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文
「观自在菩萨。」
此经鸠摩罗什大师及玄奘大师译本,均简集纲要,唯取正宗分,略其序分流通分。余家所译,皆有序流二分。
观自在菩萨,亦曰圣观自在菩萨。旧时罗什大师译为观世音,玄奘大师译为观自在。菩萨具称为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觉有情者,谓菩萨乃自觉觉他之圣者。若得觉行圆满,便号曰佛,故菩萨是佛因地。
此菩萨内证人空法空,外观众生三业,虽观三业,无所留碍,故曰观自在。
自舍利子以下,系显说般若;自即说咒曰以下,系密说般若。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深般若波罗蜜多,即实相般若。然实相无相,云何可行?当知以无住心契无相法,便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故此时于心无往,于法无相,故无有行。然心法冥契,复无不行。是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之行,无行无不行也。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皆有为法,此言法空也。五者皆因缘积聚之法,故称五蕴,蕴者蕴聚也。是以罗什大师,译五蕴为五众,即取众因缘和合义。
色者质碍为相,根尘识因缘和合而有质碍相。受者领纳相,根尘识因缘和合而有领纳相。想者取相相,根尘识因缘和合而有取相相。行者造作相,根尘识因缘和合而有造作相。识者了别相,根尘识因缘和合而有了别相。五者既然皆因缘和合而有相,故自性皆空,故曰五蕴皆空。
然则人空而内无能照之心,法空而外无所照之境,今云何言照见五蕴皆空?当知以无住心契无相法,是名为照也。心无住则内空人我,法无相则外空法我。既得人法二空,则不见有不见空。不见有则空,不见空则有。空则寂,有则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曰照见五蕴皆空。
若必谓有无住,则此无住便是住。若必谓有无相,则此无相便是相。故无住心契无相法谓之照者,虽照而常寂,虽寂而常照。
例如人对镜则现影,镜中之影,不得言有,不得言空。若言其空,却眼见镜中现影,若言其有,虽现影却不留痕。此即所谓「雁过长空,影落寒潭」是照义也。
「度一切苦厄。」
苦即是受,无受则无苦。若证人空,则无能受,若证法空,则无所受,无能受所受,故度一切苦厄。
众生不知二空,则起惑造业,乃受苦报。苦报者,受后有五受阴身也。故照见五阴皆空,便度一切苦厄。
苦有三苦八苦,皆由五受阴生。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五受阴是败坏法,性即逼迫,是为苦苦。五受阴是败坏法,终须灭坏,是为坏苦。五受阴是败坏法,念念迁流,是为行苦。
五受阴酬因而生,是为生苦。五受阴不调,是为病苦。五受阴即老死相,是为老苦死苦。五受阴怨结缠缚,是为怨憎会苦。五受阴必有生离死别,是为爱别离苦。五受阴欲无止境,是为求不得苦。五受阴即五盛阴苦。
厄者,即一切厄难。如车之轭,困轭一切有情。略说有四种,即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皆由五受阴生,故照见五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即舍利弗,为佛弟子,智慧第一。舍利是鸟名,此翻鹙鹭鸟。有云其母聪慧,眼似鹙鹭鸟。有云其母聪慧,辨察迅疾,如鹙鹭鸟之眼。子从母名,故名舍利子。
自此以下,系观自在菩萨所说诸法实义。诸法以无性为性,无性乃空。空无自性,乃能随缘成事而现有。犹水无定形,方能随器而方圆。故随缘无性有彻空,无性随缘空彻有。
空彻有则空而非空,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有彻空则有而非有,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是二谛融通,色表俗谛,空表真谛。色不异空,色即是空者,全俗即真。空不异色,空即是色者,全真即俗。譬如虚空无边,本无分别,犹真谛也。随众生心,应方向缘,而现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犹俗谛也。虚空无边,随缘假现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假现,无实体性,还是一体虚空。故知真透俗表,俗达真源。一即无量,无量即一。
凡夫众生,见有不知空,二乘小圣,达空不知有。皆落二边,不契中道。唯大乘菩萨,离一切即一切,即一切离一切,不落二边,深契中道。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实应言色受想行识即空,空即色受想行识。今谓色即空空即色者,略说耳。前文云照见五蕴皆空,即已启其义矣。
五蕴是生灭法,故色受想行识表生死也。空则不生不灭,称为涅槃。此即示生死即涅槃,实是一法,不二不别。涅槃随缘假现生死,生死无性本来涅槃。如是方为一真法界义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即前文所说五蕴也,前文言五蕴皆空,今解释五蕴法之空相。空相即诸法实相也,实相无相,故曰诸法空相。
一切法缘生无性,无性即空,是谓诸法空相。空相则不变。般若即是一心,故曰般若心。一心出二门,一曰心真如门,二曰心生灭门。真如随缘现生灭,生灭无性是真如。菩萨体之,是以行空不证,入世不染。行空不证,故能不变随缘,入世不染,故能随缘不变,此即般若心之妙用也。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即令众生体诸法空相也。
水起波而波全是水,众生少智,见波而不见水。有智之人,知千波唯是一水。波有起伏,而水性不动。是以僧肇大师云,江河竞注而不流。
以空相不动无有分别,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生灭垢净增减,皆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体即空相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五蕴空是总说,根尘识空,是分别说。因为根尘识,皆系五蕴所生。以根尘识,乃有十二入十八界。此蕴界入三科,皆世间法,上来言世间法皆空。
缘起法无有自性,故其性本空,五蕴及根尘识皆缘起法,故无自性,其性本空。经云非色灭空,色性空故。一切法皆是如此。
我们已经知道,人空法空。人空当然六根空,故曰无眼耳鼻舌身意。法空当然六尘空,故曰无色声香味触法。根缘尘生于识,既无六根六尘,当然亦无六识,六根六尘六识称十八界,故曰无眼界,乃至无耳鼻舌身意识界。
六根六尘称十二入,亦称十二处,以六根六尘是生六识之处。既然人法二空,是故空中无五蕴,无十二入,无十八界。
是故空中无一切世间法者,换句话说,空相即是实相也。于实相中,无五蕴无十二入无十八界。因为实相无相,无相即是空相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前言世间法空,以下言出世间三乘法亦空。十二因缘是缘觉乘法,苦集灭道四谛是声闻乘法,无智亦无得是菩萨乘法。
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此十二支,既是缘起法,故皆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故是无十二因缘,故曰无无明,乃至无老死。空则无十二因缘,是以不可灭,故曰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
云何无明?于理于事不如实知名无明。云何行?过去世业因,致有今世福非福不动等报名行。云何识?即八识。云何名色?即五蕴身心,色蕴即色,余受想行识四蕴即名。众生受胎后,眼耳鼻舌四根尚未具足,仅有身心二根曰名色。云何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名为六入。云何触?根尘识三事和合名触。云何受?领纳苦乐舍三受名受。云何爱?贪染于境名爱。云何取?于境取着追求名取。云何有?由爱取故,乃受三界后有。云何生?一期果报初起。云何老死?即一期果报五蕴身心衰灭。
因无明而生行,行即是业,故曰发业无明。由无明行,而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等果报。爱即无明,由爱染而取,由爱取而受后有生,故爱名润生无明。
若无爱润后有生,则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一期果报后,应无相续。例如二乘无学,断爱则不受后有生,菩萨为度众生故,留爱润生,再入生死。
二乘无学,以断爱故,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以自知不受后有了分段生死故,名入有余涅槃。以一期果报未尽,故名有余。一旦一期果报终尽,灰身灭智,名入无余涅槃。
「无苦集灭道。」
先说缘觉法空,此说声闻法空。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集为世间因,苦为世间果。灭道二谛,出世间因果,道是出世间因,灭是出世间果。修道须了达四谛,若不了达四谛,则轮回六道生死,无有出期。
四谛者,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苦是逼恼相,五蕴身心是。集是招感相,即烦恼业。灭是寂灭相,五受蕴苦灭。道是出到相,令众生出生死至涅槃。
五受蕴苦是病,烦恼业是病因,修道是服药,证灭是病愈。所以了达四谛,则解脱六道生死。
然苦集灭道,皆因缘生法,无性皆空,故于大乘中知无苦集灭道。何以故?以苦集灭道四者,中心在一苦字,而苦者五蕴身心。我们已经知道五蕴皆空,故无苦。既然无苦,故无有集。既然无苦,自无苦灭。无苦无苦灭,当然无苦灭道。若有苦者,应不由集生,若由集生,当是集不生时,根本无苦。集由烦恼业而成,若无烦恼业,当然无集。烦恼业乃因缘生法,无性本空,空焉能成集?无苦无集,当然无灭无道,其理甚明。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上来明声闻缘觉法空,今明菩萨乘法空,至此总明出世间三乘法空。
能证曰智,所证曰得。能证智者,般若心也。所证得者,波罗蜜也。般若心者无住心,波罗蜜者无相法。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以无住心契无相法,无得于能证之智,何以故?心无住故。无得于所证之境,何以故?法无相故。
一切无所得,既不得于能所,亦不得于非能非所。是以非能非所,而所而能,方为无智无得也。
一切法无自性毕竟空,故一切法不可得。生不可得,灭不可得,有不可得,空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故曰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是先明因地,下文三世诸佛是明果位,皆以般若波罗蜜多得益也。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则无所住生其心,于是空二我。空二我者,无人我执与法我执。既空二我,心便清净,心清净故无罣碍。
心之罣碍有二种,即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障障究竟涅槃,所知障障无上菩提。空人我执则破烦恼障,空法我执则破所知障。故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恐怖者,生死也。生死有二种,即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无烦恼障则破分段生死,无所知障则破变易生死。故曰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有七种,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执常倒,五、于苦执乐倒,六、不净执净倒,七、无我执我倒。
于后四种倒妄想分别,名想倒。于后四种倒,欲乐、建立、执着,名见倒。于后四种倒,心生烦恼名心倒。
梦想者,于前七种颠倒,妄想取着追求,落入生死轮回名梦想。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均已远离。
究竟涅槃。于是菩萨究竟契证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未来现在曰三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曰佛。不但过去现在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成佛,未来诸佛,亦必依般若波罗蜜多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成佛也。
阿翻无,耨多罗翻上,三翻正,藐翻等,菩提翻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翻无上正等正觉。
依般若波罗蜜多,则空二我,除二障,了二死。空二我除二障了二死便究竟佛果,故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得无上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此下至真实不虚,乃总叹般若胜用。妙用无方,神力莫测,能令菩萨及佛得圣果,故曰大神咒。能破一切众生无明痴暗,故曰大明咒。
永明大师曾言,竖无高盖曰无上,横无俦似曰无等等。竖无高盖者,竖穷三际也。横无俦似者,横遍十方也。故竖穷三际曰无上咒,横遍十方曰无等等咒。此极叹般若妙用无方神力莫测,能破无明无暗不照,横遍竖穷,诸佛菩萨依之得果。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能除一切苦,还应前文度一切苦厄。一切苦者,分段生死苦与变易生死苦。真实不虚,劝信起修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帝揭帝 般罗揭帝 般罗僧揭帝 菩提僧莎诃」
此是密说般若,故曰般若波罗蜜多咒。
僧莎诃,亦作莎婆诃。
1985年第三期第四天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谓心平,就是心清净,心清净,就是心无所住,乐的时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时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乐的时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7
1986年第二期第二天打佛七要忏悔,平时大家在家里,也要时时忏悔。发忏悔心,才得往生。因为我们无始劫来,轮回六道,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起惑造业,以致落入苦道。大家忏悔的时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7
这几天很冷,正象征着我们修行,有一句话「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大家念佛七天,要不嫌辛苦,精进努力,希望大家都有得力之处。打佛七是勇猛精进,克期求证,和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6
念佛平时要精勤,临命终时才有用。所谓精勤,就是随缘随力,记起来就念。不可以高兴了,念得很用功;不高兴,就放下了。一曝十寒,要不得。临命终时,我们业障深重,恐怕免不了有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6
1985年第三期第五天本来不应该多讲话,应该教大家尽量多念佛,因为佛七眼看就要圆满,不过,今天加香,不得不提醒各位。今天晚上开始加香,希望大家要捍劳忍苦,尽量念佛。所谓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6
向着一个地方掘下去,一定见水。如果东掘掘,西掘掘,处处有始无终,永不见水。所以,修念佛法门,贵在一心专注,一句佛号念到底,不换题目。有一些人贪心太重,看见人参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6
观因缘品第一「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称为「八不中道」。第一品,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6
绪言般若的义理甚深,出生三世诸佛及诸佛无上菩提,是学佛人根本之学。《大般若经》卷第四百四十三云,甚深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是世间诸法实相。甚深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出现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净土法门,教理甚深。佛无问自说,并且说,如此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法华经说,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约诸法来说,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卷上「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共大比丘僧五百人俱。菩萨九万二千人。其名曰众德庄严菩萨摩诃萨。师子游步菩萨。光无障净王菩萨。高山顶自在王菩萨。爱喜净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佛七讲话 第五集七十八年第二期第一天 发之于心还之于心经上说,有两种念佛,一种是观想念佛,一种是持名念佛。净土宗初到中国的时候,多修观想。善导和尚以后,就修持名念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圆觉经 述要 第三卷智谕法师【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盘。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于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中,先讲三观单修。今讲单修奢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净土持名一门,收机最广。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持念佛名。尽虚空遍法界,不出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翻译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横遍十方,无量寿就是竖穷三际。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性缘问题之申论五、与种子识的关系佛灭后九百年间,天亲菩萨出世,造唯识三十颂,乃有唯识宗兴。天亲菩萨造颂已,未及为长行广释,即便取灭。后有十论师释此颂,十论师,护法,德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第四十三次修学师父:佛法,大家要知道,不可思议的,确实有闻思修证四个阶段,你假实际修行 ,就知道了。真心起修行以后,在平常日用,做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夏雨清凉解要 八苦我最先甘我最后今天和大家讲修福、惜福之道。多多贡献大众,贡献大众才是度化众生,菩萨行。凡有事情,苦我最先,甘我最后,苦的事情,我最先担下来,不要逃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总持品第八「尔时地藏菩萨从众中起至于佛前。合掌跪而白佛言。尊者。我观大众心有疑事。犹未得决。今者如来欲为除疑。我今为众随疑所问。愿佛慈悲垂哀听许。佛言。菩萨摩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夏雨清凉解要 九离开法身、慧命,叫业报身。什么是业报身呢?起贪瞋痴心,造诸恶业,一定受业报身。业报身,叫业系苦,落入惑业苦。如果不起贪瞋痴心,就得法身、慧命,脱离惑业苦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句解唐三藏法师玄奘译释智谕作解心经译本甚多,唯玄奘大师因缘殊胜,且译笔简洁,古今独多采用。今作句解,亦采玄奘大师译本。此经翻译,计有鸠摩罗什译本,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第五十六次修学普觉章「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3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威德自在章▉第三十八次修学「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 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遍照金刚唐密第五十代普门传灯大奢黎冯达庵 撰述后学弟子普式 录要第三节 十二支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删减经文 几遭灾祸 (刘宋 慧严)南北朝(刘宋)时,释慧严是京城东安寺僧人。博通经论,为僧俗所推重。他一向认为《大涅槃经》文字繁多,便加以删减,压缩为几卷,缮写两三部,分送
释门法戒录时间:2024-09-30
了解经文的意义世间的凡夫只修习了一部分禅法,知道一些数息观和不净观的观法,虽然记住了经文,却没能深入了解经文的意义。对禅观的种种方法并没有实际掌握,却自己说自己
佛典故事时间:2024-06-28
甲二、正宗分 分二正宗分从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开始,至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为止,为本经总纲,内含要旨,依信、愿、行,分三大段:乙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5
戊三、列上首名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5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灭业障品第五尔时世尊住正分别。入于甚深奥妙静虑。从身毛孔。放大光明。无量百千各种诸色。诸佛刹土。悉现光中。十方恒河沙校量譬喻。所不能及。五浊
佛学知识时间:2024-05-27
《中论要解》第一卷--观五阴品第四中论要解 作者:释智谕观五阴品第四问曰:汝云若破于见,则为破见者。然经说有五阴法,五阴和合为人。云何无见者呢?答曰:五阴皆空也。[若离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3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三相品第七(下)汝先言生住灭无无穷过,以本生生生生,生生生本生。今复言生时生,若生时有生者,应生本生及生生。汝既曰本生生生生,生生生本生,何得更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3
《中论要解》第四卷--观四谛品第二十四(上)中论要解 作者:释智谕观四谛品第二十四外人问言:众生以四颠倒,造作集而致苦报。若不颠倒,则修道可以证灭。故破四颠倒可证四谛,证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3
佛教放生也是有仪式的,那么放生的时候应该念什么经文比较好呢,正所谓心诚则灵,放生的时候一定要心生慈悲,放生就是为了做好事,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所以一定不要有什么
放生仪轨时间:2024-03-13
称佛名号度众生【又于过去有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说佛。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01-24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释清净 讲解目 录圆觉经经文缘起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第二章 普贤菩萨章第三章 普眼菩萨章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章第五章 弥勒菩萨章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邪淫果报时间:2023-10-15
《大宝积经》卷第四十一假使经百劫 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泥犁经》曰:“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因果经》曰:“欲
佛教知识时间:2023-09-22
删减经文 几遭灾祸 (刘宋 慧严)南北朝(刘宋)时,释慧严是京城东安寺僧人。博通经论,为僧俗所推重。他一向认为《大涅槃经》文字繁多,便加以删减,压缩为几卷,缮写两三部,分送
佛教故事:释门法戒录时间:2023-09-03
诵读佛经前的准备诵经前要将双手洗净,且不论吃素或吃荤食,诵经前都应先刷牙漱口。再者,诵经前宜戒除洋葱、葱、大蒜、韭菜、香菜等气味辛臭的食物,且避免饮酒。若刚食用
学佛网手机版时间:2023-09-02
索达吉堪布:衣服上印有佛像、经文、咒语,不能穿! 问:在一些寺院的旅游景点,常有卖印《心经》的T恤,这些衣服可以穿吗?索达吉堪布答:不可以,有非常大的过失!衣服是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01
达真堪布:早晚课外可以念其他经文吗 问:每天除了按照法本做早晚课,还可以念诵其他的经文吗?达真堪布答:我们经常说,要通过传承和上师的窍诀才能成就。我们所修的早晚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02
达真堪布:每天做早晚课以外还可以念诵其他经文吗? 每天除了按照法本做早晚课,还可以念诵其他的经文吗?答:我们经常说,要通过传承和上师的窍诀才能成就。我们所修的早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29
弘扬佛法是我最大愿望,但高僧大德讲的理的太多了,也说得很好,哪里还有我等凡夫俗子说的份,所以,我想通过我自己的经历,用事实来说话,用事实弘扬佛法,这切合现代人生
念佛感应时间:2023-07-23
了解经文的意义世间的凡夫只修习了一部分禅法,知道一些数息观和不净观的观法,虽然记住了经文,却没能深入了解经文的意义。对禅观的种种方法并没有实际掌握,却自己说自己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时间:2023-07-20
【北京】随心行2007-4-82006年11月中旬的一天,我原单位一个最要好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我遇到大难了,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度过这一关,现在都快要崩溃了,你这回可得帮我
念佛感应时间:2023-07-18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guān zì zài pú sà .观 自 在 菩 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zhào jiàn wǔ
观音菩萨时间:2023-07-13
为什么万万不可完全把经文编做白话?佛经窃谓以白话解,须先列经文,后再以白话简略注之。凡不关紧要之闲字,概不用,既明了又不枝蔓。若完全把经文编做白话,万万不可。何
净律社时间:2022-09-21
经常算命不是好事你有问题可以念这些经文经常算命不是好事。算命先生算得准不准呢?很多都是准,非常准,有的不仅仅是准,很准。但准是准了,你算了会怎么样呢?天机泄露,
般若电影时间:2022-05-18
第一天 万缘放下单提佛号今天是佛七第一天,要和大家讲的是,如何打好这次佛七。要想打好佛七,必须万缘放下,至诚恳切单提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不过要想提起佛号,并不是一
智谕法师时间:2022-03-17
诸横,就是或者被车撞死,或者被水淹死,或者被火烧死了,或者飞机失事、火车出轨、巴士掉落山涧里去──这都称之为“横”。昨天有人说他很害怕坐飞机,怕飞机会掉下来。
般若电影时间:2022-03-14
一天,明心居士送佛经来到一寺庙,与众结缘,时有一穷汉经常到寺庙,看有可吃否。穷汉见此情景便向居士发问。穷汉问:居士,佛经不可食,何不送来春饼,可吃乎。明心居士答
方海权时间:2021-09-29
我以前在读《楞严经》的时候,我大概也是,十卷读得很辛苦。海公说,你再读《楞严经》,不要那么辛苦。反正它十卷的经文,你把每一句话消归到身心世界就对了。海公说,佛陀
净界法师时间:2021-05-29
问:可以把经文编做白话吗? 印光法师答:若完全把经文编做白话,万万不可。何以故,以久则不得其要,而失本源故。(三编卷一复胡宅梵居士书三)
佛学入门时间:20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