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冯培德:《空虚的云》 自序

居士人物 2025-11-03

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写作以后,二十多年来,我都不断在多方面学习与摸索。一九六三年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百万字 的《微曦》,是我走上写实主义的第一步。以后,我在一九六五年写成了尝试以写实主义结合心理分析灵性探讨的六十万字长篇《昨夜星辰》,也都是在实验阶段的摸索而已。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在加拿大的十年期间,为了谋生,为了负担家庭,我的职业剥夺了我的时间与精神,甚至于摧毁了我的健康,我中断了写作十一年之久!

一九七七年,我终于毅然辞去工作,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更不甘心放弃了我一向的文学创作兴趣!安贫知命的失业生涯,只有靠煮字疗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写新闻、写特稿、写传奇、写散文、写专栏!笔耕也都不能实现自己向往的理想主义与写实主义的方向。

我恢复创作长篇是一九七七年二十万字的《冰崖》,企图将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作为表现形式,探讨人性、心理、宗教与社会意识观念冲突,可是为了顾计市场需求,我仍未能将此书写得太严肃的深入探讨,自己的思想不成熟,自然也是一个原因。

在不满地自我检讨之馀,我又向世界文学作品找寻和学习,我也开始浸淫于西方与东方两者哲学与宗教的研究而益以对新科学的研读。

一九七七年,我译完诺贝尔文学奖金得主之一;瑞士作家赫尔曼赫瑟的旧日名著 Siddhatha。

赫瑟的这本三十年代作品,并未受到时代的淘汰,也未腿色,该书采用释迦牟尼佛陀的名字「释达坦」作为书名,也作为书中主角的名字,描写一个青年追求哲学与宗教真理的修行经历心理过程,故事显然脱胎于佛陀的本生故事与修行经历。它探讨佛教思想、大梵观念与 形而上哲学,都提出了疑问。

从文学观点来看,这是一部很特出的杰作,直到现在为止,世界文学之中似乎还很少出现过与之同等的探讨东方宗教哲学的作品。

拙译仍遵作者原定书名,音译为《释达坦》,交由皇冠出版社发行之后,我有很多感想。

我感觉到赫瑟在此书之中的真理探讨与疑问,似乎仍然不是够深入的,而且也陷入了极端的「自我」追寻,并不是对于「真如」的探讨追求,他所认识的「真我」Atman,仍是形而上哲学的自我Ego境界。无止境的追寻,无止境的迷失,造成了虚妄的似是而非 的自欺的假「悟」,这就是书中主角「释达坦」的无意义的「自我否定」悲剧性结束。

无论如何,受到黑格尔哲学,叔本华哲学等等影响的赫瑟,以西方人的唯心哲学观念来观察东方的哲学,而能写成企图深入浅出的东方哲学探讨文学作品,也总算是极品了!

反观我们东方人,尤其是我们中国的文学现在作家之中,虽然对人性刻画分析的作品很多,还真是极少创作有关哲学真理反映时代的深入探讨的文学作品。

对于哲学,我的智识是很贫乏的,但是我喜欢深思。我狂热而虔诚地追求哲学的真理,我认为宗教的研究是与哲学真理不可分割的。这六七年来,我尽量去研究宗教、哲学、太空科学、量子物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还不敢自许为已有所得,实在说,越深入研究,越感觉 到自己的渺小与「自我」的虚妄!浸淫于这些真理的追寻,「自我」不无若干程度的升华,这大概就是我现阶段的微末境界了。

人类历史的辙迹,无疑也与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互相影响关系,我研究历史与其他的人文科学,更能深深感受到这些交错互为因果!

我同时感到;真理是负有使命的。文学是负有使命的!并不只是供给消遣娱乐而已!多年来我心中逐渐孕育着一个愿望:我想创作一本较为致力于深入探讨哲学、宗教、历史、人性而又能反映时代的作品。

一九八零年,我的百万字长篇小说《紫色北极光》问世(「皇冠」出版),是另一种方式的探讨真理,在我的作品之中,稍微深入了一些,但是我仍觉得有太浓厚的「自我」追寻。在情感上,这是一九六三年出版的初部百万字长篇《微曦》的延伸。两者反映的「自我」探索,与大时代的反映,在写作时自然已尽所能,但是岁月添增,研学递进,回顾即感境界太平凡。

一九八一年的新作二十万字长篇《紫枫》(皇冠出版),我略为转变,企图用较为通俗的题材形式来反映时代观念与民族性的冲突及东西文化的冲击,或者这是较为悦众的一部作品,但是,我更感到仍不是我的文学愿望的实现。

我又回到一直企图创作一部较为尖锐反映大时代与思潮嬗变的长篇小说,在其中深入探讨哲学、宗教、文化、思想、人性、心理各方面交错的相互影响,更盼追寻真理和宗教哲学的最高境界,我甚至于不以得窥自性真如为满足!

而且,作为一个中国作者,我感觉到我是负有责任应反映中国人的苦难与挣扎!

我于是到处找寻题材与人物蓝本。这一次,我下了决心:一定不能在作品中追寻自我!我要超出心中的自我,我要追寻的是自性,但是并不是从「自我否定」入手。我要将理想主义与写实认真地揉合成为一体,我要将「真我」交给书中的形象化人物!我要透过他来反映 大时代和中国人的人生,我要透过他来探讨哲学与宗教和科学的境界!而且决不以真如自性为止境!

我不停地思索着、找寻着,我做了好几种不相同的计划大纲和研究,可是都不能满足我对这本新作形象化人物的塑造要求,直到我研究了虚云老和尚的一生事迹,我才找到了人选。

我固然自知准备仍未完善,也更自知思想尚未真正进入成熟领域,但是我决定动笔了!

一百二十岁的虚云老和尚一生事迹和他所经历的大时代演变,他不懈的奋斗与对真理的追求,正适合我这一部作品采用作为蓝本!从一九七九年起,我埋头研究有关他和那个时代的资料。

于是我写成了这部一百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空虚的云》!

从一九八零年五月开始动笔,一直写到一九八三年五月,才完成了初稿的一百三十五万字,两个多月的修改去芜,缩成了现在的一百万字。

从字数来算,无疑是相当冗长的 。但是,以一百多万字来反映中国人在近代一百三十年的时代感受,思想递嬗,国难与家变,民族存亡挣扎与个人生死牺牲,两场世界大战,数百场内忧外患战役,中国人的血泪奋斗,虚云个人对真理追求与理想最高人性境界的追求在我而言,一百万字已经是竭尽所能的简述了!

我并未企图只为虚云写起居注与他个人的修行,我以他的个人对人类最崇高理想真理的追求为经,而以反映中国人的大时代苦难与挣扎为纬。

到底我能反映了多少呢?我们这一个民族的苦难血泪,太多了!太多了!多少百亿文字才诉说得尽十多亿中国人的苦难挣扎血泪悲剧啊!

自然本书并非一本传记,我无意将它写成传记。我笔下的虚云,是经过重塑的理想化形象,不过我相信并未远离这位完美的蓝本!有时候,我也难免歉疚地感觉到,也许我实在还未能揣摩得到他的完美伟大人格的全部呢!

当然纯文学创作,与考据性质的传记并不相同。杜撰与再创造,是纯文学所不能避免的戏剧化手段。纯文学所要追求和反映的真实,是文学上的真与实,观念上的,情感上的真与实,不是发生的确实性!在本书,我所追求表现的是文学的真诚与理想的善美!

倘若事事以考据眼光来苛求,那么,《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战争与和平》、《约翰克利斯朵夫》、《红与黑》、《双城记》、《列岛》、《雪乡》、《飘》、《人间的条件》、《齐瓦哥医生》这些文学作品就全都不能成立!

从一九八二年交(皇冠)出版的新作,二十万字的《希望的火炬》开始,我更积极地走上了当前现阶段的写作方向!到了《空虚的云》的问世,我自问已经是竭尽一切心力于文学的表现了。当然仍是感觉到自己不够成熟的,可是,我知道我自己从未停止过奋斗和学习!

文学的境界是没有止境的,哲学真理的境界更是无限的!我所能窥见的浩淼太空,毕竟也只是微弱的目力所能触及的小点,沧海一粟,太空一尘,有甚么可以自满的呢?我说的,也只不过是聊以记录学习的一段过程罢了!

我仍然在学习着,摸索着。

一九八三、七、十四 于加拿大温哥华海滨「永忏楼」

他是这个大时代当中的第一个渺小的人物,他不能脱出大时代,他不能超越时代,他也不是个时代创造者,但是,他从不屈服于时代的邪恶狂流,他永远一本着坚强的意志去追求真理,他永远不懈地竭尽微末的力量去维护正义和发扬人类的最崇高理想大慈大悲心!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