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心经》译者 译经巨匠玄奘法师 内容: 玄奘法师俗姓陈。 于公元六百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生于河南偃师缑氏镇城外。 十五岁出家。 圆寂于公元六百六十四年(唐高宗麟德元年)。 因他精通经、律、论三藏。 故又名唐三藏。 当时凡通三藏者均为唐三藏之称。 故非玄奘法师一人固有法号。 玄奘法师曾游历大山名川。 步途世界前无古人。 他的上师有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 主要随师学习《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等佛教经论。 造诣异深。 但由于诸师之所鉴不一。 故不解何为正见。 心生疑问。 尤为法相之鉴各异其门。 由是因缘而为求其真谛。 才西行印度。 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那烂陀寺受大长老、大乘佛教瑜伽论师戒贤大师讲《瑜伽师地论》、《顺正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 并跟大师深研开悟五明之学。 在该寺学习五年。 众所推为三藏俱通之十位大德之一。 此后离寺外游数十国。 参师研习经论。 自得开悟。 回寺后即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 当时正逢反对《瑜伽师地论》的法相、唯识之道的著名大师师子光在寺讲《中论》、《百论》。 玄奘法师当机融汇大乘中观、瑜伽两派学说著下《会宗论》三千颂。 同时参与了和正量部学者般若毱多的辩论。 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 他还应鸠摩罗国王和戒日王的邀请。 先后讲经说法和参加雄辩大会。 并著《三身论》。 雄辩大会期间。 玄奘法师为论主。 雄辩对手有五印度十八国国王、三千大小乘佛教学者、二千外道参加。 玄奘法师论解于台上。 下面群攻提问。 百问百解。 无有障盖。 成为一代大师。 尔时五印度之大乘尊之为大乘天。 小乘尊之为解脱天。 当时五印度建立了五年一度的无遮大法会。 大法会历时七十五天。 戒日王特邀玄奘法师讲大乘教义。 雄风无敌。 威光独占。 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十七年。 步途五万余里。 所居共一百三十八国。 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年)回中国长安。 带回大小乘经共五百二十箧。 分六百五十部。 回到长安后。 深受唐太宗和倾国臣民之敬重。 其后他于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西名寺、玉华寺等。 翻译佛经、律、论前后十九年。 共译大小乘经、律、论七十五部。 分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他译的经文最精确。 其译经数量在中国所有高僧大德中是最多的。 他除了主译法相宗经论外。 重点在晚年全力翻译《大般若经》六百卷。 可见他对般若之研究精深。 将近占去全部译经的一半功夫。 故玄奘法师于当代才横无敌。 从他学法者皆多是解行超人的大德。 如神昉、嘉尚、普光、窥基。 被称为奘门四大哲人。 俱舍大师有普光、法宝、神泰。 因明巨匠有窥基、神泰、顺憬。 除此之外还有靖迈、慧立、玄悰等很多著名弟子。 皆大法师。 玄奘法师是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代大师。 中国最著名译经巨匠。 他改革了前人译经的旧译法。 成为新译派的开山人。 是唯识宗的创始祖师。 玄奘法师组织的译经场是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 对译经的态度严肃无比。 分工十分细密。 他从全国各大寺召集高僧大德分为译主、证议、证文、书字、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监护大使。 其中由弘福寺沙门灵润和文备、罗汉寺沙门慧贵、实际寺沙门明琰、宝昌寺沙门法祥、静法寺沙门普贤、法海寺沙门神昉、法讲寺沙门辩机、终南山丰德寺沙门道宣律师、简州福聚寺沙门靖迈、普救寺沙门行友、栖岩寺沙门道卓、昭仁寺沙门慧立、天官寺沙门玄则、京师大总持寺沙门玄应、大兴善寺沙门玄谟。 还有遗通文学士于志宁、来济许敬宗、薛元超、李义府、杜正伦等善知识一并参持各行译经事务。 由于玄奘大师的译经组织较为精量。 且均为高僧大德所为。 故所译之经、律、论三藏圣籍。 得到了信、达、雅的标准译著。 故所以在七本译著《心经》中。 唯玄奘法师译本最为宏广奉行。 选自 当代住世佛陀说法《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严守五戒,行持十善,常念礼拜南无观世音菩萨! !! ,恭敬念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六字大明咒》、《大悲咒》,增益福慧,健康长寿,平安吉祥! 发布时间:2022-09-08 09:24:58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1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8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