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内容: 依于妄念,调修法身故于妄念起者任其起(《圆觉经》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应知其所起者,皆为本元清净性中之道行。 功夫至此,毫无粘滞,妄念皆妙用恒沙之道行。 以无念即有念、有念即无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妄念要起,那就任它起,不压制它,这并不是放纵它,放纵是攀缘不息。 任其起则毫无攀缘。 括号里引了《圆觉经》的话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这句话前面已经讲过了。 《圆觉经》是一连讲了四句话: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这四句话是粗、细、微细、极微细四步功夫。 粗,就是第一句话,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任何时候都不起妄念,不攀缘外境,这是粗粗地讲,是初步用功。 细,就是第二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为什么不息灭呀? 前面我们讲过,是为了要起妙用,不能把妄念压死了。 但要不跟它跑、不放纵它,这就要掌握好分寸,比较细了。 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住妄想境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在这个既不压死、又不放纵的境界当中。 其实,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我众生、花鸟鱼虫等等境界,都是妄想境,都是妄想所蕴积的。 不是妄想蕴积,就没有这些人人我我的境界。 因为我们不识得真如自性,无明妄动,追取境相,结果动出来这些境相。 我们却继续认假作真,妄执妄取,这是多么迷惑啊! 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报,从无六道处动出六道轮回,从无痛苦处动出无边苦海。 你可能会说:我觉得这些挺真实的,怎么没有觉出这是妄想境啊? 这就微细了。 你的心粗,觉不到微细的境界,要作微细的功夫才行。 微细的功夫怎么作呀?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在既不压死妄想,又不放纵妄想的境界当中,不加了知。 为什么不加了知呢? 因为一切有相的东西都是妄想境,也都是真心所显现的。 妄想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妄想境。 若无真心,哪来妄想境呢? 就象无水便无波、无镜便无影一样。 因此,就不要对这个妄想境分别取舍了,这就是不加了知。 第四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我们的心总是处在有与无、真与假等等相对之中,其实,这都是分别心在作怪。 什么有无真假等等,统统是戏论。 说有是增益谤,它就是这样,你再说个有,分明是头上安头,无端地增益它,那就等于是诽谤它。 说无是减损谤,它本来就了不可得,何用减损? 你再说个 无,岂不是减损谤吗? 说即有即无是相违谤自相矛盾。 说非有非无是戏论谤。 有、无、即有即无、非有非无,四句全是谤法! 真假等相对法,亦复如是也都是这样。 只有证得真如自性,才能离开种种相对。 稍一走作,便落有无、真假等相对之中,这就极其微细了。 不辨真实,不要去分别这个是真,那个是假了。 真就是假,假就是真,即真即假,即假即真,非真非假,非假非真,亦真亦假,亦假亦真。 比如我们修净土,如果说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假,那就错误了。 若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我们这里也真;若娑婆世界是假,西方极乐世界也假。 怎么这样讲呢? 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一真法界所流出,都是真如自性的派生物,都是大圆觉海里的浪花。 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 此法界,就是大圆觉海。 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因为它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和诸大菩萨的净心所感得;我们娑婆世界是秽土,因为它是我等众生着境造业所显现。 着境造业也是真心的妙用啊! 就真心来讲,全是真的;就影子来讲,全是假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真心的影子啊! 识得真心妙体之后,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绝对有把握了。 心即是土,土即是心。 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所谓生净土其实是生我心中之净土,当然不费吹灰之力,不用来来去去。 所以大祖师有言: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 应知其所起者,皆为本元清净性中之道行。 应该知道,我们所起的一切作用,所起的一切念头,所认识的一切事物,都是本元清净性中的道行。 本元清净性就是真如自性。 道行就是修道的行为,这正是真如自性的妙用啊! 应该知道,所起的一切,都是真如自性的妙用。 功夫至此,毫无粘滞,妄念皆妙用恒沙之道行。 功夫至此,就是功夫到这种地步。 什么地步啊? 即清醒地了知其所起者,皆为本元清净性中之道行。 若功夫至此,就毫无粘滞了。 执着于妄心妄境不舍,谓之粘;于无上道停止不前,谓之滞。 无粘,就不再住相,不再分别取舍,心里面自然空空荡荡。 无粘必然无滞,必然在修行的大道上快速前进。 那么,所起的念头便都是妙用恒沙之道行。 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土很细,可以想象恒河中沙粒的数目多到何种程度。 佛经里常用恒河沙比喻数量之多。 妙用恒沙,意即无穷多的妙用。 刚才讲过,道行就是修道的行为。 俗云:某某大法师道行很深。 是说他修行功底深厚。 所以,道行也指修行的功底。 到了这一地步,一丝一毫的粘滞都没有了,妄念就成了道行,能起无量无边的妙用。 以无念即有念、有念即无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没有妄念不是很好么? 刚才为什么说妄念皆妙用恒沙之道行呢? 因为无念就是有念、有念就是无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我们在前面讲《圆觉经》里四句话的时候,对于有无、真假等已经分析得够多了,在这里不再对无念即有念不念而念作过多重复的解释。 相信大家一定能够举一反三,正确理解。 简言之:无念即有念,有什么念? 有正念,正念就是了了分明。 有念即无念,是无邪念,邪念就是粘滞之念。 念而不念,就是急水上打球子念念不停留。 不念而念,就是妄念灭处清净随得。 对照《圆觉经》的四句话:无念即有念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有一个不起妄念之念),有念即无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念而不念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不念而念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不辨别取舍,即清净正念)。 唐朝的庞居士作了个偈子: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合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 宋朝的杨杰居士,不让先贤,和了一首男大须婚,女长须嫁,讨甚闲工夫? 更说无生话! 海印信禅师见此两偈,也和了一首:我无男婚,也无女嫁,困来便打眠,管甚无生话。 见他三位古人如此,我也和了一首:有男就婚,有女就嫁,子子复孙孙,是说无生话。 诸位,从这四首偈子,你能看出一丝一毫的粘滞吗? 你如果问:四偈读来,主张不同,到底该婚不该婚、该嫁不该嫁呀? 那是你自己粘滞于文词。 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我等也只好将口挂壁。 正起念时,亦不见有念可起,是名无念。 非如一般人所想象者,一念不生名无念也。 所谓无念,并不是一个念头也不起,而是尽管念起却无所住着、不滞停留。 一般人所想象的一念不生的无念,那是压念不起。 他们以为一个念头也没有,就是好功夫。 其实死在那里,非但不能成道,成个土木金石倒有份在! 不见当年六祖大师救卧轮禅师的公案吗? 卧轮初以为压念不起是好功夫,故有偈子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六祖见他走入死胡同,故救他云: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起心就是不起心,动念就是不动念,六祖无住啊! 对境心数起就是起妙用,假如不起心动念,就是死在那里了,还能起什么妙用啊? 还能给人说法吗? 不能了。 菩提即为本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在凡夫不减,即使在地狱也不少;在贤圣不增,即使成佛时也不多。 古时候有人问一位大禅师:开悟之后怎样? 大师答:也不增一分。 又问:未开悟前呢? 答:也不减一分。 所以卧轮说:菩提日日长就错误了。 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则所现之妄念皆调现为自性之妙受用,即五毒妄念所现之粗者,皆能令具自性解脱之光力,明空成受用也。 依妄念起灭,调修法身,就是说妄念起了,赶快觉醒,认识它,不跟它跑,而不是把妄念压死不动。 就是要时时觉醒,时时观照,不要跟妄念跑。 跟妄念跑了,着在境界上,那就不行了。 所以,净土宗强调时时刻刻念佛,不是让你贪多,贪功德相,而是让你觉醒,认识法身,保护法身。 我们做功夫,就要在妄念上修,没有第二个办法。 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目的都是调理这个妄念。 所以,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就是在妄念上做功夫,将妄念斩断,不让它相续不停。 一切佛法都是调修法身,都是在妄念上做功夫。 不要将念佛当做有相功德来做,那是错误的。 所以,莲池大师说:声声唤醒主人公。 念佛就是把主人公唤醒,让你觉悟的。 若晓得在妄念上做功夫,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则所现之妄念皆调现为自性之妙受用,即五毒妄念所现之粗者,皆能令具自性解脱之光力,明空成受用也。 那么,所起之妄念,都调整为显现自性的微妙受用,即使是色受想行识五毒所现的粗妄念,也都能令它们具有自性解脱之道力和光明,入于光明空灵之境。 也就是说能化五蕴之毒,为自性之妙受用,使之成为我们修证之工具、成佛之资粮。 把我们的自心调理好,不住相、不住境、不烦恼,就得大受用了。 妙受用者,就是微妙的感受,很受用。 得受用很好,但贪享受就坏了,受用和享受,就相差一个字,却大有差别,而且是天壤之别。 如果讲究吃得好、穿得好,交异性朋友、跳舞、看电影,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一旦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作奸犯科以达到享受的目的,那就坏了,这就是贪享受。 若一切时都是心空无住,安然自在,不去追逐外境,今天只有粥吃也很好,只有破草房住也无所谓,胸襟豁达,心安理得,知足常乐,随缘自在,这就是妙受用。 晓得在妄念上做功夫,把我们的自性调理好,自然能得妙受用,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也! 平怀,就是心里没有丝毫的弯曲,平直坦率。 泯然自尽,就是心里空荡荡的,没有半点烦恼。 这是多么美好啊! 所以学佛是得大受用、开大智慧的。 学佛不是求什么东西,有所希求就坏了。 求福报、求神通,那不是学佛;求财、求官,更不是学佛。 一切都是假的,如空花水月,到头一场空啊! 所以,我们要时时认识真心,要依于妄念调修法身,不要让妄念遮盖真心。 识得妄念是真心所起的妙用,从而不住相,就会得真实受用,不起烦恼。 反过来呢? 若不知道依于妄念调修法身,那就烦恼无穷,欲壑难填了。 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有了一万想千万、亿万,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烦恼痛苦也就无有了期了。 一切妄念,皆由自性通彻境中所起之妙用。 这是进一步解说妄念的缘起。 妄念固然是由真心所生起的,但若无境缘也无由生起。 境缘就是自性通彻境。 我们在前面反复讲过,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我众生、花鸟虫鱼,都是自性所显现。 但同是凡夫的境缘,为什么会有种种不同呢? 那是因为业性使然。 凡夫不识自性,故而迷惑。 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报。 由共业感现山河大地,复由别业感现十二类生。 随其善恶之因不同,感现的境缘也不同。 种种不同的境缘,都是在自性中感通、在自性中了彻的,无有实体,虚妄不实。 就自性来说,因也在其中,果也在其中。 自性是超越因果的,种种不同的境缘都是自性通彻境,此即所谓第八识的相分。 而第八识的见分又对相分分别取舍,这种分别取舍即所谓的妄念。 同是一个第八识阿赖耶识,在迷即第八识,在悟即如来藏心。 故而,若能依于妄念,调修法身返迷归悟,则一切妄念,皆由自性通彻境中所起之妙用。 妄念是真心所起的妙用啊! 以无取舍心护持之,因其生灭未能超越法身妙用王之境也。 顾名思义,妄念是虚妄不实之念。 因其对虚妄不实的外境分别取舍,故其分别取舍也是虚妄不实的。 妄念虽妄,却是真心的妙用。 一旦识取真心,就要好好地护持之。 护是保护,持是维持,好好地保护它,维持其作主的地位,所以真心又称主人翁。 怎样护持它呀? 以无取舍心护持之,要以对外境不取不舍的方法护持真心。 对一切外境,都不要起心分别:这个东西好,要取到它;那个东西不好,要舍弃它。 不要有爱憎取舍之心,把这爱憎取舍之心拿掉,就是保护真心。 我们之所以不得解脱,坏就坏在爱、憎、取、舍上。 哎呀! 这金子多好,要取到手! 这地方不好,赶快远离。 讲到这里,想起一则现代公案。 杭州有个法师,他说:讲《金刚经》的人虽然不少,但一句话就能把他们问倒。 《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无净相、无垢相,那么,这里有一泡大粪,你无相,把它吃掉吧! 这哪里是诘难讲《金刚经》者,这是在诘难《金刚经》的经义啊! 其实他这问话很容易答。 答他:请你衔将来。 你不是让我吃掉它吗? 那就请你用嘴把它衔过来吧! 这是客气的答法,如果不客气,就震喝他:嘿! 你这法师竟然被一泡大粪埋掉了。 他看见这泡大粪,着相了,就等于被大粪埋掉了。 这都是爱憎取舍分别之心在作怪啊! 因此,我们不能对外境起爱憎取舍之心,这就是护持真心。 为何要这样护持真心呢? 因其生灭未能超越法身妙用王之境也。 因妄念生灭没有能够超越法身妙用王的境界啊! 法身的妙用是包容一切的,故而称 王。 妄念的生灭当然也在法身妙用王的境界之内,不出真心妙用的范围。 所以,妄念尽管有生有灭,只要我不跟你跑,不为你所牵,不为你所动,那就是护持真心了。 妄念虽具无明色相,而其自性未出智慧法身之清净中。 《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又称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蕴属色法,色法有相。 男女老少、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都是色相。 受、想、行、识是心法,心法无相。 妄想属于心法,可是,为什么说妄念具无明色相呢? 起妄念就是有住着、有执取。 执取什么? 执取色法虚妄的形象执取色相。 妄念一起,头脑中就有色相的影子,所以说妄念具无明色相。 其实,心法就是色法,色法就是心法。 离开真心哪有二法? 但因无明之故,心法一动,就是色法的影子,故称无明色相。 无明色相同样是虚妄的、不可得。 假如你能依于妄念,调修法身,则所现之妄念皆调现为自性之妙受用。 为什么妄念能够翻成妙受用呢? 因其自性未出智慧法身之清净中。 这里讲的自性,是自身性质的意思。 妄念的自身性质是虚妄不实的,也可以说,妄念无自性,犹如空中华就好象看到虚空中有花朵。 那是眼睛有毛病了,眼睛里长了翳,才会看到空中有花,其实空中是没有花的。 眼里有翳,比喻自心的妄想执着;见空中花,比喻认虚作实,妄执妄取。 这不但迷惑于虚空 不见真如实性,而且也不见实华生处也不能了知妄念与妄境都是真心的妙用。 无明、妄念皆如空中华(古时华、花二字通用),均无有实体,都是虚妄的。 可是它为什么能生起来呢? 就是因为我们具有灵明真心啊! 真心如大海,妄念似浪花。 无大海便无海浪,无真心何来妄念? 真心就是智慧法身,真心本来就是清净的。 所以,妄念的自身性质并没有超出智慧法身之清净中。 证道歌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无明的真实性质,就是真如佛性;如幻如化的 本来空之身,就是智慧法身。 因为虚妄的身心并没有超出清净智慧法身的范围。 这就是实相、就是一真法界。 故于广大不断之光明所照中,妄念自性原空也。 广大不断之光明是什么? 就是我们的智慧法身。 法身是广大无比、永远不断、光明无量的。 《佛说阿弥陀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是故号为阿弥陀。 阿弥陀就是无量光、无量寿。 无量光就是空间之广大,无量寿就是时间之不断,阿弥陀就是广大不断之光明。 我们修行,无论念佛、参禅、修密,都是修心。 心空净了,就会光明大放。 现在为什么不放光明? 因为有无明遮盖,就象珍珠被污泥包裹,光明不见了。 但是,虽不见还是有啊! 其实,光明并没有离开我们,日常生活中,工作、作文章、创造发明等等,这些仍然是光明,仍然是法身的妙用,只是没有全部发挥出来罢了。 在这个广大不断之光明的朗照之中,所有一切妄念的自身性质,原本都是空寂的。 不要怕妄念,妄念息下去就是真心。 妄念若起,要象水上画图一样随画随灭,不要有停留,不要有执着,立即凛然一觉,起灭随无。 净土宗提佛号,禅宗起疑情,密宗持印咒,都是为了转化妄念、保护真心。 如此绵密行去,不过几年功夫一定成就。 怕的是我们不肯这样做,不肯绵绵密密地保护,而是任由妄念纷飞,并且纵之任之,让它象大火烧起来一样纵之使炽,那就不能成就了。 所以,只要认识妄念自性原空,不要怕它,它就是真心的妙用,就是道行。 念佛、参禅、修密,其目的都是为了将妄念斩断,不随之流浪。 若无渗漏之妄念,就断了轮回业因。 如是长久串习行持,则妄念自起调治,动静无分,得无坏住。 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时时刻刻做功夫,在在处处不妄记,就叫长久串习。 行就是实行,实际去做;持是坚持,长恒如是。 如果这样长久串习行持,则妄念自起调治,动静无分,得无坏住。 自起调治,即不用你降服它,它自己就降服了。 我们做功夫就象牧牛,一开始要时时刻刻地管教,待调伏它了,不用管,它也服从你。 到那时要起念就起念,要不起念就不起念。 起念是派用场,若不用它,便不起念,那就修成功了。 凡夫作不得念头的主,不要它起还是要起,念头自己从心里跳出来,故称妄念。 如果修行人也如此,那是功夫没做好,那就需要端正认识,好好用功。 动静无分,即动也好,静也好,打坐也好,劳动也好,都没有分别,都是如此。 我让你动念头,你就动;不让你动念头,你就不动,动静一如。 正起念时,也不见有念从何而起,这就是时时刻刻无念可起,而不是死水一潭,一个念也没有,只是不住着。 到这个地步,就得无坏住,就不会坏了。 我们这个色身要坏的、要死的,缘尽便会四大分离,而法身是不会坏的。 得无坏住,就成道了。 大手印叫我们在心地上做功夫,不需要修什么别的法门,直接在心地上用功就行。 时时观照,如水上画图,毫无住着。 这样做功夫,久久妄念就自然调伏,那就结成道果,得无坏住了。 所以,密宗的无上部修法和禅宗是一样的,禅宗也是叫你无修而修。 故心地法门非常重要。 极其功用,虽现喜忧疑虑之妄念与凡夫同,然不似其成坏之实执,而集诸行业,随贪欲力成转移。 极其功用,就是我们这样观照用功到了极点。 这时候,虽现喜忧疑虑之妄念与凡夫同,遇坏事忧虑,遇好事欢喜,做事情还有疑虑(但绝非疑师、疑法,绝非疑及根本),这些喜欢、忧愁、疑虑都是妄念,与凡夫的喜欢、忧愁、疑虑一个样。 然不似其成坏之实执,然而,却不象凡夫那样,把所喜欢的、所忧愁的、所疑虑的境界执为实有。 虽然也动一动喜忧疑虑之妄念,但他不死执,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认为有什么实体可成,有什么实体可坏。 凡夫把妄想境界执以为实,心里一直不安,耿耿于怀,朝朝暮暮都在心里盘算。 烦恼啊、烦恼啊! 凡夫的一生是在妄想和烦恼中度过的,这是多么苦啊! 这就是迷惑。 因惑而造业,因业而受报,就是集诸行业,随贪欲力成转移。 凡夫自己作不得主,而是随着贪欲之力转移。 真用功修行,极其功用的人,虽然也有喜忧疑虑之妄念,但是一转就过去了,不随着贪欲力转移,不是耿耿于怀,不是朝朝暮暮地盘算个不停;所以不同啊! 他遇到悲伤的事情,也不是不哭泣;遇到喜欢的事情,也不是不欢笑。 但呜呜一哭、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心里还是平坦坦的。 极其功用的人,并不是喜也不会笑,悲也不会哭,不是死人、木头人。 功夫到了那个时候,喜笑怒骂都是佛法,都是道行! 发布时间:2021-07-30 12:25:52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40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8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