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睡稻草、住酒桶,36国移民抢着住进这个苏格兰小镇,幸福指数涨停板 内容: 你住过酒桶建的房子吗? 稻草垒的墙壁靠得住吗? 别以为我们是在天方夜谭这说的是21世纪苏格兰小镇的真实情况而且的确有人住! 苏格兰北部有个叫芬霍恩的地方走进镇子你会发现在地球上难以找出第二个复制品因为在这里基本上见不着一间不带绿色的房子而且建材五花八门“稻草屋”是会呼吸的建筑紧实的稻草捆代替钢筋水泥作为墙面白天吸热,夜里散热还能自动调温呢▲稻草屋最有创意的莫过于巨型威士忌酒桶造出的房子人住在酒桶里? 在来到芬霍恩之前可是怎么也无法想象的吧当地盛产麦芽威士忌废弃的威士忌大桶正好用来建造霍比特小屋既有单间的酒桶小屋还能精心设计两层独栋▲威士忌酒桶屋谁说成家立业必须三室两厅? 芬霍恩的房子虽不怎么符合一线大城市的要求但贵在其独特之处每间房子都有足够的对外窗来保证充足的阳光而且盖房子的过程中不能够使用任何有毒的材料太阳能板、地热发电、回收建材一点也不稀奇石料、木头、稻草是最常见不过的建筑材料▲移动屋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理想房屋难道是个住房博物馆? 其实不然在芬霍恩生态村绿色建筑是每家每户的标配▲人们不用除草机,用最原始的方式来为房顶除草谈到芬霍恩生态村这个小型地球村可有段故事要说它的建立得感谢半个世纪前的三位外乡人▲俯瞰生态村这里曾经是个热闹的港湾往来船只络绎不绝鱼儿上蹿下跳然而,繁华自然也带来没落当日不落帝国的光辉在这里渐渐消退曾经热闹的港口城市逐渐隐匿于人前1957年Peter、Eileen和Dorothy三人来到苏格兰北部从事酒店管理工作▲图为Peter和Eileen工作过的酒店可是5年后工作合约期满他们不得不离开可是没有工作而且没存多少钱还带着Eileen和Peter的三个孩子他们能去哪儿呢? ▲从左至右分别为:Eileen Caddy、Dorothy Maclean、Peter Caddy芬霍恩海边村庄的拖车屋成了他们的容身之所虽能够遮阳避雨但还得愁食不果腹▲当时居住的拖车屋于是Peter决定自己种菜拖车屋附近多为沙地土质十分干燥作物不易存活不过形势逼人Peter只能硬着头皮撒下种子本没抱太大希望谁成想竟有奇迹发生种子冒芽了、长叶了、结果了原以为“山穷水尽”哪知是“柳暗花明”大型植物陆陆续续活了下来药草、花束越长越繁盛几经口耳相传园艺专家涌向镇子也被他们的成果震惊了难道这三人真是天赐有福之人? 还是深藏不露的种植大神? 不! 真相是,他们有个不成理由的理由:冥想、静坐是他们每日雷打不动的功课修行静思多年的结果是Dorothy感觉自己能与植物对话静静聆听它们的声音▲一周前,Dorothy刚过完自己的97岁生日自然能指导这些毫无经验的人面对一片贫瘠的土地如何运作好菜园“作为自然之子大自然的力量细微到每一缕风都是需要你去感受并接触的体会每一株植物的精神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午后漫步丛林此后,芬霍恩生态村声名远播直到1972年,正式注册成为芬霍恩基金会如今发展成为两个园区来自阿根廷、比利时、丹麦、日本等36个国家的500多人定居于此除此之外每年还有1000多人来此进行生活体验芬霍恩生态村正在吸引更多人一同来此地追求生活的永续药草园,花园,草坪,池塘,森林50多年的努力让贫瘠的沙地变为富饶的腐殖土占地44亩的Cullerne花园生机勃勃两个塑料大棚里产出丰富的水果和蔬菜▲塑料大棚生态村的居民更偏好素食美好的下午茶时光调制一杯杯花茶从家里带来自制的果酱好不惬意▲生态村居民在阳光下享受午餐之所以现在唤其为“生态村”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三人自己耕种、住移动拖车屋的习惯被保留下来而是不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居民都在追求与自然的和谐1989年,生态村里建起第一座风力发电机直到今天4座风力发电机在运作实现了100%的能源供给甚至还有余电可以卖给国家呢生态村里的废水回收可以拿来作为范本居民们通过植物将臭气冲天的废水进行层层净化成为可用来冲马桶或者浇花的干净水源生态村会时不时邀请各国团队参观共同讨论如何优化水源净化芬霍恩搭建了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计划整个生态村的碳量仅为英国全国平均量的一半有研究表明芬霍恩是有史以来消耗资源与造成破坏最小的人类共同体芬霍恩生态村追求生活的永续并不仅仅在于自耕自种能源的回收与再利用这样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封闭的桃花源也许是受三位创始人修行的影响在芬霍恩静默冥想、感受自然已然成了习惯是每位居民在参与团体活动前必进行的仪式就如同Dorothy一样了解自己,倾听自然的声音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芬霍恩有趣的一点是虽然强调自我修行但人性中的劣根是难以消除的若是生态村居民发生摩擦社区会找第三方进行仲裁召开社区回忆静心倾听、消弭隔阂▲在进行团体活动前,会进行集体冥想芬霍恩生态村有着其不凡的魅力吸引来自多国的居民聚集在这里但它也有避免不了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居民平均年龄在60-70岁之间的生态村为了变得“年轻”会邀请学校、家庭、团队来进行生活体验亲近自然与土地定期举办工作坊、讲座吸引了更多年轻血液的加入在芬霍恩这个小型地球村里似乎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感受到缓慢生活的惬意当阳光四撒、海风拂面时似乎不用过多犹豫便愿意融入其中不同国家的移民聚集在这里却没有文化、宗教的冲突声音是什么消融了隔阂? 亲近土地、寻找自我当人们以“自然之子”自居时也许这就是答案 发布时间:2017-02-04 22:14:12 更新时间:2024-02-05 18:11:38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