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受持八关斋戒的意义和功德 内容: 八关斋戒,是在家佛弟子在月六斋日受一日一夜内短期受持出家戒,种出世证果之胜因。 须一日一次每天受之。 即连续受者也要天天受。 佛言:如能在一日一夜内受持八关斋戒如法清净者。 所求之愿决定成就! 包括求生净土,也决得成就! 所以受持八关斋戒清净,能得这样的大功德利益! 不过,应当明确:要从受戒日的黎明,到第二天的黎明,足二十四小时内对八条戒和过午不食的斋法:全都清净无犯;还要保持意念清净无染,这就要用修行六念来持心护净。 六念者:就是念佛、念法、念增、念天、念施、念戒。 凡起心动念都不离此六种清净福德之念。 念天、是念天道的清净因与果,十善、四禅、八定、是天道的因,天道胜妙境界是果。 或作念自性天真佛。 一日夜三业完全清净无杂染,所以能出生如此大功德啊! 最好,在此一日夜中至诚恭敬地一心念佛修念佛三昧,就易护净了。 普愿见闻,如法受持乃祷! 一、劝持斋之意义及本文目次说明八关斋戒为渡生死之桥梁,破痴暗之灯炬,《菩萨处胎经》中称之为诸佛父母,无论僧俗男女,皆应受持者也。 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正应受持此戒,以为出世之阶梯。 出家五众亦应再受此戒。 因八关斋戒之戒相虽已具于沙弥戒与比丘戒中,兹为令功德增上之故,(功德增上之理,见后解答。)不妨再受此戒也。 本文为奉劝僧俗男女普持八戒起见。 先就受持此戒之功益,举要罗列分十二条。 每条之下,引经中佛说持戒因果事实,以为证明,使阅者发起信乐之心。 次乃释其名义,示以受法,分别开遮异同。 并就易于怀疑之处,另设问答六条,以说明之,务使尽人得如法受特,而复能明了此戒于自身确有如何之关系。 依解起行,后无退心。 末引佛说出家人不持斋戒之过患,以资警策。 惟愧学识浅陋,于戒律素未研求。 错误之处,知所不免。 尚祈诸方大德有以教之,则抛砖引玉,受惠实多,固不胜企盼者也。 二、功益引证受持斋戒之功益,非佛智莫能知,非佛言莫能信。 兹就左列十二事,引经文以证明之。 一、脱离病苦凡欲保持身体之健康,或厌患病苦,欲求速脱者,不可不持。 窃按《九横经》中佛说横死九因,前四皆为饮食不慎,第五亦为肠胃不畅,可见食事与身体之健康,关系甚巨也。 若依佛制,中后不食,则内无宿食,外无下风,心易定而少昏沉,身得安而无疾病。 (经云,中后不食有五福,少淫、少睡、得一心、无下风、身得安隐。 又云,无宿食患。)又《药师经》云。 若有病人欲脱病苦者,当为其人,七日七夜。 受持八分斋戒。 二、消灭罪障凡欲忏悔罪障者不可不持。 《优婆塞戒经》言:受持八戒,除五逆罪,余一切罪,皆悉消灭。 涅槃经云,佛言:波罗奈国有屠儿名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 见舍利弗,受八戒经,一日一夜。 以是因缘,命终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 以屠儿之重大杀业,犹可仗此一日一夜之持斋功德而消灭之,其余之轻罪更何待论耶。 三、免除横祸凡欲求身家安稳,不受一切横祸者,不可不持。 四天王经云:所在之处有持此戒者,恶鬼远之,住处安稳。 是故于六斋日,持斋受戒,得福增多。 又法句譬喻经言:优填王夫人于奉斋日,王召不应命。 反覆三呼,执斋不移。 王怒,遣人曳出,欲射杀之。 箭反向王,数射亦尔,王时大怖,问有何术,乃致如此,夫人对日:惟事如来,归命三尊,朝奉斋法,过中不食,加行八事,饰不近身,必是世尊,哀顾若兹。 王乃同往佛所,听佛说法,一切心解。 四、远离恶趣如有素行不检,恐将堕恶道者,不可不来持。 十善戒经云:持八关斋者,一、不堕地狱。 二、不堕畜生。 三、不堕饿鬼。 四、不堕修罗。 故此八戒,又称八种胜法。 五、福报优厚如有人因恐世乱谷贵,受饥饿苦者,不可不持。 佛说护净经云:一日持斋,得六十万世余粮。 萨婆多论引经中言,谓:作阎浮提国王,于人中宝,一切自在,不如八戒功德十六分之一。 又经云。 佛告波斯匿王言,斋之福佑,明誉广远,譬如天下十六国,满中珍宝,持用布施,不如末利夫人,一日一夜,持佛斋法。 如比其福,须弥与豆矣。 六、成就迅速如有年高体弱,自恐不久于世,或身系囹圄,性命朝夕难保。 欲于极短期内成就殊胜之行者,不可不持。 八关斋之持法,只以一日一夜为期。 时间甚短,而功德极为殊胜。 经云:优陀羡王夫人,死相外现,计其余命,不过七日,欲求出家,王以情重,至第六日,乃与听许。 夫人即便出家,受八戒斋,第七日晨命终,得生天上。 又如佛说观无量寿经言:频婆娑罗王,被太子阿阇世幽闭于七重室内,遥礼世尊,求目莲授以八戒。 夫当此生死危难之际,而独汲汲然求受八戒者,即以此功德易成就故也。 七、来世尊贵如有欲求来世尊贵为人中王者,不可不持。 佛说普达王经言:先王在世时,有持盖小儿,随先王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净守意。 其后过世,魂神还生,为王作子。 今致尊贵,皆由宿行斋戒所致。 又犍陀国王经云:佛言,乃昔拘那含牟尼佛时,王与牛为兄弟,共作优婆塞。 持斋戒一日一夜,王守法精进,不敢懈怠,现为国王。 又百喻经云:佛言,迎叶佛时,有二婆罗门,共受斋法。 一求生天,二求人王,受已俱还,诸婆罗门,劝与共食,求生天者,以破斋故,不果所愿,其不食者得为国王八、得生天上如有欲求来世得生天上者,不可不持。 经云:有一天女,光颜威相与众超异。 诸天见已,生希有心。 释提桓因,问以昔作何业,获得此报,天女以偈答言:昔于迎叶佛,受持八戒斋,今得生天上,获是端正报。 又佛在舍卫国,有五百天子,光明赫奕,照祗洹林,来诣佛所。 阿难请问诸天来缘,佛告以昔有五百龙子,奉修八关斋法,其后命终,生忉利天。 彼时五百龙子者,今五百天子是。 九、往生助缘如有欲求往生净土者,不可不持。 经云。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斋戒,修行诸善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又云: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一日一夜持八斋戒,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以此经文证之,则凡欲求生净土者,不可不持斋戒也明矣。 故袁中郎云,戒急生最稳,愿我念佛同人记注此言。 十、临终欢乐如有念佛工夫,未到一心不乱,恐命终时无有把握者,不可不持。 药师经云。 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以此善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未定者,若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故于平时奉持斋戒严净者,即使念佛工夫,尚多欠缺,临命终时。 未见阿弥陀佛来迎,而仗此持斋功德,亦有八菩萨示路,导往极乐。 佛无诳语,决不我欺。 行者如对此言,信念坚固,则无常到来之时,自能不慌不忙,不怖不乱,药师琉璃光如来,开此方便,无异使念佛者,于生死危难之际,得一极大保障。 故法海观澜云:若有命终肢节痛,一切亲属欲分离:谛思我有清净戒,身心欢乐无忧畏。 愿我念佛同人严净斋戒,以把握此最后一刹那之欢乐。 十一、得相好身如有见佛相好,心生欢喜,欲于来世修得此身者,不可不持。 长爪梵志问经云:有婆罗门,问佛先作何业,得此种种相好身。 佛一一答以前生何业力,今获斯果。 略举于左:问:如何获得金刚不坏之身答:由前生远离杀害有情命终。 问:如何获得手指纤长网缦为相答:由前生远离偷盗他人财物问:如何获得具足色力诸根圆满答:由前生远离女人欲染之事问,如何获得出广长舌自覆其面答:由前生远离妄语诡诳于人问:如何获得威仪庠序如师子行答:由前生远离诸酒放逸之处问:如何获得微妙相好庄严其身答:由前生远离歌舞娼艳之事问:如何获得上妙香气芬馥其身答:由前生远离香花璎珞装饰问:如何获得金刚胜妙之座答:由前生远离高床大床娇恣之物问:如何获得四十牙齿鲜白齐平答:由前生远离非时饮啖诸食问:如何获得顶上圆髻圆满相好答:由前生于一切应恭敬处。 五轮著地以无慢心。 虔城致礼。 时婆罗门,见佛为说因果不虚,白言:此名何福? 云何受持? 佛言:此名八支净戒若能一日一夜,或复长从师受持,获果如是。 十二、成佛道缘凡有欲求速成佛道者。 不可不持。 阿含经云:持八关斋得尽诸漏,入涅槃城。 又云。 欲求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 杂宝藏经龙王偈缘云:佛在王舍城,提婆达多往至佛所,恶口骂詈。 阿难闻已,极生嗔恚,驱提婆达多令出去。 于是佛说宿缘,昔于加尸国时,有龙王兄弟二人,一大达,二优婆大达,乐奉斋日持八戒。 因国王犯多杀生,数说不改,舍他往,改往之处。 恶小龙知己不如,生嫉骂,优婆大达闻,欲灭彼,大达劝息,返故处,欲知彼时三龙事,今我阿难提婆是。 三、名义略释八关斋戒,在各经中,或称八分戒斋,或称八戒斋,或称八支净戒,或称八支斋法,或单称八戒。 名异实同。 依俱舍论:一、杀生。 二、不与取。 三、非梵行。 (与五戒中之不邪淫不同)四、虚诳语。 五、饮诸酒。 六、涂饰香鬘舞歌观听。 七、眠坐高广严丽床上。 八、食非时食。 离此八种之非法,为八戒。 然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 依萨婆多论,成实论,智度论等、则分涂饰香鬘舞歌观听为二。 总有九戒,前八为戒,后一为斋,合名为八戒斋。 若分释其字义,清心之不净日斋(斋者齐也,齐一其心。 戒言清也。 静摄其虑如世闲室,亦号曰斋。)禁身之过非曰戒,其又称为关者,奉持此斋戒。 可关闭恶道门之义也。 律中于食,分时与非时,自明相出现乃至日中为时,从日中乃至明相未出为非时。 时宜食,非时不宜食。 斋者指时食言。 所谓时与非时是何义耶? 萨婆多论云。 从晨至日中,世人营事作饮食。 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分,燕会嬉戏自娱乐时,比丘游行,有所触犯,故名非时又佛欲众生断六趣因故,令同三世佛食。 谓晨朝是诸天食。 日中是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 比丘学佛,日中而食,此时食之义也。 四、受持方法如从师受,自有受戒仪规,故本文略而不说,如目前无师,南山律开许在佛前自誓受。 至受持之日期长短,或一日一夜,或每月六斋日或每年三长斋月,或一年,或尽形寿,随各人之志愿,及其力所堪能,自定之,至于受戒时候,应在早晨,或每遇持斋日在佛前受,乃至尽形寿总作一次受,悉可随意。 所谓一日一夜者,以此戒之持法自日中至翌晨明相出现,即为圆满故。 现每有天未明秉烛而食者。 应亦以破斋论,不可不注意也。 每月六斋日者,智论云:初八四天王使者下,十四 日王太子下,十五日、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善恶。 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亦尔,小月应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三长斋月者,正、五、九三月冥界业镜,轮照南洲。 若有善恶,镜中悉现,故令修善。 一年者。 依药师经所云:至于尽形寿受持,则出家人之本分,应如是也。 五、开遮异同各律对于同一事情,或开或遮,宽严互异。 兹就律文中之关于食事者,摘抄于后,分列三类。 第一持法最严,第二次之,第三又次之。 望持斋者,各就其力所堪能行之。 至于其他七事之开遮;应从律本研究。 文繁未录。 开遮一僧祗律,日正中名时,非时若食,亦得轻罪。 时过一瞬一发,食者正犯。 正中亦犯,故知受食必在中前。 经中食时,乃当晨己。 古德卯斋,护之弥急。 云时食者,如疏钞所谓豆谷酪饼果饭莱,又米汁粉汁,圣教所许,故名时食,非时不许妄服。 若澄清之果汁及蜜等,并一切咸苦辛甘不任为食之药,如胡椒黄芪等,以上三类不名时食。 若有病者,以水和合,非时作法开服(以上见弘一法师编述南山律在家备览持犯篇节略。 末句作法二字,系慈老法师添入。)内法传云:牙中食在,舌中腻存,未将净水重漱已来,涎垂必须外弃。 若时过,更犯非时。 出喉还咽犯。 开遮二毗尼关要云:若有病服吐下药,比煮粥熟顷,日时已过,应煮麦令皮不破,滤汁饮之,若喉中(口+见)出,还咽不犯。 事钞云:僧祗一切谷豆麦,煮之皮不破者之汁。 资持释云。 豆等皮不破者,若破,非时不得饮。 开遮三五分云。 作石蜜时扰乱(扌+寿)米著中。 本草云,西戎用水、牛乳汁、米粉和沙糖煎炼,而作石蜜。 佛言,石蜜听非时食,作法应尔。 根本羯磨云:西国造沙糖时,皆安米屑,如造石蜜,安乳及油。 佛许非时开其啖食,而为防粗相,长道资身。 毗尼序云:病服下药,中后心闷,佛令与熬稻华汁饮,与竟闷犹不止。 佛令与竹笋汁,与竟不瘥。 佛令囊米粥,纹汁与饮,病犹不瘥。 佛令将至屏处,与米粥。 根本尼陀那云:有病比丘。 医令以水和面,非时可食。 又佛言:医人处方,令服面饮,若稠若团随意应服,而须作法。 (而须作法四字,系慈法师添入。)开遮结论佛言:凡有所事,我于病人,非时开出,于病瘥后,咸不应作。 (见根本尼陀那。)如释云:此等皆佛大悲,愍诸重病弟子随病宜药,开听服之。 若非丧命因缘,决不可托轻小疾,妄符圣意,还堕非时之咎,更加违教诬圣之愆。 按:卢山东林远法师,示疾垂终。 有弟子进蜜浆于前,公止之。 云:请律阅证,有开缘否? 盖由除渴病外,则无听尔。 此洵足为后人持戒之人楷模也。 (见作持续释卷七。)六、疑问解答受特八关斋戒事,已如上述。 但于所以必须持戒之理,若不深切明了,仍易为外缘所诱惑,受持以后,难保不发生退心。 兹就易于怀疑之处,设为问答六条,以说明之疑问一一切律文,既皆为佛所说,何以于同一事情,或开或遮,彼此各异。 窃恐历代以来,递相传授,诸师难免各有所偏,未必尽符佛意。 答。 溯自金言寂唱,离波诵如来言,词满八十,号为八十诵律。 初自迦叶顶受,以次传至优婆崛多,百十余年之间,从无异议。 后有育王,会僧重集,各引师说,互有异同。 于是分为僧祗,上座二部。 后于二百年间,又演出十八部。 今此震旦所传,仅四部耳。 其中轻重开遮虽有不同,然皆出自佛说。 佛于昔时曾为预记,偈云:十八及二本,悉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 有此偈言为证,可以不复怀疑。 盖众生之根性乐欲,各各不同,如来随宜说法,普应群机,各令堪能受持,同沾法益。 如医者之应病与药,安能泥定一方耶? 后人各秉师承,虽因见闻不广,各执一词,然皆自金口所宣,无可疑也。 疑问二持斋功德,固决不虚,但仅一日一夜,而能获得上述种种之福报,实非我等凡夫之心量所能想像,故不易发起信心。 答。 经云: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我等对此深义,当然只能从信得入,非自己智分所能解者。 但就戒之功用而言,受戒之时,一经将此善法纳入心胸。 由心业力,结成戒体,便起莫大功用。 能牵后习,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心无边故,戒亦无边。 心无尽故,戒亦无尽。 如受一不淫戒,便于尽虚空、遍法界、现在未来之一切男女边,有不加侵犯之心,与戒之功德。 受一不杀戒。 便于尽虚空、遍法界,现在未来之一切圣凡边,有不恼害之心。 与戒之功德。 乃至其余各戒,莫不如是。 每一戒量周法界、持一戒福等虚空。 此不难依圣言量而可得知者。 故经云:持一日一夜戒;功德不可穷尽。 以如是因,得如是果,事所必至,理所当然,亦何疑之有哉? 推而广之,一日一夜,又一日一夜,则一即多之一。 智者勉之。 (自推字下二十三字,慈老法师添入。)疑问三八关斋戒之前七,尚无若何疑难,惟第八中后不食,晚近众生之色力,不如古人。 若不自加审度,而猛浪行之,诚恐福未求得,而害己潜滋。 且自饿外道,佛所不取,何乃独于此戒不尔耶? 答。 宝积经云:菩萨若作是思维,此法甚深,此法非深,此法是净,此法非净,此法应作,此法不应作;是名增上慢。 一切众生,依食而住,为食所缚,不能出离,是以往来六道,如旋火轮。 皆由积习相沿,无以自拔。 我佛愍其痴顽,特令以斋法熏修,渐趋解脱。 定制过中不食,正以示佛处中道,不落二边。 勿若俗人受滥食无度之苦,勿似外道堕自饿无益之愚。 增一阿含经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 我等何幸得遇此胜祛,应起希有难遭之想,常存愧悔感奋之心。 奈何慢幢高竖,邪见横生,犯宝积之所呵,而徒赚自害也哉。 又每见佛门中人,遇有劝以持斋者,即谓自身色力孱弱,既恐饮食减少,营养不足;又恐夜间饥饿,忍受难堪,种种妄度,自为障道之缘。 殊不知晚食乃一种习惯,时至思食,非真饿也。 若真饿者,则夜半之饿,当甚于晚餐之时,至翌晨,应更不支矣。 而事实决不如是! 初习持午者,其思食每在平素晚餐之时,过此以后,直至翌晨,反不觉饿。 可见前夕之饿,全为自己心理作用。 请试习一二日,当知此言不谬也。 至恐营养不足,亦因过分保重,有此顾虑。 须知贪食无厌,最易为致病之由,若谓因不晚食而病,盖无有也。 佛是一切智人,所制戒法,保任众生,离苦得乐,绝对有利无害。 又佛是大慈大悲,视众生如一子,故体恤无微不至,凡病中可开许之处,皆已一一言之,岂有反不如我等自己设想之周到者。 若作此想,即宝积经之所谓增上慢,愿同人受信佛语,勿自疑误。 疑问四八戒本为在家者制,不过通于出家诸众,并非尽人必受持者。 当今海内大德不持此戒者多矣。 今乃劝人普持,其义安在? 答。 坚牢罗汉有偈云: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 养怨入丘冢,唐受诸辛苦。 可见侈情啖食,实为系缚生死之因。 佛制持斋一法,具有潜移默化妙用,令于不知不觉中,自离食欲为患之苦。 众生同罹此病,即应同服此药。 此奉劝普持之意也。 至于现时诸大德,或亦有于此不加意者,此则见仁见智,各有不同。 我佛在世之时已证罗汉之诸大弟子,犹不免各有宿习,何况晚近之凡夫僧,安得行持一致耶。 持斋乃三世诸佛共行之法,愿有志者,恪守依法不依人之训,各自勉力行之(慈老法师于此条下加不得如作贼被问即攀伴十字)疑问五出家人持沙弥戒与比丘戒,则八戒已在其中。 凡八戒所有之功德,应尽已得之,又何必再受八戒,为此重床叠架之事哉。 今乃谓再受令功德增上,其义安在? 答。 此可分三层言之,一、按授戒作法之义。 在纳此善法于受者之藏识中。 使其结成戒体。 但各人心有明昧,学有精粗,未必尽能一次深入,是以佛许再受。 资持云:重受中意,令行者审己所受,更求增胜。 此即再受之义。 出家人虽于八戒戒相。 业已行持,但以前如未正受者,不妨再受。 可更加一番警策,转为上品。 (经云:戒是警意之缘。 芝范云:初受但发中下,佛开重增,转为上品。)此功德增上之义一也。 二、出家人如再受八戒,依药师经所言,只须一年,或复三月,于短时间。 获大利益。 此功德增上之义二也。 三、若于八戒不依法受,经中所许与受持八戒者之利益,决不可得。 纵能持具足戒,就持戒功德而论,不过后世生天而已耳。 若依法再受,即可得八菩萨导往西方之益。 此功德增上之义三也。 疑问六八戒中之后三,事极微细,并无害于人,何以佛必戒之,且即能不为,亦仅小善。 何以与杀盗淫等并列耶? 答。 后三戒所列各项,可以色声香味触五者摄之,事虽小而五欲备焉。 为害于人,其始也微,将毕也巨。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涓涓不塞,将成江河。 嗔恚之火,贪爱之水,亦犹是也。 治之于些小境界,则用力小而收效易。 若迨其流煽既盛,即无及矣。 古德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佛为防微杜渐,所以列此为戒也。 故凡真实办道之人,必于寻常日用间,一切些小之处,用力克治。 虽犯小恶,心怀大惧,即所以杜粗重烦恼之源。 若于此等小处,犹自把握不住,而乃好为夸大之言。 则真所谓戏论之粪耳。 且持犯功过,全在自心,安可徒以事相之大小论哉? 佛言:一毫之善,虽是有为,若助菩提,直至成佛而不毁坏。 又宝雨经言:多服毒药,能令人死。 少服毒药,亦能令人死,若多犯罪,即生恶趣。 若小犯罪,亦生恶趣。 故世儒亦有言曰:勿以小善而不为,勿以小恶而为之。 佛之制后三戒,即为呵五欲,杜恶源,意旨深远,无可疑也。 七、佛说出家人不持斋戒之过患舍利弗问经云:佛言,非时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 非时与者,亦破戒人,亦犯盗人。 盗檀越物,非施主意。 施主无福,以失物故。 又云。 盗与盗受,一团一撮,片盐片醋。 死堕焦肠地狱,吞热铁丸。 从地狱出,生猪狗中,食诸不净,又生恶鸟,人怪其声。 后饿鬼,还僧伽蓝,处都圊内,啖食粪秽。 并百千万岁,更生人中,贫穷下贱。 所可言说,人不信用,不如盗一人物,其罪尚轻。 割夺多人福田故,断出世道故。 发布时间:2022-03-12 20:19:5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28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8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