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我们的帮助也是一种缘起 内容: 转发此「解脱咒轮」愿亡者往生,生者吉祥。 回向正法久住、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民安乐、无有灾厄、有情众生安乐吉祥! 所有因意外、天灾、人祸罹难众生被堕胎儿被宰杀众生往生善道! 所有众生早日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 至尊善知识我们作为有信仰的人,祈祷三宝非常重要。 有些人在佛教兴盛时,好像自己很有信心,一旦佛教显得有点衰落,他们马上说不需要佛教,跟随人群、人云亦云。 这样可能不太好。 按理说,有信仰的人应该永远信心坚定。 不管怎样,这次疫情给许多人带去了巨大的身体折磨和心理痛苦,我们应以慈悲心祈祷三宝、空行和护法,加持他们尽快脱离苦难。 在此期间,可能没办法举行法会,每个人可以在家念经或金刚铠甲心咒等。 无论是自己祈祷,还是做佛事,都应该想到:尽一切力量来减轻众生的痛苦。 这一点在当前非常关键。 --- SDJ KP业因果的教法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能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很多事情,同时也更理解了看护身语意的必要。 谨慎取舍因果不是简单的做或不做某些事的问题,我们还要提醒自己藉此学习怀着善意和有节制地生活。 我总觉得善意和节制是很重要的,却也是许多学佛者缺少的。 我们把太多东西变成了走形式,虽然你能走形式也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可能,还是应该在保留形式的同时努力实现内在的转变。 比如,在不杀生、放生时,努力培养对那些动物所感受的痛苦的敏感。 因为不想制造伤害,不想让其他众生感受痛苦,所以戒杀、放生、护生、茹素。 因为不想伤害,所以不欺骗、不两舌、不恶语。 总之,照顾其他人或者其他众生的感受,尽量减少他们的痛苦,是我们最主要的一个动机。 曾有一位女士和我说起她的经历。 她丈夫是佛教徒,而她不是。 丈夫总想说服她皈依佛教,而她一直很犹豫。 她看了不少讲解佛法的书,也认同佛法的许多道理,但看看身边的丈夫,学佛多年,也打坐,也放生,各种佛教活动都很积极参加,而对她和家人却不怎么关心。 有一次她病得很厉害,卧床不起,丈夫却一点不尽照顾的责任,反倒跟她讲了一通大道理,说她生病是她自己的业报,因果自负,别人没法帮的,如果去帮助她,反而妨碍了她消业。 这位女士非常不解,如何字面上慈悲为怀的佛教落实到生活里竟如此寡义无情。 这位丈夫的行为是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的。 业因果不能成为不帮助别人的借口。 其实,真正懂因果道理的话,会知道我们的帮助也是一种缘起,会影响对方的业。 如果我们的发心足够清净有力,那这个影响可能会非常之大, 可以帮助他人减轻痛苦。 --- 希阿荣博 KP附:网文上海被封的第28天,我顿悟了5个人生真相作者 | Mr. K来源 | 技术领导力(jishulingdaoli)推荐 | 进击的阿秀K在上海定居10多年,作为一名新上海人,对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 三月中下旬,感染人数不断增加,就一直居家办公了。 随着每天确诊病例的攀升,身边的朋友有的拖家带口去往周边城市暂住、有的开始囤积粮食。 K跟爱人商量之后,我们决定趁着周末去卖场做一次大采购,当时是按着两周的量进行购买的。 三天之后,上海进入了浦东、浦西分批封控。 虽然稍微有点准备,爱人还是充满了焦虑,后悔没有多储备一些生活物资。 后来,日常采购主要就靠小区业主发起的各种团购,在盒马/叮咚等App上抢购,政府也开始发放一些物资,逐步缓解买菜的问题。 但是,如果没有提前储备物资的话,仅靠这些渠道还是很难应对日常生活的。 有些邻居生活上遇到困难,比如缺米、缺油、缺药等等,就在业主群里求助,大家能帮的也都会帮忙。 即便像我一家5口人,存粮不多的情况下,也力所能及援助过邻居几次。 人生大好年华才几年,疫情就占了3年,不深刻发掘这3年的价值,既辜负了那段时光,也对不起以后的自己。 -  01  -消费主义和极简主义? 原来我们可以选择后者在隔离的这些天,不止一次的听爱人唠叨:“以前买的那么多鞋子衣服、名牌包、化妆品,现在看真没啥用,还不如一颗大白菜实在……”近期上海生活物资紧俏,已经成了网络新梗和段子。 也让不少人像她一样,对很多以前深信不疑的想法产生了动摇和质疑。 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必需”品? 小区刚封闭时,邻居们在群里接龙团购物资,最受宠、几乎家家必点的是土豆、白菜、鸡蛋一类容易存储的普通食品。 这些平时便宜又不起眼的东西,在群里一出现,几乎马上就被订光。 有时候看我爱人盯着手机,切换着N个团菜群,屏气凝神和邻居们拼手速的样子,真是像极了双11熬夜抢特价。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在供给充分、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这大概是一个让人翻白眼的矫情问题。 但如果前提不存在了,每个人被迫直面生活最本质的时候,我们就会不自觉地给自己的需求清单做减法,不是名包,不是口红,不是珠宝,而是大人孩子都离不了的维生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我们习惯了“我想要“,而不是”我需要“,一边跟随潮流、跟随欲望吃力地践行消费主义,一边又感叹着生活不易,自己好累。 疫情带给我们最真实的启示是,我们的日子可以不用那么复杂,生活中很多宝贵的东西,其实并不收费,比如林间晨跑、比如阳光草地,比如自由的呼吸。 -  02  -疫情之下,让人淡定的不是诗和远方,是口袋里的余粮有一个朋友,今年3月中旬从老东家离职,本想休息几天再去新单位报道,没想到休息计划还没做好,就出现了疫情。 直到今天,他和他的新单位,都还在封闭隔离状态。 什么时候能解封、什么时候能入职,都还是未知数。 他现在最担心的是,疫情后准东家的用人计划会不会有变化,自己还能不能顺利入职。 如果有什么闪失,对他会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人到中年,虽然职位和收入都还不错,但老婆在家全职带俩娃,还要养房养车,花销还是很大的,平时看着挺光鲜,但其实并没存下多少家底。 一切顺风顺水还没问题,但中间如果有任何变故和意外,脆弱的幸福多米诺骨牌,就极可能说倒就倒。 这些都一再证明,平时注意累积一些面对逆境的资本和能力有多重要。 疫情给了我们另一个警示,生活不会只有阳光灿烂,更有逆境和意外,能让你真正从容淡定的,不是诗和远方,而是是你口袋里的余粮。 -  03  -家人和亲情你永远可以信赖的避风港K哥在朋友圈也看到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小区封闭管理最严的那几天,朋友家里还剩一个苹果,本打留给6岁的孩子吃,但小家伙不肯,非要让给外公外婆。 最后索性全家人平分了那个苹果。 有人在下面留言:这不是一个苹果,是全家共同面对艰难时刻的见证。 这话到位,除了反手一个赞,没啥好说的。 在老家的父母自从听说上海出现疫情,蔬菜水果价高难买后,早早就准备了了几大包,准备给我寄过来。 再得知上海某些区域不能发快递后。 又天天给快递公司打电话,询问啥时候能往上海寄东西。 我深刻感受到,不论任何情况,家人和亲情都是你最可信赖的避风港湾。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距离多远,有家人就会心安;有亲情,就有面对一切的勇气。 - 04 -生死之外,其他都是浮云“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在家隔离期间,我又翻到了《仓央嘉措诗传》中的这句话。 以前只觉得这样的句子,不过是反映理想中洒脱的人生境界,今天才开始明白,这才是最大的人间真实。 大家如同惯性一般,不停的在各种得失、名利之间徘徊、拉扯。 却很少能静下心来,想想这些忙碌和追逐背后的真正意义。 也许只有在某些极端环境下,人们才更愿意触及一些关于生死、关于生命本质的问题。 等环境改变了,大家可能又会如往常一样,觉得一切都能来日方长,觉得可以一直别来无恙。 -  05  -心存敬畏,感恩拥有人类并非无所不能,不要随便奢谈“征服“自然。 对客观规律、对世界万物,要多些敬畏,少些不该有的优越感。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先贤的肺腑之言,值得我们牢记心间。 除了敬畏,我们还要心存感恩,疫情之下,让人们更明白,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应该”拥有的,哪怕是一片青菜,一颗鸡蛋。 我的儿子小K,以前不喜欢吃青菜,现在每一片菜叶都能不需监督,主动吃得干干净净。 我问他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他回答:“爸爸妈妈从App里辛辛苦苦抢来的菜,不要浪费”。 儿子的话很朴实,但我却觉得比背100遍“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都有意义的多。 培根曾说:“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 祝愿每一位朋友,都能同时拥有顺境和逆境中的美德,并从中汲取能量,珍惜当下,不负每一天。 (节选) 原作者 Mr. K (来源:技术领导力)所有众生无一不曾为我们的父母,为了回报所有众生的恩德,要开始为其谋求福祉。 培养对一切众生的慈心和悲心,不断锻炼自身的菩提心。 修习一切言行皆是为了利益众生,修习珍爱他人胜过于己。 将生起菩提心的决心,置于所有外,内修持和生起,圆满次第之前。 生起菩提心是所有佛法修行的根本。 ——莲师言教 发布时间:2022-04-27 22:36:41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2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83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