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一章。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座下的大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在西方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回归净土。阿弥陀佛虽然寿命无量,但属应身如来,终有尽时。佛灭法尽后,观世音菩萨,即于中夜,在七宝菩提树下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极乐世界转名众宝普集庄严,佛寿无量。大势至菩萨,亲自供养侍奉,直至普光功德山王佛入灭,即于其国成佛,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国土庄严,以及寿命,菩萨眷属,正法住世等,皆与观世音菩萨成佛时无异。
悲华经说: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道时,曾有一生为转轮圣王,值遇宝藏如来,发四十八愿,建立佛国,成就众生;佛即授记,当来于安乐世界成佛,号无量寿佛。当时转轮圣王的长子不眴太子,因观众生苦,发菩提心,宝藏如来,命名观世音,并记于无量寿佛正法灭尽后成佛,名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世界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第二太子名尼摩,发愿成佛时,一切与兄长无异,宝藏如来言:‘由汝愿取大世界故,因字汝名得大势。’并授记相继观音菩萨成佛,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此是由因中修行的愿力而得名。在观无量寿经中说:此菩萨能以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众生,令离三恶道苦,有大势力,因名大势至;是依慈悲利他功德而立名。在思益经大势至菩萨自己说:‘我投足一处,震动大千及魔宫,故名得大势。’又观无量寿经说:‘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摇动。’是依果上自利功德而立名。
大,是形容菩萨所证的法身,竖穷三世,横遍十方;势,是说明菩萨能以般若智慧,内破烦恼惑,外伏诸魔怨;至,是显菩萨位近极圣,证同于佛。大是法身德,势是般若德,至是解脱德;此菩萨圆证佛果三德,与佛相等(等觉),位居一生补处,故被称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是能念佛的人;念佛圆通,是菩萨所修的法门。念,是心念、意念、想念,普通人的心意,不是想念锦衣美食,就是想念名利财富,或想念如何提升自己的地位与声誉,如何扩展自己的职权与势力,时刻在名利圈中打滚,念念追求财色的占有,于是你争我夺,你异我诈,甚至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当其称心如意时,就快乐,就奢侈、就侨慢、傲视同伦;逆境当前,就苦恼、就怨恨,就妒忌他人,不但使自己与他人,都陷入苦恼深渊,无法自拔,同时种下恶因,势必招致苦果。我们学佛,欲想离苦得乐,非以正念止息妄念,以善念代替恶念不可;然而欲想达到止息妄念,增长善念,最好就是念佛。
Domestic dramas
Synchronize multi-terminal playback records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Naruto
Thailand
Sort by popularity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以下,是大势至菩萨,自述回忆往昔遇佛得度的因缘。梵语阿弥陀,译华言名无量光。‘恒河沙劫’,是形容时间的久远,在久远劫前,大势至菩萨所值遇的,不是指成佛己来,于今十劫,现正在极乐世界说法的阿弥陀佛,而是古之阿弥陀佛。
‘光’有心光,有身光。心光是诸佛所共证的一切种智,是佛佛道同,平等无异。至于诸佛的身光,则有常光与放光之别,而且是彼此互异;由于诸佛因中行愿各各不同,也因所教化众生的根机不同,是以诸佛应身的常光与放光亦不一致。如释迦牟尼佛,应身的常光不过一丈,阿弥陀佛,则常光遍照十方世界。至于诸佛放光,往往因机、因时、因处而异,没有一定。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是说明当时在一劫的时间中,共有十二尊佛出现于世间。在无量寿经上说:十二如来的名号是: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焰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又在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中说:一切三达无量光,遍觉三明无边光,智道三明无碍光,六真理智三明无对光,色善三明焰王光,一觉三明清净光,普门三明不断光,明达三明难思光,五德三明无称光,智力三明超日月光。由于众生机感不同,在一劫中诸佛出世的数量亦异;法华经说:‘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而我们现在面对的贤劫,却有千佛出世。当时大势至菩萨因中修行时,值遇一劫之中,有十二如来,相继出世,其最后的一尊佛,号超日月光。日光照日不照夜,月光照夜不照日,佛光日夜俱皆照。又日月光明,但照一洲,佛光普照无量国;日月光明,往往为山石墙壁所阻,佛光则无所障碍,因名超日月光佛。超日月光佛,是十二如来中,最后的一尊佛。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喻有人,一专为忆,一专为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comedy
‘譬喻有人’以下,是用譬喻来说明念佛三昧。初五句是从负面说;次五句是从正面说。记持不忘是忆,紧缘不舍是念。譬喻有母子二人,母亲因为儿子远离身边,心中牵挂,想念不已,甚至在梦想中,亦出现孩儿的影子;但做儿子的却在外面,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夜夜笙歌,流连忘反,那里还记得家中慈毋,在期待自己早日归家呢?以慈毋忆子故或逢或见,子既忘母,所以不逢不见。是以说:‘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或逢不逢,或见非见’
如果母子二人,互相想念,互相牵挂,思忆深切,何止可以相逢相见,而且相亲相爱,乃至愿意生生世世,常为毋子,如影随形,不相舍离。所以说:‘二人相忆,二亿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母子二人,譬喻佛与众生,‘一专为忆’,喻佛怜悯众生苦恼,时刻思以救济,而现种种身,令众生或逢或见;‘一专为忘’,譬喻众生,沉迷五欲尘劳,不知念佛修行,无缘相逢,即使相逢,也不相识。如丰干禅师、善导和尚等,都是阿弥陀佛化身,可惜众生相见不相识,当面错过,不能见佛。‘二忆念深’,喻佛常念众生犹如赤子,而众生亦常常念佛,甚至净念相继,无有间断,佛不离心,心不离佛,本此善根,自然可以生生世世,见佛闻法,常随佛学,直至成佛,亦不乖违远离于佛。
Sort the scores
Costume
若据理性论,佛喻本觉理,众生喻始觉智。本觉理随众生流转六道,不相舍离,如‘一专为忆’,众生念念背觉合尘,如‘一人专忘’;虽然,但本始不离,故言:‘若逢’,始觉智不契本觉理,言:‘不逢’。但本觉不离始觉,言:‘或见’。众生迷本觉理,心念贪嗔痴,言‘非见’。
crime
Film Library
Anime Library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初三句是大势至菩萨,自述因中修行,所成就的自利功德。因地,是指修行人,由最初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直至成佛之前这段时间,现在大势至菩萨说:自从他最初开始学佛,一直都是修持念佛法门,由事相一心不乱,而进入理性一心不乱,结果得入三摩地,证无生忍。可见念佛法门,是赅因彻果的殊胜法门。
入有解入,有悟入,有证入。由善知识的教道与启发,断疑生信,是解入;由如法修行,亲自体会,心中有所领悟,是悟入;断烦恼,开智慧,见佛性,是证入。无生忍,又名无生法忍。无生法是诸法的本体,众生的佛性。世间诸法现象,无不从因缘生,而诸法的本体,原无生灭去来,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所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圆觉经言:‘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最胜王经说:‘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仁王般若经亦说:‘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唯识论言:‘于实相法,安住名忍。’综合以上经论所说,可知无生法,即是诸法实相,亦即是众生本具的法身理体;能理解诸法实相,而安住于佛性,是名无生法忍。大势至菩萨,因中专修念佛法门,摄多念为一念,再由一念归于无念,亲见自性,不生不灭,无去无来,故能证入无生法忍。
前‘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是见理,位在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今言:‘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是证理,位在八地。八地菩萨已能随心所愿,应身无量,教化众生,何况大势至菩萨,今已位登等觉,所以能分身十方,广度有情。
Everybody's searching for these videos
Variety
United States
本章的经文,只说明专心念佛,一心不乱,就可以感佛现身,见佛闻法;若能由事相一心不乱,进入理性一心不乱,就得入正定,悟无生忍,亲见佛性,但未说明念那一尊佛。在道理上说:不管是念过去佛,或念现在佛,是念此方佛,或念他方佛,只要是念佛,都是正念,都是善念,都可以止息妄念,令人灭罪生福,离苦得乐,都可以断烦恼,见佛性,入无生忍。不过,大势至菩萨,因中修行时,所值遇的是古之阿弥陀佛,现正在西方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而本章的经文又说:‘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可知本章,所说的念佛三昧,目的是教人称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实行念佛,在未能收摄六根,净念相继,证得念佛圆通之前,可以参考古德所提倡的各种不同的念佛方法,现在限于时间,留待明晚,再为各位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