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牛图颂》略说 内容: 要管理好我们的心,具体操作就要讲到调心,我把心比喻成牛。 当过农民的人都知道,一条牛从不听话、不耕田、不做活,要把它调伏得听话、干活、耕田,要经过一段的时间。 调伏牛,就是要让它驯服。 要让牛驯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下苦功夫。 古人把调伏心牛的过程分为十个阶段,并画成十幅图画,每幅图画步步递进,连环成套,使得我们一看这十幅图,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柏林寺问禅寮的接待室也挂了一套现代人画的《十牛图》。 有位德国的天主教神父,七十多岁了,他也学习坐禅,他在印度、在日本,学了二十年,他在柏林寺看到挂在墙上的《十牛图》,就说:哦,这是告诉我们怎么用功。 他用德语讲这几句话,一看就明白。 形象化的东西,容易给人深刻的印象。 《十牛图》又配十首诗,每一首诗说明每一幅图的内容,也就是说明用功在那一个阶段的境界和方法是什么。 它既有功夫和见地的内容,也有文学意义,对于接引一些有文化的人进入禅的修炼,有很大的作用。 从宋朝开始,大概不下二十位禅师都用诗歌的语言描述《十牛图》。 最早的《十牛图颂》,是宋朝的廓庵禅师写的,以后的禅师都是来和他的诗。 我们不要纯粹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诗,一定要结合功夫与见地来读,这样就会对怎样管理此心有一个非常形象的了解。 一、寻牛《十牛图颂》有十个阶段,第一是寻牛,寻找内心的这头牛。 这头心牛已经走失了,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 是藏在草丛里? 还是藏在树林里? 藏在山崖下? 藏在草丛里,比喻此心被邪见障蔽了藏在高山上,比喻此心就被贡高我慢障住了,藏在泥沼里,就像水牛一样,它走到泥塘里,只有头露出来,整个身体都在泥水里头,水牛的颜色和泥巴没有两样,你要找确实很困难。 泥沼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的情欲,情欲把我们的心牛埋没了。 所以我们就要找啊! 在哪儿去找? 就在是非得失之间,看我们怎样用心。 所以要寻找这条心牛。 廓庵禅师的诗写道: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牛在什么地方啊? 在草里面去找,在树林里面去找,在水边去找,力尽神疲也找不着。 从早上找到晚上,还是不见牛的踪迹,只听到树上的蝉在唱歌。 我们这个心茫茫不知何在,不得安宁。 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其心若弛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都是讲管理此心、寻觅此心的过程,这是修行的第一个阶段。 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说方法用不上。 这个方法不对,那个方法也不对,心总安定不下来,妄想纷飞。 师父啊,我是念佛好还是持咒好? 还是参禅好? 找不到一个调摄此心的方法。 实际上一切现成。 只要你肯用功夫,肯照方法去做,日久功深,自然有个入处,你不要半途而废,你要有决心。 你要循着一定的规律有耐心地做下去,自然就会有一个结果。 二、见迹牧心的第二个阶段是见迹。 牛没有看见,但是看到牛走过的足迹。 有足迹了,那牛一定是从这里走过去的,就可以循着足迹往前走,找到牛的好消息就在前面。 见迹就比喻我们闻法听经初解义理,知道了要经过什么样的过程才能把心头的污泥浊水排除干净,找到了依之而修的方法。 颂曰: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在水边,在林下,见到了牛的足迹,而且不是一个,有很多。 芳草离披见也么? 在草丛里边也有足迹,由于风把草吹得倒伏下来,牛迹又被草遮住了。 水边林下的足迹容易见,芳草离披那个地方的牛迹就不容易见。 就是说,有时候清楚,有时候又糊涂了。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这个他(音拖)字要读古音,读他就不押韵了。 纵然是山很深,牛毕竟是很大的东西,辽天鼻孔,想藏也藏不住。 就是说只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这个清净的心本来具足,时时显露,只要你专注不放松,自然有找到心牛的时刻。 三、见牛第三个阶段是见牛。 比喻功夫到了纯熟的地步,看见了牛。 在禅宗的功夫上叫做破本参,或者叫开悟,或者叫见道。 所谓见牛,就是比喻依靠闻法修学的功夫,见到自己本具之心牛。 见到了牛,就是见到了法,见到了心。 见到了法,就是见到了佛。 但是不是到此一切事情都圆满完成了呢? 还没有。 那仅仅是找到了这头牛,进一步调伏的功夫还在后面。 颂曰: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风和日丽,杨柳青青,表示我们内心的清净安详与安宁。 忽然抓住了牛的鼻孔,见到了自己的心牛,这时候的快乐是无法描写的,所以是森森头角画难成。 这个时候的心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有人说,见到了心的那一刻,就好比在岸上呆了很久很久的青蛙,忽然找到一汪清水,扑通一下,跳到水里去了。 青蛙在水里游哇游哇,它那种快活,它那种惬意,它那种自在,只有青蛙自己知道,我们人很难去体会,只觉得它游得挺快乐。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说明人真正是开悟了,见到此心了,那种受用是不共的,不能够与他人分享。 外人只能够分享他外在的喜悦,不能分享他内心的安详自在。 我们修行的人,有时候会有短暂的宁静,那种宁静也是不共的。 外在的财富会丢失,会被人借出去不还,会被人骗走,我们内心的财富,开悟的受用,任何人都抢不走,骗不去。 所以内心的财富重于外在的财富,内在的财富一旦拥有了,永远不会丢失。 四、得牛第四个阶段是得牛。 得到了。 得到了这个牛,你才可以去调伏它,训练它。 虽得心牛,犹存烦恼习气,如果不加以调伏,不很好地修炼,它还是有反复的可能。 个别的禅人由于开悟以后没有做保任的功夫,也有反复的现象。 禅宗的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 所以开悟以后的保任功夫非常重要。 顿见真理,渐除习气。 顿见真理就是开悟,渐除习气就是保任功夫。 颂曰: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渠就是它,就是心。 我们费尽千辛万苦,才找到这条心牛,但是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很重,还要经常打磨修炼,蠲除习气,修集福慧资粮,忏除往昔的罪业,才能保持已经获得的成果。 在这种情况下,功夫有时会走失,心牛会有跑掉的时候。 跑到什么地方呢? 跑到我慢的高原之上,跑到情欲的烟云深处。 不过,因为我们已经得到它,暂时走失不要紧。 因为我们的功夫有基础了,觉照会时时提起,即使暂时走失,只要提起觉照,就不像完全没有见到心牛的纯无明的阶段。 所以得到了牛,不是万事大吉,功夫还在后头。 见道以后,必须进入到修道的阶段。 见道容易修道难,修道不到位,或者用力不够,有反复。 我们看到一些很用功的老参,一说起来见地很好,但是一碰到具体问题,无明火很大。 那无明火大的时候是什么昵? 是觉照不到的地方。 也有的修行很好、见地很好的人,情欲这一关透不过,又走回头路。 五、牧牛调摄此心的第五个阶段是牧牛,精心地牧养这条心牛。 这幅图画,是一个人拿着牛绳,仔细盯着牛。 不让这条牛犯一点苗稼,要让它吃本分草料。 所谓本分草料,就是一切都按规矩来做,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个时候的境界就是: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为什么要把鞭索拿得紧紧的不放松呢? 就是怕这个心牛又犯他人苗稼,再次走入尘埃。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牛牧得纯熟了,不用鞭索牛也会很听话地跟着人走,这就是用功纯熟了,到了无功用行的阶段。 从有心用到无心用,从有意识地去调此心,调到纯熟的时候,调而不调,不调而调。 到这步田地,那就是从生活禅进入到禅生活,时时都在道中,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六、骑牛归家第六个阶段叫骑牛归家。 功夫又进一步,不要睁着眼睛去拽着牛的鼻子,可以倒骑牛背上,一路把家还。 比喻脱离了情识妄想,骑上本具之心牛,归还自己本来之家乡,归还自己本有的极乐世界、庄严国土。 在这个时候,污浊的五浊恶世已经彻底转化了,转化成为清净庄严没有烦恼没有战争的世界。 我们内心的战争是什么呢? 自己和自己打仗。 正念和邪念在战,清净与污染在战,戒定慧与贪嗔痴在战。 有一尊佛叫斗战胜佛,能够战胜自己的情欲就能成佛。 颂曰: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到这个时候,所做的一切都合规合矩。 到这个时候,山是青的,水是绿的,花是好的,月是圆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 因为心清净所以世界清净,国土清净。 心清净所以一切都清净。 以佛眼看待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与佛无二无别。 以众生的眼看待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和自己是对立的。 以佛眼看待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与佛同体。 这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也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 我们不妨自己来观察,来反省。 我们心一烦的时候,看着家里的一切都好像不顺眼,看着每个人都好像对自己有意见。 当我们心里清净、喜悦的时候,看到花都那么好,看到孩子都那么乖,看到窗明几净,一切都好。 这就是心主宰一切。 心好则景好,心不好则一切都不好。 我们心里有烦恼经常讲的一句话:我烦死了! 心里烦的时候,即使是亲朋好友去找他问一件事、说一句话,他回敬的是什么呢? 你过去,我烦死了! 有一些烦,或者是说所有的烦,都是自己找的。 有哪一件事值得我们烦呢? 一件也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烦来烦去,除了烦你自己以外,对他人,对一切事物,都没有什么影响。 你烦的时候,看到那盆花不好看,实际上那盆花还是那个样。 你不烦的时候,看到那盆花特别地漂亮,实际上那盆花也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心态改变了而已。 我们自己烦还不要紧,往往又把烦强加给别人,带累他人也烦恼。 所以庸人自扰,还连累他人。 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反观此心,要让自己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境界之中,生活在鸟鸣花笑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自己的心地充满祥和,充满歌声,充满笑语,充满智慧和慈悲,内心的烦恼自自然然就会逐步淡化。 那个美妙的地方,那个有花香、有鸟鸣、有莺歌、有燕舞的地方,就是自心的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家。 所以我们要赶快回到家里,不要在外边飘流。 七、忘牛存人 回到家以后怎么办呢? 回到家了就不要再时时刻刻想到这就是我的家,这就是我的家。 那还是一种执著,还是一种障碍。 所以到了第七个阶段,就要忘牛存人,把所看的所管的这个心放下,让自己的智慧独照。 智慧独照说明什么问题呢? 说明你没有需要管的对象了,那个时候就是一大光明藏,没有一物。 好像十五的月亮到了中夜,明月当头,万籁俱寂,一切境界都在月光当中消融了,那就叫忘牛存人。 只有智,没有境。 只有能照之智,没有所照之境。 这就比喻如果能回到本觉无为之家乡,就无须再加修炼,无事安闲,成为一个无事道人。 不过这个阶段是暂时的。 《维摩经》讲这是叫无为,有的经典上叫它现法涅槃。 菩萨的境界到这个阶段应该怎么样呢? 要不住无为,不尽有为,从体起用,你才能够广度众生。 如果停留在这个阶段,那只是小乘的无余涅槃。 如果在这个地方不停留,就证到大乘的无住涅槃。 这个时候的境界是: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回到家里了,回到宝所了,回到涅槃山了,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人也闲,可以好好地睡一觉,红日已上三竿,还在做梦,因为是一个无事道人了。 无事道人,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一切的方法不要了。 鞭子不要,绳子不要。 放在什么地方? 放在堆杂物的库房里边,所以叫鞭绳空顿草堂间。 小乘的人修到这个地方止步了,再也不朝前走了。 你看,红日三竿犹作梦,多快乐啊! 当然这不过是形容,倒不是说小乘证得了无余涅槃,他还在做梦。 他没有梦了。 只是用世间人无忧无虑的睡觉的那种情况来比喻无余涅槃的境界。 八、人牛俱忘 忘牛存人未为究竟,还要进一步。 到了第八个阶段,就是人牛俱忘,法也空来人也空。 比喻凡情脱落,圣解不存,生佛俱空。 这个时候的一张画是一个大圆,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空无一物,人也空,牛也空,我执、法执都破尽。 这是从小乘的无余涅槃进入到大乘的无住涅槃中间,有这么一个休息站。 所以这首颂说: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到这个地方,才能与从上佛祖同一鼻孔出气。 到这个地方,就像红炉上不容片雪。 有雪花飞到红炉上,当下就融化了。 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智慧就像红炉的火焰一样,佛来佛斩,魔来魔斩。 你看红炉的火,遇到什么烧什么,那就是大智慧,一切都消融干净。 到这个时候才算是大事已毕。 九、返本还源 第九个阶段叫做返本还源。 以一幅水绿山青、不留一尘一埃的图画,来比拟真心本来清净,无烦恼妄念,当体即是诸法实相。 返本还源,彻底地归家稳坐。 颂曰: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用禅宗的三种境界来说,到这个时候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饥来吃饭困来眠,返本还源,一切现成,无法可说,无事可做。 但是不是就到此停止了呢? 如果到此停止了,也还是一个自了汉,没什么了不起。 如果都修到这个地方再不往前走,只能说他虚消了信施的供养,不起作用,只图个人快活了。 十、入廛垂手 最后一个阶段叫入廛垂手。 你还得要倒驾慈航,回到苦难的世界,来做苦难众生的慈航。 廛是什么呢? 市廛就是卖东西的十字街头,到十字街头来教化众生,那就叫入廛垂手。 入廛就是到十字街头,垂手就是来教化众生。 太虚大师有一副对联:愿将佛手双垂下,摩得人心一样平。 阿弥陀佛的手只垂了一只下来,另一只手托了莲花台。 大师希望阿弥陀佛那一只手也垂下来,两只手都放下来,那可以多接引一些众生。 济度众生而垂慈悲之手,人市井之尘境,比喻我们修行不偏于向上,更能向下来做利他的事业。 到这个时候,才可以说以出世精神来做入世事业。 我们平常也唱这个高调,也说我们是以出世精神来做入世事业,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那种境界。 不是以出世的精神,也做不好入世的事业。 因为有贪、有嗔、有痴,不是平等地做,有偏颇。 这时的境界应该是: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这一幅画,画的是肚子大大的布袋和尚,袒胸露腹来到人间,灰头土面,但是又笑口常开。 在这个时候,也用不着什么神仙的秘诀,枯木就会开花,火里会生莲。 枯木开花、火里生莲都是比喻。 枯木开花,就是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到;火里生莲,什么困难的地方他也能去,代众生受苦。 垂手就是济度众生,接引众生,教化众生,令众生得解脱。 调心最后的目的是这个,是要把此心调伏得没有无明、没有烦恼、没有贪心、没有痴心,最后全心全意来为大众服务,为大众做牛做马。 讲到这里,我想起赵州和尚的一个公案。 有学人问赵州和尚:如何是佛法? 赵州和尚说:赵州桥! 学人进一步问:如何是赵州桥啊? 赵州和尚说:度驴度马! 那就是入廛垂手的精神,那就是菩萨的精神。 菩萨的精神是什么呢? 菩萨的精神是大地的精神,是桥梁的精神! 发布时间:2021-04-20 16:08:55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48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7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