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无相为体(十)——当下就可以修,在现在的念头上就可以修 内容:   有一位师父,是一个开悟的人,他带了三个弟子,小徒弟在身边照料师父,给师父捶背。 另外两师兄弟在外面看经书,讨论一句经文,两个人各有各的理解,都认为自己对。 争持不下,大师兄说:“我学佛的时间最长,跟师父的时间最长,你要听我的。 ”  二师兄说:“哪里,我比你更年轻,更有文化,我的理解肯定比你要高明,我这个最对。 ”  两个人都来找师父了。 大师兄跑过来说:“师父,有一句经文,我的理解这样这样……对不对呀? ”  师父说:“对、对、对。 ”  大师兄走了,等一下二师兄来了,说:“师父,你看,大师兄他就是倚老卖老,他认为他那个对,其实我的理解是这样这样的……师父你看我对不对? ”  师父说:“你对、你对,很正确。 ”  二徒弟也走了。 最小的徒弟不开心了,一边给师父捶背一边说:“师父,你这样不好啊,怎么没有一个对错了呢? 谁都对,你要是说大师兄对,二师兄就错了;二师兄对,大师兄就错了。 ”  师父回头就看这个小徒弟:“啊,你也对。 ”  师父他的心里面没有什么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他什么时候都欢喜自在。 说的话当然很容易,但是做的话不容易。 其实那些悟道的禅师,你不要认为他,想像中间好像木头一样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这就是开悟的禅师,不是那样的。 他并不是好像枯木死灰一样,是非常生动的、非常活泼的、也是非常自然的,而且是活得很自在、很欢喜的、很逍遥的。 在禅师的眼里面整个大地都充满了生机,众生都具有佛性,一切都是非常地自然、活泼,并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 雪峰禅师那个时代,温州有位比丘尼是参禅的,叫做玄机。 这玄机比丘尼听说雪峰义存禅师是一位开悟的大德,就专门去参学,去问道。 拜见禅师以后,禅师问她,“你从哪里来呀? ”  这都是禅宗的机锋。 玄机比丘尼参过禅,她就说:“我从大日山来。 ”她住的地方本来叫做大日山。 禅师问她:“日出也未? ”就说太阳出来没有? 玄机比丘尼回答他:“如果日出,早就溶却雪峰。 ”  就是说如果太阳出来的话,早就把这个雪峰溶化掉。 其实她的本来意思就是说:如果我开悟的话,玄机的名望早就要超过你雪峰义存禅师了。 所以说“如果日出,早就溶却雪峰。 ”  表面上这个回答还是很好的,但是其实她没有真正地见性。 雪峰禅师又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啊? ”  她说:“我叫玄机。 ”  禅师再问她:“日织几何? ”  都是从名字上来启发她,你叫玄机,以前织布的那个机,就说“日织几何? ”你一天能够织多少布? 其实就是问她你能不能够见到空性。 她就回答:“寸丝不挂。 ”就是说我一切都空了,悟入空性了,寸丝不挂。 禅师就没有说了。 玄机比丘尼顶礼以后就退出去。 雪峰禅师知道她这个人可能还没有真正地悟道,只是口头禅很厉害,就试试她。 雪峰禅师就跟她说:“汝袈裟着地。 ”就是说你的袈裟落在地上。 玄机上当了,回头一看,看自己袈裟到底落地没有。 雪峰禅师就跟她说:“好一个寸丝不挂。 ”  能够明白这个意思吗? 就是说这个比丘尼她前面的口头禅,机锋都说得很好,但是她其实没有证道,只是口上说,心里面没有真正证道。 为什么? 一个真正证道的人,他的心里面是自由的、自主的,他的心灵不会受外境的影响,不会受人家言语的影响。 禅师一考她说,“你的袈裟落地。 ”她马上就回头去看。 还是没有自主,还是心随境转。 所以雪峰禅师说,“好一个寸丝不挂。 ”其实你还是著相的,你说你已经是无相了。 我们要透过这些机锋,能够真正地了解。 我重点就是讲六祖大师开悟的法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我们要落实到实践中间来,落实到生活中间来,落实到当下的念头上来,现在就要起修。 要有一个念死无常的心。 世界上,不管你有一千件、一万件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字,不管你有多么重要的事情,死亡来临的时候,你还是要放下的;千万个“死”字,抵不过我一个“修”字,我如果好好修,当下就可以解脱;千万个“修”字,抵不过我一个“觉”字,我心能够觉悟,当下能够生起智慧的话,觉则心空,有智慧生起了,就心无罣碍了。 众生只缘不觉,极乐无过明心,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心得自由。 所以六祖大师的开示说:“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  很好理解,开悟的顿教来说,不执外修,不会执著于外在的修行相。 最主要的是把握住自己的心,对于自心常起正见,常起觉醒,烦恼尘劳就不能够染污我们的心,外在的环境就不能够染污我们的心。 因为我们的心处在一个超越、承担、转化、和合,这么一个内心觉醒的境界里面,所以它不能够染污我们,环境不能够动摇我们的心,这个即是见性。 所以六祖大师以真如本性为他的本体论,以佛性作为他的本体论;以这个通过般若的智慧观照来达到证悟,顿悟本性,这就是实践的要领,实践的纲要。 他的认识论就是无念、无相、无住。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无念;“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是无住。 所以我们就可以明白,原来六祖大师的顿悟成佛的法门确实有非常深的道理。 而且我们当下就可以修,在现在的念头上就可以修。 ----节选自大愿法师《六祖法宝坛经略讲》 发布时间:2022-05-19 20:53:45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2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83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