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六)-海仁老法师(9) 内容: 法称为内尘等四句,简迦叶所观之法尘,非当机入道方便。 前五根所对色声香味触为外尘;前五尘落谢之影子,为意根所缘之法,名为内尘。 此内尘必凭外尘,所落谢之影子而有,则属必有一定方所之法。 然则所观之法尘,及能观之智,俱限于一定方所,而不能遍一切时处。 能所既不能互遍互涉,云何以此不常不圆之法尘,为本修因,而令初心,速证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辰二简五根初四句简非阿那律陀所观之眼根。 眼根见性,虽能洞然照了前境,然于四方但能见前及左右,而不明后,于四维中,但见前之两维,而不能见后之两维,如前文:‘三分言功,一分无德。 ’云何以此不圆之见性,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鼻息出入通等四句,简非周利槃特伽所观之鼻根。 鼻中气息,出能通于外,入能通于内,唯出入之中间,停而不通,故曰现前无交气。 支谓出支与入支,由于出入息分开隔离,中间不能相续互摄,而缺少中间四百功德。 故鼻息虽通而不圆常,云何以此不圆不常之根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舌入非无端等四句,是简侨梵波提所观之舌根。 舌入非无端而有,必因味尘而显。 若亡外之味尘,则内之舌根亦不有。 云何以此生灭无常之舌根为本修因,而令初心,得速证圆通? 身与所触同等四句,简非毕陵伽婆蹉所观之身根。 身根与前所简六尘中之触尘同。 触尘要身根与所触之尘合,方显冷暖等触尘之相。 身根亦然,要与所触之尘合,始显能觉之知觉性,离则无知,中有间断。 故身根与所触之尘,均非圆觉圆观,且身根与触尘,各有边际涯畔,分量亦各不同,二者合,则因根有相,由尘发知;离别彼此不能冥知会通。 合有离无,其性不定,云何以此不常不圆之根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证圆通。 知根杂乱思等四句,简非须菩提所观之意根。 知根谓第七识,为意识所依之根。 恒审思量,常缘法尘,无时止息,谓之杂乱思。 此杂乱思之意根,终不能见湛然明了之觉牲;因意识最强,一时难以调伏,非修戒定慧,不能断惑证真,故曰想念不可脱,云何以此乱思妄想之意根,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证圆通。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辰三简六识初四句简舍利弗所观之眼识,非常机入道之方便。 识见谓眼识,由内根外尘相对,识生其中,谓之杂三和。 诘究其生识之本元,了无可得,以识非从根生,非因尘有,亦非自生,更非和合而有,曰诘本称非相。 眼识自体既无一定,云何以此不常之眼识,为本修因,而欲速证圆通。 心闻洞十方等四句,简非普贤菩萨所观之耳识。 心闻即耳识,耳识之所以能洞彻十方,圆闻无碍,皆因普贤菩萨,久修法界行之大因,威力而成就。 此是深位菩萨之功,非初心所能入,云何以此深境,而欲初心,依之修行,欲证圆通。 鼻想本权机等四句,简非难陀所观之鼻端白。 因难陀内心散乱,故佛权巧方便,教其观鼻端,以摄妄想,令心安住。 既有能住之心,则鼻端白即成为所住之境,云何以此有所住之心,为本修因,而欲速证圆通。 说法弄音文等四句,简非富楼那所观之舌识。 舌识说法,乃播弄音声,语言文字而已,于第一义谛,全不相干。 富楼那本是大菩萨,旷劫以来,宣说苦空,深达实相,久已开悟,非今仅凭舌识说法而成阿罗汉者。 盖名句文身,是舌灭之法,原非无漏,云何以此有漏生灭法,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持犯但束身等四句,简非优波离所观身识。 持戒清净不犯,但能约束身识而已。 非身识范围,如口之妄语,两舌恶口,意之贪嗔痴,则无所束。 且身识因和合根尘而有,元非周遍于一切时处,云何以此生灭不遍之身识,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证圆通。 神通本宿因等四句,简非目犍连所观之意识。 不可测度曰神,自在无碍曰通。 目连虽旋识复湛,发本明耀,获得神通第一,究其根源,乃宿生广修功德所致,非关今生意识缘法尘分别之事。 以意识念念攀缘法尘,皆因有法尘之境,若离法尘,则无能缘之识,故曰念缘非离物。 云何以此攀缘之意识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证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胜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辰四简七大初四句是简非持地菩萨所观之地大,若以地大之性,为所观境,则地性是坚凝障碍而非通达,属有为法,非圣人所证之圆通性。 如持地菩萨,初平道路,是修有为,后遇佛教,以欲平大地,先当平心,方归圣性。 云何依此有为之法,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若以水性观等四句,是简非月光童子所观之水大。 若以水大之性为所观境,则修水观从狭至广;皆由想念而成,非真实有;欲证真实之如如理;必须用始觉之如如智,非凭起念分别之觉观。 故曰如如非觉观。 今以此分别觉观之生灭无常法,为本修因,云何能令初心,速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等四句,是简非乌刍瑟摩所观之火大。 若以火大之性为观境,因乌刍厌有欲火而求出离而已,非真实离过绝非之真性。 况初心之机,非尽是欲火炽盛者,云何以此有为之火为所观境,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若以风性观等四句,是简非琉璃光大士所观之风大。 风之动摇相,乃对寂静言。 动则无静,静则无动,属于生灭无常之对待法。 既有对待,则非绝对待之无上觉体,云何以此生灭对待之生灭法,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超生灭绝对待之圆通。 若以空性观等四句是简非虚空藏菩萨所观之空大。 虚空由晦昧而成曰昏,冥顽无知曰钝。 若以此昏钝之虚空为所观境,空性昏钝,自非灵明觉知之性,既无觉知,则与正觉菩提相异,云何以此昏钝无知,与觉性有异之虚空,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获灵明觉知之圆通? 若以识性观等四句,是简非弥勒菩萨,所修唯识观。 识谓八种识心,皆从缘生,性非常性。 存心起观,已属虚妄,况所观之识大,更是生灭无常之法。 云何以此不常之生灭心,为本修因,而令初心,获真常圆通之果。 诸行是无常等四句,简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非当机入道方便。 因念佛三昧,虽用心念而非口念;虽用净念相继之意根而非妄想之意识。 但用净念,并非无念,然则前念并非后念,后念已非前念,故曰诸行是无常。 前念灭,后念生,前后相继,即属生灭,故曰念性元生灭。 若以念佛为因,往生净土为果,则事实相符,往生无疑。 然欲以此生灭心为本修因,欲令初心,获证不生不灭之圆通性,岂非因果殊感? 基于因果定律,绝不可能以无常因,感真常果。 若然以此生灭心为本修因,云何能令初心,速证圆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裟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卯二显是分七。 辰初泛明此土入道所宜 发布时间:2023-10-14 11:22:38 更新时间:2024-02-05 18:02:20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9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