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弘忍对中国禅宗,乃至对中国佛教的一个不可抹灭的功绩,是他伯乐识马,选定慧能为六祖。中国禅宗因为有了六祖而焕发了新的活力;渊自印度的佛教又因为禅宗的***而真正成为中国化的佛教。
慧能的原籍本是范阳人(今河北省涿县),父亲就在那里做官,后来因贬谪流放而到了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兴许是生活所迫,他与母亲一道又移居到了南海 - 广州去住,长大后以打柴为生,维持母子的生活。后来他在一次卖柴的时候,听人朗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际,他豁然有所省悟,问起来,知道弘忍大师在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冯墓山以《金刚经》教人,使人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于是辞别了母亲,到黄梅去参礼弘忍。
不管经籍中记载他与弘忍的见面的情形究竟是怎样的,总之这是一个颇富戏剧性的场面: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馀物,惟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猫獠,若为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猫撩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
慧能的话,无疑使弘忍大吃了一惊!但是他被派到了碓房踏碓,一共八个多月,昼夜不息。
一天,弘忍召集门人,要大家各作一首偈,察看每个人修行的境地,以便传付象征着获得了禅宗正统的僧衣与禅法。当时弘忍门下共有七百余门徒,而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后来成为北宗禅宗师的神秀,学通内、外典,为众人所景仰。大家都推神秀为代表,以示修行的境地。神秀便写了以下的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知是他写的之后,仅致一番赞叹之辞,令众僧人念诵。而弘忍对此的评语却是: 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人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须入得门,见自本性。也就是说,
神秀此作,还没有进入禅悟之门,因此并未见得自性。
当这偈语传到了慧能耳中时,慧能的反应是这样的: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即神秀的偈,虽然表现了他对佛法的认识,然而他并未见性,并未彻底了悟。因为对于慧能来说,如果不识自己的本心,就是学了再多的佛法,也毫无益处。而一个人如果识心见性,就可以了悟佛法大意 - 佛法所启示人们的,不正是唤醒潜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纯真的本性吗?禅即是佛心,然而如果只拘执于知识和思想的范围之内,则容易遮蔽了本来自由的心,这便是般若智慧。然而这种智慧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意义上的智慧,而是能认识到万物皆空,然后超越一切的智慧。于是他请人在神秀偈语的边上写下了自己的体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语显然使那些僧人们再次地沸腾了!当弘忍见到此偈之后,不管他心内是如何的感动,然而对众人所说的话却仍然是此亦未得了。
Copyright © 2015-2025 This content is the result of this site's automatic crawling based on the sourc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this site endorses the content or position of the displayed site. 粤ICP备2025362719号-1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复无种;无性亦无生。
Condition review
慧能于是得法而去,携带着象征禅宗正统传人的衣钵。
After passing all the assessments, the college will select the best candidates and issue an admission notice. Be sur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nnouncement time of the admission results to ensure that the information is smooth.
慧能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不知道心,纵使学了佛法,也是没有用的。能看清楚本心,即可说是稳健的佛心。这种意旨对当时的佛教界来说,无疑是惊天动地的一种宣言,即他在印度传统的佛教之外,做出了一个多么新的发展!在慧能未出世以前,禅宗虽也讲求顿悟成佛,然而在大体上仍然是依教禅,因为那是依戒、定、慧而修行的。
到了慧能这里,禅宗才真正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所以在他的身上,我们没有看到他用任何语言来阐释佛教教义,而是以自己最为原始的和创造性的体验来表现一个人的悟境。这个悟境,就是他在佛教方面所达到的造诣 - 所以铃木大拙指出,在慧能之前,人们说你就是佛或者你与佛是一体的等等,同慧能的方法比起来,都太陈旧了、太平淡了、太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了,这是因为它们太概念化和太抽象化了,不够具体,当然也就不生动、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