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七佛译经师,凡情难测度——鸠摩罗什大师 内容: 说起鸠摩罗什大师,那就很有故事了,故事很多,也很精彩。 首先看鸠摩罗什,翻译成中文叫童寿,这是什么意思? 是指他年纪很小时,就有很高深的道德智慧。 童指年幼,寿指德高,就是莲池大师所说的冲年高德,故云童寿。 他是龟兹国人。 龟兹国在东晋时期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现在已纳入中国的版图,在新疆的库车县。 《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大师西去求法时也经过了龟兹国,那是鸟语花香,非常好的一个地方。 前几年我也去朝拜了一下鸠摩罗什大师的家乡,现在一看,也是有点感伤了,那么苍凉。 鸠摩罗什大师的时代,是佛法大兴的一个时代。 我们中国的佛法都是从丝绸之路过来的,早期中国的译经师大部分都是从西域一带过来的。 鸠摩罗什出身望族,中天竺国印度人,父亲名叫鸠摩罗炎,其家世世代代做相国(宰相)。 鸠摩罗炎也将要做宰相的时候,却选择出家了。 有一次,他越过葱岭向东而来。 当时龟兹国国王听说他智慧很高深,又抛弃世荣,出家修道,对他很尊重,就到郊外去远迎,拜他为国师。 这位国王有个妹妹,才貌双全。 很多国家的国君、王子前来娉亲,她都不答应,就看中了鸠摩罗炎这位出家人。 于是龟兹国王用他的力量,让鸠摩罗炎还俗,跟他的妹妹结婚,于是就有了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的母亲在怀孕时,智慧就变得很高深,梵语自然通达,所以有见识的人都知道这是怀了一个有智慧的人。 就像舍利弗的母亲怀他之后,辩才无碍一样。 而且他的母亲身上有一块红痣,会相面的人也说她会生有智慧的儿子。 鸠摩罗什生下来后,确实很有智慧。 据说他诵佛经,是日诵千偈。 那是什么概念? 一偈是三十二个字,一千个偈颂就是三万二千字。 他一天能够背诵三万二千字,你想一想,这是什么智慧啊! 我们可能一辈子都背诵不了这么多东西。 说起鸠摩罗什父母的故事,可有意思了。 他的母亲很有善根,生了鸠摩罗什大师之后,就想出家。 罗什的父亲却不答应了我原来出家,你让我还俗了,现在你要出家,那我怎么办? 他的母亲就这样僵持了几年,又生了第二个儿子。 第二个儿子生下来之后,他的母亲就一定要出家,决心下得很大,绝食以明志。 等绝食到第六日晚,人奄奄一息的时候,鸠摩罗炎怕再坚持下去,她命都没有了,只能答应了。 鸠摩罗什的母亲这才得以出家,并且是带着他一起出家。 鸠摩罗什的母亲很厉害,一出家就证了初果。 证初果后,有神通,她知道龟兹国的国运将要衰败,以后有灭国之难,所以就要到天竺国去参学。 鸠摩罗什早年是学小乘法的,后来遇到大乘法师,就信受了大乘法。 鸠摩罗什不但精通大小乘佛法,并且对阴阳历数、四韦陀都通达。 所以,他母亲临走时对鸠摩罗什说:大乘方等经教,应该要在震旦国弘扬。 传之东土,那只有靠你的力量。 但是如果去震旦国,对你自身没有利益,怎么办? 叫他自己选择。 意思就说:如果你想以后到震旦国弘法,就留下来;如果你想对自身的修行有利,我就带你到天竺国去。 他母亲把这个选择丢给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还真是菩萨种性,他说:大士之道,利彼忘躯。 就是说,菩萨是要利益众生,为法忘躯的。 如果能使大乘佛法在东土流传,我就是身当炉镬(身在火炉之中),都不退转。 于是他的母亲就去了印度,后来证到了三果。 鸠摩罗什则留在龟兹,等待因缘。 鸠摩罗什以后是怎么样来到我们中国的? 这里就有故事了。 那时前秦叫苻秦,是北方最强大的国家。 国主苻坚统一了北方,傲慢心就上来了,想要统一中国了。 在古代,朝廷都有通达天文学的人,叫占星家,他们认为天上的星象跟地上的政治、人事是密切相关的。 苻坚的太史向他禀奏了一个现象:有一颗异星现在西域分野(这是天文学的概念),这表明当有大德智人要入辅中国。 当时西域各个城国,都非常敬服罗什大师杰出的才智,每当大师演讲法义时,国王就长跪在讲座的一侧,让罗什大师踏着他的背登上讲座,他们是如此地敬重罗什大师。 苻坚自然也听说过鸠摩罗什大师,再一看有这种天象,于是就派将军吕光带七万大军去伐龟兹国,目的就是要鸠摩罗什大师这一人,而不是贪求国土。 苻坚对吕光说:朕听说西域有鸠摩罗什,深解宇宙间一切事物形象,还擅长阴阳之术,为后学之宗师,朕非常想得到他的辅助。 贤哲之人是国家的大宝,若攻克了龟兹国,立即将罗什送来。 帝王应天理而治理国家,以爱百姓为根本,岂是为贪图利益去征伐别国,此去只是为了邀请有道之人。 同时,苻坚开始征伐东晋,想要统一中国,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东晋的谢氏家族很有谋略,以八万军队击败了苻坚的百万大军。 苻坚这一败,是一发不可收拾,整个国家分崩离析,衰败了。 之后苻坚被手下的龙骧将军姚苌所逼,在一个寺院自尽了。 姚苌自己建立了一个国家,就叫后秦,又叫姚秦。 这个姚秦不是嬴秦。 嬴秦指周朝时的秦国。 秦始皇的祖先善于养马,周孝王很喜欢他,在陕西给了他一块封地,国号为秦。 由于他姓嬴,就叫嬴秦。 姚秦也不是苻秦。 苻秦是苻坚建立的王朝,因为姓苻,所以叫苻秦。 更不是乞伏秦。 乞伏秦是什么? 苻坚战败之后,他所征服的那些部落纷纷独立,不再服从于他。 鲜卑族的部落酋领乞伏国仁纠合了一些部落,也成立了一个国家,叫乞伏秦,又叫西秦。 现在讲的姚秦就是指姚苌的儿子姚兴建立的国家,定都在长安。 因为姓姚,所以叫姚秦。 嬴秦、苻秦、姚秦,是后人为了便于区分而称呼的,并非他们的自称。 再说回到吕光,他领军战败龟兹国,得到鸠摩罗什大师,在归国途中,听到了苻坚被姚苌杀害的消息,就在凉州城南,建元太安(史称后凉)。 鸠摩罗什跟着吕光,在后凉国姑臧(武威凉州)待了十六年。 吕光既不懂佛法的尊贵,对鸠摩罗什大师也不尊重,所以鸠摩罗什那十六年基本上无所作为。 但是他在那里进一步学习汉文,这对后来弘扬佛法做了扎实的文化的准备。 姚兴是一位明君,对佛教非常崇信。 他将吕光的侄子吕隆征服后,正式迎请鸠摩罗什到长安来,尊为国师,开始以国家之力来翻译佛经,其中就有《佛说阿弥陀经》。 上回说到姚兴尊鸠摩罗什大师为国师,请他来主持翻译佛经。 大师从弘始三年入关,到弘始十一年圆寂,只有八年的时间。 但这八年的时间,成果丰硕,翻译的经论有九十八部,一共是四百二十一卷。 姚兴护持佛法,是举全国之力来帮助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佛经的。 三千人的译场,有宣梵本的、有定字义的、有润文的、有校正的。 经过很多道流程、把关,才能出一个经本,最后再报请皇帝批准流传。 是非常慎重、严谨的。 参与译经的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其中更有八百沙门高僧大德! 其中有僧法师。 据《高僧传》记载,僧法师出身贵族,博通经论,很有才华。 姚兴令他做僧主(就是僧团里面的负责人)。 僧法师讲究戒律,非常严肃,佛驮跋陀罗尊者(与东林寺很有因缘)被摈时的羯磨法,就是他主持的。 还有僧睿法师(在我们东林寺白莲社十八高贤里也有他的名字),也是博通经论,对《中论》《般若》都有深刻把握。 僧睿法师是来做译经的笔受,协助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法华经》,贡献很大。 当时《法华经》已经翻译过好几次了,实际上竺法护就翻译过《正法华经》。 鸠摩罗什大师看到原来的翻译有很多错谬,就决定重新翻译。 在重译时,常常是鸠摩罗什大师拿着梵本,姚兴拿着原来旧的译本来对照,这些义学沙门就来证义或进行语言上的润色。 比如翻译到《正法华经授决品》(就是《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时,原来的本子讲天见人,人见天,竺法护译为:人见到天,天也见到人。 鸠摩罗什大师翻译到这里,就皱眉头了,说:这句话有点过于朴实。 僧睿在旁边就建议,是不是可以翻译成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这一翻,又有这个意思,又很文雅。 相形之下,人见天,天见人,就显得没有味道了。 鸠摩罗什大师不禁慨叹道:我传译经论能够与你相遇,那真是没有遗憾。 僧睿法师之所以能成为东林莲社的十八高贤之一,就是因为他不仅教理非常通达,还对净土法门一往情深。 他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临终时是面西合掌念佛往生的。 《南山感通传》中有一句七佛以来,译经师,来证明鸠摩罗什大师的功德。 这个信息的传达是有神秘渠道的。 《南山感通录》又叫《道宣律师感通录》。 道宣律师持戒精严,感得天人来护持、护法。 这部《感通录》里,就收录了道宣律师与王璠、陆玄畅、费氏等天人的对话。 这个《感通录》很有意思。 现在不是讲地外文明吗? 这本书就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唐代时的一位沙门与外星人的对话。 比如道宣律师问费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经典至今被人受持读诵,非常盛行,而且越来越盛行,这是什么原因? 《法华经显应录》中引《南山感通传》中费氏回答说:什公聪明,善解大乘,彼自七佛以来传译,得法王之遗寄也。 什公聪明,善解大乘,是说鸠摩罗什深刻把握大乘佛法的精髓,而且参与译经的人员都是一代之宝,用现在话都是一代精英,所以他翻译的佛经是绝后光前。 以后就再没有像鸠摩罗什大师这样的译经盛况了,绝后光前,就是发扬光大了前人的事业,做出了后人再也做不出的事情。 这个说法就是推尊鸠摩罗什是古今佛经翻译师中的翘楚。 而且鸠摩罗什大师的翻译是意译,以悟达为先,不是吭吭哧哧地对着文句一句一句翻译的。 他是先悟,就是先了悟、通达义理,以佛的法义为先,然后再转为中国人所能够习惯的表现方式来翻译,不是一句句很呆板地翻译。 所以,他所译的经典得佛遗寄之意,能够得到佛说法的本来义味。 他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尊佛以来的译经师,而且是过去七佛以来的译经师,这就很神妙了。 大家都知道,过去七佛是指庄严劫的后三尊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尸弃佛;贤劫的前四尊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为什么七佛放在一起说? 因为这七佛是五不还天(净居天)的天人都能够看到的,就是一百小劫之内,也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一百小劫修相好时能看到的。 过去七佛降诞在南阎浮提,都是在西天竺,就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所以,迦毗罗卫国才叫中国世界的中心,一四天下的中心。 过去七佛灭度之后,或者在他们的正法时期,或者在像法时期,他们的梵典必定会传到震旦国。 这说明震旦国也是很了不起的国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通常说是佛灭度千年以后,到了东汉明帝年间才传过来。 从历史记载来看,实际上在殷商时期就有佛法了,在周朝周昭王、周章公这个时代也有佛法,甚至还有佛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这是因为释迦化身无数,所以随人所感,前后不定,或在殷末,或在鲁庄。 《道宣律师感应录》里面谈到周穆王的时候建佛塔以及建佛像的过程,那就不是汉明帝时候的事情。 所以,佛法在中土的流传,也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历代都有译经师把梵文译成华文。 像从汉明帝以来,来自天竺和西域的三藏法师都是以翻译经典开始传播佛法的。 这些译经师里面,惟有鸠摩罗什大师是自七佛以来,常为我震旦国做译经师的。 这些信息都是南山道宣律师问费氏天人而得知的。 在这个《感通录》里还有一个问答,道宣律师问:世间人常常议论鸠摩罗什大师的戒律清不清净。 这就是为什么鸠摩罗什大师的母亲对他说:你到震旦国,对自己不利。 在吕光占领龟兹国的时候,就用尽手段逼着鸠摩罗什大师跟龟兹国王的女儿在一起;到了姚秦,姚兴又逼他生后代你智慧太高了,得有后代来遗传。 不让鸠摩罗什大师住僧房,让他住在逍遥园。 这好像是一个污点,其实鸠摩罗什大师都是被逼的。 他每次讲经论的时候,必先要说一句话一个比喻:如臭泥中生莲华,但采莲华,勿取臭泥。 费氏天人说:不须相评,非悠悠者所议。 说这个事情不是一般人所能评议的。 罗什师今位阶三贤,所在通化,就是位证三贤,是三贤位的菩萨! 圆教三贤位,那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是菩萨摩诃萨。 三贤位就是阿鞞跋致菩萨,智慧广大,可以游戏神通,有种种善巧方便。 鸠摩罗什大师为了弘扬佛法,忍辱负重,哪是要去破戒呢? 当时还有一个公案,叫罗什吞针。 鸠摩罗什大师下面有八百沙门,觉得你住在逍遥园,天天跟美女在一起,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 为了阻断这些不正确的想法,有一天在过斋的时候,鸠摩罗什大师在每位比丘面前摆了针,叫他们把针吃下去。 可是谁敢吞针呢? 自然是没一个敢吃的。 鸠摩罗什大师就叫下面人把所有的针全都收上来,那是一大把,当着众人的面吞下去。 这样一来,下面人再不敢说要跟鸠摩罗什大师一样了。 大师此举也就是说,你如果能够像我一样敢吞针,就可以跟我一样;你吞不了针,就不能一样。 所以想想鸠摩罗什大师这个三贤位菩萨,那是真实不虚的,不能用一般人的价值标准去判断他,哪是我们所能够随便评价的呢? 鸠摩罗什大师在临终的时候,曾经发过一个愿:我所翻译的经典流传后世,弘通永远,今在众人面前发诚实誓,若我所翻译的经典没有错谬的话,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 就是说我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如果没有错谬,就要有舌不燋烂的瑞相,以此来证信。 大师圆寂,真的做到了薪灭形碎,唯舌不灭,也尸体全碎,舌头独存。 所以,鸠摩罗什大师能够到中国震旦国来传扬大乘经典,对我们的恩德太大了。 我们要感恩这位菩萨! 发布时间:2021-03-21 00:30:55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52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8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