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修:提示实相与疗愈身心 内容: 禅修提示实相与疗愈身心禅修有滋养身心及疗愈的效果并让修行者及他生命中的人重获生活的喜悦丨一行禅师修习正念 保持警觉在正念中静坐,我们的身心都很平和,能够完全放松。 但是这种平和放松的状态和人们在休息打盹时心绪慵懒、半昏沉的状态有根本不同。 在这种远离正念、慵懒的半昏沉的状态中打坐,如同坐在黑暗的洞穴。 因为在正念,人们不仅感到平静愉悦,还会变得灵敏警觉。 禅修并非逃避:它是安定地与实相相遇。 修习正念的人应当如汽车驾驶员般警觉;如果禅修者不警觉,他的心就会被散乱与失念(失去正念)盘踞,就像昏昏欲睡的驾驶员很可能酿成大祸。 要像踩高跷的人那样警觉——哪怕踏错一步都会让你跌倒。 要像一个走在剑林中手无寸铁的中世纪骑士,要像一头狮子,踏着缓慢、轻柔而坚定的脚步向前迈进。 只有怀着这样的警觉心,你才能彻底觉悟。 直观法与禅观法我推荐初学者修习直观法:辨识但不加以评论。 不论怎样的感受,慈悲或苦恼,都应该受到欢迎,辨识并毫无差别地对待它们,因为这些感受都是我们自己。 我正在吃的橘子是我。 我正在种的芥菜是我。 我全心全意地种着。 我以浴佛或浴耶稣的那种全心全意来洗茶壶。 在正念中,慈悲、苦恼、芥菜、浴茶壶,都是神圣的。 如果被悲伤、不安、愤怒、激情或任何其他感受占据时,似乎很难修习直观法。 这时不妨转而禅观一个静物,以自己的心境作为禅修的主题。 这样的禅修法能提示实相,并且能够疗伤。 在禅观的凝视下,悲伤或不安、愤怒、激情会显现它的本性——这种显现能自然地带你进入疗愈与解脱。 悲伤(或任何引发痛苦的事物)能成为脱离痛苦与折磨的工具,就好像用一根刺挑除另一根刺。 我们应该温柔而充满敬意地对待自己的不安、痛苦、愤怒与激情,不抵制它,和它共处、与它和解,借由禅观缘起契入它的本性。 觉察当下 修持定力人们很快就能淡定地学会如何选择适合当下情境的禅修主题。 所有禅修范畴内的主题,像缘起、慈悲、自性、空性、无执(著)等,都能够提示实相与疗愈身心。 然而,要想成功地禅观这些主题,我们必须修持相当的定力;要获得定力,就要靠日常生活中的正念修习,也就是要觉察、辨识所有当下发生的事。 但是,禅修的对象,必须是真正深植于你内心的实际问题,不仅仅是哲学思辨的主题。 每个主题,都像是必须长时间烹煮的食物,我们把它放入锅中,盖上锅盖,然后点火。 锅子就是我们自己,用来烹煮食物的热能就是我们的定力,燃料来自持续不断地修习正念。 没有足够的热能,食物就无法煮熟,一旦煮熟,食物就会显露它的本性,帮助与引导我们迈向解脱。 南普陀寺弘法部 弘媒中心图片|弘媒中心编辑|十三*声明:本平台非原创内容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仅作分享使用。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1-11-23 14:12:56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3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8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