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少欲知足】-佛经中怎么解释“少欲知足” 内容: 少欲知足(佛教解释)佛经中所常期勉信众的生活态度。 对于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贪求,谓之少欲(alpeccha),对于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觉满足谓知足(sam! tus! t! a)。 含义佛经中所常期勉信众的生活态度。 对于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贪求,谓之少欲(alpeccha),对于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觉满足谓知足(sam! tus! t! a)。 解析《长阿含经》卷十二〈自欢喜经〉云(大正179a)︰郁陀夷,汝当观世尊少欲知足。 今我有大神力有大威德,而少欲知足不乐在欲。 又,《佛遗教经》云(大正121111b)︰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中略)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解说: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你们各位众生,不要单说比丘,所有的众生啊! 应该知道多欲之人,没有餍足,贪而无餍,贪求不已。 有了一百块钱,说我若有两百元可不错;有了两百,又想我若有两仟元也很好;到有了两仟元,又想有两万元;有两万元的时候,又想要有两佰万元,这无穷无尽的贪心,无底的深坑,总也不停止。 多求利故:为什么他贪求呢? 就因为他想得到利益,得到很多的好处,对自己有好处,利益自已。 苦恼亦多:因为他贪得多,苦恼就跟著来了,求不得就有了苦恼,所以苦恼亦多。 少欲之人:若是没有贪欲的人。 无求无欲:也没有所贪求,也没有所想要的。 贪欲一点也没有了,则无此患:那么就没有这些苦恼了。 各位来研究研究:一贪,就有苦恼了。 我说这个,你们不相信,每一个人自己想一想,你所求的东西,求不著了,又哭、又喊,又睡不著觉,又吃不下饭,又要自杀,又要自活的,又要自生自死的,搞颠颠倒倒一大堆,都跑出来了,这就因为你有所贪求,无求无欲,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一切的问题都解决。 此中,关于少欲与知足的不同,北本《涅盘经》卷二十七云(大正12526b)︰世尊,少欲知足有何差别? 善男子! 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时心不悔恨。 少欲者少有所欲,知足者但为法事心不愁恼。 (中略)不求未来所欲之事是名少欲;得而不着是名知足。 不求恭敬是名少欲,得不积聚是名知足。 善男子,亦有少欲不名知足,有知足不名少欲,有亦少欲亦知足,有不知足不少欲。 少欲者谓须陀洹,知足者谓辟支佛,少欲知足者谓阿罗汉,不少欲不知足者所谓菩萨。 少欲知足为修道之要谛,散说于诸经论中。 其中,《中阿含经》卷十八〈八念经〉、《八大人觉经》及《佛遗教经》等以之为八大人觉之初二法;《放光般若经》卷四〈治地品〉以之为菩萨四地中应行之十事法的第二、第三;《大般涅盘经》卷二十七以其为可见佛性之十法中的初二法;《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护戒品〉提出少欲戒、知足戒二种。 又,《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合此二者作为十事功德之第一;《俱舍论》卷二十二亦合此二者作为身器清净三因中之第二因。 发布时间:2023-07-09 14:49:45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0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8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