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般若的义理甚深,出生三世诸佛及诸佛无上菩提,是学佛人根本之学。《大般若经》卷第四百四十三云,甚深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是世间诸法实相。甚深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出现于世。
有些人认为佛法是学术,竟称般若为般若学。其实佛法涵赅学术,却不是学术。正如一切法无非佛法,而佛法却非狭义的一切法,般若亦复如是。
总之,世间学术皆有所得,而般若则无所得。无所得为解脱,有所得便被法缚。龙树菩萨偈云:「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名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
何故见般若不见般若,皆是法缚?何故见般若不见般若,皆是解脱呢?若以有所得心,见与不见皆被法缚;若以无所得心,见与不见皆是解脱。
世间学术,皆有所得,或得于有,或得于无。若无所得,便无世间学术。而般若则不同。般若者,以无所着心,照无所有法,无能照之心,无所照之法。于无能照之心亦无所着,于无所照之法亦无所有。于「无能照」亦无,则不碍能照;于「无所照」亦无,则不碍所照。虽有能照而无所着,如人对镜,影来不拒,影去不留;虽有所照而无所有,如人临潭,水中现影,而水中实无有影。如是以无所着心契无所有法,不着能照不着所照,不着亦能亦所,不着非能非所。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无而不无,不无而无,称为妙智慧。故知般若涵赅学术,而学术非般若。
再者修学般若,能转凡成圣,故般若具有实德。学术则无,学术仅能令人增进知识。
所谓「学」的种类很多,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等。般若则无,以般若无所有不可得故。
各种学术各有界说,界说又名定义,用以分别其概念。推展其本身概念之意义,而确定其界说,显然其定义。所以世间一切学术,皆建立于定义之上。若无定义,便不能成立其学术。
例如政治学有政治学之定义,经济学有经济学之定义。纵然政治学与经济学,乃至与其他学术间,皆有关系,而各种学之定义,却不容混淆。
定义略分名言定义与性质定义。于性质方面,又有以分析法取其定义者,以综合法取其定义者,以譬喻取其定义者。
何为名言定义?名言定义是从言语上以名言下定义。例如「般若者,系佛法。学术者,系世间法」。使我们从名言上便可分别般若与学术之概念。然此概念,只是概略的分别,这种概略之分别,不能予人以深刻之概念。若欲得深刻的分明概念,则必须借助性质定义。
性质定义者,系阐发事物之内涵,以说明此一概念与彼一概念之分别与关系,而确定其同异。亦可说性质定义,是对事物义理方面之确定。例如「般若是无所得义,学术是有所得义」。
以分析取其定义者,系分析其性质,明其要素,确定其概念之成立而取其定义。例如:何为人?其定义为人是有生、有知、有义的动物。草木有生而无知,非人也。禽兽有知而无义,非人也。故人是有生、有知、有义的动物。
以综合取其定义者,系集合某些要素,显示某一概念。例如:具有土地、人民、主权等条件者,称为国家。
以譬喻取其定义者,谓某一概念,无法具体地下其定义,于是借其他的事物分别其概念。例如:甜、咸、酸等,无法下具体之定义,不得不借其他事物分别其概念。例如谓:甜是糖的味道,咸是盐的味道,酸是醋的味道。令人借糖、盐、醋等事物,以显然其对甜、咸、酸之概念。
故知世间学术者,系概念之学,定义之学。若无概念、定义为基础,便无一切学术之成立。
于此我们应该确认概念与定义之本质,确认了概念与定义以后,自然亦就确认了学术之本质。确认了学术之本质以后,自能分别学术与般若间之同异,乃至分清学术与佛法间之同异。于其间有所抉择,不致混为一谈了。
第一,概念与定义,皆是执有之论。如果离开有法,便无概念与定义可言。此与般若不同,诸佛如实知一切法皆如幻化,非为实有,若人执幻化之法为实有,便是遍计执。故佛言一切众生皆以有法落入生死,又说无有定法方名无上菩提。
概念源于观念,经过严格规定之观念,称为概念。而观念者,系取外观事物之形像,而于内心建立之认识作用。诸如感觉、知觉、幻觉、想念、想象、概念等,均属观念之范围。于是我们可以知道,概念者,是对外在局限事物的形像状态等,而构成内心之认识作用。我们都知道,这在佛法中,称为六尘缘影心。
第二,定义是个人于现阶段中取于名相而立的我见。世间法之定义,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世间法的定义,往往随着时间空间而有所改变,所以只能算是现阶段中取于名相而立的我见。于定义中,第一便是名相定义。性质定义,不过是根据名相而立的我见。如果不依于名相,不但名相定义不成立,甚至性质定义便失去了依据。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既虚妄,依相而取的名便不真,相名不真,焉能成立定义?性质定义既是根据名相定义而立的我见,名相不真,以之而立的我见焉真?既然概念定义二皆虚妄,则知其所支持的世间学术,非是如实的,故与般若不同。
《楞伽》五法,即相、名、妄想、真智、如如。前三项相、名、妄想,是虚妄的;后二项真智、如如,是如实的。众生不如实知,于外境而取相,复依相而立名,依相名而成其妄想。完全是遍计所执性,是不如实的。若能如实知相名皆是因缘生法,幻有而无性,无性任缘现诸幻相,诸相幻有而无实性,这样便入真智如如。真智如如便是般若。而世间之学术,乃至观念概念与定义,皆由相名所产生。
故一切世间法,皆有名而无实。有名无实者,于佛法中谓之戏论。般若则不同,般若是有名有实的。何以故?般若者全理成事,全事在理。不像一切世间法,执假名而为实有,迷幻为真。所以我们要信仰佛法,莫执着世间法,执迷不悟,谓般若便是学术也。
总而言之,佛法建立在信仰上,而学术建立在信念上。学佛之人,要有坚定的信仰,而非坚定的信念。如果信念坚定,便会破坏信仰。八正道生于正确的信仰,若无正确的、坚定的信仰,便无八支正道。
那么信仰与信念如何分别呢?信仰的反面便是不信。例如信佛是对于佛起信仰,其反面便是不信佛。信念则不同,信念的反面非是不信,而仍是固执的信,不过信其疑罢了。换句话说,信仰没有我见,而信念却是固执的我见。所以信念坚定,便会破坏信仰。
佛之功德智慧不可思议,不容我们置疑,所以我们对于佛要坚决的信仰。般若是佛无上之妙智慧,十地菩萨尚有不及之处,何况我们这些具縳凡夫?若以阿罗汉与佛相较,佛之智慧譬如四大海水,阿罗汉之智慧好比析一根汗毛为百分,以百分之一沾一滴海水,如此尚不及佛百千万亿分之一。所以我们应该信受佛语依教奉行,千万莫纵我见。
世间法之定义,系依言语、文字或心缘相而建立,而般若如实知一切法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例如咸之定义,如果有人告诉你何为咸的味道,相信你不会因为他的话,便确切知道咸的味道。或者有人用文字表达咸的味道,你亦不会因文字,便确切知道咸的味道。但只要你尝一粒盐,便知道咸的味道了。你虽知道咸的味道,但你绝不能借言语、文字的表达,令别人确切知道。
所以咸其法,离言语、文字、心缘相。如果言语相便是咸其法,应该当我们说咸时,嘴巴便咸得受不了。如果文字相便是咸其法,应该先咸纸与笔。如果心缘相是咸其法,当你想咸时,应该先咸你的心。所以一切法,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而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便名般若。故佛自称说法四十九年,没说一字。
学术重视定义,若无定义,便不成学术。然般若并非着重于定义,相反地,要说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要问:「下定义的是谁?求学术的是谁?」
下定义求学术的,是我们的身心吗?身心皆生灭法,如幻如化,故《心经》云五阴皆空。既然五阴皆空,云何能下定义求学术呢?当知下定义求学术者,是我们的觉性。
然觉性非是定性有,何以知之?因为觉性能下此定义,便能下彼定义,乃至能下任何定义。如果觉性决定,当是决定下此定义,便不能复下其他定义了。
故觉性无性,随缘能知万法。云何能入无性之觉性呢?欲会入无性之觉性,当从六根不染六尘着手。令六识出于六根门头,在六尘中来去自如。根不染尘,则心无所住;六识于六尘中来去自如,则法无所有。以无住心契无所有法,便如实知一切法矣。如是者,谓之般若。
最后我们说,般若妙智慧具有实德。因为般若妙智慧,能破无明,能除贪瞋痴十恶业,能灭生死之苦。而学术只能增长我见,无如是等功德。因佛法在于修行;学术只重言说,不重修行也。
1985年第三期第四天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谓心平,就是心清净,心清净,就是心无所住,乐的时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时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乐的时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7
1986年第二期第二天打佛七要忏悔,平时大家在家里,也要时时忏悔。发忏悔心,才得往生。因为我们无始劫来,轮回六道,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起惑造业,以致落入苦道。大家忏悔的时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7
这几天很冷,正象征着我们修行,有一句话「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大家念佛七天,要不嫌辛苦,精进努力,希望大家都有得力之处。打佛七是勇猛精进,克期求证,和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6
念佛平时要精勤,临命终时才有用。所谓精勤,就是随缘随力,记起来就念。不可以高兴了,念得很用功;不高兴,就放下了。一曝十寒,要不得。临命终时,我们业障深重,恐怕免不了有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6
1985年第三期第五天本来不应该多讲话,应该教大家尽量多念佛,因为佛七眼看就要圆满,不过,今天加香,不得不提醒各位。今天晚上开始加香,希望大家要捍劳忍苦,尽量念佛。所谓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6
向着一个地方掘下去,一定见水。如果东掘掘,西掘掘,处处有始无终,永不见水。所以,修念佛法门,贵在一心专注,一句佛号念到底,不换题目。有一些人贪心太重,看见人参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6
观因缘品第一「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称为「八不中道」。第一品,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6
净土法门,教理甚深。佛无问自说,并且说,如此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法华经说,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约诸法来说,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卷上「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共大比丘僧五百人俱。菩萨九万二千人。其名曰众德庄严菩萨摩诃萨。师子游步菩萨。光无障净王菩萨。高山顶自在王菩萨。爱喜净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佛七讲话 第五集七十八年第二期第一天 发之于心还之于心经上说,有两种念佛,一种是观想念佛,一种是持名念佛。净土宗初到中国的时候,多修观想。善导和尚以后,就修持名念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圆觉经 述要 第三卷智谕法师【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盘。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于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中,先讲三观单修。今讲单修奢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净土持名一门,收机最广。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持念佛名。尽虚空遍法界,不出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翻译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横遍十方,无量寿就是竖穷三际。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性缘问题之申论五、与种子识的关系佛灭后九百年间,天亲菩萨出世,造唯识三十颂,乃有唯识宗兴。天亲菩萨造颂已,未及为长行广释,即便取灭。后有十论师释此颂,十论师,护法,德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第四十三次修学师父:佛法,大家要知道,不可思议的,确实有闻思修证四个阶段,你假实际修行 ,就知道了。真心起修行以后,在平常日用,做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夏雨清凉解要 八苦我最先甘我最后今天和大家讲修福、惜福之道。多多贡献大众,贡献大众才是度化众生,菩萨行。凡有事情,苦我最先,甘我最后,苦的事情,我最先担下来,不要逃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总持品第八「尔时地藏菩萨从众中起至于佛前。合掌跪而白佛言。尊者。我观大众心有疑事。犹未得决。今者如来欲为除疑。我今为众随疑所问。愿佛慈悲垂哀听许。佛言。菩萨摩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夏雨清凉解要 九离开法身、慧命,叫业报身。什么是业报身呢?起贪瞋痴心,造诸恶业,一定受业报身。业报身,叫业系苦,落入惑业苦。如果不起贪瞋痴心,就得法身、慧命,脱离惑业苦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句解唐三藏法师玄奘译释智谕作解心经译本甚多,唯玄奘大师因缘殊胜,且译笔简洁,古今独多采用。今作句解,亦采玄奘大师译本。此经翻译,计有鸠摩罗什译本,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第五十六次修学普觉章「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3
释经文「观自在菩萨。」此经鸠摩罗什大师及玄奘大师译本,均简集纲要,唯取正宗分,略其序分流通分。余家所译,皆有序流二分。观自在菩萨,亦曰圣观自在菩萨。旧时罗什大师译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3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威德自在章▉第三十八次修学「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 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3
近代江胜观味农妙煦居士金刚经讲义节要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2
在当代唯识学研究领域,隐然有一种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对玄奘所译传的有相唯识学持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玄奘所译传乃至创宗的法相唯识宗,在中国可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任运灵觉在诗心——寒山和合思想探究荆三隆摘要:寒山修悟的“灵觉心”是以传统文化的“正心”思想为出发点,在儒学“动心忍性”认识的基础上汲取了道家自然顺性的“无为之心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9
大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表智,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他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12
阴阳师:SP般若被紧急加强依然没用 实际上还是半个仓管阴阳师这款游戏拥有很多式神,其中包括了SSR,SR,SP等各种式神,但是这次阴阳师公布的SP式神一出现就引起了很大的争
布衣百姓时间:2024-07-01
丙、如何才能亲见宇宙万象的缘起真理?在现在的时代里,一般的知识青年,多深信于科学、物理学的实际验证,为了适应、度化时下的知识青年信佛、学佛,以现代最新的太空科学知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4
十四、声闻无数愿前题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众生,都修成了缘觉果位,以缘觉圣者的殊胜智慧,纵然运用百千劫的时间来计算、衡量我佛国中声闻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4
20、弥陀是十方诸佛智慧圆满成就的代表者诸佛的悲智本愿在学佛修行之初,因个人学习的环境,接近的善知识及发心度生因缘的差异,容或有各种偏胜、偏执之点,但是到了最后证圆满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4
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第五节 空之解说(p.167~p.174)一、《般若经》之空义(p.167~p.170)「空」在《般若经》中,说得非常广,到底怎样的说明呢?【(一)十八空1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9
第四章_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第八节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p.261~p.265)一、《般若经》与《中论》以如幻等来譬喻一切法空(p.261)《中论》在论破异执后,每举譬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9
《中论要解》第一卷--观五阴品第四中论要解 作者:释智谕观五阴品第四问曰:汝云若破于见,则为破见者。然经说有五阴法,五阴和合为人。云何无见者呢?答曰:五阴皆空也。[若离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3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三相品第七(下)汝先言生住灭无无穷过,以本生生生生,生生生本生。今复言生时生,若生时有生者,应生本生及生生。汝既曰本生生生生,生生生本生,何得更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3
《中论要解》第四卷--观四谛品第二十四(上)中论要解 作者:释智谕观四谛品第二十四外人问言:众生以四颠倒,造作集而致苦报。若不颠倒,则修道可以证灭。故破四颠倒可证四谛,证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3
星云大师:佛陀觉悟后的般若生活(一)佛陀的一日生活各位想象中佛陀一天的生活,或许如小说家笔下描写一般驾着祥云紫雾飞翔于天上人间,运用神力变大变小。其实那是虚幻不实的
星云法师时间:2024-04-22
五六金刚般若金山。佛的身体,法华经说: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金口。如来的身相是黄金色,故其口叫做金口,亦有认为,如来的口舌如金刚一般坚固不坏,故名金口。金界。
佛识慧集时间:2024-03-28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说起《金刚经》,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即便不是佛教徒,大多也都有所耳闻,佛弟子中欢喜持诵、学习这一部经
佛答时间:2024-02-07
五月十七日开示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
佛经论著时间:2024-01-11
受持般若 摄伏湖神(晋 西持咒及诵经僧)晋朝时候,扬州江边的亭湖神庙,有个神怪,凶猛可怕。印度比丘法藏师徒二人长于持咒。徒弟特意去亭湖神庙住宿,结果死去。师父接着去,又
佛教故事:释门法戒录时间:2023-09-03
纯智法师:为何先要了解大乘义理然后才能发菩提心呢?(358-360)358、为何先要了解大乘义理然后才能发菩提心呢? 答:是不是成为一个大乘行者,关键全在你是否已发了大菩提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02
般若之法为最高佛法之法义,也是诸有如来与众生之本来面目,宇宙真如。行人欲达生死解脱,必了般若!诸佛菩萨诠言般若法义,繁至六百卷般若经,简至文殊菩萨无言表法,皆示
学佛常识时间:2023-09-01
修行 勿修徒劳行现今多有行人,执以看书而满足,或以闻法为功,却不履行之,作为实际行持,因此往往令修行不能进步,滞停不前,此一行举,实在是徒劳行,成就勿得,将无功
学佛常识时间:2023-08-31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今天,阴雨绵绵,但雨水阻挡不住各位求法的热情,我们数千人济济一堂,这都得感激佛陀的慈光加被,大家才肯欢喜来领受甘露法水。今天要讲的题目是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30
我是一个普通上班族,初学佛时总觉得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吃饭、睡觉、通勤,能学佛修行的时间简直太少了。想到人身难得,无常迅速,而我又把时间“浪费”在俗务上,焦灼烦恼之
学佛感悟时间:2023-08-17
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1、施度----布施度悭贪:分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谓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与众生利乐。2、戒度----持戒度毁犯:包括出家、在家
学佛常识时间:2023-08-15
闻此般若法门,不久得授大菩提记!功德无上上的法宝经典:《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1:善男女,对于此极深般若法门能够听受读诵,如说修行的,这个人不被魔和魔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阎王说:“此女有般若功,快放她还阳。”诵写经典解厄延寿: 宋朝江陵县李玄宗,有个女儿,十三岁时夜梦一个和尚对她说:“你有善根,何不念金刚经。世间上不论男子女人,每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老和尚在菩提精舍的开示——选自《圣僧铁记》我在这个娑婆世界九十三个年头了,我下面要讲的话,全都是真实诚意之言,只有最愚痴的人才会说假话犯戒,把多生累劫艰辛万苦的
大德文集时间:2023-07-30
星云大师宽心:心内的般若八指头陀寄禅长老幼年没有读过书,一日过洞庭湖,在船头上脱口而出一句妙诗洞庭波送一僧来,众人皆惊叹。 这句诗不但有文学的韵味,而且富有禅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3-07-22
八、般若正见佛灭度后,渐分诸宗。阿底峡尊者入藏之前,西藏佛法正从朗达玛禁佛后逐步恢复,尚无公认之标准。因至印度学法者既多,承传亦多,学者不能融会贯通,或重密轻显
佛教故事:能海大师传时间:202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