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一节 初善的修法
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六妙门属于天台宗圆教的不定止观,不同根性的人在修法时可获得不同的果证。本通于世出世法,但据圆人修法无法不圆之意,故谨就向上圆门论此止观。“六”即数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3
-
宋智明:如何安住本体用功
如何安住本体用功问; 如果安住本体上用功,妄想就没有了?师: 是的,那是归到本位的人了,已经明白本位的人就不用这样观。插: 全妄即真还要观什么。师: 对。在网上有的人问: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3
-
宋智明:憨山大师的一生
一、出家前的生活二、大师的出家因缘三、禅定初门四、云游参学五、初证色空六、融员诸法七、彻悟心性八、报父母恩九、开悟前后的三次梦十、东海牢山的因缘十一、神通见母十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3
-
宋智明:从有相到无相
从有相到无相问:没证到前在修上先要从有相、有心, 有功用道上去修行,然后才转到无相?师: 比如说大圆满前行就是五加行,他们这里面都有表示,我们都传过这个法很多次了,也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3
-
宋智明: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第六章蒙山透关普眼法界讲到修行,一定要注意「离」这个字,因为佛性本具一切功德智慧,但被无始以来无明幻妄所覆盖,所以不能显发妙用。如果称性圆行的人,通过止、观等方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2
-
宋智明: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八讲 旋转启用的六妙门
第八讲 旋转启用的六妙门此讲阐释圣道渐修菩萨在初见佛性之後,从空出假,起旋陀罗尼,广观即相无相的世出世间的一切妙境,开发无尽妙智,成就利乐一切众生的慈悲化导之法。要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2
-
宋智明:第五章 密乘六妙门 第二节 正行修法
第二节 正行修法正行中的随门有修身法一项,年龄较大或不乐有相之观修者,可以跳过不修,同样能获得解脱圣智。㈠、数门修法身心保持清净之时,应排除其他一切想念,惟心观每一息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2
-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第六章蒙山透关普眼法界讲到修行,一定要注意「离」这个字,因为佛性本具一切功德智慧,但被无始以来无明幻妄所覆盖,所以不能显发妙用。如果称性圆行的人,通过止、观等方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2
-
宋智明:第三章 六妙门念佛法要 第一节 数息念佛门
第三章 六妙门念佛法要六妙门的法法能通的意旨,如将其应用在净土念佛法门上,又是一条微妙的修持之路。念佛有持名、观想、实相的三种修法。以持名念佛配合数、随二门,即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2
-
宋智明:第四章 六妙门与禅宗 第五节
第五节禅宗是不立一法的,以上所述只是为了使教下行者趋人禅宗的方便。因此,在实际入门时,应该不立次第,不期来果,不著境界,把一切放下,提起现前的一念,了了分明地去运用,自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2
-
宋智明: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在圆觉的法界里,文殊菩萨将我们带领进入大智慧的光明之中。文殊的大智慧像太阳的光辉,除冥去暗,普照一切。因此世界上一切世智、小智、浅智之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2
-
宋智明: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
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天台宗在宋代发生的山家山外之诤,是台宗发展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唐代台宗在道邃大师之后,虽有广修大师的继承及弘扬,但不久即遭会昌(唐武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1
-
宋智明:禅宗公案印证点评
禅宗千七百则公案,一一归宗,学人悟后,不妨印心归宗。以下录《指月录》有关悟入及悟后真修的公案十三则,使初悟之人可反省而自察,并借兹言句示现,以印证自心,肯定本来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1
-
宋智明:如何排除禅悟之障(二)
三、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持问:对于禅的悟境以及悟道的禅师那种自在洒脱的为人风格,的确令我神往不已,真心希望自己能早悟真性,开启妙用,但是认识归认识,行持是行持,理解所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1
-
宋智明:禅机新说(二)
云山雾路,九折十弯,过来人一身轻快,一路平直,那正是春花烂漫,清风飘香的时节。禅师虚步而行,众弟子无心而随。到了荫郁的参天古树下,禅师指向前山说:「古时五台山下有婆子,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1
-
宋智明:第三十六课 天台净土观
第三十六课 天台净土观“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是天台历代祖师一贯的主张。其故有三:一、因为净土的理性,即是实相理体,也是如来藏妙心的净性,所以天台即净土;二、净土的行持,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1
-
宋智明: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
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天台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561—632),继承智者大师的教观,结集了大师一生的讲述,又建国清寺,敷讲师说,使智者大师的教观得以流传后世。《佛祖统记》上说: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1
-
宋智明: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第十五章圆归如实的道恒河沙佛所说的经,三世如来守护的法,十方菩萨依归的处,十二部经智慧的眼,这即是圆觉陀罗尼的无上了义宝典,将使悟而修者圆归如实的道。--作者提示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1
-
宋智明:短文七篇 二、暂别垟山留偈
二、暂别垟山留偈(一)了缘圆古梦 责毁全消融空山回正道 一曲达天听(二)禅道虚拳指 弘宣何诤议一样春江夜 不归归自同(三)佛魔浑湛海 水原浊中清一笑天下事 本位隐禅机二00一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0
-
宋智明: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行人二十种病气
行人二十种病气怯弱气--认为自己根浅慧薄,无力胜任大道。应发大愿,立大志而向上发心也。孤僻气--生性孤僻,心量狭窄,不和合于大众。应放开心量,方便利济群生。出头气--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0
-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夫观慧三昧者,当以斯观慧之旨,观彼极乐依正,使此心纯熟,心境理一,而直生于彼土也。晨语:观极乐依正即是佛的法界,凡心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0
-
宋智明:短文七篇 三、雪域归记
三、雪域归记(一)无修绝性地 念极全体是腾腾闲诸法 了然任天地(二)本来自尊身 如如光明体现成奇妙事 无须更说示(三)神密成一串 烧却即无痕回居平常地 只眼彻底圆(四)疾疾为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0
-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极乐依正第一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上(并序)念佛三昧称为宝王者,盖于一切三昧之中最上三昧者也。首独唱于庐山,后遍流于天下,历代所修往生非一,著文于世,证验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0
-
宋智明:网上答疑选录
网上答疑畅说禅人的心路,将本明的光智供养给一切与禅有缘的行人,在自他共严的禅世界里,消融为一片无言的性海一1、听说您有心中心和大圆满心髓的传承,请问两者的异同,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0
-
宋智明:禅观入门 二、禅的正见研习与参学 如何参学善知识
如何参学善知识参学善知识是一门学问。教下与密宗都注重在善知识应具条件一边而论其得益大小,而惟独宗下专就能参之人自己觉照程度论其得悟与否。本文即就宗下初学如何参学
居士人物时间:2025-11-20
-
内外兼顾的修养
内外兼顾的修养对品德的培养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你想要坦荡正大地活于世间,就离不开他人的尊重和肯定。没有高尚的品德,你的生命价值也就大打折扣。有一个人接到
佛陀教你不生气时间:2025-11-13
-
衍慈法师:注意足下 即是修行方法也是修养
只要用心注意足下,便能收摄身心,此是修行的一个方法。有些时我看到信徒在大殿行走,足踵不着地而在跑。使我想起注意足下这句名言,几年前曾到日本,发觉寺院禅堂前面挂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5-07-01
-
仁焕法师:修养和修行
广东雷州和谐寺2010年农历十二月念佛七法会(初八上午) 修养和修行修养和修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修养是内在,修行是外在。也可以说修养是精神的修养,修行是形象的修养。修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6-28
-
随和是一种素质和修养
随和是一种素质和修养很久以来,总是在思考,什么是随和?有人说,随和就是顺从众议,不固执己见;有人说,随和就是不斤斤计较,为人和蔼;还有人说,随和其实就是傻,就是
金玉良言时间:2025-05-13
-
宋智明:《宝鬘集》选讲
冈波巴大师是藏区一位大成就的祖师,《宝鬘集》是他昭示行人趋向大道的各种真理与原则,讲《宝鬘集》也就是讲修行中所必须明白又必须身体力行的方方面面。冈波巴大师虽是噶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
净土法门法语:这是高深的修养
1.《华严经》悟后起修,是以十大愿王为塬则。普贤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悟了的人,对待任何一个人,一定是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决定没有贡高我慢,决定没有
向生净土时间:2024-06-27
-
为人师表首重自身道德修养,学道修道则应尊师尊教
南无羌佛教言:“学道之识依师导故,为人师表德识照或,学者奋修诸识而积其品,终可至学于渊,是为人道之学道也”。《世法哲言》关于传道授业,我们来看看玄奘法师的《大唐
学佛受用时间:2024-03-08
-
佛陀教你不生气:内外兼顾的修养
内外兼顾的修养对品德的培养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你想要坦荡正大地活于世间,就离不开他人的尊重和肯定。没有高尚的品德,你的生命价值也就大打折扣。有一个人接到
佛教故事:佛陀教你不生气时间:2023-11-15
-
佛陀教你不生气:修养离不了善意的监督
修养离不了善意的监督上面提到,照镜子可以使一个人看见自己愤怒时的样子,从而意识到,自己应该改变自己丑陋的生气模样。同样,他人也可以成为我们的镜子,他人表情的变化可以
佛教故事:佛陀教你不生气时间:2023-08-23
-
做人的佛法:忍辱是种大修养
忍辱是种大修养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 《佛说四十二章经》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禅师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的声音
佛教故事:做人的佛法时间:2023-08-22
-
陈海量居士:建设佛化家庭10--修养篇
陈海量居士:建设佛化家庭10--修养篇学佛第一步的工作,是要改革习气。我们的习气,各有所偏。如贪色、贪吃、多嗔、多慢,和其他一切的习气。假如我们有一种不良的习气,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9
-
随和是一种素质,低调是一种修养
随和是一种素质,低调是一种修养什么是随和?有人说,随和就是顺从众议,不固执己见;有人说,随和就是不斤斤计较,为人和蔼;还有人说,随和其实就是傻,就是老好人,就是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5
-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孝亲尊师故事-修养篇
修养篇一、改革习气学佛第一步的工作,是要改革习气。我们的习气,各有所偏。如贪色、贪吃、多嗔、多慢,和其他一切的习气。假如我们有一种不良的习气,希望把它去掉,我们
佛教故事:佛化生活时间:2023-08-11
-
最高级的修养,是“明知不问”
导语知名作家王臣有一句名言:“无良心之人,绝不可能有真正的修养。”所谓修养,是建立在善良的基础上去待人接物。与人相处,难的不是彬彬有礼,不是嘘寒问暖,难的是能有
修心养性时间:2023-07-11
-
真正有修养的人,从不诉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兵荒马乱。诉苦,从来都是越诉越苦。毕竟,毕竟人心难测,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看你笑话的人,永远要比在乎你的人多。我们总该学着做个不动声色的大人。在哭
素食师兄时间:2022-08-28
-
人若懂得这种修养方法,则身便不会老、且不会死
人为什么没有智慧?就因为心到处跑。人为什么一天比一天老?因为心各处驰逐。比如一部新车子,你到处乱开,必定用很多汽油,如此既浪费汽油,结果车身及机件也产生很多
持戒修身时间:2022-07-08
-
学佛人自我修养十大标准,对照看看你符合几条?
内心修养像是黑夜中耀眼的光芒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借此走出黑暗无论是处在哪个阶层从事什么工作有钱还是没钱都要坚守自己内心高贵的修养著名佛学家周叔迦先生总结了佛教徒修养
般若电影时间:2022-06-28
-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我们每一个人,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只要是人,就会有缺点和不足,就会做错事犯下错。如果与人接触有了纷争,却总是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是一种极其自私的表现。只有遇事不
学习太上感应篇时间:2022-05-01
-
大事难事看担当,小事琐事看修养
《论语》中对观察一个人的方法有这样的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说,判断一个人的时候,应该看这几个方面:他做一件事的出发点是不是
其他文章时间:2021-09-01
-
受持五戒,修养道德都能得到升华
皈依若干年以后,因缘成熟了,要受持五戒。皈依三宝,只是种善根而已,算为佛教徒,然后你要进一步,你要想这个人身不失去,要持五戒,持戒才能够保住人身。从五戒做起,五
界诠法师时间:2021-08-26
-
星云大师对话刘长乐--畅谈修养之道(一)
星云大师:有修养的人不是要求别人而是要求自己彭诗婷(主持人):禅宗将修行分成三种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有体悟之后会发现原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但到了第
佛学入门时间:2014-02-16
-
星云大师对话刘长乐--畅谈修养之道
星云大师:有修养的人不是要求别人而是要求自己彭诗婷(主持人):禅宗将修行分成三种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有体悟之后会发现原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但到了第
汉传法师时间:2014-05-01
-
自信、自律、自强才能提高人生修养
知识可以承传,而智慧无法承传。一个人要自信不要自恋,要自强不要自卑,要自省不要自高。自信者豁达,自强者上进,自省者不怠。自信、自强、自律,既是一种心灵的自我平衡
其他文章时间:201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