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为求半偈而舍身 雪山大士在弥勒前证果 内容: 雪山大士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因英勇精进,为求半偈舍身,故超越十二劫,在弥勒之前证成佛果。 (图片来源:资料图)据北本《涅槃经》卷十四记载,释尊以前世为婆罗门时,入清净之雪山修菩萨行。 一日,帝释天化现为形容可怖之罗刹,欲勘验婆罗门,而宣说以前佛所说之偈(《大正藏》卷一二,450上):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婆罗门听闻此偈,心生欢乐,要求罗刹告知后半偈;然罗刹欲食婆罗门之血肉,始肯相告。 婆罗门求法心切,慨然应允,遂得闻后半偈之(同上,451上):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并将此四句偈书于岩壁、树干等处,使后人得知。 继而至高树之上,投身往下,舍身于罗刹。 其时,罗刹还现帝释身形,自空中安接婆罗门于地,并率诸天人于足下顶礼。 释尊以此人缘超越十二劫,先于弥勒之前成佛。 今将此一故事译为现代白话文。 一、大士修因释尊对出身于多罗聚落、年轻幼稚的迦叶菩萨说:在以前世的时刻,世间没有佛法,我那时曾经千方百计地寻求佛法经典,竟而不能获得。 我当时住在雪山上修行,人称我为雪山大士。 我天天渴饮泉水,饥食山果,独自习禅,制御六根,精进修持。 二、诸天评议不虞雪山大士超乎平常的修行情形,引起了三十三天的皇帝们的留意,他们一致赞叹,叹为希有,共相群情,谓此人真是了不起,将来必定有莫大的成就。 这时,一向没有表态的释提桓因揭橥意见了。 他弗成像诸皇帝们那样简单地看待问题。 释提桓因说:现在正当无佛之世,凡修行人真正发无上道心是异常异常不轻易的啊! 我曾经见到过许多众生,开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挺像样的,是很不错的;可是,一碰到些许顺逆人缘,便动摇了。 就像映在水中的月亮一样,水一动,便也跟着动起来了。 就像画人画像一样,难成易坏。 据我所见,菩提道心,也是这样,难发易退。 我见过许多众生是这样,开首发心蛮不错,表现挺好的,没有过得良久,便起了变更,发生动摇。 所以,我认为这小我,还不敢断定他雪山大士就靠得住,除非让我们前去试验他一番,看他究竟是不是能够真正地荷担得起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伟大的重担。 三、帝释往试释提桓因接着说:诸位皇帝! 这就譬喻一辆车必须有两个轮子才能运载器械一样;就像一只鸟要有两个同党才能够飞得起来一个样啊! 现在,我们虽然看见这小我在那时坚持着禁戒,这不过是外面上的现象,谁能知道他的心坎在想些什么,他是不是具有深邃的聪明呢? 你们应当知道,不只须要执持禁戒,还须具足深智才行啊! 只有这样,才足以担当得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重担啊! 诸位皇帝,譬喻雌鱼产生许多鱼籽,成活极少极少,又如菴罗树花,其花虽多,结果却甚少甚少。 众生发心的有无量,至于能够有所成就的,其实是少得可怜哪! 皇帝们,让我们一同去考验他一番吧。 这就像考验黄金一样,我们考验一块黄金看它是不是真金,要用三种手段,这就是所谓烧、打、磨。 我们现在去考验那个雪山上的苦行者,也要用这种方法。 三十三天的诸皇帝听罢都点头称是。 这时,释提桓因摇身一变,变成一个模样形状可畏的罗刹。 下到雪山,在离大士不远的地方,将身站定。 四、乍闻半偈帝释的身形虽然变成了罗刹,他的音声固然仍不失其清妙,便以自己清雅的声音宣说以前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这时大士正在宴坐入禅,溘然听到山谷之间传来清彻悦耳的法音,欣喜异常。 五、得不曾有雪山大士经久以来在这里修行,从来没有听到过别人对他说过佛法。 现在溘然之间,听到有人在宣说佛法,贰心里的高兴的确是无法形容的。 这无法形容的心情权且用八件事来作个譬喻吧。 雪山大士当时的高兴心情,好比那经商的贾客,在漫长的旅途中夜间行至险难之处,落空了伴侣,正在惊恐之际,溘然还得同侣,心生欢乐,踊跃无量。 雪山大士当时的高兴心情,好比那经久患病的人,一向没有获得良医的诊治,一旦之际溘然得愈。 雪山大士当时的高兴心情,好比那没溺在波涛澎湃的大海里的人,危在转瞬,溘然得遇救生船一样。 雪山大士当时的高兴心情,好比那旅行在漫无边际的沙漠里的人,困渴交加,行将垂毙,溘然得逢清泉一样。 雪山大士当时的高兴心情,好比那遭受怨敌追迫的人,目击已臻穷途,溘然得以逃脱一样。 雪山大士当时的高兴心情,好比那幽闭在监牢里的无期徒刑的囚人溘然赦免,获得自由一样。 好比那耕田的农民,久遭旱魃,溘然获得霖雨一样。 雪山大士当时的高兴心情,好比那流散异域的游子,忽得还家一样。 雪山大士当时听闻了这两句法,就是这样得不曾有的喜悦心情。 六、疑是谁说他满怀着异常喜悦的心情,便从座上起得身来,探伺一下这美妙的法音究竟是从哪里传来的? 是从谁的口中说出来的? 因为宴坐安禅行道修持,已经不知道经由多长时间了,乃至他的眼睛被那长得出奇的头发遮蔽得严严实实的,这时他不得不用双手把面前的头发撩拨开来,举目向四下里观望。 看了少焉,却不见有什么人的影子,只是看到面前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面貌十分恐怖的罗刹正在徜徉着脚步朝向自己走来。 大士暗想:方才这两句法究竟是谁说的呢? 难道会是这个罗刹吗? 生怕不会吧! 岂有罗刹能够说得出来这样妙法的? 难道莲花会从那火里生出来吗? 难道那清凉水会从日光中流出来吗? 大士满怀困惑着。 七、下意承接大士接着想道:可是,这里除了这个罗刹,又没有别人,我不应当主观臆断地认为这罗刹就一定说不出这佛法。 说不定这个罗刹是见到过以前诸佛的,所以懂得佛法。 大士想到这里,便主动迎上前去,很有礼貌地向罗刹合十请安,说道:善哉,大士! 这半偈乃是以前、未来、现在诸佛如来的正道啊! 一切世间无量众生,莫不为诸邪见网所覆没,乃至沦落在外道的法中,一辈子也听不到这种空义妙法。 大士啊! 这半偈如同半个如意珠一样,您是从哪里得来的呢? 罗刹并不因为大士彬彬有礼的举止与和婉入理的言辞而改变他的恶相。 两眼射出黑沉沉的绿光,逼视着大士,启动着獠牙,外露血盆大口,冷冷地说:你这小我,真太不懂事了。 你现在对我说的这些话,对我说来,全都是一些废话! 我已经良久没有吃过器械了,我现在恰是饥火燃烧,难过到了极点。 我正在到处寻找吃的器械,竟而连一点也找不到。 刚才那两句话,不过是我因为饥苦,心中恼乱,信口胡说而已,你还有什么好问的! 八、许身奉持大士并不惊慌,怀着忠诚的心情对罗刹说道:可是,刚才您只说了半偈,名字既不完善,意义也不圆满。 假如您肯全部说出来,我将终生做您的学生,奉侍您。 九、弃身求法罗刹回答说:你这小我,不免难免太也有些聪明过火了。 你也不免难免太过分地顾惜你的身体了。 你竟而全然都不顾惜我现在饥饿成这个样子。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大士仍然镇静地问道:那么,您平常都吃些什么器械呢? 罗刹答道:这个,还用得着问吗? 难道你真的连这个都还不知道? 我如果说出来,是会嚇坏许多人的啊! 大士说:这倒没有关系。 现在这里只有我一小我,又没有其他人,您尽管说吧,没紧要的。 这时,罗刹又走近大士几步,眼睛里放射出贪婪的凶光,告诉大士说:我平常吃的器械,只是暧乎乎的人肉,我喝的饮料只是那热腾腾的人血。 而我的福泽又是很有限的,只能吃喝这个。 我老是到处寻找食物,却老是很难获得。 世人虽多,可是他们都有他们的福德,何况还有诸天在守护着。 我的力量又不足以杀死他们,其实是忧? 啊,忧? !罗刹说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现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大士一心只是想到求法,将此幻身,早已置诸度外。 他很坦然地对罗刹说道:只要您能将那另一半偈告诉我,我听过今后,便当舍身供您一餐。 因为我这色身,跟着生命的停止,老是要舍去的。 那时也免不了要被虎狼枭鹫之类的飞禽走兽吃掉,并且也得不到一点儿福。 倒不如现在为得无上处死,舍这危脆之身赡养您吧! 十、罗刹再验按说罗刹尽可把那两句偈一说,把雪山大士攫来吃掉,也就可以了。 可是,罗刹并不这样做。 他还要持续进行考验。 他以轻视的口吻对大士说:你算了吧! 有谁会信任你说的这一套? 有谁能够证实你的话是可以信凭的? 哪里会有那么一小我,仅仅是为了八个字的缘故,便会随意马虎地豁出来平生中不能再次获得的生命呢? 罗刹不信任,大士只好再进行申辩。 大士说道:你呀! 真恰是太也不开通了。 这事对我来说有什么艰苦的! 这好比一小我施舍了泥瓦之器而获得的却是七宝之器一样,我现在舍去这个不坚牢的肉体,而我获得的却是稳固不坏的金刚之身哪! 您认为没有人可以为我的话作证实吗? 不,您说错了,有许多人可以为我的话作证实的。 首先,那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和四大天王,能够证实我的话是真实的。 其次,那些已经证得天眼通,正在为度脱无量众生而广修六度的菩萨们能够证实我的话是真实的。 还有,那无量无数的十方诸佛也能证实我为八字的半偈而不惜身命这一事实的。 十一、得后半偈大士重法轻身,毫无悔意。 考验至此,罗刹便道:好! 既然如斯,你为那八个字能够舍得躯命的话,那么,你好生听着,我就为你说那半偈吧! 大士闻言,高兴得无法形容,立时解下围在腰间的鹿皮裙,小心翼翼的敷设了法座,然后恭恭敬敬地执学生礼向罗刹说:和上! 请坐吧! 罗刹当然毫不虚心地就坐了,雪山大士于其座下,胡跪合掌启请说:唯愿和上,为我演说其余半偈,令得具足圆满。 罗刹这才重吐清雅之音,启动他那獠牙巨口说了以下八个字: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这时雪山大士端然正坐,敛目凝思这甚深法义多闻多思接着,便在岩石、山石壁上、树干上凡是可以书写的地方,都写上了这个偈,然后才不迟不疾地穿好鹿皮衣,以免死后裸露。 十二、树神劝阻雪山大士一切准备停当,遂即攀登上一棵高高的大树,准备由树上投身殒亡。 这时惊动了树神,树神问他道:你攀到这树顶上,想要干什么呢? 大士答道:为酬谢偈价,我要从这儿跳下去舍身哪! 树神说:这个偈子有什么利益呢? 也值得你这样做? 大士说道:啊,你也应当知道的呀! 这个偈乃是以前、现在和未来三世诸佛所开示空法之道,义理深广。 我现在为此法而舍身,不为名闻利养,不求人天福乐,我愿为一切悭惜自身慢待法道的人作出榜样,使他们不要因为有若干布施便起贡高,吾人应当为法捐躯如弃草木。 十三、安闲捐躯说完这话,大士便毫不迟疑地纵身投向地面罗刹本是帝释变更来试探他道念是否果断的。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是否也有帝释或者其余什么变更的罗刹按罗刹亦似阿修罗:男状丑,女貌美在考验我们? 见色闻声,何处不是? 困境、顺境,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等于男罗刹、女罗刹。 吾人一念失照便会堕入罗刹圈套。 安可不慎! 以雪山大士为榜样,经受得住罗刹的考验才是。 十四、天帝礼赞至诚恳可以激动鬼神、感应诸佛。 话说雪山大士由高高的树上投身而下,眼看就要粉身碎骨。 罗刹考验至此,知已成功。 正当这千钧一发之际,罗刹迅即恢复为帝释本相。 恰好当着差一点儿就要坠地之时,双手捧住了大士身躯,将他轻轻地安置在平地上。 这时帝释与诸皇帝一齐跪拜在大士脚下,连声赞叹:善哉! 善哉! 真是菩萨,能大利益无量众生,想要在这无明阴郁之中燃大法炬,因我爱惜如来大法,故相娆恼,唯愿允许我懊悔过咎。 大士啊! 您将必定能够成就无上正觉,那时请您济度我等。 天帝释和皇帝们,顶礼大士辞别去了。 十五、顿超成佛这雪山大士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因为为法忘躯,英勇精进,故得超越十二劫,在弥勒之前证成佛果。 以上就是释尊因地为雪山大士为求半偈而舍身的故事。 (据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第七之四。 《大正藏》卷十二,449页中451页中记述语体摘译。) 发布时间:2023-07-13 10:53:06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3:0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88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