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化上人:贪享受何必出家
贪享受何必出家出家人,一定要把出家的基础建立起来。就是严守戒律。◎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开示出家人,一定要把出家的基础建立起来。出家的基础是什么?就是严守戒律。
宣化上人时间:2025-09-01
-
崇慈法师答:佛门有一句话“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说“由信门入”呢?
崇慈法师答: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段话,是针对已经修学入门的人说的。就是强调在修学过程中要用心不断参究、追问、起疑情,然后通过求教、行持、亲证来破解疑情。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5-07
-
慧能大师:蔡惠明:慧能大师与中国禅宗
慧能大师与中国禅宗蔡惠明慧能大师(六三八—七一三)俗姓卢,原籍河北范阳,因他父亲被贬官岭南,就落户在广东新兴。他是中国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世称禅宗六祖。据“续高僧传卷八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
慧能大师:方立天:慧能的性净顿悟说
慧能的性净顿悟说方立天慧能(638-713)是一位文化不高的禅师,与达摩以来几代多是知识分子的禅师们不同,他更重视以文句简单且又能透彻地发挥无相、无住思想的《金刚经》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
慧能大师:文化视野中的慧能禅学精神
评董群《慧能与中国文化》几十年来,禅学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界佛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不论是在内地还是港台,对慧能和禅学思想研究的研究兴趣可以说是长盛不衰,现已推广到了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
梦参老和尚:素鸡,素鸭一样是造业,何必呢?
财、色、名、食、睡,你一定要设法对治。皈依三宝了,你还很爱财,很好色,色有深有浅;穿的衣服要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名牌的,总而言之,是包括一切食欲。吃的饮食要吃什么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2
-
既然因果不爽,那忏悔还有用吗?
大家都知道佛教所揭示的因果法则,如是因,如是果,是没有丝毫错乱的。可佛法同时又说至诚忏悔可以消除业障,这样与因果不爽的原理是否就存在冲突了呢?其实这个问题好久以
佛答时间:2024-08-18
-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6 本来无一物 正是顿悟修行之处
《六祖坛经》行由品 直讲6【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六祖大师在东山寺槽厂加工米。过两日有一个小沙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13
-
慧能心性思惟的特点:自心本体与“三无”之旨
北宗禅师与南宗禅师尽管都在应用自心概念,但二者对其却付与了迥然不合的含义。慧能心性论思惟的核心是将心与性合一而用自心范畴标明。《坛经》中有关心的概念系列--自心、
向生净土时间:2024-06-17
-
崇慈法师答:既然上天赐给我们那么丰富的食物,我们就应该尽情享受嘛,何必一定要吃素呢?
崇慈法师答:你所说的上天具体是指谁?是大自然吗?大自然不会说话,更不会安排我们吃什么。是某个神仙吗?持这种观点这个神仙肯定是没有慈悲心、没有博爱心的,这样的神仙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6
-
崇慈法师答:既然心即是佛,只要心中有佛,何必皈依、拜佛、念经等形式?
崇慈法师答:心中有没有佛,以什么来证明呢?形式是用来证明内心的。形式的一点一滴都是内心真实的流露。我们每天的生活,一言一行一食一饮,哪一样不是形式呢?作善作恶都是以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6
-
何必太过执着
何必太过执着有大和尚与小和尚二人结伴下山,到集市上购买寺院一周必需的粮食。去集市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远路,需绕过一座大山,蹚过一条小溪,来回近一天的路程;一条是近路,只
禅·看开时间:2024-05-22
-
慧能大师:慧能心性思想的特征:自心本体与“三无”之旨
北宗禅师与南宗禅师尽管都在使用自心概念,但二者对其却赋予了迥然不同的含义。慧能心性论思想的核心是将心与性合一而用自心范畴标明。《坛经》中有关心的概念系列--自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5
-
心中无一物 其大浩然无涯
古时有位将军,骁勇善战,万夫莫敌。平时,他有一个爱好,喜欢陶器,有不少收集品,一有空就拿出来把玩欣赏。 一天,他把一个心爱的杯子拿在手中欣赏,心里正高兴,忽然手
因果报应时间:2024-04-04
-
佛油子!你自己不想解脱,何必拉我做垫背!
在学佛修行的人中,最让初学佛者防不胜防的恐怕就是常在身边滴溜的“佛油子”。这些“佛油子”,或是我们经常接触的师兄师姐“居士头”,或是外面名气很大的学佛"大咖”。
学佛受用时间:2024-03-11
-
心直何必口快?佛教如是说
古人有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的是我们要管好自己这张嘴。佛教“十善业”中,与善恶相关的语言就有四种,恶语和柔和语,妄语和实语,绮语和质直语,两舌和调解语。
学佛受用时间:2024-03-03
-
放生功德:放生的生物,有些都已损伤,放了也未必可活,何必浪费金钱?
想想看战争中受伤残疾的人,是不是都努力挣扎,千方百计保全其性命,同伴们也都全力抢救,无一丝弃舍之心。操作的畜生也是生命,放于野外自有其求生之道,若不幸死亡,也死
放生功德时间:2024-03-01
-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又飞进来了一个尘埃
有一天,赵州从谂(读shen3)在佛堂前扫地,有僧人问赵州道:你是得道高僧了,怎么还扫地?赵州答道:尘埃是从外面飞来的。那僧人又问道:这里是清净圣地,怎么会有尘埃?赵州说道:瞧,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时间:2024-02-25
-
随缘放生何必念想?
那天在杨姐店里买床单,她跟我叙述了一件事,让我感动不已。原来杨姐在大学当老师的儿子,带了女朋友回来,第一次上门,女孩带了份特别厚礼:—只约五斤重的甲鱼。这是女孩
学佛受用时间:2024-02-06
-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何必人一走,就让茶凉掉呢?
晚清将领骆秉章虽然位高权重,但平日里乐善好施。他手下有一个叫张全的小吏,家境清寒,与身患残疾的老母相依为命。骆秉章得知后,就命侄子每个月都给张全家中送去米粮。一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时间:2023-10-24
-
佛教故事:何必重新来过
何必重新来过如果有悔,想想,再来一次,只怕还一样。如果有恨,想想,那恨的人与事也将随着我们凋零。人生何必重新来过一位从来不碰股票的朋友,第一次「进场」,就赔了钱,真可以
佛教故事:其它故事时间:2023-09-08
-
佛教故事:禅·看开:何必太过执着
何必太过执着有大和尚与小和尚二人结伴下山,到集市上购买寺院一周必需的粮食。去集市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远路,需绕过一座大山,蹚过一条小溪,来回近一天的路程;一条是近路,只
佛教故事:禅·看开时间:2023-08-25
-
佛教故事:禅·看开:何必太在乎得
何必太在乎得会游泳的人都懂得这样一个常识:一旦溺水了,最好的自救方法不是拼命挣扎,也不是大声呼救,而是尽量心无杂念,全身放松。只要放轻松,就能浮上来!从某种角度上说,人
佛教故事:禅·看开时间:2023-08-25
-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心中无一物 其大浩然无涯
古时有位将军,骁勇善战,万夫莫敌。平时,他有一个爱好,喜欢陶器,有不少收集品,一有空就拿出来把玩欣赏。 一天,他把一个心爱的杯子拿在手中欣赏,心里正高兴,忽然手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时间:2023-08-17
-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何必妄想
何必妄想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脑,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人若造作身、口、意善业,一定有乐,如影不离形。(偈2)玛塔侃达理是个年轻的婆罗门,他的父亲非常吝啬,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时间:2023-08-15
-
积累福报有何必要?
积累福报有何必要?问:您刚才说,学习藏文化与学习佛教应同时进行。那么,对一个学生而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积累福报有何必要呢? 索达吉堪布答:作为学生,首先,学习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12
-
知义法师: 念佛只要诚心念几句就好了,何必常常念-
知义法师: 念佛只要诚心念几句就好了,何必常常念?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来,并不需要常常念。如果我们的心已诚到极点,善业更是满到极点,在这种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08
-
达真堪布:既然供佛后生生世世财富具足,如何理解人身难得呢
达真堪布:既然供佛后生生世世财富具足,如何理解人身难得呢 达真堪布:既然供佛后生生世世财富具足,如何理解人身难得呢? 在许多公案中,讲到供养佛陀之后生生世世财富具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02
-
达真堪布:既然本性是佛为何还要修行?
达真堪布:既然本性是佛为何还要修行?既然我们本性都是佛,为何还要修行?答:我们都是自性清净的佛,但不是断证圆满的佛,都没有成佛。我们本性是清净的,从这个角度来讲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02
-
达真堪布:既然福慧是本具的,为何还要修呢
达真堪布:既然福慧是本具的,为何还要修呢 问:既然福慧是本具的,为何还要修呢?达真堪布答:我们经常说学功德、修福报。其实功德是本来具有的,学是让它显现;看似积累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02
-
达真堪布:既然供佛生生世世富有,如何理解人身难得呢?
达真堪布:既然供佛生生世世富有,如何理解人身难得呢?问:在许多公案中,讲到供养佛陀之后生生世世财富具足。那么如何理解人身难得呢? 答:要得到生生世世财富具足的果报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02
-
达真堪布:既然世界无常,信佛还有什么意义?
达真堪布:既然世界无常,信佛还有什么意义? 既然万法都是无常的,如果有一天外器世界毁灭了,信佛、不信佛的人都一样死了,那信佛还有什么意义?答:信佛,学佛,解脱成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02
-
《空山灵雨》--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电影空山灵雨讲述了明朝中叶,三宝寺住持智严自知即将圆寂,遂安排选拔衣钵弟子。僧俗人等窥伺镇寺佛经《大乘起信论》已久,各怀鬼胎。智严放弃正直谨慎的三弟子慧思,将衣
佛教影视时间:2023-07-22
-
六祖公案 | 神秀书偈 五祖擦偈(三)
六祖慧能 简介六祖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父亲名行瑫,武德年间遭贬官,徙居到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九,慧能就出生在新州。慧
佛教公案时间:2023-07-16
-
六祖公案 | 慧能问经(一)
六祖慧能 简介六祖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父亲名行瑫,武德年间遭贬官,徙居到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九,慧能就出生在新州。慧
佛教公案时间:2023-07-16
-
真实的法海法师六祖慧能弟子并记录出《六祖坛经》
法海法师【法海】唐代僧。曲江(广东)人。初见六祖,问即心即佛之义,言下顿悟。师集录六祖大鉴(慧能)禅师于韶州大梵寺说法之内容,而成法宝坛经,记载六祖之语要、出世
法师介绍时间:2023-07-08
-
问:放生的生物,有些都已损伤,放了也未必能活,何必浪费金
问:放生的生物,有些都已损伤,放了也未必能活,何必浪费金 问:放生的生物,有些都已损伤,放了也未必能活,何必浪费金钱? 答:任何一个生命,均好生怕死,自有其求生的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07
-
济群法师: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济群法师: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问: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答: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目前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已彻底断
佛学常识时间:2023-06-19
-
人生本过客,何必惹尘埃(深度)
人生本过客,何必惹尘埃。遇见友情,是停留,遇见爱情,是陪伴。这一世的遇见和陪伴,都是短暂的,随着生命的离去,都成了一场相知,都变成一种不舍。这个世界,我们原本都
素食师兄时间:2022-07-25
-
人生本过客,何必太执着(好文)
一人生本过客,何必太执着!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开始明白,有些事情,注定无法左右,总要学会放手,懂得随缘。你所追求的,也许最后是一场空,不是你不够努力,是一开始,
般若电影时间:2022-05-17
-
既然罪性本空,为什么还要忏悔
问:师父在课堂上,一再提到说罪性本空,同时也要我们站在那个空的角度来忏悔。师父:是,这样会比较好。问:我的问题是说,既然这个罪性是空的,为什么我们要来忏悔。师父
净界法师时间:2021-09-06
-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昔日六祖遇卧轮禅师,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卧轮禅师夸耀他的禅定功夫高深,说他能一天到晚思想不动,任何境界来,都不动摇,菩提
元音老人时间:2021-08-08
-
既然佛法能治病,为何法师还要求医问药
最近脚部做了个小手术,做完随手发了个朋友圈,一是告知大家我没事,让关心我的父母师长放心;二是希望可以不被打搅,安心静养,闭关写论文。结果朋友圈一发,有个比较执着
德光法师时间:2021-06-04
-
既然万法唯心造,为何世界不能由我造
什么是万法唯心造?如果简单解释万法唯心造的意思,就是幸福、痛苦都是心创造的。当你很开心、心情很好的时候,你生活中的一切都会给你带来好情绪。反之,如果自己的内心状
慈城罗珠堪布时间:2021-05-26
-
既然理即是佛,我们与佛又有何区别
《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者是理性,即人人本心,本来平等之性。天台宗的六即是圆教菩萨的行位:一、理即。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
虚云老和尚时间:2021-04-15
-
既然抓不住,何不送一程
日落黄昏,倦鸟归巢,青山渐渐安静了下来。突然,一个年轻人面容狰狞怒气冲冲地跑到高高的山冈上,发泄似的狂喊着。年轻人的暴躁惊动了正在不远处打坐的禅师,面目慈祥的老
佛教故事时间:2014-02-14
-
达真堪布:既然本性都是佛,为何还要修行
问:既然我们本性都是佛,为何还要修行?达真堪布答:我们都是自性清净的佛,但不是断证圆满的佛,都没有成佛。我们本性是清净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都是佛。佛具有的功
藏传法师时间:2014-02-16
-
达真堪布:既然都是无常,那信佛有什么意义
问:既然万法都是无常的,如果有一天外器世界毁灭了,信佛、不信佛的人都一样死了,那信佛还有什么意义?达真堪布答:信佛,学佛,解脱成佛,不是身解脱,而是心解脱。这种
藏传法师时间:2014-02-16
-
何必等到有事才持斋
无论佛教、道教或是民间信仰,很多人都相信持斋有功德,常在遭遇困境时发愿吃早斋,或是初一、十五持斋;以此祈求家庭平安、事业顺利。既然天天都希望有福、平安、顺利,何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