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佛性与三身

汉传人物 2025-05-04

佛性与三身

昔日,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曾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坐下闻《金刚经》明心见性,当下白五祖云: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佛陀所说的如来智慧德相和六祖所言自性,就是大乘佛教常说的佛性。在许多宗教里,教徒在教主或神灵的庇护下,往往是被救赎的对象,而佛教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修行亲自证悟成佛。在大乘佛教看来,众生平等的观念是基于众生本自具足佛性而成立的。

佛性可以说是众生具有的成佛的潜能与本质。与一些宗教认为修行的最终成果是得到某种自身以外的成就不同,大乘佛教认为,修行的最终成果是修行者本来就具有的,这便是佛性,也是成佛的因。众生看不到自己的佛性,是因为被无明所遮蔽,修行的全部过程就是令佛性彰显出来。比如一颗被泥土包裹的宝石,虽然人们看不到宝石的真实面目,但若将泥土洗去,宝石的光辉就会显露出来。佛性就是这样一颗宝石,泥土是众生的无明,修行就是要使宝石露出本有的光辉。

可以说,皈依佛就是皈依自身具足的佛性。众生可以成佛,并不是通过修行而获得一个自身以外的佛果。人们常说佛在心中,事实上,不仅思维中有佛的概念,众生心地的本来面目就是清净无染的,众生的生命就在佛性中,也记载、印证着佛性。

佛性的特点是清净、恒常、妙乐和本自具足,即常、乐、我、净。清净是说佛性的性质清净无染;恒常是指佛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论清净还是被染污,它都存在;妙乐指的是佛性超越一般意义上二元对待的苦乐,达到了无上之乐;本自具足是说佛性是众生真正的体性,修行最终获得成就时,佛性的显现就是对空性的证悟。因此,大乘佛教的佛性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般若空性。佛性的体性是空性,绝非如外道所说实有独存的神我。

从佛性的角度来看,佛不仅仅是一位修行成道的具形具象的人,佛是一种觉悟的体性,也可以指成佛的境界。在大乘佛教中,这种体性或境界的具体显现就是佛的法、报、化三身,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佛性。

首先,法身是佛的自性身,无名无相,非心非色,显示了真如实相,常住湛然,尽虚空,遍法界。当人们说佛无处不在时,通常是指如来法身。《金刚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里的如来也是指佛的法身。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可以说,法身是佛的真身。

其次是报身,报身是佛福慧功德圆满时所显现的受用身。报身佛具足无量相好光明,离开了四边八戏的菩萨才能见到,凡夫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见到报身佛的。报身佛对离戏的菩萨所讲的都是大乘法要,如华严法会,佛就是以报身在为诸大菩萨说法。

再次是化身,是佛陀以大悲心的作用,顺应众生的根机而显现的身相。依照大乘观点,2500年前成道度化众生的释尊便是化身佛。在释尊涅槃以后,还会示现出无量的化身以不同身相度化众生。

佛的三身都源自众生本自具有的佛性。三者虽有所区别,但都是佛性的不同体现。法身以佛性为体,不生不灭,为报身和化身所依;报身和化身是能向众生说法,供众生受用的二身。报、化二身说法的能力虽不同,但他们都由法身化现,都要依靠法身的作用力,一旦离开法身,就失去了所有说法的能力。

永明延寿禅师所著《宗镜录》中用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来诠释佛身,事实上就是法、报、化三身。其中受用身分为自受用身与他受用身两种[1]:

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是以转灭三心,得三身。

从三身的作用来看,自性身是佛内证的真如实体,也就是法身。受用身中的自受用身是佛自受用法乐之身,他受用身是为诸大菩萨说法,让他们受用法乐的身相。在菩萨所见到的他受用佛身的境界中,是无边的清净佛刹。变化身是佛为我们凡夫、二乘行人和未登地的菩萨所示现的佛身。

三种身都是遍满法界的。只要适应当机,佛会示现各种身相度化世间,而不论众生是否了知,这确是佛陀无边悲愿在尽未来际时空中的度生现况。《入中论》篇末云:大悲遮心灭,故佛不涅槃。佛因为大悲心而永远不入涅槃,这是大乘佛弟子应该树立的基本正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