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与亲戚相处有5条原则 内容: 《善生经》云:善生,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 这个族,就是族人的意思。 现在族人这个观念在我们东北比较淡,在南方,还有山东这一带比较多,都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 现在农村有时候一个姓算一个族,但是互相之间关系比较淡。 不管是淡也好,或是这个家族观念比较强烈也好,我们都应该注重 爱护诸亲族这一块儿,也就是帮助众亲眷。 怎样得到吉祥呢? 对亲眷这块儿应以五事亲敬就可以得到。 亲,就是亲自的意思;敬,就是尊敬的意思。 云何为五? 一者,给施。 就是给予和布施。 二者,善言。 就是讲非常美妙的语言,让人生起欢喜的语言,也就是说能够使人得到快乐的语言。 这个快乐的语言必须是正念的,不是吹捧、阿谀奉承,这个语言是一种善的语言。 三者,利益。 就是利益大家,能够给大家带来利益。 四者,同利。 共同获利。 第五个,不欺骗。 没有欺骗。 在世间上,我们接触最多的,第一个是谁呢? 父母,是吧? 第二个就是妻子和孩子,这是我们常接触的。 第三个我们接触的是谁呢? 那就是我们的眷属,谁都有亲戚眷属,姑啊、姨啊、舅等等。 长辈的也有,小辈的也有,这都是我们的眷属,都和我们有直接关系。 佛讲《吉祥经》就是从父母开始,一直往下讲,不但要讲怎样孝敬父母,还讲孝敬了父母以后怎样照顾妻子、照顾丈夫、照顾孩子。 从最亲的开始逐渐展开,最后到六亲眷属。 眷属包括很多,因为他们和你有直接关系,所以佛就强调了这个关系我们怎么来处理。 为什么要这么讲呢? 我们看出了,佛一步一步地展开,首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再从我们的直系亲属开始,从利益相关的人开始。 也就是说佛讲的目的是让我们从最亲的开始,然后再展开的意思。 并不是说师父都说孝敬父母,照顾自己妻子、孩子,然后就孝敬亲属了,行了,到此为止,剩下的我就不再去做这些事情了。 这个想法就错了。 佛教和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佛教是由近及远,由最近的开始一直到远,都是这么看待的,它是以展开为目的。 展开到什么程度呢? 展开到对所有众生,我们都应该这么做。 包括对所有的人我们都应该这么做,包括所有的众生也应该这么做,看得见、看不见的都得这么做。 最后的目的是达到离相,只有这个目标是最吉祥的,只有达到这个目标才能真正地去孝敬父母、尊敬丈夫,照顾妻子、儿女,包括六亲眷属等。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我们怎么样从这里开始呢? 这些眷属都是我们福田里的一部分。 我们在这个世间是不能孤立存在的,肯定要和这些人接触。 接触时,怎样处事能使我们得到最吉祥呢? 佛讲了有五种办法,《善生经》云有五,第一个给施,就是给予。 给,对亲属我们能够实心实意地给予。 比如说有人来借钱,或借东西,你看他困难,根本就还不上,所以要借的这些东西我就给你了,这是一个给。 还一个施呢,就是有的人上门来乞讨,或要什么东西,如果给予,也是布施,很欢喜地布施出去。 给和施,虽然有同等的动作和行为,但这里也有区别。 所以这个给我们应该做到,施也应该做到。 给和施我们经常都放在一起说,它们有同等的目的就是把你最好的东西布施给别人,你最心疼的东西布施给别人。 你给予别人,施给别人,这个所谓的 给和施,是什么呢? 就是种下吉祥的因。 到底谁给谁? 谁施谁? 这是互给互施,当你给了他财物,他就给了你幸福,给了你吉祥。 第二个,就是善言。 这个善言很重要,都说我们应该善言、会说,实际上我们并不会说话,会说话的人并不太多。 东北人一般比较倔强,说的话很少有好听的。 自己也常说我这人心眼儿实惠,口直,不会说好听的,但我心眼儿不坏. 往往我们用这个来掩盖了语言给人的愉快、给人以帮助,以此掩饰性格的倔强,这个确实是我们一大缺陷。 表面上是一种不会很多的言语,但在用语言帮助人这方面,我们做得也很差。 这个善言它也是一种布施,为什么我们做得很差? 因为我们不愿意用语言去恭维别人。 当恭维别人的时候,或是恭敬别人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面子就窄了,我们的面子就下不来了这么好的话我怎么能说给你听呢? 好话我得搁肚子里只能说给我,绝不说给你。 就一句恭敬的语言都非常吝啬的,都不愿把它说出来。 这就是我们有一些知见不正所引起来的,特别是对一些人,我们一定要恭敬对待。 我感触最深的是哪儿的人说话呢? 北京人。 我看到一个北京人,张口就说您,我们都是说你你如何如何。 我们从来不说您这个字,这个您字特别难张口。 北京人不是这样,见到谁说话都是您,让人听了以后非常舒服。 特别是出门办事,包括我在内,见到人,有时候该问的话就不问了,为什么不问? 第一个打招呼没法打,你说称呼什么吧? 你岁数大,管你叫大叔吧,觉得又没比我大多少;叫大妈吧,这个事也是对长辈;叫小妹妹吧,或是什么,又觉得可能有点把人看小了。 总而言之,他非常吝啬,语言他也非常吝啬。 北京人不是这样,我看到一个居士去打听道儿,看到一个老妇人在那儿。 他先是眉开眼笑的,非常客气,跟人叫大妈:大妈,我问问您这口气非常好,我在旁边听了,都感觉受到一种感染,让人家非常愿意回答。 所以我们得学会善言,这种善言来源于什么? 真诚。 一个是真诚,另外没有虚伪。 是真心实意地去讲,表情很愉悦地讲,不是委屈地讲,是真诚地去称呼,所以人家也愿意帮你。 到北京,有时候人家不愿意帮助东北人,为什么呢? 他说话不会说,和这很有关系。 一开口,我打听个事情。 人一听,连个称呼也没有,人家就不爱理你了。 另外一说话,他从来不说您,都是你,一般都是大人对孩子才那么讲话。 所以这个说话方式虽然是东北的一种习惯,但对北京人来讲,人家就不爱接受了。 所以这个善言,是在语言上尊敬别人。 对人要真诚。 有的人说我可会说话了,我说得很好听。 但是你不真诚也不叫善言。 我曾经听过一个人讲过这么一件事,这个人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员。 他跟我讲,有一次他到上海帮一个同事捎东西,这家的人没在家,刚走不太远就碰到这家的人回来了。 见面了,他把东西交给对方,说是谁谁让我给你捎的东西。 这个上海人哪,很会说,他说:你下次来一定要到家。 这个研究员说:我就在他家门口呢,告诉你下次来一定要到家。 意思就是这次我就不让你进屋了。 用这种语言看着挺客气,实际上就把人拒之门外了,这种语言不叫善言。 听完了,这个研究员哪,就得记这一辈子了,见到我他也跟我说。 虽然说得很好听,但心不真这不叫善言,善言必须来源于真诚、真实。 我不是说上海不好,就讲遇到的这么两个例子。 我们东北人在善言这方面就差得很远。 虽然心地很直率,但在语言给人的帮助方面是一个缺陷,我们应该有善言,给人无畏和帮助。 第三个,利益。 一定要利益他人。 第一个不要想占便宜,要想什么呢? 对眷属同族的亲属,应该给予利益。 这个给予利益就是说,想的一定不是自己得利益,要想到给他们利益。 不是说哎呀,我在他身上能发点财. 不是想这个。 比如走在路上,看到一块木板,捡回家可以做点东西如果要是别人捡呢,也可以做点东西。 这个木板到底你捡是不捡? 如果你要利益他人,就想到:我要捡了,别人就捡不着了。 你可以把木板捡起来放在路边,让另外一个人捡走。 这就是利益别人。 特别是在同族里,都在一个村子里住,很多利益不一定当面产生取舍,背后也有取舍的问题,所以处处要想到他人的利益。 我和性空九五年行脚走道的时候,看到一个大车,正好掉下来很多纸壳子。 那个纸壳特别新鲜,是包装纸壳,掉了那么一大堆。 性空就寻思捡几个,晚上睡觉往纸壳上躺着不挺好吗,是不是? 非常干净,那时候都睡在泥地里、土地里,想找纸壳铺一下都不可能的事。 如果有纸壳能铺在底下,那都是一种享受,一种奢望,连这都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他看到纸壳非常高兴,他要去捡,已经捡了一块。 后来我就劝他了,我说:咱不要捡。 他说:掉的,没人要的,他也不会回来找。 我说:还有别人要呢,比如说这个过路的,他们捡着会很高兴的。 一个是咱们背着它形象不好,背个大纸壳扛着,走道非常不好看,出家人背着纸壳怎么走? 另外,会使其他人失去利益。 果然不假,这个纸壳我们没要,再往前走的时候,就有人在捡纸壳,一个汽车司机,看到纸壳好,停下来了,就开始捡。 看到我们俩搁那儿走,也没有捡,他瞅瞅我们,笑一笑,意思是说我不好意思,另外也是感谢:你们都没捡,让我捡了。 虽然我们放下的时候,并没有说是为他放下,他也没看到我们放下,但从他的表情里就能看出来,他在感谢我们。 也许是我们心里放下了自私心所产生的一种感应,或是自己心里感觉到人家对我们笑。 不管是他真对我们笑,还是我们心里笑,这都是一种利益他人所产生的结果。 所以说利益他人,使自己身心非常愉快,谁见到都会给你一个笑脸。 所以我们平时在利益面前一定要想到他人,这样就会获得吉祥。 如果一念贪心起来,它就会产生不能说是不吉祥,最起码失去吉祥的机会。 这个吉祥就是在一瞬间形成的,一瞬间,就你那一念,有人没人它都会形成的。 你如果时时想到他人的利益,这个吉祥马上就会形成的。 第四个,同利,共同得利。 这个事情你也必须要做的,一定要想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同利,什么是同利呢? 就是把好的让给别人;把坏的,差一点的留给自己,这叫同利。 不是说咱俩同样平等分这叫同利但这也算同利的一部分。 应该是别人比自己分得多,自己获得少一部分,这为同利。 这个问题,我也挺有感受。 以前和性空乞食的时候,他吃得多,我吃得比他少一点。 有时候他特别地谦虚,他那饭量是我一个半到两个。 因为乞来的食物,僧人都是统一分配。 要统一分配,那他肯定吃不饱,我这头就吃得很饱。 因为人的体质不同,饭量不同,所以不能以食物的多少来决定如何分配,而是根据需要来决定它如何分配,也是同利。 后来我就采取什么办法呢? 比如说乞到一块地瓜,我来分。 我不是从中间掰,而是一个大块,一个小块的分。 小块我用,大块的给他,因为他吃得多。 苞米也是这样,一棒苞米的分法也是这样,有大有小,因为乞的苞米也是不同的,也不能按一棒一棒分。 因为他的饭量和我的饭量差距那么大,不能那么分。 这叫同利。 所以我告诉他,说分食物由我来分。 他就像个孩子一样,在我跟前等着,我分一块,他吃一块,很有意思。 有一天乞食,这个女主人布施了很多地瓜,然后我们就找了一个很静的地方去吃地瓜。 刚吃,村里的一个小傻子就过来了,他坐在跟前,说:我也要。 他也要。 这个食物得怎么分? 就得三个人分了。 分地瓜的时候,我可能有点私心,他一块,我一块,小傻子一块。 因为地瓜甜哪,那时候刚下来,也非常好吃。 后来呢,因为乞了好几家都是地瓜,等分到小傻子的这一块是什么呢? 就是凉一点,等给性空的那一块就是热一点,鲜一点的。 这个小傻子就说了:我不要这个,我要那个。 他说不行,意思是不平等,你们吃好的,给我坏的,那不行。 后来我就赶紧给他换了。 通过这个教训,就是说什么呢? 平等分,就是同类的时候,应该把好的给他,坏的留给自己这才对。 原先寻思什么? 那块是个小块,他可以得个小块,这个大的我们俩分,两个大人分。 虽然是在数量上分得比较平均,但质量上产生了不平均。 因为那个大块是新鲜的,小块是旧的,所以他马上就告诉,说:我不要,我要那个。 你说一个小傻子都能看出利益均和不均。 虽然他看着是傻,他傻在哪儿呢? 他就能把话说出来,你等到聪明人就不说了,是记在心上:你这个人不平均,我给你记在心上。 所以说不能因人而下菜碟,一定要平等,不管人傻不傻,懂不懂。 不光数量要平等,而且质量上也要同分。 所谓的同分,就是好的给人家,次的留给自己,这为同利。 第五个,不欺,就是不欺骗,没有欺骗的行为。 这个很容易明白,但是我们做起来也是很难的,人前人后他就不一样。 你看人前可能他没有什么欺骗,因为你都看到了,所以我也不骗你了背后就不一定了。 比如说,这个利益讲分东西,如果是在背后,有可能我们心就不太真实了。 比如说,咱们现在做供菜。 供菜做完端在盘里或是打出来都很干净、很利索,但味道好和坏有千差万别,消业不消业也有千差万别,为什么呢? 在你制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不干净的地方? 比如说有的做供菜,筷子用完了,勺子、筷子顺手就放到锅台上了。 那锅台也是埋汰的,他拿起这个筷子也不涮,继续炒供菜,这是在家人常遇的一件事。 有时给佛做供菜也是这样,这样我们获得的利益就会很小,我们获得的吉祥也会很少。 因为这里有个什么呢? 有一个欺骗。 做好了你看不出来,但背后的东西太多了。 所以我们应该有个不欺骗的心,不管在人前、人后,不管知道或不知道,我们都应该以诚心相待,不能有半点的欺骗之心。 这是对同族,就是我们的眷属,除了父母、妻子、儿女之外,对其他的眷属也都应该这么做的。 发布时间:2021-07-23 14:33:48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40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8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