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境法师讲授《妙法莲华经》正文(十三) 内容: 1993年结夏妙境长老宣讲于正觉精舍第4讲 / 1993年6月9日〈叙品‧第一〉连载(三十)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我们中国佛教是大乘佛法流行的一个地方,譬如说我们现在中午过斋堂念这个供养的时候,我们就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供养佛,然后供养菩萨,就没有说供养阿罗汉,没有。 不过是重视律的道场,在这个桌子上给宾头卢尊者预备一个位,就是对阿罗汉,另外的都不提了。 这就是我们最初编这个供养偈、供养文的那个人,他就是忘记了;不是说忘记了,也可能是有意的,就是对这个阿罗汉不需要,不用。 就是供养佛,供养菩萨,还念个摩诃般若波罗蜜,这还算是佛法僧三宝的。 但是我在想啊,这个阿罗汉是圣人,还是应该供养礼拜。 不要说是阿罗汉;我们就听说是那一个大德,有道德,有殊胜的成就,在佛法里面有殊胜的成就,我们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圣人,但是我们对他有恭敬心,我们愿意…或者是很远都愿意坐飞机,要到那儿去给他顶礼,请他开示,有恭敬心。 但是这件事这个人是不是阿罗汉? 他的道德有没有阿罗汉那么高? 还不知道;还是不知道的,我们都会有恭敬心;何况是阿罗汉呢? 所以对阿罗汉还是应该恭敬,我认为还是应该恭敬的。 所以这个念供的时候,应该加上几位阿罗汉的名字;不要只是供养佛、供养菩萨,还是应该供养阿罗汉。 不过这个我以前也说过这个问题;这就是大小乘佛教思想上的问题。 这个重视律,当然这完全是没有疑问的;就过斋堂的时候,就给他设一个位,给宾头卢尊者设一个位,那么其它的这些阿罗汉都没有份。 这没有份,这里是有道理啊! 有什么道理呢? 因为你读《阿含经》的时候,这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是什么境界? 我们再重复一遍……说这个身体前一剎那灭了,后一剎那就不生了,就是入无余涅槃了。 入无余涅槃了这个境界,当然你供养他做什么? 这个《阿含经》里面的意思,连释迦牟尼佛亦复如是。 所以这个小乘佛教的国家,这些比丘,可能他念供的时候没有说供养释迦牟尼佛,我看可能没有。 你们谁到南传佛教的,可以问一问,有没有这个;供养的时候,有没有供养释迦牟尼佛这个。 只是座位上如果说有释迦牟尼佛,那么座位上应该设个释迦牟尼佛的位,不应该只是宾头卢。 他这理论上就是入无余涅槃了,就是我们说一句话,就是没有了。 在《大毘婆沙论》上说,那说得更明白一点,就不是有情了。 不是有情了,入无余涅槃以后。 那么用这个《大般若经》或者《中观论》上的话,就是本性空的境界,诸法寂灭相的境界了,那还用供养吗? 这宾头卢尊者,当然他还在,他没有入无余涅槃嘛! 所以我们供养他,他也是有这个道理的。 但是大乘佛法里面不是这样意思。 大乘佛法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也好,释迦牟尼佛入无余涅槃也好,还在,他还在灵鹫山啊! 像《法华经》〈如来寿量品〉就提到这个问题,他还在灵鹫山的。 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所有的这些阿罗汉都是在的。 那么这些阿罗汉一发了无上菩提心,他就是菩萨啊! 我们说是在人间是个生死凡夫,但是他若是发了无上菩提心,他就是菩萨,是值得尊敬的;何况是阿罗汉发无上菩提心呢? 所以在大乘佛法里面的思想,你若是认真地去思惟,和小乘佛法是有点分别的。 但是你若是进一步去思惟呢,它又是相通的,并不是矛盾的,还是有这样情形的。 所以这……我这一段话说太多了啊! 「皆是阿罗汉」,阿罗汉是应该恭敬、尊重、赞叹的。 在这个大菩萨的境界,同他说佛法的时候,当然这就是…那是又一个境界。 说是维摩居士,维摩居士是法身菩萨示现的这么一个居士身份,当然他的境界高过阿罗汉,他同阿罗汉去问答佛法,那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对的。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这个「阿罗汉」这一句是总说的,底下这里就是别说的。 都是在赞叹阿罗汉的功德,也是解释什么叫做阿罗汉呢?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所以叫做阿罗汉,这样意思。 这个「诸漏已尽」,这个漏也是烦恼,底下又是说烦恼,那么有什么不同呢? 所以就是「诸漏已尽」这指现行说的,「无复烦恼」是指种子说的;是现行的烦恼尽了,也没有烦恼种子了,那么就是究竟清净了。 说我们修禅定的人,如果有多少相应,这个烦恼就不动了;烦恼不动呢,他的身口意就很清净,但是烦恼种子还在,有因缘的时候他还会动出来的,烦恼还会出来,所以那个清净不是真清净,就是还是靠不住。 所以没有般若波罗蜜,只是有禅定,还是靠不住的。 「诸漏已尽」,这个「漏」这个字,这是一个譬喻;其实就是譬喻烦恼的。 譬喻说我们做饭这个锅它有洞,它会漏,漏水、把饭漏出去了;或者房子漏水,这叫「漏」。 那么这我们都不欢喜,房子漏水,我们也不欢喜。 那么这譬喻什么呢? 就是譬喻说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从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里面常常有烦恼流出来,眼见色、耳闻声的时候,这个贪瞋痴慢疑各式各样的烦恼就流出来了。 就像人长疮了,身上长疮,这个疮往外流脓、往外流血,这是一个苦恼境界。 说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也是个疮,从里面往外流这个贪瞋痴烦恼的脓、血,所以就譬喻是漏。 这也等于是呵斥我们这个凡夫境界不好,就不是那么美的,是很丑陋的,所以叫做「漏」。 这个「漏」说「诸漏」,这个漏不是一样;很多的漏。 简要的说,有欲漏、有漏、无明漏。 我们欲界的人的欲烦恼,欲烦恼是贪爱心,其实也包括这个嗔,这个嗔心也在内,和其它的很多的烦恼也在内的;叫做「欲漏」。 「有漏」呢,就是色界、无色界这两个世界的众生的烦恼,总说起来叫做「有漏」。 他们虽然有高深的禅定,那还不是靠得住的,他们还是有漏,还是有烦恼的,他们还是爱着他那个禅定的境界的。 我们若是没得禅定,我们可能内心里面还谦虚一点。 若有了禅定以后,目空一切,瞧不起人,认为:你们都不如我,这个慢心是更高啊! 有了禅定的人,所以这个慢也是个漏。 这个慢烦恼,这个高慢心到阿罗汉才没有;这个七地菩萨还有慢,到八地才能没有,这个慢烦恼是通于圣人的呀! 所以这真是不容易啊! 说是你这么有修行的人还有烦恼? 是的! 不容易啊! 你呵斥人家容易,你自己做一做试试,不是容易。 发布时间:2022-04-30 19:59:4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2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8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