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的空观与小乘的空观有什么不同 内容: 这个地方,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个空观。 几乎所有的调伏烦恼都要修空观,但小乘的空观跟大乘的空观的确是有所不同。 他们在思考模式有所不同,造成不同的结果。 我们先讲小乘的空观。 小乘的空观,古人的形容叫灭色取空,他是从无常无我切入的。 就是,我的色身会变化、会死亡,所以总有一天我会消失,叫灭色;当色法消灭以后,它显现空的真理出来。 灭色取空的道理,从无常切入有个问题,就是说,小乘的空观是从作用上来空,所以它空了以后它出不来。 小乘一旦是从假相的因缘回归到偏空涅槃以后,它就跑不出来,它是单向的思考。 它可以从假相到空性,但是它不能从空性又回到假相。 所以小乘的教法没有从空出假这四个字,没有,没有这四个字。 它的思考是单向的。 所以你看《阿含经》,它的思考模式就是无常故苦。 为什么是苦呢? 因为我们身心世界是变化的,所以我没有安全感。 我没有安全感,我经常感到忧虑不安,所以这就是苦嘛。 苦即无我。 为什么苦呢? 那表示我不能主宰我的身心。 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痛苦,但是我的痛苦就是不断地出现,表示我没办法控制我自己的身心世界。 没有一个自我来控制它,是业力控制的,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 他从这个地方切入空性。 但是,这样的空切入以后有一个问题,他这样的思考是单向的,他出不来。 大乘佛法的空叫缘起性空,它是缘起无自性。 因为因缘所生法,所以我说即是空。 它是从体性上,不是空它的作用相状,而是空它的自体。 所以大乘佛法观一切法空是不坏假相的,它把假相保存得非常好,从体性上空。 它是从假入空以后又从空出假,这个假相出来还可以再用,还可以依止假相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依止假相积功累德、求生净土。 所以小乘佛法是破坏假相的,灭色取空,它对因缘所生法的这个身心世界,你看小乘的经典,是全盘否定,是没有价值的。 小乘的观念,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一个阿罗汉证得涅槃以后,他的生命大概只有一个目的:等待涅槃的到来。 就这个想法而已。 他不会主动说是为诸众生不请友,广泛地度众生,他没有这种思考。 所以他基本上比较悲观主义,他对人生是认为这个人生是多余的,早一点离开早一点好。 大乘佛法对人生是双向思考。 它认为说,我不能执着这个色身,但是我也不能没有这个色身。 它是从假入空。 这是一个思考:我要跟色身保持距离,身心世界靠太近,会被它因缘所生法所系缚。 但是,你不能靠太近,你也不能没有它,没有它你用什么来拜佛念佛? 你还得要借假修真。 所以,诸位要好好体会灭色取空跟缘起性空的差别。 灭色取空是单向思考,缘起性空是双向思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诸位你看大乘经典讲话,很少讲一句话的,除非佛陀在对治你。 犹如莲华不着水,下面一定有一句话,亦如日月不住空。 佛陀基本上讲话是空有双照的。 大乘佛法,你一翻开经典,基本上都是两句话两句话的,就是训练一个菩萨的思考模式是双向思考。 你不能过分喜欢它,但是你也不能没有它。 当然,这个跟我们凡夫的思考不同。 凡夫的思考有问题,因为我们习惯是单向思考。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如果你有志于行菩萨道,你要慢慢训练自己双向思考,不即又不离,不取又不舍。 初学大乘佛法会觉得这个心理很矛盾,又不取,又能不舍! 但是你习惯的时候你就知道,哦,原来佛陀的意思就是这样,中道。 所以说,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这个身根当中会产生一种觉了的功能,当这个觉了的功能向外攀缘的时候,带动了根尘识的因缘和合;当它回光返照的时候,就回归到一个清净本然的觉性。 这个就是双向。 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回顿息。 那只就是一分的觉。 同样一个东西,你用得好,你就是解脱,用得不好它就伤害你。 所以问题不在色身,问题是你的观照力有没有现前。 问题在这个地方。 发布时间:2021-02-03 02:15:0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5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