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德法语 | 印祖名篇:迷茫痛苦绝望时该如何 内容: 与卫锦洲居士书背景:(因邻火延烧,物屋一空,其妻惊骇病故,遂心神迷闷,如醉如狂。)(卫锦洲居士因为邻居失火延烧,财物房屋全部烧光,妻子惊吓病死,他于是心神迷失郁闷,如酒醉颠狂一般,不能清醒。)印祖慈悲开示: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乐,有逆有顺,有祸有福,本无一定。 唯在当人具通方眼,善体天心,则无苦非乐,无逆非顺,无祸非福矣。 《法华经》中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上天成就一个人有种种方法,有苦有乐,有逆有顺,有祸有福,原本没有一定。 只在当事人具有变通灵活的心眼,善于体察上天的心,那么所有的苦都变成乐,逆境成为顺缘,一切灾祸转为福慧。 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随遇而安,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 所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者现在也,行者优游自得之意,富则周济贫穷,贵则致君泽民,尽其富贵之分,是之谓素富贵行乎富贵也。)所以君子乐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随遇而安,无论到哪里都逍遥自在啊! 所以《中庸》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指现在的意思。 “行”指优闲自得的意思,有财富就周济贫穷,处在权贵的位置就辅助国君,利益人民,尽富贵的本分,这就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若家无余财,身未出仕,则守乎贫贱之节,不敢妄为。)素夷狄行乎夷狄,(若尽忠被谗,贬之远方,如云贵两广黑龙江等,则心平气和,不怨君上,不恨谗人,若自己就是彼地之人一样。)素贫贱行乎贫贱,(如果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自身也没有出来做官,那么就谨守贫贱的气节,不敢随便妄为。)素夷狄行乎夷狄,(如果尽忠心被小人谗害,被贬到僻远的地方,例如云南、贵州、广东、广西、黑龙江等地,要心平气和,不埋怨国君,不怨恨谗害我的人,好像自己就是当地人一样。)素患难行乎患难。 (或者不但远贬,且加之以刑,轻则楚打监牢,重则斩首分尸,或至灭门,仍然不怨君上,不恨奸党,若自己应该如此一样。 人与之患难,尚然如是,何况天降之患难,岂有怨恨者乎。 如是之人,则人爱之,天护之。 或在此生,或在后世,或在子孙,决定有无穷之福报,以酬其德矣。)素患难行乎患难。 (或者不但被贬到远方,而且还受刑罚,轻则被杖打坐牢,重则被斩首分尸,甚至被灭门九族,仍然不怨国君,不恨奸党,如同自己应该受如此遭遇一样。 别人给我的患难,尚且如此对待,何况是上天降下的灾难,哪有怨恨的道理呢? 像这样的人,人们敬爱他,上天保护他。 或者在这一生,或者在后世,或者在子孙,决定有无穷的福报,来酬报他的德行啊!)居士虽有好善之资,未明儒佛至理。 以故一遇逆境,便发狂乱耳。 今谕之曰,世间最博厚高明者,莫过天地日月。 而日中则昃(zè),月盈则食。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沧海变桑田,桑田成沧海。 你虽有好行善事的资质,却没有明白儒家佛教的道理。 所以一遇到逆境,就发颠发狂了。 我现在劝告你:世间最博厚高明的事物,没有超过天地日月的。 而太阳到了正午,就向西斜,月亮圆了就开始亏缺。 高岸成为山谷,深谷变成丘陵。 沧海变桑田,桑田成沧海。 古今最道高德备者,莫过孔子。 而且绝粮于陈,被围于匡。 周游列国,卒无所遇。 只有一子,年才五十,即便死亡。 幸有一孙,得绵世系。 古往今来道德最高没有超过孔子的。 但孔子在陈地没有粮吃,在匡地被围困。 周游列国,最终一无所遇。 只有一个儿子,才五十岁就死了。 幸而留下一个孙子,得以绵延世系宗祠。 降此而下,颜渊短命,冉伯牛亦短命。 子夏丧明,左丘明亦丧明。 屈原沉江,(屈原尽忠被谗,后以怀王被秦所留,不胜忧愤,而力无能为,五月五日,沉于汨罗江中。)孔子以下,颜渊短命,三十二岁就死了,冉伯牛也短命。 子夏失明,左丘明也失明。 屈原沉江,(屈原尽忠被谗害,后来因为楚怀王被秦国所留,非常忧愤,而又无能为力,在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中。)子路作醢(hǎi)。 (醢音海,肉酱也。 子路仕卫,卫蒯(kuǎi)瞆(kuì)与其子辄争国,子路死于其难,遂被敌兵斩作肉酱。)天地日月,犹不能令其常然不变。 大圣大贤,亦不能令其有顺无逆。 子路被人斩成肉酱。 (醢:读音海,肉酱。 子路到卫国做官,卫国太子蒯瞆与他的儿子出公,争夺国君之位,子路死于那场政变之难,被敌兵斩成肉酱。)即使是天地日月,仍不能令自己常恒不变。 即使是大圣大贤,也不能让他们只有顺境,没有逆境。 唯其乐天知命,故所遇无不安乐也。 而且千百世后,自天子以至庶人,无不景仰。 以当时现境论之,似乎非福。 以道传后世论之,则福孰有过于此者。 唯有乐天知命,才能所遇一切,无不安乐啊! 而且千百年后,从天子到老百姓,没有不景仰他们的德行。 以当时的现状来说,似乎不是福。 而从他们的道法传给后世这方面来说,哪里有超过这个福的呢? 人生世间,千思万算,种种作为。 究到极处,不过为养身口,遗(wèi)子孙而已。 然身则粗布亦可遮体,何必绫罗绸缎。 口则菜羹尽可过饭,何必鱼肉海味。 子孙则或读书,或耕田,或为商贾,自可养身,何必富有百万。 人生在世,千种思虑,万种算计,种种作为。 追究到极处,不过为了养身糊口,遗留给子孙罢了。 然而,粗布衣裳就可以遮体,何必要绫罗绸缎? 蔬菜羹饭就可以吃饱,何必要鱼肉海味? 子孙们或者读书,或者耕田,或者经商,自然可以养活自己,何必要富有百万? 且古今为子孙谋万世之富贵者,莫过秦始皇。 吞并六国,焚书坑儒,收天下兵器以铸大钟,无非欲愚弱其民,不能起事。 谁知陈涉一起,群雄并作。 一统之后,不上十二三年,便致身死国灭,子孙尽遭屠戮。 直同斩草除根,靡有孑(jié)遗。 是欲令子孙安乐者,反使其速得死亡也。 而且古往今来为子孙谋万世富贵的人,没有超过秦始皇的。 他吞并六国,焚书坑儒,收天下兵器来铸造大钟,无非是想要愚昧削弱老百姓,不能起来闹事。 谁知道陈胜一起义,群雄一并起来讨伐秦朝。 他一统天下之后,不到十二、三年,就导致身死国灭,子孙都遭到杀戮。 简直是斩草除根,一个也没留下。 这是想要令子孙安乐,反而使他们快速死亡啊! 汉献帝时,曹操为丞相,专其威权。 凡所作为,无非弱君势,重己权,欲令自身一死,子便为帝。 及至已死,曹丕便篡。 而且尸犹未殓,丕即移其嫔妾,纳于己宫。 死后永堕恶道,历千四百余年,至清乾隆间,苏州有人杀猪出其肺肝,上有曹操二字。 邻有一人见之,生大恐怖,随即出家,法名佛安。 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事载净土圣贤录。 汉献帝的时候,曹操做丞相,专权作威。 凡所作为,无非是削弱国君的势力,加重自己的权力,想要自己一死,儿子便称帝。 等到自己死了,儿子曹丕就篡位。 而且他尸体还没有入殓,曹丕就将他的嫔妾,收纳到自己的后宫。 死后永堕恶道,经历一千四百多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苏州有人杀猪,取出猪的肺肝,上面有“曹操”二个字。 邻居有一个人看见后,生大恐怖,随即出家,法名佛安。 一心念佛,得以往生西方,这件事情记载在《净土圣贤录》。 夫曹操费尽心机,为子孙谋。 虽作皇帝,止得四十五年,国便灭亡。 而且日与西蜀东吴互相争伐,何曾有一日安乐也。 曹操费尽心机,为子孙谋划。 虽然了皇帝,只得到四十五年,国家就灭亡了。 而且每天与西蜀、东吴互相争伐,哪里有一天的安乐呢? 下此若两晋宋齐梁陈隋,及五代之梁唐晋汉周,皆不久长。 就中唯东晋最久,仅一百三年。 其它或二三年,或八九年,一二十年,四五十年,即便灭亡。 此乃正统。 其余窃据伪国,其数更多,其年更促。 下面朝代,如两晋、宋、齐、梁、陈、隋,以及五代的梁、唐、晋、汉、周,国运都不长久。 这当中唯独东晋最久,也只有一百零三年。 其它的或者二三年,或者八九年,一、二十年,四、五十年,就灭亡了。 这还是就一脉相承的正统王朝来说。 其余私自成立的小国,数量更多,国运的年岁更为短促。 推其初心,无非欲遗子孙以富贵尊荣。 究其实效,反令子孙遭劫受戮,灭门绝户也。 且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尚不能令子孙世受其福。 况区区凡夫,从无量劫来,所作恶业,厚逾大地,深逾大海。 可保家道常兴,有福无殃也耶。 推究他们的最初用心,无非想要遗留给子孙富贵尊荣。 追究实际的效果,反而令子孙遭到劫难,受到杀戮,灭门绝户。 而且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尚且不能令子孙世代享受幸福快乐。 何况区区凡夫,从无量劫来,所作的恶业,厚重超过大地,深广超过大海。 可以保持家道常兴,有福无殃吗? 须知世间万法,悉皆虚假,了无真实。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如热时焰,如干闼婆城。 (梵语干闼婆,此云寻香,乃天帝乐神。 其城乃幻现非实,世俗所谓蜃楼海市即此也。)必须知道世间万法,都是虚假,了无真实。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如热时焰,如乾闼婆城。 (梵语乾闼婆,此土名为寻香,是天帝的乐神。 他们居住的城堡是幻化,不是实有,就是世俗所说的海市蜃楼。)唯自己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变不坏。 虽不变坏,而常随缘。 随悟净缘,则为声闻,为缘觉,为菩萨,为佛。 唯独自己的一念心性,从古至今,不变动、不损坏。 虽然不变坏,而恒常随缘。 随觉悟的净缘,就成为声闻、缘觉、菩萨、佛。 由功德有浅深,故果位有高下。 随迷染缘,则生天上,生人间,堕修罗,堕畜生,堕饿鬼,堕地狱。 由罪福有轻重,故苦乐有短长。 若不知佛法之人,则无可如何。 由于所修功德的深浅,所以所证的果位有高下。 随迷惑的染缘,就生到天上、人间,堕落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由于所造的罪福有轻重,所以受苦受乐有长短。 如果不知道佛法的人,就无可奈何。 汝既崇信佛法,何不由此逆境,看破世相。 舍迷染缘,随悟净缘。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从兹永出六道之轮回,高证四圣之果位。 岂不是因此小祸,常享大福耶。 你既然崇信佛法,为何不能由这个逆境,看破世间相。 舍离迷惑的染缘,随顺觉悟的净缘。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从此永远超出六道轮回,高证四圣果位。 这难道不是因此小祸,常享大福吗? 而乃昧昧不了,如醉如狂。 倘若焦思过度,或致丧身失命,则长劫难出轮回矣。 而且弱妾孤子,何以自立。 本欲自利利他,反成自害害他。 (他谓妾与子也。)何愚痴一至于此也。 而你却仍然昏昧不明,如醉如狂。 如果焦急思虑过度,或许会导致丧失生命,就长劫难出轮回了。 而且你的弱妾孤子,将如何独立生活。 本想要自利利他,反而成为自害害他。 (他:指小妾与儿子。)你为何愚痴到如此地步?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 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 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恐怕遭受恶果,预先断除恶因,于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的境界。 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 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 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 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 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 众生常造恶因,想要免除恶果,如同在阳光下想要逃避自己的影子一样,徒劳奔走。 常常看见无知愚人,稍微做了一点善事,就盼望得大福报;一遇到逆境,便说做善事不得善报,没有因果,从此退悔最初的发心,反而诽谤佛法。 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 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 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 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 后报则迟早不定。 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 他哪里知道“报通三世,转变由心”的深奥要旨。 报通三世是指现报、生报和后报。 “现报”是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生报”是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后报”是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第四生或以后的十、百、千、万生,乃至无量无边劫后,才受福受殃。 后报虽然迟早不定,但是凡所作业,决无不报的道理。 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 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 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 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转变由心,譬如有人作了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可是,他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一边自己修行,一边教化他人求生西方。 因为这样的缘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遭受一切不如意事,则先前所作应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的恶业,即在此消灭。 并且他还能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金刚经》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诵读《金刚经》,若被人轻贱,此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因为今世被人轻贱的缘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就是“转变由心”的含义了。 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生悔罪心者。 须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稂(lánɡ)莠(yǒu)则不能得嘉谷。 种荆棘则勿望收稻粱。 作恶获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 若不作恶,则福更大矣。 世间的人稍微遇到点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没有一点偿还债务的想法,不生一点悔罪心。 应该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 种杂草则不能得嘉谷,种荆棘则没希望收稻粱。 作恶获福的人,是宿世的福报栽培的深厚。 如果不作恶,则他的福报更大。 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而不即冻馁者,以其金多也。 倘日日如是,纵有百万之富,不几年即便家败人亡,扫地而尽矣。 就像富家的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而不会立即受饥受冻,因为他们的金钱多啊。 假如天天如此,就算百万富翁,到不了几年也会家破人亡,一干二净直至扫地出门啊。 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业深也。 若不作善,则殃更大矣。 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复立小功。 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为轻。 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尽赦免,又复封侯拜相,世袭爵位,与国同休。 作善遇到灾祸的人,是因为他宿世的罪业很深。 如果不作善,则灾殃更大。 譬如犯重罪人,还没到杀头,又立了点小功。 因为功劳小的缘故,不能全部赦免罪刑,但可以改重报为轻报。 假如能天天立功,因为功劳巨大的缘故,得以免除全部罪刑,甚至会封侯拜相,世袭爵位,与国同享福禄。 大丈夫生于世间,当具超格知见。 岂可使身外之物,累坏自身。 譬如金珠满屋,强盗来抢,只宜舍之速逃,岂可守财待死。 良以金珠虽贵,若比身命,犹然轻贱。 既不能两全,只可舍金珠而全身命耳。 大丈夫生在世间,应当有超出常格的知见。 怎么可以让身外之物,连累损坏自己。 譬如满屋的金银珠宝,强盗来抢,只应当舍弃财宝赶快逃走,怎可守财等死。 因为金银珠宝虽然珍贵,如果比起自身性命,还是轻贱。 既然不能两全,只可以舍金珠而保全身命。 且汝财物已烧,空忧何益。 惟宜随缘度日,竭力念佛,求生西方。 则尽未来际,永离众苦,但受诸乐。 如是则由此火灾,成无上道。 当感恩报德之不暇,何怨恨迷闷之若是耶。 而且你的财物已经烧掉,白白的忧愁有什么利益呢? 只好随缘度日,竭力念佛,求生西方。 那么尽未来际,永离众苦,但受诸乐。 如此,则由这场火灾,成就无上的佛道。 应当感恩报德还来不及,为何怨恨迷闷到如此地步呢? 祈以予言详审忖度,当即释然解脱,如拨云雾以见天日。 从兹即灾殃翻为善导,转热恼直下清凉矣。 倘犹执迷不悟,势必发颠发狂。 则本心已丧,邪魔附体。 纵令千佛出世,亦不能奈汝何矣。 祈望你对我的话详细思察度量,应当会马上释然解脱,如同拨开云雾见到天空和太阳。 从此将灾祸翻转而成为好的导师,将热恼直下转变为清凉啊! 倘若还是执迷不悟,必然会疯颠失常。 那么本心已失,邪魔附体。 纵然千佛出世,也没办法帮助你了啊! 发布时间:2022-05-01 15:15:03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2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8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