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八章 佛陀般涅槃之后 内容: 第八章 佛陀般涅槃之后接下来要说道的马哈咖沙巴尊者和阿难达的关系,和佛陀般涅槃后,马哈咖沙巴尊者取得僧团领导地位密切相关。 佛陀入灭佛陀入灭时,五个最重要的弟子当中,只有阿难达与阿奴卢塔两人在场。 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都已在那年提前入灭,而马哈咖沙巴和一群比库们,正在从波婆城(Pava)前往古西那拉城(Kusinara)的路上。 途中他走到路旁,坐在一棵树下休息,那时正好有位裸形外道经过,手上拿着一坙据说只生长在天界的曼陀罗花。 当马哈咖沙巴看到那朵花时,就知道有不寻常的事发生,所以它才会在人间被发现。 他问沙门是否听到任何关于他的老师佛陀的消息,沙门告诉他:「苟答马(Gotama)沙门已在七天前入涅槃,这朵曼陀罗花就是我从他去世的地方捡来的。」马哈咖沙巴召开第一次结集的因缘在马哈咖沙巴那群比库当中,只有阿拉汉们保持平静与镇定,其它还未解脱烦恼者都匍匐在地,哭泣与悲叹:「世尊太早般涅槃了! 『世间之眼』太早从我们眼前消失了!」然而,僧团中有位老年时才出家的须跋陀(Snbhadda)比库,对他的伙伴们说:「够了,朋友! 勿悲伤。 勿叹息,我们终于摆脱大沙门了。 我们一直被他的话困扰,他告诉我们:『这对你的适当的,那是不适当的。』现在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无须再做不喜欢的事了。」马哈咖沙巴尊者当时并未回应那些冷酷无情的话,可能是为了避免因为指责须拔陀比库,或如他应得的令他还俗,而引发争端。 但我们稍后会看到,在佛陀荼毗后不久,马哈咖沙巴就针对此事,主张召集长老会议,以为后世子孙保存法与律。 然而现在,他只是劝比库们不要哭泣,要记得诸行无常。 然后就和同伙们一起继续向古西那拉城(Kusinara)前进。 八分佛陀舍利直到那时,古西那拉城(Kusinara)的首长始终无法点燃佛陀葬礼的柴堆。 阿奴卢塔(Anuruddha)尊者解释,存在于当地的无形天人们想延迟葬礼,直到马哈咖沙巴尊者赶来向大师遗体做最后礼敬为止。 当马哈咖沙巴尊者抵达时,他右绕三匝,双手合十,恭敬地顶礼如来双足。 在他那群比库们也随之顶礼之后,柴堆竟然自行燃烧起来。 如来遗体火化是很难得的大事,对于如何分配舍利,在家众与后来派遣使者来的人之间起了争执。 但受教育尊者避免卷入争执,其它比库如阿奴卢塔与阿难达也是如此。 最后,有位受人尊敬的头那(Dona)婆罗门决定将舍利分成八份,平分给八个要求者。 他自己则拿走装舍利的容器。 召开第一次结集马哈咖沙巴尊者将所分得的舍利拿给马嘎塔国的阿迦答沙都王(Ajatasattu),然后,就想到要保存佛陀的精神遗产法与律。 他会想到如此做,全是因为须拔陀挑战僧团戒律与主张废驰戒律。 马哈咖沙巴以此为警惕,除非现在就订下严谨的标准,否则未来将无从保存。 如果须拔陀的态度散布开来早在佛陀还在世时,就已有数群比库抱持这种态度僧团与教法都会迅速地衰败与覆灭。 为了防范于未然,马哈咖沙巴提议召集诵出法与律的长老大会,为后代子孙保存它们。 ㈠伍巴离诵出律藏,阿难达诵出经藏他将这建议转达该聚集在王舍城的比库们。 比库们都同意,并在他们的要求下,选择了五百位长老,他们全都是阿拉汉,唯一的例外者是阿难达。 阿难达的处境非常尴尬。 由于他尚未达到究竟目标,因此不被允许参加集会;但由于他最擅长背诵佛陀的所有经典,所以又定得出席。 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对他最后通牒,一定得在结集开始前证得阿拉汉果。 所幸他赶在会议开始前那晚完成,因此获得成为第一次结集的五百人之一。 当时其它比库都已离开王舍城,前往参加集会。 会议进行的第一个项目律,由律藏的第一专家伍巴离(Upali)尊者诵出。 第二个项目,编撰经典中的教法,是在马哈咖沙巴尊者的质问下,由阿难达诵出所有经文,后来被结集成「经藏」(Sutta PITAKA)的五部。 ②主张不可舍弃微细戒最后讨论的是,关于僧团的特别事务。 其中,阿难达提到,在佛陀入灭前不久,曾同意舍弃微细戒。 当阿难达被问到是否曾问佛陀,这些微细戒是指什么时,他承认忽略了这点。 如今在集会中,比库们对于这件事表达各种意见。 由于并未获共识,马哈咖沙巴请与会大众三思,如果断然舍弃戒律。 在家众与公众会指责他们,佛陀一去世就急着放松戒律。 因此,马哈咖沙巴建议应保存戒律,无有例外,最后就做成这样的决定。 在主持一次结集后,原本就受到高度尊敬的马哈咖沙巴尊者,地位更形提升,而被视为僧团的实质领袖。 最主要是因为他相当资深,是当时存活最久的弟子之一。 ㈡之后,马哈咖沙巴将佛陀的钵传给阿难达,作为忠实保存佛法的象征。 因此,一般认为马哈咖沙巴是僧团中最有价值的接班人,而他则选择阿难达为继他之后最有价值的人。 遗体禅坐鸡足山中在巴利文中,没有关于马哈咖沙巴去世时间与环境的记载,但在梵文史书里的「法之大师」中,根据北传佛教,提供了一个大长老奇特的结局。 ㈢根据这个记载,在第一次结集之后,马哈咖沙巴了解到自己已完成使命,并决定般涅槃。 他传法给阿难达,对圣地做最后礼拜后,就进入王舍城。 他想要通知阿迦答沙都王自己即将入灭,但国王正在睡觉,马哈咖沙巴不希望吵醒他。 于是单独爬上鸡足山(Kukkatapada)顶,盘腿坐在岩洞中,并决定要保持身体的完整,等到未来佛美德亚(Metteyya,古译:弥勒佛)出世。 马哈咖沙巴要将苟答马佛(Gotama,古译:乔达摩佛陀)的袈裟世尊在他们首次见面时亲手赠予的那件粪扫衣,亲手交给美德亚(Metteyya)。 然后,马哈咖沙巴进入究竟的涅槃,或根据另一种说法入灭尽定③。 此时大地震动,天人散花在他身上,山则闔起将他包在里面。 不久之后,阿迦答沙都王与阿难达去鸡足山要看马哈咖沙巴。 山开启一部分,马哈咖沙巴的身体呈现在他们面前。 国王想要将它火化,但阿难达告诉他马哈咖沙巴的身体必须保持完整,直到未来佛美德亚(Metteyya)出世。 然后山又再度闔起,将阿迦答沙都王与阿难达隔离在外。 中国佛教传统标示鸡足山的位置是在中国西南,中国有许多传说都记载,有虔诚的信徒前往朝山,历经艰难,就是要一睹在等待未来佛出世的马哈咖沙巴禅坐遗体。 原注㈠第一次结集记载于Vin. 2;284ff㈡虽然注释说,马哈咖沙巴在第一次结集时是一百二十岁,但是,这说法很难取信于人,因为这意味着他比佛陀要大上四十岁,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了。 ㈢这段历史完整重现在《阿首咖传》(Asoka vadana,古译:阿育王传)中,并在《天业譬喻》(Dkvyavakana)与其它作品中,包括对应于《相应部》(SN)的北传梵文本的《杂阿含经》(Samyudagama)均有节录。 此处摘要是根据拉莫特(Etienne Lamotte)的《印度佛教史》(Histlry of lndian Buddhism),pp. 206-207。 虽然来源使用梵文,但为了本传记其余部分取得一致,我们使用巴利语的对照语。 译注①根据《善见律》、《长部. 大般涅槃经》中所说,这位比库是老年出家的须拔陀。 在《五分律》、《四分律》、《长阿含,游行经》中,说他是六群比库之一的释种跋难达。 此外,《十诵律》等,只是说是老年出家不懂事的摩诃罗比库。 ②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 ③灭尽定:或译为(灭受想定)。 在此定中,心与心所之流完全暂时中止,是只有已获得一切色定,无色定的不还者与阿拉汉,才能获得的定。 发布时间:2023-10-09 14:03:54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2:20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99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