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L 1175经(紧兽喻经):本经以紧兽为喻,告诫比丘不要为表象所惑,而要拥有正知正 内容: 1175经(紧兽喻经):本经以紧兽为喻,告诫比丘不要为表象所惑,而要拥有正知正见与正观,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如实观察,如此方得清净无染。 佛教自传入中国,自南北朝、隋唐乃至宋元期间,禅宗异军突起,涌现了一大批禅家祖师。 我们发现,祖师们在开悟之前,有时会四处行脚参访,请高僧们予以印证。 在佛陀时代,这种情况也自然是存在的,比如本经中有位比丘在静处坐禅之时曾作此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对于比丘的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很难回答,因为每个人的见地根性及修行方法各不相同,所以结论肯定不一样。 此比丘便向大家请教,得出三种答案:1、“于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如实正知。 ”2、“于六界(地、水、火、风、空、识)集、灭、味、患、离如实正知。 ”3、“于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以上三种回答,应该说都没有什么错,原因很简单,大家修持法门不一样嘛,所以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不尽相同。 然而这位比丘听了心里不满意,并且不开心,最后直接到佛陀那里去请教。 佛陀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紧兽作譬: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一种名叫“紧兽”的树开花是什么颜色。 于是只好向那些见过紧兽树开花的人打听:请问一下,你第道紧兽树开花是什么样子啊(“汝知紧兽不? 答言:知。 复问:其状云何? ”)? 于是他得到了如下四种答案:1、“其色黑如火烧柱。 ”2、“其色赤而开敷,状似肉段。 ”3、“毵毵(长毛之貌)下垂,如尸利沙果(合欢树果)。 ”4、“其叶青、其叶滑、其叶长广,如尼拘娄陀树。 ”上面四种答案并不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 为什么? 因为大家看到紧兽树的时候,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而且也未必是同一棵树。 但是我们可以将这些散乱的特征进行归纳推理,便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紧兽树的果实一开始是赤红色,当果实成熟时,便变成黑紫色;这种树树叶为青色,树叶很光滑,而且既宽又长。 经过这种归纳,我们只能大体上了解这种树的刍形,但是要彻底搞清楚这种树是什么样子,方法很简单:自己亲眼去看一看,便会真相大白。 佛陀接下来又作一譬:“譬如有边国王,善治城壁,门下坚固,交道平正,于四城门置四守护,悉皆聪慧,知其来去。 当其城中,有四交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 若东方使来,问守门者:城主何在? 彼即答言:主在城中四六道头,床上而坐。 彼使闻已,往诣城主,受其教令,复道而还。 南、西、北方远使来人,问守门者:城主何在? 彼亦答言:在其城中四交道头。 彼使闻之,悉诣城主,受其教令,各还本处。 ”佛陀所作的譬喻之中,各有所指:城者,譬人身粗色;善治城壁者,谓之正见;交道平正者,谓内六入处;四门者,谓四识住(识所安住、生长及增广的四个基地,即“色、受、想、行”);四守门者,谓四念处;城主者,谓识受阴;使者,谓正观;如实言者,谓四真谛;复道还者,以八圣道。 其实佛陀已经把答案告诉了该比丘。 该比丘的问题是“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佛陀回答是把握好我们自己,让身识皆能不放逸,守护好四门,持有正见,拥有正观,修之以八正道,如此一来,岂能不得清净? (12. 21. )   发布时间:2023-10-12 08:39:49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2:20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9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