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的认知有四种状态: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人有四种境界:
境界低的人,不懂得反思,喜欢外归因。永远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从来都是别人不对。
境界稍高一点儿的人,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不敢承认,不允许别人说他不对。
境界再高一点儿的人,知道自己做错了,也敢于承认自己有错,但不允许别人说。
境界更高的人,不仅知道自己做错了,还可以开展自我批评,使自己的错外显,以引导他人。
二
闻思修,就是要逐步提升自己的认知与境界,打开心胸格局的一个过程。
我们天天念叨修行,修者,要有一个所缘境,有个所修的内容,倘若没有闻思这个过程,所缘就很难了知,你就陷入不知道里。
就像世间之事,懂得程序,才能上手操作。
出世间之事,也要有个明白人引领,再跟着思维串习,就形成闻、思、修的过程。
闻思的内容决定了修的方向。
我们都想提升自己的智慧,因为智慧开了,眼界就打开了。
殊不知智慧,也包含了三个部分。闻慧、思慧和修慧。
闻慧由听闻成就。听谁,闻的是什么,决定了闻慧的走向。
思慧由思维成就。思惟工夫的深浅,影响思慧的高低。
修慧由修习成就,串习的多少,关系到修慧的深远。
闻很重要,如何闻?
反闻闻自性。
闻的目的,是要用所闻,反观自己。
如果用所闻去指点别人,除了增长傲慢心之外,不会对自己有任何益处。
有很多修行人,把修行停留在闻上,也就是知识层面上。
经书看了很多,知识懂了不少,但如果没有深入思惟,所学就会变为所知障。
我有一个粉丝,他一直都在关注着我。想要加我微信,被我拒绝了。
然后他说,他在知乎上写了很多文章,我读了就了解他了,就会加他。
我点开他发给我的链接,初看知识渊博,文采斐然。
我想这是一个耐得住孤独和寂寞的人,学问扎的很深。
但是读下去,又觉得他学识逼人,逼得我自惭形秽,自叹弗如。
他的行文很美,是我喜欢的风格,但是我却读不下去,因为他的内心戏太多,使我接近不了也看不到他的心。
他站在云端俯瞰众生,充满不屑、不羁。
知识给他带来的自我优越,硬生生的拉开了我和他之间的距离。
我被他直接无视,我形同空气。
我不知道他加我的意义是什么,只好把他又删了。三
少部分人会借助闻,进入思。
没有过深入思维,就很难产生定解。
没有定解的人,永远无法开启真正的修行。
思慧做的好的人,会把道理搞的很透彻,很明白。
但是,这不代表他就能做到。
在《提个醒儿》中,我说过,讲的好不一定代表做的好,因为说和做是两码事儿。
从明白到证悟之间,有一个修的过程,要由不断的串习来剥离种种习气,以对治层层的烦恼,才能生起真实的智慧。
由闻产生闻慧,然后深入思维,产生思慧,再进入修习,产生修慧。
进入这个循环的人,才可以活在觉知当中。
闻性不到的人,无从修行。
这就是为什么烧香拜佛的人只是结个法缘,不可能解脱。
有个朋友问我,如何培福报?
我说有的人是求福,比如多烧香,多磕头,多供奉。
有的人是修福,比如多付出,多布施,多做事。
两者都可以培福。
但是求福的人,要看所求者的脸色,要懂人家的态度。
而修福的人,具足一颗奉献和服务的心就够了。
为什么有的人妄想很多,殚精竭虑?说白了,就是贪欲重,境界低,顾虑重重。
闻性好的人,听到就跟到。
跟到,就思惟到。
思惟到,行动就到。
行动到,就修到。
一个人没有很强的贪欲,也就沒有极重的防御。沒有防御,所见,所学,所闻,所修会直达内心。
五
古人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细读深思理自知。
闻思要熟,熟了就会透,就会善巧。
任何学问,只要反复闻,反复思,再加以反复串习,终会透彻明白。
但是从闻到明白之间的距离,有一个心性的简洁程度。
心性简洁干净,当下即悟,即是。
心性复杂,就会落入头脑里,受头脑风暴的影响,忽东忽西,飘忽转移。
有句话说:一个人越接近内心深处,越接近永恒真理。
那么希望每一个道友同参们,在我们进入闻思修之前,先把自己的心洗涮的干干净净吧,那样我们才会更快的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