧,不仅仅是鹦鹉学舌,那就必须要像六祖惠能大师那样已经明心见性,已经大彻大悟了,他才能说出这样了不起的《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就是根据他的语录整理出来的,这才是自性之中的智慧。 具有这么高的智慧,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当然也不能说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天下老子第一,不能这么讲,实际上禅宗里面有很多了不起的人,有时和势的因素在里面。 实际上我们现在去看看永明延寿禅师的著作《宗镜录》更了不得,一百卷包含佛教各个宗派的理论,好像是禅宗的著作,但实际上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唯识的都在里面,文字极其优美,佛理说得非常圆满,也非常透彻。 你看了之后你都觉得真是了不起,这个人智慧怎么这么高啊,随便说几句话我们有些一辈子都想不出来,翻上一两页你就会感觉到太感人,太优美,自然而然的,很震撼。 发布时间:2020-12-29 08:29:45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4:00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6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