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故事:佛经故事:世间有这四种人 内容: 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在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时,有一日,舍利弗尊者告诉比丘们:世间有四种人。 哪四种人呢? 一种人与结使烦恼相随,然而不觉不知自己内心有烦恼;一种人与结使烦恼相随,但是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有烦恼;一种人不与结使烦恼相随,可是不觉不知自己内心无烦恼;一种人不与结使烦恼相随,并且也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无烦恼。 诸比丘们! 在前二种同样是有结使烦恼相随的人中,以不知道自己内心有烦恼者为下,能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有烦恼者为殊妙。 后二种同样是无结使烦恼相随的人当中,以不知道自己内心无烦恼者为下,而能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无烦恼者最为第一。 诸比丘们! 当知世间有这四种人。 目犍连尊者向舍利弗尊者请教:是什么因缘,让同样是与结使烦恼相随的人,一种为下,另一种为殊妙? 舍利弗尊者回答:与结使烦恼相随而不自知的人,常思惟身受心法皆为清净,在这样错误知见的驱使下,面对六尘境界以为清净,而起了染着的欲望,不但不知反省、厌离,也不勤求方便法门灭除欲心,甚至还合理化欲望,所以随着时间不断地增长贪欲、瞋恚、痴心等烦恼,直到命终。 尊者啊! 犹如有人到市场上买了铜器,铜器买来时就尘土垢坌,十分地脏。 此人不但不以为脏,还觉得它是干净的,没有加以擦拭及洗涤,所以铜器上的污垢,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日渐增厚,最后变得极为不净。 就像结使烦恼相随却不自知的人,观念颠倒,认为一切法皆是清净,随境增长欲心,欲心为根,贪欲、瞋恚、愚痴随之增长,一直到命终,最后恶业果熟,自作自受,故此为下。 第二种与结使烦恼相随的人,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有执着一切为清净的烦恼,于是便思惟今可舍此净想,思惟不净想。 因为思惟不净,时时返观自照,便能不生起欲心,进一步勤求方便法门,以真正灭除欲心,欲心灭除了,清净解脱自然不得而得、不获而获、不及而及,如此持续用功,便渐渐舍离贪欲、瞋恚、愚痴,乃至灭除一切烦恼结使。 就像有人到市场上买了铜器,铜器买来就已被尘垢染污。 此人为了去除尘垢,同时防范不让铜器再添尘垢,非常认真地随时清理,涤荡尘垢,使铜器上的污垢逐渐减少,最后恢复铜器本来清净的面貌。 就像结使烦恼相随,但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有烦恼的人,以正知见经常思惟不净,时时触物起照,勤求方便法门,出离欲心,欲心不生,贪欲、瞋恚、愚痴随之断除。 目犍连尊者! 这就是同样与结使烦恼相随的人,一种人为下,另一种人为殊妙的因缘。 目犍连尊者接着又向舍利弗尊者请教:又是什么样的因缘,使同样是不与结使烦恼相随的人,一种人为下,另一种人为殊妙? 舍利弗尊者回答:不与结使烦恼相随而不自知的人,以为不需勤修方便,就会得到清净解脱自在,所以遇到境界生起了欲心,也不知检讨反省,更不求方便法门以对治欲心,于是不断地增长贪欲、瞋恚、痴心等烦恼直到命终。 犹如有人到市场上买了铜器,铜器后来沾染尘垢,此人却不随时加以洗涤清理,放任尘垢污染,结果铜器上的污垢随日渐增,最后极为不净。 就像虽然不与结使烦恼相随,却不觉不自知的人,没有观照检讨,而放任欲心随境增长,欲心不除,以至于让贪欲、瞋恚、愚痴随之增长,一直到命终。 不与结使烦恼相随而且如实自知的人,即使现在没有烦恼,遇到境界时也不放任欲心生起,勤求方便法门,戒慎恐惧始终不让结使烦恼生起,如此精进直到命终。 犹如有人到市场上买了铜器,铜器本身没有尘垢极为洁净,此人不因为铜器无垢就放任不理,始终勤劳随时加以洗涤修治,不让尘垢污染铜器,所以这铜器买来日久,益发明净。 就像不与结使烦恼相随且自知的人,不让欲心有机会生起,因此随顺觉性,勤求方便法门,贪欲、瞋恚、愚痴始终无法造作,保持清净心,一直到身坏命终。 目犍连尊者! 这就是同样不与结使烦恼相随的人,一种人为下,另一种人为殊妙的因缘。 典故摘自:《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七四谛品第二十五》》省思:佛法有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 修行成就的关键在于能否自觉观照,勤求方便随时对治烦恼。 所以虽有烦恼,但不自甘堕落,随时觉察觉照,反省检讨,老实精进,再重的烦恼都能灭尽,成就自在解脱。 相反地,虽然现在烦恼轻薄,可惜没有继续保任,放任不觉,烦恼逐日深重,仍旧与解脱无缘。 发布时间:2023-09-24 13:16:59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2:2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9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