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不离菩提心供养 内容: 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讲: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有的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第一,修行供养。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 佛不需要你供养的身体、受用、善根,佛之所以让你做这些供养,接纳这些供养,主要是拿这些来做利益众生的事。 若是你真正修行了,直截了当地就弘法利生了。 因为你修行了,第一个利益的是你自己,你相续中有佛法了,这也叫弘扬佛法。 什么叫正法久住? 正法要住在哪里? 正法不是住在大庙里,也不是住在大殿里。 佛法常驻,正法久住,应该住于众生的相续中。 如果你修行了,相续中有佛法了,正法就久住了,这叫弘扬正法;你修行了,你相续中有佛法了,能息灭你内心中的烦恼,能解除你内心的痛苦,这叫利益众生。 既有弘法,又有利生。 你相续中有佛法了,这叫正法久住,弘法利生直接就有了。 你修行取得了成就,通过你的相续,通过你个人的努力,可以传播佛法,传播智慧,还可以帮助和利益众生,这样又连续不断地、恒常性地弘法利生了,所以法供养最为殊胜。 如法修行本身就是一种供养,这是修行供养。 第二,利益众生供养。 如果你修行了,有成就了,就能弘扬正法了,就可以利益众生了。 这样你就继承了佛的事业,圆满了佛的愿望,那是佛最高兴的事了。 对佛来说这是最大的孝顺。 你也就尽孝了,也可以说是报恩了。 第三,摄受众生供养。 摄受众生是什么意思? 就是要接纳众生。 正如《上师赞》里所写:无论是美是丑,无论是善是恶,无论是颠倒还是愚痴,都一样能以慈心、悲心去接纳,去度化,这叫摄受众生。 要摄受的是什么? 就是你最讨厌、最烦的这个人,最不想见、最不想接触、恨之入骨的这个人;就要摄受、接纳怨敌仇人、鬼神恶魔等这些众生。 他对我太好了,对我有恩德,然后就去接纳,这是自私,这不叫摄受。 同修道友之间也是,稍微有一点点态度不好了,就再也不去见了,再也不去接触了,这不叫摄受。 若是你想摄受众生,想接纳众生,就应该接受鬼神恶魔、怨敌仇人,摄受你最烦、最讨厌的这些人。 我们通常是对比较顺心、顺眼的,就想多看看,多接触接触;对不顺眼、不顺心的,就尽量躲避;对比较善良、比较慈祥的,就想多接触、多看看;对脾气不好、态度不好的,就躲得远远的,根本就不想见,不愿意接触。 对比较聪明、比较有智慧的,如所谓的上师、大德,到处跑去见;若是遇到疯子、乞丐,就躲得远远的。 其实,这些有什么差别啊? 对佛来说,摄受众生是最大的供养。 因为佛会把所有的众生都视为自己身上的肉,佛会把所有的众生都视为自己的独子家里唯一的儿子、唯一的女儿。 当你去接纳他、度化他的时候,佛就高兴了:这个人太好了。 尤其是你去接纳那些比较丑,比较恶,比较愚痴的人,佛就更高兴了。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 这种供养是最殊胜的。 作为一个菩萨或一个修行人,应该将一切胜利和好处都献给众生,把一切恼害和损失都拿到自己身上。 什么是自轻他重的菩提心? 就是代众生受苦。 我们现在就要学这种精神,要学习菩萨的精神,要学习佛的精神。 不要害怕伤害和失败,不要总去希求胜利和利益。 要修一个平等的心态。 胜利和失败都是一样的,有胜利就有失败,有失败就有胜利。 利和害也是一样,有利益就有损害,有损害就有利益。 什么时候你修出平等心来了,什么时候达到了那种平等的境界时,才没有分别。 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是相对法。 无论是利益,还是损害,这都是相对法。 有利益就肯定有损害,有胜利就肯定有失败。 所以,这还是轮回,还是痛苦。 现在我们要超越,不逃避失败,也不希求胜利;不逃避伤害,也不希求利益。 平等才是真正的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平等心修出来了,当下就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了。 平等心是菩萨心、普贤行。 有普贤行,才能进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不要认为佛的要求太高了,上师的要求有点太过分了,一切胜利和利益都要给别人,一切损害和失败都要拿到自己身上。 这我可做不到,我只要不去伤害众生就可以了! 不是。 你只不做恶,不伤害众生,那是小乘的境界。 大乘要高出一层,不仅不伤害众生,还要利益众生。 不仅利益众生,还要把伤害都拿到自己身上,替众生受苦。 不伤害众生,是小乘;在不伤害众生的基础上,去利益众生,这是大乘。 利益众生,将众生的痛苦拿到自己身上,自己的快乐给予众生,这种精神叫普贤行,是大菩萨的行愿。 发布时间:2021-09-21 22:02:39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3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8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