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求何功德? 内容: 普贤菩萨曾发愿:我於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菩萨求功德无有疲厌,我们也应当效学。 但是关键点是:如何去求,求何功德,如何对待功德,搞错了就会走到误区。 诵经礼佛有诵经礼佛的价值,吃素有吃素的意义。 所行善事,若心有执著,求人天福报,则成福德,不成功德。 无论念佛的圣号,还是菩萨的圣号,真正的功德都是指我们内心的悲智成长。 犹如不管跟随这个老师还是那个老师学习,其目的都是帮助我们自己的成长。 至心为他人的善业欢喜,就有功德。 佛法是心法,功德是在心上计的,不能以世间有形有相的物质来理解。 发心承担、供养的人,其功德也是产生在内心的,不在于外在物质的多寡,而且要发愿与一切众生分享自己的功德,这样功德才真正大。 不能以世间的交换概念来理解佛法。 功德是内心的,不能以世俗的物质来类比。 心越宽广,功德越大,无有限量。 认认真真、一心专注诵经,身语意都是在造与佛法相应的业,这些善净的种子熏入内心,就是在增长功德,恶尽言功,善满曰德。 见己不是,万善之门。 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总是看别人的过失,怨天尤人,就是把垃圾都装到自己心里去;反过来,多看别人的长处、优点,自己心里面就会慢慢累积功德。 信心源于对三宝功德的了解,恭敬源于对三宝恩德的忆念。 这些与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对佛法的体会息息相关,是一种实际证量。 一切罪中,疑罪为最。 一切功德,信为其首。 信则不疑,不疑则直下承担。 直下承担,则不自暴弃。 不自暴弃,则不敢暴弃人。 此常不轻所以通礼四众,速净六根者也。 佛法告诉我们,人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身体只是五分之一,人真正的生命在于心识,快乐与痛苦的根源也是在我们内心,心若平静、纯净、安定,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深层的快乐;对人生看得越远、越宽广,内心也才会越清明、坚定。 对于修行人来说,成功就是成就慈悲与智慧的功德 。 求功德,不是向外在去求,而是向自己内心去开发;不是求有形有相的成就及人天的福乐,而是求成佛的福智资粮;不能执著于自己有功而沾沾自喜或生起其他烦恼。 应当如法了解功德的本意及为何要求功德,勇猛精进地勤求功德、修诸欢喜。 佛是一个慈悲智慧具足、福德智慧圆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的人。 要常常这样去忆念佛陀,并发愿也成为这样的人。 遇到境界,想一想佛陀会怎么做,他是怎么做到的。 要去学习佛陀的功德。 发布时间:2021-10-28 13:28:0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3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82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