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何谓「四种三昧」 内容: 欲登妙位,非行不阶。 行法众多,略言其四。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又云调直定。 众生心行,常不调、不直、不定,入此三昧,能调、能直、能定,故名三昧。 一、常坐三昧常坐三昧者,亦名一行三昧。 文殊般若经以九十日为期,独居静室,跏趺正坐,蠲除恶觉,舍诸乱想,不杂思惟,系缘法界,一念法界。 (系缘是止,一念是观,法法融摄,故曰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 若坐疲极,或疾病所困,或睡盖所覆,或宿障发动,不能遣却,当专称一佛名号,以求加护。 除经行饮食便利之外,时刻相续,无须臾废;此之三昧,于一期中,若能精勤不懈,念念无间,则能破除障业,显发实相之理矣。 二、常行三昧常行三昧者,亦名般舟三昧。 梵语般舟,华言佛立。 佛立有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 能于定中,见十方佛在其前立,故名佛立。 以九十日为期,终竟三月,身常旋行,不得休息,口常唱阿弥陀佛,心常想阿弥陀佛,或先想后唱,或先唱后想,想唱相继,无令休息。 此之三昧,极能断除宿障,于诸功德最为第一。 三、半行半坐三昧半行半坐三昧者,若依方等经,七日为期,唯诵袒持咒。 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 不迟不疾,旋竟却坐,思惟实相之理。 若依法华经,三七日为期,但诵本经。 故经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是经,若坐、思惟是经,我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 此等三昧,俱是半行半坐也。 (梵语袒持,华言秘要。)四、非行非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者,前之三种,俱用行坐;今言非行非坐者,虽非行坐,实通行坐,亦名随自意三昧,谓但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用观,不拘限期,心存止观,念起即觉是也。 附文:圆瑛法师开示节录又一心不乱。 即念佛三昧功成。 三昧是印度语。 译为正定。 念佛、念到一心不乱。 即得正定。 如成具光明定意经云。 空闲寂寞。 而一其心。 在众烦恼。 而一其心。 乃至褒讪利失。 善恶等处。 而一其心。 念佛能得一心。 此岂不是念佛。 具足定学之明证耶。 念佛三昧。 又名一行三昧。 文殊般若经云。 佛告文殊。 欲入一行三昧者。 应处空闲。 舍诸乱意。 不取相貌。 系心一佛。 专称名字。 随彼方所。 端身正向。 (向西方)能于一佛。 念念相继。 即是念中。 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念一佛功德。 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 阿难所闻说法。 犹住量数。 若得一行三昧。 诸经法门。 一切分别。 皆悉了知。 昼夜宣说。 智慧辩才。 终不断绝。 此岂非念佛具足慧学之明证耶。 发布时间:2021-01-01 15:41:44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5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7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