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医是如何治疗肝炎的?—之一 内容: 中医是如何治疗肝炎的? —之一当前,我们周围的乙型肝炎病人非常之多,据某调查报告,中国有10%的人是乙肝患者。 显然肝炎已成为我们健康的巨大威胁,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防治这一疾病。 目前大部分的肝炎患者是找西医治疗的,但结果好象没见病人减少,反见越治越多。 不少病人退而求诸中医,于是就想知道按中医理论,肝炎应该如何康复。 以下我详细地从肝的生理到病理,结合六经辨证以及临床误治来分析一下肝炎的正确治疗与康复之道。 生理病理肝炎,顾名思义是肝的炎症。 这是西医的病名,中医两千年来压根就没有这样一个名字。 中医是如何认识肝以及肝炎的呢? 我们先来从中医理论来分析一下肝的生理病理特点。 肝属木,应东方,其味酸,其性温。 肝主升,主藏血。 也就是说,凡是人体的阴血要向上升发就一定要依赖肝的作用,肝可以从左面把阴血温升上去,这是肝的基本作用。 而肝病就是肝的这的功能受到了损害,病人首先表现的就是阴血左升不足。 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精神不足等症状。 木克土,如果肝气过强而伤害了脾胃土气,就要导致脾胃土的运化受纳功能受损,病人出现食欲不振,四肢萎软、困倦思睡、腹胀腹满、黄疸等症状。 肝郁不畅,则肝气不舒,气滞则血瘀,因此,病人经常会出现胁痛,胁痛久则慢慢会发展成肝区硬痛,都与血瘀有关。 由此我们知道,如何才能恢复肝病患者的健康呢? 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恢复肝的温升功能。 肝喜温恶寒,喜润恶燥,喜升恶降。 因此,凡是温的,润的,升的往往都是肝所喜欢的,也是可以治疗肝病的。 凡是相反的就一定会伤肝,导致病情加重。 先看看肝炎的一些常见症状:急性肝炎早期可有疲乏、发热类似感冒,大约3至5天后热退,因此可能被误诊为流感。 之后即出现消化道症状,包括厌食、恶心、呕吐等,继而出现眼黄、尿黄、全身乏力等症状。 慢性肝炎多出现全身疲乏无力、头昏、口干、口苦、肌肉或关节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右上腹不适、腹胀、腹泻。 严重者可出现黄疸(皮肤、眼睛发黄、小便黄如浓茶色剂等)。 有些病例可出现肝病面容,表现为面色黯黑、黄褐无华、粗糙、唇色暗紫等,还可引起颜面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及肝掌,有些病人可有脾肿大。 我们按中医理论来分析一下这些症状,可免于跟着西医屁股后面走,被西医病名所误导,对于正确认识肝炎有极大的好处。 首先这种病人多属三阴体质,阳气素来不足,因此,易受邪客而发病。 其早期出面的是明显的太阳病,但正虚于内,邪客于外,太阳抗邪无力,发烧也必为低热。 三五天后,邪自太阳而深入少阳,发为少阳病之口苦,咽干,干呕,嘿嘿不欲饮食等症。 少阳为阳气枢纽,此时如果不能透邪外出,则病邪继续深入,客入太阴,发为太阴病,出现眼黄,尿黄,目黄之黄疸以及全身乏力之太阴阳虚证。 此时邪初客入太阴,正气未受其损,尚可扶阳抑阴以透邪外出,则邪透而身安。 如果见黄疸而辨为湿热,滥用苦寒以创伤阳气,则正气无力祛邪,病邪得以深伏三阴,发为慢性肝炎。 所以,所谓的慢性肝炎,一定是阳虚而邪恋。 如果邪气伏于太阴,则表现为腹胀,腹满,腹泻,恶食油腻等症状。 从症状上来看,此时的肝炎,其实是中医的脾胃病。 人体正气已伤,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司,清阳不能左升,浊阴不能右降。 可以说,大部分的慢性肝炎即是太阴病。 病人平时当属太阴体质,脾阳素来不足,必面色苍白,长腹慢性腹泻之人,邪客则伏入其虚处,缠绵难愈。 此时之肝炎,已经不是肝病,而是明显的脾胃病了。 如果伏于少阴,则表现为精神不振,疲乏,但欲眠,面色黯黑,黄褐无华,脉微细等症状。 病人必属少阴体质,平时必有手足冰冷、畏寒喜热喜温、环唇苍白等表现。 肾阳不足是肝病转成慢性的主因,而扶助少阴阳气才是治本之道。 千万莫见炎字而滥用苦寒消炎药,则病情必转而加重,甚至于导致肝硬化。 如果伏入厥阴,则表现为口苦,腹泻,腹痛,食欲不振,胁痛,颜面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及肝掌,脾肿大等症状。 厥阴乃阴阳离合之关键,欲治乙肝要先明厥阴。 厥阴为三阴之尽,或阳回而转为少阴,或阳出而转为太阳,或阳绝而转为死证,因此,病到厥阴时,全凭人体一点阳气的去向来预知其疾病转归。 病及此者,必阴阳错杂,上热而下寒。 上热则蜘蛛痣,且多在面部,上肢或者胸处。 因为肝主藏血,肝病则血必瘀滞于上。 两胁疼痛是邪正交争于肝经所致。 肝病多口苦,咽干,头两侧胀或按痛,这是厥阴经证,不可认定为少阳证。 腹泻,速度快而不痛,这是上热下寒,阴阳分离的典型症状,不可认定为太阴证。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明确,所谓有肝炎就是外邪自太阳而深伏三阴之病。 其初期当开太阳以解表,兼以扶正,则可速效。 等病邪深伏三阴,则要认定肝炎是一个阴证,要扶阳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方可,万不可滥用苦寒伤阳之药。 六经辨证论治对于慢性肝炎的中医治疗,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如果少阴,太阴症状明显,则先去少阴太阴症状为先。 不要见肝而治肝,当随证而治。 太阴证要扶太阴之阳,用四逆汤为主,兼以透表以祛邪外透少阳。 其方必配合柴胡剂。 少阴证则以附子汤为主,配合重灸关元穴以扶少阴阳气,培元固本。 厥阴病要首先破冰去寒,以四逆汤加减应用数剂,等脉右尺由沉软无力转而稍起略弦,即可换方乌梅丸,以真捣厥阴,引阳入阴而消其阴翳。 若证见上热下寒明显,则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开太阳,扶太阴,枢少阳。 若寒邪较盛而疼痛明显,或者低烧不退,则以当归四逆汤合厥阴而开太阳之门。 若四肢逆冷,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四逆汤以加强温少阴之功。 若太阴寒盛,病人胃脘寒凉胀满而食欲不振,大便溏泄,于附子理中汤加硫磺粉冲服,可直补太阴之阳气。 若三阴合病,则四逆汤配合附子汤先扶三阴阳气,以为治本之道。 肝炎是难治病,肝炎指标很难转阴,但为什么难治呢? 因为阳虚而邪盛。 病邪比较猛烈是一方面,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机体的阳虚之本不能完全恢复,医生过于见症治病,见指标而退指标。 因此,治疗慢性乙肝就要抓住三阴病这个本质不放,一心温阳,一心扶助正气,则必有完全治愈的一天。 阳虚是患乙肝的根本原因,而温阳是治疗乙肝的根本方法,就是要从三阴上下功夫。 中医在这个方面有积极的意义,病人千万不要忽视中医而枉求西医西药。 阳无阴不生,阴无阳不化。 重视扶阳的同时,切忌过于刚燥伤阴,则病必加重。 因此,稍佐酸甘之品以生肝之津液,柔其燥性,亦属必需之举。 我常在扶阳大剂中配合当归、枸杞等药,则温而不燥,颇能顺肝之柔升之性。 总之,治肝病的关键就是宁温勿寒。 发布时间:2021-03-13 17:12:22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5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