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定的五种障碍和对治方法 内容: 一、禅定的五种过患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一)懈怠。 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 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 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 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 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 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 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 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 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五)无沉掉时行对治。 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 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 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祛除这五种障碍。 二、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五个障碍怎么样对治呢? 可以用八种方法,也即八对治行来对治五种障碍。 (一)信。 也即对禅定的信心。 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 其实,世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欢的工作和做不喜欢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 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 也即精进、努力。 (四)轻安。 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 但是,当禅定训练好以后,就会产生禅定的喜悦心里很平静、很舒服,不但内心快乐,而且身体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坐了很长时间,也不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轻松,这就叫轻安。 在禅定境界比较高的时候,才会有轻安。 依靠信、欲、勤、轻安四者,就能驱除懈怠。 其中前三种是方法,轻安是结果。 还有四个最重要的对治方法:正念、正知、作思、舍。 禅定效果不好,往往是因为不知道何时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去对治。 就像木匠首先要准备好所有的工具,到时候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一样。 修行人也要先准备好对治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后面四个工具非常重要。 (五)正念。 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离开、不遗忘修行的目标。 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走神很久自己都没发现,这就是因为没有正念。 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么,意识一旦离开目标,立即就会发现,马上就可以调整回来,中间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六)正知。 知 的意思,就是知道。 在《修心七要》和《四法印》(见《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一个侧面的监视或者观察,这就是正知。 正知非常重要。 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昏沉、掉举,都清清楚楚。 否则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掉举、散乱、昏沉,虽然修了一两个小时,但这一两个小时怎么过去的,却完全不清楚,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知。 (七)作思。 如果发现有昏沉、掉举,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治,这叫作思。 《阿毗达磨》当中讲过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一个心所就是作思。 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动机: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吃饭,这些念头怎样产生的呢? 因为在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一个心所、动力或功能,就叫做作思。 (八)舍。 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和禅定八对治行当中的舍是不一样的。 八行当中的舍,是禅修时,如果没有昏沉、掉举,就要保持心的平等、平静,不要去扰乱、动摇这个状态,让它一直保留、持续,这叫做舍。 以上八个对治,可以去除五个障碍:舍可以作为无沉掉时的对治,作思则对治不行对治。 正念则可以对治沉掉、遗忘圣言等等。 三、六力(一)闻力。 也即听闻的力量。 (二)思力。 也即思考的力量。 如果不听闻、思考佛法,就既不懂得不修禅定的过患,也不知道修禅定的好处,更不知道修禅定的方法。 就像盲人一样茫然无措、一头雾水,其他力量都谈不上。 所以,首先听闻、思维非常重要。 (三)正念力。 (四)正知力。 (五)精进力。 (六)串习力。 串习就是修行。 这些内容不需要一个一个解释,大家基本上应该知道。 四、四作意四作意,也即禅修的四个过程。 (一)力励运转作意,这是佛教标准词汇。 刚开始修禅的时候,修行人心静不下来,很痛苦,这时候需要费很大的劲,所以叫力励运转作意。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 在此阶段中,即使中间会间断,如果用心、用功,采取措施对治,还是可以继续禅修。 (三)无间缺运转作意。 这已经是很高的禅定境界了,此时无论任何障碍,都不能间断我们的禅定,所以叫无间缺运转作意。 (四)无功用运转作意。 这是更高的禅定境界了。 之前的三个阶段都需要用功才不间断,但此阶段根本不需要用功,自然而然就能安住在禅定当中,根本不会间断。 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方法,而只是禅修的阶段。 此处最高的无功用运转作意,都没有到四禅八定的第一禅。 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获得很明显的轻安以后,才修到四禅的第一禅。 我们经常说四禅八定。 大家似乎都觉得四禅八定很简单,其实四禅八定不是那么容易抵达的。 按照《俱舍论》的说法,无功用运转作意,也叫欲界一境心。 欲界是三界当中最低的层次,而四禅却是位于欲界之上的色界之心。 欲界一境心只是欲界当中比较好的状态而已,还没有进入四禅的第一禅,更没有进入无色界的禅定。 五、五种验相(一)陡山水,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一刹那都不能停下来,平时没有的杂念,这时候都会纷然出现,比不修行的时候还厉害。 所以,此时的内心,就像陡坡上流下来的水一样,故称为陡山水。 修禅定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第一个阶段,所以一定要设法超越。 有些修行人在这个阶段就被打败了,最后连看到自己修行的地方都会生起厌烦心。 因为缺乏勇气,过不了这个关,反说自己没有福报,和这个法没有缘分等等。 其实这不是福报不够,也不是和这个法没有缘,这是心的自然规律,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就没有调伏过自己的心。 就像运动员在刚开始接受训练的时候,如果怕苦怕累,就不可能成功一样。 在遇到修行障碍时,也要有足够的勇猛和信心,决不能轻言放弃。 (二)峡谷水虽然峡谷的水流很急,但和陡山水比较,还是好多了。 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稍稍平静了一点。 (三)大江河虽然大江河的水在流动,但远没有峡谷水那么湍急,已经缓和多了。 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平静了很多。 (四)离涛大海远看大海,似乎一动不动,没有什么海浪,但到近处一看,它一直都在动摇。 此时的心,也像看似没有波涛的大海一样,但已经比前面几个阶段平静多了。 (五)须弥山王须弥山王,是佛经所讲的一座很大、很高、如如不动的山。 虽然此时的心已经非常稳定,所有的思维都放下来,身体像融入了虚空一样。 出定的时候,身体就像从虚空当中突然间产生了一样,但这种境界也只是欲界一境心而已。 修四禅八定的外道苦修者,也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如果在此基础上,有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那就很不错了。 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仅仅是山王一样稳定,就可能和解脱根本没有关系。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心静下来就很了不起。 虽然这个境界和证悟的境界有些相似,但却不是证悟。 六、九住心禅宗会用十牛图,来形容普通人的散乱之心慢慢得以驯服,最终趋于平静的过程。 藏传佛教的密宗,会用一幅来自于印度的大象和猴子图,来形容这个过程从大象的全身都是黑色,然后逐一部位慢慢变白,最后通体纯白。 (一)安住心以修空性为例:在通过中观的方法修空性时,首先用中观推理的方式去推理,从而断定一切万法都是空性。 当对空性有了很强烈的感受以后,心就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当中,不离开、不散乱,这叫做安住。 修无常等等也是一样,当深深体会到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时候,心就安住在觉悟变化无常的境界当中,这就叫安住心。 或心里什么都不想,处于很平静的状态当中,不去扰乱,让它保持,这也叫安住心。 这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念头,随即这些念头又消失无踪,像闪电一样一刹那都停不下来。 此阶段,需要用六力中的第二力思力。 我们要去思考:虽然我现在安住有这么多的困难,但这是我必须经过的阶段,所有修行人都是如此,我一定要突破、超越这个阶段,要度过这个难关,否则生生世世都没有希望。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自己每天除了晚上深度睡眠以外,都在思维贪、嗔、痴。 贪、嗔、痴的结果,就是地狱、旁生、饿鬼。 所有的机会、所有的时间都浪费了,这是多么可怕啊! 之后进一步去思考修禅定的利益:就像治病也要承受动手术、针灸的痛苦一样,修行虽然有点枯燥,但是还是要忍受,因为暂时的枯燥、痛苦,可以换来以后的解脱。 安住心阶段,也是四个作意当中的力励运转作意阶段。 此时在五种过患当中,对我们影响最严重的是懈怠。 八个对治力当中,我们最需要的,是信、渴望、精进三者。 六力当中,此时最重要的是思力。 (二)摄住心虽然一开始心很散乱,一秒钟都不能停歇,但一定要设法采取措施,把心摄收回来,让修行的心持续不断,就是摄住心。 此时还不会有什么修行结果,还是杂念纷纭,很难维持平静的状态,哪怕能有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已经很不错了。 此阶段,属于力励运转作意阶段。 (三)解住心就像修筑渠道,把河流的水引到需要的地方一样,通过思维正知、正念,就能让心停留在目标上,这叫做解住心。 此时需要正念、正知与作思。 以修空性为例,心一直不离开空性,一直专注于空性,就叫做有正念。 假如空性的观念在心中消失,被遗忘了,就是失去正念。 正念消失的时候,如果没有意识到,就叫没有正知。 若能及时察觉,就叫做具备正知。 察觉以后,就要作思。 当心比较平静,但观修的感受已经不存在了,就像发呆的状态一样时,要立即采取措施,重新思维、恢复刚才的境界,这个过程叫做作思。 本来发呆是比较平静的,也可以算是一种寂止。 但因为其中既没有证悟空性的体会,也没有观想佛像等所缘境,更没有思考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菩提心、慈悲心等主题,没有胜观,就不叫真正的禅定。 在前三个阶段,修行的力度非常微弱,而杂念却强壮有力。 我们的心就像被风吹在空中的一张纸,根本没有自由。 风往哪里吹,就往哪里飘,即使一个小小的念头,都可能会摧毁我们的禅定,所以一定要用功,要像修筑堤坝抗洪一样,去奋力抵抗、调服各种各样的杂念。 此三阶段,也属于五个验相当中的陡山水。 在前面这三个阶段当中,最重要的是解住心。 因为安住心只是刚刚开始安住,摄住心只是坚持而已,而解住心却是将散乱的心收回来。 此时除了需要正念以外,还需要八行当中的舍与勤。 所谓舍,即在心稍稍停留之际,不要去扰乱它。 还要勤,勤奋、精进,三者缺一不可。 对修行最容易生起厌烦,最容易放弃修行的时候,就是在这三个阶段。 所以一定要设法突破这几个关卡,突破以后,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四)转住心心稍稍可以平静下来,没有那么大的困难,也就不太痛苦,反而有一点点尝到禅定的甜头,自然而然对禅定有了一定的兴趣、信心。 此阶段正念非常重要,此时的正念力,也会比前三住心的时候强一些。 修行引导书中讲过一个比喻,就像秃鹫等大型鸟类在看到食物的时候,不会立即去吃食物,但也不会放弃食物,而是一直在空中盘旋。 同样,此阶段修行的时候,内心始终能保持一个比较模糊的目标或所缘境,虽然不是很清晰,却一直存在。 不像前三个阶段,有些时候目标会从内心彻底消失。 因为此阶段比前面三个住心稍微得到了一点点禅定功夫,可以一直抓住所缘境,始终都能保持观修的状态,不让它彻底消失。 怎样提高正念力度呢? 就是专注于所修的所缘境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等等,反复串习、反复观修、反复思维、反复回忆。 (五)伏住心此时正念的力度更是有所提高,禅定的状态比前面更加稳固。 不但心比较平静,有些时候还可以很清晰、很稳定,没有杂念。 只是这种稳固、清晰的状态极其短暂,不会维持很久。 就像采蜜的蜜蜂,虽然会在一朵花上停留,却不会很久,吮吸花精以后,又会飞到另一朵花上,但无论如何,终究可以在一朵花上停留一会儿了。 同样,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可以专注在所修的菩提心或空性境界当中,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动不动。 这样自然而然会对禅定生起一些兴趣,开始享受到禅悦的滋味。 第四和第五住心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属于五种验相当中的峡谷水。 相对来说,心比较平静,但一些细微的念头根本没有停止,只是一些粗大的念头停止了而已,而且仍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 (六)息住心念头开始平息,内心比较平静。 比如,若想专注于出离心,就不会离开出离心,出离心的感觉也比较清楚。 若是修空性,也会直至最后出坐为止,一直都停留在空性的境界中。 无论修出离心、菩提心、禅定,还是修密宗的生起次第,都不会离开所缘境。 就像箱子里的蜜蜂,虽然会在箱子里飞来飞去、时高时低,但始终不会离开封闭的箱子。 这时需要八对治行当中的舍,也即比较强调平等。 专注的时候,不要去扰乱这个状态,也即无沉掉时行对治。 另外还需要强调正知,要始终不离开正知保持侧面的监视。 监视自心的状态,监视自己的禅定。 谁去监视呢? 就是我们的意识。 因为意识是自知自明的,它本身就具备这样的特殊功能,既可以思维,同时也能感觉到自己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正知,在产生掉举、昏沉的时候,根本发现不了,就会让后面的禅定变成胡思乱想。 如果有正知,一产生杂念,立即就能发现,并采取措施对治,之后又可以继续修空性、菩提心等法。 同时正念也很重要,也即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所修的所缘境。 如果正念从内心当中彻底消失,心里就没有可修的内容了。 如果已经产生了掉举、散乱和昏沉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作思。 作思也即采取措施。 作思完了以后,心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禅修状态。 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对治力。 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相应的对治工具,就是好的修行人,这种修行人也一定会有进步。 (七)灭住心很多的烦恼、杂念已经熄灭,二十个随烦恼也开始消失。 烦恼有两种:根本烦恼与随烦恼。 贪嗔痴等非常严重的烦恼,叫做根本烦恼,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叫做随烦恼。 比如说,当一个嗔恨心产生的时候,嗔恨心是根本烦恼,随之而生的仇恨、抱怨、不满,就叫做随烦恼。 因为没有这些随烦恼,心更加平静,所以叫做灭住心。 当然,如果修的是世间禅定,此处所谓的息灭烦恼,就只能是控制,而不是断除。 我们必须知道,虽然只修禅定也可以减少烦恼,但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就只能降低烦恼,而不能断除烦恼。 譬如,修四禅八定的时候,必须要超越欲界,才能进入四禅的第一禅。 超越的方法是什么呢? 就是要消灭欲界的粗大烦恼。 但这只是暂时的消灭,而不是彻底的断除。 要断除烦恼,必须在禅定的基础上有证悟的境界。 息住心与灭住心的境界,对应于五种验相当中的大江河。 虽然有一些细微的念头,却不会有太粗的杂念。 此时必须要用功,如果不用功精进,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甚至还会退转。 从解住心到灭住心,属于有间缺运转作意。 如果不用功,就会有一些烦恼或杂念来破坏禅定的状态,甚至可以让禅定完全停止,但如果用功,就能继续保持禅定。 所以此阶段精进力非常重要,以精进的力量,就能让禅定的力量提高、发展、成长、壮大,后期将出现五个验相中离涛大海的境界,以进入后面的无间运转作意。 (八)性住心在前面的基础上用功、精进,就开始进入无间运转作意的状态任何杂念烦恼,都不会完全摧毁、破坏、间断禅定状态。 此阶段,属于离涛大海的境界。 (九)持住心进一步用功,就是持住心。 此时已经进入无功用运转作意阶段,不需要用功,心自然而然都能保持很平静的状态,就像色界的众生。 《俱舍论》中讲过,色界的众生不能思考,只要一思考,就会立即进入禅定的境界当中。 而欲界众生就可以闻思修。 色界众生只有闻,相互之间可以用语言来沟通,却没有思。 欲界有些偏于寂止修法的人,也常会在思考的时候,立即进入无记的状态当中。 虽然此阶段心很平静,不会有各种各样的杂念,但若没有证悟的智慧,就不能解脱,而只能叫做欲界一境心。 一境,即专注在一个对境当中。 此对境有可能是空性,也有可能是出离心、菩提心等等。 但没有智慧的禅定,就只是寂止,还不能超越欲界的范围。 此时进一步去修,就能获得山王的验相。 当然,这并不能说只有在此阶段才有山王的验相,而是在此阶段,山王的验相开始出现。 在六力当中,此时最重要的是串习力。 八对治行当中的轻安,会在此阶段出现。 禅定越修越适应,整个身心进入禅定境界的时候,会感到很舒服。 很多外道修行人,就会耽执于这种禅定的喜悦。 但如果太执着,这种禅悦反而会影响心的平静。 七、四禅定继续再修,这个感受会慢慢淡化,最后淡化到一定程度,找到一个平衡点之后,就超越了欲界,进入四禅的第一禅。 虽然人还是欲界的人,身体还是欲界的身体,但精神状态已经超越欲界,进入色界。 按照显宗的说法,整个身体无法转化,但身体的某些部分,比如五种感官,就会因禅定的力量而发生改变,继而产生神通。 比如,眼根转化以后,肉眼周围就会产生一种全新的眼球结构。 《俱舍论》中讲,这是一种非常细微的光或微尘,也叫做天眼。 有了天眼以后,就能看到很远地方的东西,或细胞、细菌、原子、分子等细微物质的结构,或能像X光一样,穿透墙壁、山脉等有碍之物,看到人的内脏与其他肉眼不可见的东西。 除了天眼,耳、鼻、舌、身都可以更新、升级、提升,并产生一些特殊功能:既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也能够听到以前听不见的声音等等。 很多外道为了获得这些神通,会专门去修禅定。 佛教不会追求神通,不会特意去修这些神通,但也不会拒绝。 佛经上也讲过,对凡夫来说,神通的说服力远远超过了理论的说服力。 很多人都不会去思考深奥的理论,却很容易相信神通。 有了这些神通以后,也可以将其作为弘法利生、度化众生的一种工具与方便。 但我们也不要过分迷信、追求神通,很多时候,有神通也不一定是好事。 有些普通人在被鬼神加持以后,也会临时产生一些神通。 这些神通,就会变成修行的障碍。 曾有一群人在藏地的某个地方闭关修行,其中有个人就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一种特异功能。 他的眼睛可以看到七八公里乃至十几公里以外的东西,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什么人到闭关处来了,哪些人给闭关者供斋来了,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等等。 因为有了这个神通,他的心就再也静不下来了,所以影响了修行。 当他将此情况告诉上师以后,上师趁他不备,猛然间把自己的念珠挂在了他的脖子上。 两三天以后,这个人的神通就没有了。 这种神通,就不是通过禅定产生的,而是被鬼神加持的。 鬼神为什么要这样加持? 这就是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修行人在修行的时候,一定会有障碍出现。 有了神通,就会产生傲慢心,认为自己了不起。 如果没有上师在身边时时提携,就意识不到自己的过失。 长此以往,修行就会受影响。 这样的神通,就是修行的障碍与恶魔。 甚至,神通还会成为堕落的帮凶。 譬如,如果提婆达多没有神通,就不会造两个五无间罪。 所以,神通既可以弘法利生,也可以造作恶业。 但在四禅基础上修出来的神通,是不会去做坏事的。 因为修到四禅的人,已经控制了贪欲心,控制了欲界的烦恼,所以不会利用神通来做坏事。 被鬼神加持而产生的神通,就说不清楚了。 所以,对真实的神通,我们既不追求、羡艳,也不打击、拒绝。 当然,被鬼神加持的神通,就要严加防备了。 第四禅的状态,比一禅、二禅、三禅细微,又比无色界的八定粗大,加之也有意识的活动,所以在四禅的基础上,可以修很多禅定:可以修他心通,也可以预知未来、回忆前世。 大乘佛教的见道,就是在第四禅的基础上证悟的。 在四禅上面,即是无色界的禅定。 无色界的禅定当中,不会有任何神通,因为它太细微了,基本上没有意识的波动,所以在此上面也不能证悟。 就像大乘有见道一样,小乘也有见道。 多数小乘行人的见道,是在第一禅到第四禅的基础上证悟的。 另外,尽管在欲界一境心上面也可以证悟,但这种证悟不会有神通。 从证悟的角度,断除烦恼的角度而言,欲界一境心上证悟的阿罗汉和其他的阿罗汉完全一样,但却跟普通人一样没有神通。 比如,有些阿罗汉会在森林当中迷路,有些阿罗汉托钵化缘的时候,会不小心踩到毒蛇,这些情况,都是禅定功夫不到家的表现。 但大乘佛法的佛菩萨,却没有这样的分别。 佛陀具备所有的功德,不可能分成没有神通的佛和有神通的佛。 八、禅定与证悟当然,要达到第四禅,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功夫。 但即使没有修到四禅也没问题,大乘佛法从不会讲没有修到四禅就不能证悟。 即使野蛮粗暴的欲界众生,也能够证悟。 大圆满、大手印等密宗修法,就更没有太多对禅定的要求,如果其他条件具备,根基比较成熟,即使没有禅定基础,也可以证悟。 若能证悟,之后就修寂止和胜观结合的止观双运,这样就成为非常完整的解脱道了。 在欲界一境心阶段,每当静下来的时候,会感觉整个人的身体完全消失在空中,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在七天中保持这样的境界,不起任何念头。 从无念的境界中出来的时候,会感觉仿佛整个人是从无到有,突然从空中诞生的。 无念的状态和禅宗的不可思、不可言,大圆满的很多名词所描述的状态非常接近。 所以有的人仅仅停留于此,就以为自己开悟了。 其实,无色界的天人一直都在这种状态当中,不是七天、一年、两年,而是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但仍然没有证悟,最后还是会堕落,甚至有可能会堕落到地狱、旁生道,所以,四禅八定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境界,甚至有可能与解脱没有一点点关系。 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讲,四禅八定和证悟,阿赖耶识和法身,意识与智慧之间虽然相似,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 大圆满的上师们,会根据弟子的描述,予以相应的指点。 打个比方,有个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去参观动物园。 到了大门口,老师告诉学生,你们自己去看,我在门口等着。 你们每个人回来以后,都给我讲讲自己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回来汇报以后,老师就能根据他们的描述,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看到了老虎、狮子等等。 修大圆满也是如此,在上师教了修行方法以后,就靠弟子自己去修,然后将修行的境界告知上师,上师就能知道弟子修到了什么程度,该得到什么样的指点。 过去很多经验丰富的上师还说,修行好不好,主要在于是否有正知正念。 时时刻刻都要监视自己的心,一旦发现问题,首先调整。 调整以后,还要对自己发誓:决不能再走神! 虽然这仅仅是向自己发誓,但这也是一种自律、自我约束,也会对自己的修行有所帮助。 另外,对初学者而言,在刚开始有了修行感觉的时候,时间不要停留太长,要在最好的时候间断,然后又去观察,再停留,这样就能一直保持比较好的状态。 内心的自然规律都是这样,任何念头和境界都不会停留很久。 比如,当有人谩骂、侮辱我们的时候,我们刚开始会很生气,但嗔恨心也会慢慢淡化消失;同时,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这样,刚开始爱不释手,然后开始趋于平淡,最后甚至会产生反感。 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也有类似的结论,只是没有佛讲的这么透彻而已。 以上介绍的禅定修法,包括了八对治、六力、四作意、九住心、五验相等很广的内容。 如果再略一点,则有了对禅定的信心,以及八对治当中的勤,就可以进入禅定。 正式修禅的时候,则需要正念、正知、舍、安住,这样一共有六个条件。 更简单的要求,是一开始,需要对禅定的信心。 正式修禅的时候,则需要勤、正知、舍三者,这样一共有四个条件。 如果再略,那就包含在两个条件当中:第一是信心,第二是安住。 最最简单的要求,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安住! 只要能安住就可以了,其它都是为安住而立的。 若能将上述内容铭刻在心,就随时都可以修禅定了。 对利根的人讲禅定,只需介绍安住;对钝根的人讲禅定,那就得讲八对治,六力,四作意等等一系列的要求。 自己是利根还是钝根,不需要问别人,自己静下来观察自心,不超过五分钟,就能对自己的根基了如指掌。 如果一分钟都静不下来,更没有证悟空性,却妄谈自己是利根。 那就让人无话可说了。 当然,我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暂时可以安住一会儿,就飘飘然、欣欣然起来。 有些动物冬眠的时候,可以三四个月不吃、不喝、不思维,这也并不能代表解脱。 释迦牟尼佛也说过:我把修行的道路、方法、理论已经和盘托出,能不能解脱,都要靠你们自己。 佛再怎么样慈悲,都没有办法强制性地让我们获得解脱。 修行需要踏踏实实的态度,我们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 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慢慢过滤掉那些非常糟糕的念头,保留下最纯洁的光明智慧。 我们既不能对一开始的失败悲观失望,同时对自己也不要有过高的期望。 即使上师说你是利根,也可能只是为了鼓励你,所以不要高兴得太早。 另外,虽然证悟以后,一小时修行的效果将远远超过证悟前修行一年或几个月的效果。 但初步的证悟,也只是相当于到了高速路口的收费站,之后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抵达目的地。 修行是一个长远的问题,并不是二天三天就可以解决的,必须要有耐心。 很多人喜欢打禅七,这虽然很好,但我们不要妄想在十天半个月内,就可以修出四禅八定。 六七天的训练,也许可以让心平静一点,但如果只坐一个星期,马上又回到世俗红尘当中,或许只要两三天,就会从根本上毁掉之前的战果。 所以,恒常不懈的坚持尤为重要。 这是麦彭仁波切传下来的一个禅修诀窍,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大乘阿毗达摩》和小乘的《俱舍论》解释当中,会讲得这么具体。 这是真正的成就者,把佛经的意思加上自己的修行经验,总结而成的一个非常具体的修行方法。 要知道,前辈上师的窍诀非常重要。 印度的很多成就者说过:远离上师窍诀的中观,是中等的中观。 为什么只是中等? 这只是想告诉我们:离开了上师的窍诀,任何理论都没有意义! 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闲事! 望各自珍重! 发布时间:2021-11-21 09:25:42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3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8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