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念西法师:以享乐的心求生西方极乐是否不能往生?

汉传人物 2025-09-03

认为只是以求享乐的心不能往生,必须有对整个轮回生起彻底如量的出离心。因此如果还起一丝贪心,就怀疑自己不能往生。

有些人以为:以求享乐的心是不能往生的,必须要对整个轮回生起彻底的、如量的出离心,刹那都不生羡慕心、希求心。所以你如果还有一丝的贪心、希求心,你就不能往生。有些人因此就怀疑自己不能往生。而有些讲法者也就直接肯定地说你不能往生,这样就麻烦了。

本来强调出离心非常好,这是应该的,我们必须要对整个轮回生厌离。但是强调过分了,说:对于轮回一念希求心都不应该有。这样的出离心你如果没有具足,就不能往生。这是否是佛的本意呢?我们要分析一下。这非常重要。

遣疑

没有如量的中士道出离心,只有下士道出离心(即皈依心),将净土当天堂修能不能往生?实际上,刚才提到的善导大师五乘齐入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五乘中的二乘,肯定要有一个中士道的、对整个轮回生死如量的出离心、厌离心。这是五乘中的二乘的要求。

但还有一个人天乘呢?五乘当中,其他的人乘、天乘就绝对不能往生吗?虽然他没有出离心,这个地方确实有一些缺陷,难道就不能往生吗?

他虽然没有中士道如量的、对整个轮回的出离心,但我们也不能说他就绝对不能往生。当然,按通途的教法,一般情况下绝对是这样讲的。你如果没有对整个轮回的出离心,人天乘的修法怎么可能出轮回呢?那都是轮回业、生死业。但净土法门是例外。人天乘的修法、发心,到了净土法门也能出轮回。

当然这个讲法可能有点惊世骇俗,我估计大多数道友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但这个我们不是随随便便讲,必须要有一个可靠的教证、出处。一个是依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中的五乘齐入,下面我们再来看其他教证。

教证

教证一:

《观经》(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解释: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对《观经》中品下生的经文,是这样解释的: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一般孝养父母的世间人,他从来没有希求过出离轮回的,他只是行世间的人天善法而已。

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直到临终的时候,才有人跟他讲净土法门,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他往生的资粮就是孝养父母,行世仁慈。这个人心很善良,而且非常孝敬父母。

但实际上,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他从来没有遇到过佛法,到了临终的时候,突然有人劝他往生净土,这个善人也有善根,他马上相信了,就往生了。但是他从来没有对整个轮回去观察,生厌离,这些修法从来没有修过。

教证二: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五乘即是五种发心。

教证一是《观经》里讲的:中品下生以人天善法作为往生资粮;教证二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善导大师讲的五乘齐入,五种发心都能往生,当然也包括人乘、天乘的修法。以上两个教证都说明,没有如量的出离心也能往生。

教证三: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然于中路乃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本来强调出离心当然是好事情,但过分强调可能会障碍人往生。那么,善导大师是如何善巧地来讲这个问题的?很多学净土的人都知道,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二河白道喻:

有一个被强盗恶贼追杀的人,正在拼命地跑。跑着跑着,前面突然出现了两条河:一条火河、一条水河。水火二河中间有一条白道,只有四五寸宽。在白道两边,水河经常会涌起波浪来侵湿白道,火河也时常腾起火焰去灼烧白道。

这是在比喻什么呢?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比喻贪心、嗔心经常起来,会影响白道,也就是我们的清净愿往生心,就是我们往生净土的信愿。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

这信愿的力量很弱,只有四五寸,而水河火河非常可怕,比喻我们凡夫众生的贪心、嗔心烦恼非常炽盛,经常起来。但是你要相信阿弥陀佛。你从这四五寸的白道走的时候,要一心一意,不要怀疑,不要顾虑。走过去,就到了彼岸,到了净土。你不要被这水河、火河,也就是自己的贪心、嗔心烦恼,而影响了往生的信心。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的比喻非常贴切、非常殊胜,也非常相合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人的根机。我们这个时代人的根机就是这样,贪心、嗔心烦恼充满,几乎没有止息的时候。

但是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相信佛力。因为往生西方不是靠自力,完全是靠佛力,我们只要相信他就行了,不怀疑就行了。你不要被自己的烦恼影响往生的信心。

当然,实际上许多人肯定都是被影响的。念佛念得好的时候,自己就感觉挺好:看来往生很有希望;过了两天,烦恼来了,这一下就很沮丧:哎呀,看来往生不了,这个样子怎么往生呢?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情况。

他这就是被自己的贪心、嗔心烦恼影响了。相当于水河经常把白道侵湿,火又经常来烧白道,这样贪嗔烦恼水火相交,常无休息,这样他就对往生退失了信心。如果我们有怀疑,觉得自己出离心不够,贪心、嗔心很强,恐怕往生不了,那就真的往生不了了,那你就完蛋了。所以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公案

下面我们举一个公案来说明。《印光法师文钞致广慧和尚书》陆紫卿公案:

江苏如皋,掘港,陆紫卿(法名德超),稍通文字之农夫。夫妻子女均皈依。其女出家,仍在家住。其子出家,未几死。其出家衣服戒费,及送终费,皆彼供给。意欲以田产卖尽,做功德,以免有所挂念。

田已卖矣,其兄知之,令其赎回。其兄以弟无子,当以己子承继,谋家产起见,势极凶勇。不得已,觅乡长说其事。其田定规卖得便宜,故乡长不肯令赎。

《印光法师文钞》中提到:

有一个居士叫陆紫卿,江苏如皋人,法名德超(应该是印祖所取),是一个稍通文字的农夫,与妻子、儿女都皈依佛门。

后来他的女儿、儿子都出家了,但仍旧住在家里。可惜儿子出家后,没多久就去世了。作为父母,陆紫卿出钱供给儿女出家的衣服、戒费,以及儿子的送终费。但因为他家里也不是很富有,所以准备把田产卖掉做功德,以免有所挂念。

这个陆紫卿很有意思,他应该没有多少文化,同时性格也很懦弱,从小比较听他大哥的话。后来他的田卖了,他兄长知道之后就狠狠地骂了他。

他的大哥其实不是好心,而是因为弟弟的儿子死了,女儿又出家了,弟弟的田产应当由自己的儿子来继承。但现在陆紫卿却卖了田产,那他就得不到了。所以他狠狠地骂自己的弟弟,命令他必须赎回来。

但是陆紫卿因为学佛的缘故,把田产卖得比较便宜,别人不愿意再退还。跟乡长去讲,乡长也不答应:你已经卖掉的东西,怎么能退还呢?

其人进退两难,从乡长家出,即投河而死,其尸直立水中,面西合掌。世有立化者,然亦不多。德超,投河而直立河中,较彼平地立化者,为奇特。设非通身放下,决期往生者,能如是乎?

他没办法要回来,但可能又从小比较听大哥的话,很怕他大哥,所以进退两难。最后走投无路,从乡长家里面出来之后,就投河自尽了。可见,他应该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性格也很懦弱的人。但非常稀奇的是,陆紫卿的尸体是站立在水中的,而且两手合掌,正好面向西方。非常神奇。

所以,印光大师感叹:世间是有站着往生的人(比如王龙舒居士),可也是极少。像这样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性格很懦弱的人,投河而死在水中,竟然能面向西方,双手合掌,站着往生。比起在地上站着往生的人,要更加不可思议。

陆紫卿的公案令我们思维:他为什么能做到这样?他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出离心也不一定修得非常好,只是一个烦恼很重、没有主见的人而已。

印祖同时也介绍了另外一个皈依弟子,叫郑慧洪。他是一个在家人,也劝他父母信佛,后来年纪很轻就去世了。

独生儿子死掉后,他的母亲非常心疼。她也没有什么文化,活在世上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的独生儿子。现在独生儿子死了,作母亲的就想:我在这个世间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儿子原来在世时,教我念佛求生净土,我儿子肯定往生西方去了。因为爱子情深,她就想要到西方跟儿子团聚去。

为了到西方净土跟儿子团聚,她选择了一个最绝烈的方法:服毒自杀。她自杀的时候吃了毒药,本来肯定是很痛苦的,但是,从临终一直到去世之后,她都是两手合掌结跏趺坐,没有丝毫的痛苦,颜貌如生。就这样往生了。

一个母亲,因为爱子情深服毒自杀,能有这样不可思议的现象。在当时,有许多当地人因此而信佛,因为这太不可思议了。

郑慧洪的母亲,她有什么出离心呢?她不可能有对整个轮回的厌离心。她服毒自杀,完全是因为对儿子的贪爱心。因为儿子去世而痛不欲生,她到西方的目的,是为了跟儿子团聚。但你不能说,这样的人就绝对不能往生。

总结:

即使没有如量的出离心,而是以求享乐心,只要有真信切愿,以西方为重,决定往生。我们看,这正是善导大师讲的五乘齐入,或者是唯除少数依福田力,人天乘的修法依净土法门也能往生。

当然,我们这里要简单分析一下,什么叫人天乘修法?人天乘修法,他是不以现世为重,而是以后世做人生天为重。他不会去完全追求现世的享受。

就像现在有些老太太,她认为念一声佛,就得到一块钱,每天念五万声就是五万块钱,下一辈子有五万块钱用。有些人念佛是为了这个目的,是人天乘的修法。当然,他没有发愿往生西方,这非常可惜。

他念佛是为了下一世生天,但是他没有选择生天的法门,而是选择了净土法门,把往生净土当做生天一样,到那里就能好好享受,下一世没有痛苦,只有享受。就这种心,你说能不能往生呢?难道就绝对不能往生吗?

为什么《阿弥陀经》里,佛要说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就是针对人天乘修法的这些人。你为了避苦求乐心往生西方,也能往生。

所以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人就绝对不能往生,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我们抉择往生的信心来说,必须要在这个地方断除疑惑。不能因为这个,而怀疑自己往生不了。

附带辨析:是否不用发菩提心、出离心?

修学歧途:既然发菩提心乃至如量的出离心,不是往生的必要条件,那么我就不用发菩提心、出离心,以求享乐心往生就可以了。

当然我们不是说就不用修出离心、菩提心。只是从断除疑惑,抉择最低的往生标准上讲,你不要以为这样就往生不了。出离心、菩提心,甚至胜义菩提心都尽量地要去希求,甚至要希求上品上生,这都有必要。

我们前面之所以用大量的篇幅来分析这个问题,就是要知道净土法门非常奇特,它可以五乘齐入。所以你不要在真信切愿之外,硬要自己加上许多条件。

第十八大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它没有加什么菩提心、出离心等等许多的条件。你只要有真信切愿,就绝对往生,没有讲其他的条件。

所以就看你事相上信愿是否具足,没有怀疑,那就绝对能够往生。即使你是人天乘的修法,也能往生。当然有个条件:你有真信切愿,那你就百分之百往生,决定往生。

本文摘自念西法师《净土法门关要及修学歧途》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