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清凉解要 八
苦我最先甘我最后
今天和大家讲修福、惜福之道。多多贡献大众,贡献大众才是度化众生,菩萨行。凡有事情,苦我最先,甘我最后,苦的事情,我最先担下来,不要逃避;好的事情,甜的事情,大家先享受。要有这种精神,才是菩萨精神。
大家知道惜福,少吃少用,那是消极的;多贡献,那是积极的。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比丘,眼睛看不见了,他说,我这个针,引线引不上,谁做个功德,给我引这个针?佛说,我做功德,我来引针。佛给他引针。大家就说,世尊,你功德圆满了,怎么还需要做功德?佛说,功德怎么会有多的?大家知道,功德不会有多的。等到大家命终之后,你独来独往,那个时候,你依靠什么呢?就是你平时所修的功德。要是平时没有功德,那就惨了。
我说一个实在的事情给大家听。以前有一个比丘,这个比丘好像不太聪明,苦的事情,他抢着做,谁做什么工作,他说,我帮他忙!不管脏,不管累。大家给他取个名字叫呆子,有什么事了,找呆子来做一做!
有一天早上吃饭了,大家说,呆子怎么没来啊?走,去看一看。去到他房间,看见他披着衣,右胁而卧,在床上躺着。对他说,吃饭了!用斋了!你还躺着干什么?他说,我不吃了,我要走了。问他,你走了上那儿去啊?再和他讲话,他不讲了。过去看一看,已经断气了。你看,这种人值得我们修学,值得我们学习。无疾而终,一点儿病痛不受,逍遥自在!希望大家都尽量修习,尽量贡献!千万不要学有一般人,说,都叫我做,我吃亏!那他是大傻瓜,将来没个人依怙。大家千万记住──苦我最先,甘我最后。
大家不相信,你看,要是有不知道贡献的人,太聪明的人,终究有大苦临头。
谦受益满招损
大家学戒、学经,一定要会归德行,会归道德。没有实德,不叫沙门。
怎么表现出来?大家平时要谦恭和蔼。易经上说,谦受益,满招损。大家一定要谦虚。
出去讲经,也是这样。凡有人上台讲经,大家一致拥护,不可存校量之心,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
菩萨都有谦虚的德行,无尽意与观世音,同样都是大菩萨,无尽意为推崇观世音,屈自己,崇别人,供养观世音。
又如维摩诘,是十地菩萨。弥勒,是一生补佛位菩萨。弥勒为推崇维摩诘,便屈己崇人,说我不敢去问疾。其实他是一生补处菩萨,那是他的谦德。
有一句话,大家要记住──谦谦君子。君子人是谦恭和蔼的,处处行动表现和蔼。
谦恭和蔼,要有节度,不可太过度。讲「礼」,一定要有「节」。譬如说,给自己的师父写信,或给自己的戒师父写信,应写上某下某法师。一般法师,称法师就可以了。
南亭法师说过,对自己剃度师,要搭衣顶礼。其它人,可不必搭衣。如果是上一辈老和尚来,为恭敬,也可搭衣。
再一项,师父面前,不可与同辈互相顶礼。这是简单的礼节。
培养道人心
今天和大家讲,培养道人心。
末法时期,不管外面怎样,我们不图名、不图利,不闹大派头,不图世间荣耀,老老实实地持戒念佛,学佛的戒定慧,学佛的经律论。
古人说为法忘躯,我们能学法学律,于愿足矣!
不要看见外面的大派头、大荣耀,起羡慕心,不可以的。要把它看淡。我们总觉得修道人,不应该妄求。人家求名求利、求大派头、求世间荣耀,他们去求吧!我们不够资格。希望大家记住,不求名不求利,不求大派头,老老实实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念佛人,默默无闻的学佛人。老老实实地念佛,老老实实地学佛,忠于佛的戒定慧、经律论为主,这叫道人心。心不可旁骛,看见外面的情景,心动了,不可以的。
我们无道无德,今天能够疏食可以果腹,粗衣可以蔽寒,于愿足矣!还求什么呢?衣服虽然不好,也冷不着热不着,应该知足!
各人深深体验自己道德有几分啊!能接受这些供养已经是登天的享受了!所以希望大家培养道人心。
修道人处下不处高
希望大家持戒念佛,惜福利生。修道人处下不处高。佛说过,高者必堕。老子也说过,修道如水,大海处下,才成其为大。
不可要求处处比人家高,要名要利,名利二者绝对要不得。我活这么大,看得太多了,不管是大人物或小人物,都在最鼎盛时堕落下来的。
大家千万不要处高,修道如水一样,大海在最下、最低,才成为大海。
修道人不可要求享受,须是要求修功德,断业障。不可要求享受,享受损大家福报。
譬如说,这次给我盖房子,是因大家再三要求,看你们孝心,不好勉强、违背你们,但,也不敢独住,管叫它「会议室」,会议室是什么?就是将来我们的「羯磨堂」,作羯磨的地方。
所以房子盖起来以后,我题为「莲乡」,也就是我归故乡的地方。会议室,要铺地砖;佛堂,要铺地砖。我住的地方,不要铺地砖,就水泥地已经很好了。房间摆设,旧东西就可以,不可做新的。我用的架子,慧修钉的,就很好用了,千万不要富丽堂皇。
大家记住,修道人要处下,不处高。
大家要发心,愿一切众生得离苦,我受疲劳。
心愈下道愈高
出家人心愈高,道愈下。心愈下,道愈高。
大家记住,心必须要下,道才能增高。如果心高的话,道低落了。印光大师说,看一切众生皆是菩萨,唯我印光实是凡夫。所以,修道人心不可高,心要下,道才能增高。
所谓心高,是我慢。心下,是没有我慢。你们有很多人,我慢心重,不知道这障道之法。
我慢有两种,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执,生烦恼障,障涅槃。法我执,生所知障,障菩提。
如果根据八个识,分别有三量,现量、比量、非量。现量,是第八识、前五识,都是现量界;比量,是第六意识;非量,是第七末那识。所以,非量无一是处,皆是邪慢。如是落入非量,就造恶业了。
佛说一切法无我、无我所,执着我、我所,皆是非量。三涂之众生,皆是非量界的众生。
所以大家如果产生我慢,在佛道就没有成就了。从今以后记住,心愈下,道愈高;道愈高,心愈下。如果心高生我慢的话,是恶道众生。
忠厚与聪明
今天和大家讲──忠厚与聪明。
忠厚为体,聪明为用。如果一个人专用聪明,很危险。专用聪明,好比一把利剑没有剑柄,很危险。
一切事业成功,成功在忠厚,不成功在聪明。
什么原因呢?一切事业的成功,要靠苦干、实干,才得成功。忠厚的人,可以苦干、实干;聪明的人,不会苦干、实干。遇到事情,观望、取巧,是聪明的人;避重就轻,是聪明的人。所以事业的成功,在于忠厚,不在聪明。
同时聪明的人,多是不重道德。因为没有道德的缘故,凡聪明的人,差不多前途多乖。只知道用聪明,不能利益众生;忠厚可以护持常住,说法、利生。聪明的人,因为他取巧的缘故,没有真诚心,所以不能护持常住,也不能说法,不能利生。纵然说法利生,皆是假的。所以只知用聪明的人,不吉祥。世间法也说过,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
所以大家要忠厚。如果是忠厚又聪明,聪明而忠厚,可以算是一位僧才。这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希望大家切实检点,使自己的修养一天一天进步。
慈悲喜舍
谦受益,满招损,修道人应该谦恭和蔼。
别人有长处和功德,应该起随喜心,赞叹助成。助成别人的功德,就是无量功德。千万不可对别人的功德起观望心,观望其成败。尤其不可起嫉妒心。
菩萨有慈悲喜舍,大家要知道。
如果一念嫉?别人的功德,嫉?别人的成就,恶报要你自己受。
希望大家检讨自己,磨炼自己。
除我利人
遇到事情,不要考虑我,先考虑人,此为菩萨度众生。一考虑人,有两种心:一、慈心、二、悲心。希望大家切实修行。
人和人相处,临头的问题是利害,有利害则起争执。我不起,则无事,此为菩萨度众生。
考虑别人,叫众善奉行,是度人、利他、福具足;不考虑自己,叫诸恶不作,是自度、利己,慧具足。
我看你们都「我」心太重。我怕你们起「我」心,才规定不串寮。自己在寮房,起我心,还没现行;一串寮,就起我心(懊恼或欢喜),六尘所对皆是我。
菩萨住深山,不见人,除我心。大家能有这地方修道,为什么不好好修?这是大家的福报(大福报)。
大家都很可怜,自己找麻烦;若不自找麻烦,要怎么清净,就怎么清净,甚至可以清净到西方极乐世界。
怎么能享受这种清福?不起十恶业、不起贪瞋痴、不起贪、不起我就得到。
大家记住:要除我,为别人,这是菩萨度众生的心肠。菩萨大慈大悲的心肠,如父母。要有为天下众生父母的心肠。
*******
△为人处世,不管在家、出家,遇到强梁之人,我们让他三分;遇到软弱之人,我 们敬他三分。和平相处。这样,就家庭和平、社会和平、世界和平。
△遇到事情,不要先想我,要想对方──这样作,他过得去,过不去?
△不管别人对自己如何,自己一定对别人好,则可以改变恶的报应。
△因缘不同,不管好因缘、坏因缘,总结善缘。
△一切是因缘,离开因缘没有一切,因缘是自己造的!不结恶缘,是上智(不受苦);已结恶缘,要忏悔(以后再不结恶缘)。结恶缘,忏悔,可减轻。恶缘之结,在不如实知。常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教人,不如感人(感能化故)。教用智,感化用德。一切是是非非产生于「我」,心好就变了,一切唯心造。
众生忍法忍。
佛说修道人的性,如调柔金。忍的功德最大,初修是忍,久修成定。忍有两种,众生忍、法忍。对众生要忍让柔和;对一切法要忍,不为其所动。众生忍可以结善人缘;法忍可以结善法缘。善的人缘,可得无量福;善的法缘,可得无量慧。久久修习,福慧渐增,有一天福慧圆满,成就无上佛道。大家千万不要起我慢心,我慢心就把福慧功德破坏了。我慢心一起,不能柔和忍辱,生忍、法忍皆没有,福慧不得成就,佛道不得完成。过去所造的恶业,要至诚忏悔,对佛菩萨至诚忏悔。你们都知道,忏悔,要对僧众忏悔,现在我们办不到,唯有对佛菩萨至诚忏悔。忏悔过以后再不犯。如果忏悔以后再犯,恶性不改,要知道,纵经百千劫,业果报不失。大家要起戒惧心。
*******
△要体会人生,不要求如意。不如意时,正好领略人生,享受人生,体会其中滋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饿三分,饭正好吃;冷三分,衣正好暖。最安乐时 ,是忙过以后,可以休息之时。大家要好好体会人生,领略人生。
肆、趣解脱门
《一、脱离惑业》
修学佛法要求解脱味
修学佛法,要求解脱味。什么是解脱味呢?没有烦恼,是解脱味。没有业障,是解脱味。所以大家不要妄起烦恼、妄造业障,不得解脱味。
如果广说,凡是系缚众生的,不得出离,不得解脱味;没有系缚,出离生死,皆是解脱味。
贪瞋痴,不得解脱味,所以大家要断贪瞋痴;杀盗淫,不得解脱味,大家要断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不得解脱味,大家要断口四过。
再说起来,得解脱味者,没有疾病。再说深一点,得解脱味者,不老、不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解脱味。无生法忍,是解脱味。大家念阿弥陀佛,因地解脱,命终以后往生西方,果地解脱,都是解脱味。
出家学道,在家学佛,应该追求解脱味。这个解脱味,介绍大家一本经,上面讲很多──大般涅槃经。
或者有人说:「古德讲无缚无解,你怎么总讲得解脱味呢?不是说,没有缚没有解吗?」不错,大家要分清楚,那是在净法边说。有缚有解,在染法边说。
如果在清净法边,说有缚有解,坏法性;如果在染法边,说无缚无解,坏功德。坏法性,不得智慧;坏功德,没有福报。福慧两足,不可偏执。佛有无量功德,度无量众生,如果没有解脱,怎么会获得?佛法身常住,如果说有缚有解,怎么能会法性?
大家记住,禅宗说无缚无解,从净法边说,法性上说;有缚有解,从众生边说,度众生自然有缚有解。
譬如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呢?愿一切众生皆成佛。如果没有解脱功德,怎么能使众生成佛?大家要深入佛法,不可偏执。
心清净
不管修行什么法门,要心清净。佛寺门中有一样要做,就是心清净。如果大家心清净,和佛法相应。不清净,你修什么法门都是假的。
心怎么清净法呢?心要没有烦恼,自然清净。大家有烦恼没有?你可知道什么是烦恼?不高兴、瞋恨心是烦恼。高兴、欢喜心也是烦恼。总而言之,起心动念就是烦恼。如果你是心清净的人,心不会动,这就是佛法。
烦恼有几种呢?烦恼广说,有无量无边。略说,有十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瞋、痴,要知道十恶业,是十种烦恼,清净心的人、念佛的人要戒除他。
再微细讲,十种烦恼从那来?他从我念来。大家我执心太重,一定生烦恼。
佛法无量无边,下手功夫,在你自心清净。自心清净就是十恶不犯,十恶不犯最起码出三界,了生死。再深的讲要破我执,破了我执就破了无明,破了我执可究竟无上菩提。
我们学佛有一条路线,第一个十恶业不犯,起步了。第二个人我执、法我执戒除,可以成佛。所以说这条路一直到成佛。
记住!心清净。清净心产生有几个方向。第一个对一切众生要起大慈大悲心。顺我的众生,要起大慈大悲心。第二个对违背我的众生,要起柔和忍辱心。第三个就深了,慢慢十恶不犯,去我执,求无上菩提。大家能记住,能做得到,保证一辈子受用无穷。千万不可计较人我是非。如果你与人计较,你没一天心放得开,那你天天从烦恼中过。
*******
△修与不修,证与不证,自己知道,别人也看得出来。烦恼轻了没有?是非心轻了没有?名利心轻了没有?计较人我是非心轻了没有?轻,自己知道进步了,别人也看得出来。
恭敬一切
大家对一切法师、一切众生,要起恭敬心,不可生我慢心、贡高心。
什么叫起恭敬心呢?所谓起恭敬心,并不是对善、恶不分明,那叫愚痴,不是真正恭敬。
所谓恭敬心,对善明善,对恶明恶,对是知是,对非知非,可是没有贪瞋痴心。
不以贪心,对一切众生、法师。不以瞋心、痴心,对待一切众生、法师。这叫恭敬一切。成佛之道,从此上去。
虽然恭敬一切,知善知恶;虽然知善知恶,恭敬一切。希望大家坚持戒律,养自己的慧命。
什么是慧命呢?慧命者,法身也。大家谈到法身,都知道,法身者,无性为性,无相为相,诸法实相。对这个法,一切心不住着。对善知善,不住着;对恶知恶,不住着。
怎么不住着呢?没有贪瞋痴心,为不住着。虽知善,对他不起贪瞋痴心,于亲平等。虽知道是恶,于恶不起贪瞋痴心,于冤平等。这叫冤亲平等。
不起贪心、瞋心、痴心。不起贪心、瞋心,则冤亲平等;不起痴心,则自心清净。这是你的法身,你的慧命。命终以后,不管你到那一道,它始终跟着你。有一分法身慧命,它永远跟着你,使你得到利益。
1985年第三期第四天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谓心平,就是心清净,心清净,就是心无所住,乐的时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时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乐的时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7
1986年第二期第二天打佛七要忏悔,平时大家在家里,也要时时忏悔。发忏悔心,才得往生。因为我们无始劫来,轮回六道,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起惑造业,以致落入苦道。大家忏悔的时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7
这几天很冷,正象征着我们修行,有一句话「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大家念佛七天,要不嫌辛苦,精进努力,希望大家都有得力之处。打佛七是勇猛精进,克期求证,和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6
念佛平时要精勤,临命终时才有用。所谓精勤,就是随缘随力,记起来就念。不可以高兴了,念得很用功;不高兴,就放下了。一曝十寒,要不得。临命终时,我们业障深重,恐怕免不了有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6
1985年第三期第五天本来不应该多讲话,应该教大家尽量多念佛,因为佛七眼看就要圆满,不过,今天加香,不得不提醒各位。今天晚上开始加香,希望大家要捍劳忍苦,尽量念佛。所谓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6
向着一个地方掘下去,一定见水。如果东掘掘,西掘掘,处处有始无终,永不见水。所以,修念佛法门,贵在一心专注,一句佛号念到底,不换题目。有一些人贪心太重,看见人参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6
观因缘品第一「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称为「八不中道」。第一品,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6
绪言般若的义理甚深,出生三世诸佛及诸佛无上菩提,是学佛人根本之学。《大般若经》卷第四百四十三云,甚深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是世间诸法实相。甚深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出现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净土法门,教理甚深。佛无问自说,并且说,如此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法华经说,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约诸法来说,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卷上「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共大比丘僧五百人俱。菩萨九万二千人。其名曰众德庄严菩萨摩诃萨。师子游步菩萨。光无障净王菩萨。高山顶自在王菩萨。爱喜净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佛七讲话 第五集七十八年第二期第一天 发之于心还之于心经上说,有两种念佛,一种是观想念佛,一种是持名念佛。净土宗初到中国的时候,多修观想。善导和尚以后,就修持名念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圆觉经 述要 第三卷智谕法师【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盘。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于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中,先讲三观单修。今讲单修奢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净土持名一门,收机最广。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持念佛名。尽虚空遍法界,不出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翻译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横遍十方,无量寿就是竖穷三际。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5
性缘问题之申论五、与种子识的关系佛灭后九百年间,天亲菩萨出世,造唯识三十颂,乃有唯识宗兴。天亲菩萨造颂已,未及为长行广释,即便取灭。后有十论师释此颂,十论师,护法,德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第四十三次修学师父:佛法,大家要知道,不可思议的,确实有闻思修证四个阶段,你假实际修行 ,就知道了。真心起修行以后,在平常日用,做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总持品第八「尔时地藏菩萨从众中起至于佛前。合掌跪而白佛言。尊者。我观大众心有疑事。犹未得决。今者如来欲为除疑。我今为众随疑所问。愿佛慈悲垂哀听许。佛言。菩萨摩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夏雨清凉解要 九离开法身、慧命,叫业报身。什么是业报身呢?起贪瞋痴心,造诸恶业,一定受业报身。业报身,叫业系苦,落入惑业苦。如果不起贪瞋痴心,就得法身、慧命,脱离惑业苦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句解唐三藏法师玄奘译释智谕作解心经译本甚多,唯玄奘大师因缘殊胜,且译笔简洁,古今独多采用。今作句解,亦采玄奘大师译本。此经翻译,计有鸠摩罗什译本,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4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第五十六次修学普觉章「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3
释经文「观自在菩萨。」此经鸠摩罗什大师及玄奘大师译本,均简集纲要,唯取正宗分,略其序分流通分。余家所译,皆有序流二分。观自在菩萨,亦曰圣观自在菩萨。旧时罗什大师译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3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威德自在章▉第三十八次修学「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 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03
《中论要解》第一卷--观五阴品第四中论要解 作者:释智谕观五阴品第四问曰:汝云若破于见,则为破见者。然经说有五阴法,五阴和合为人。云何无见者呢?答曰:五阴皆空也。[若离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3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三相品第七(下)汝先言生住灭无无穷过,以本生生生生,生生生本生。今复言生时生,若生时有生者,应生本生及生生。汝既曰本生生生生,生生生本生,何得更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3
《中论要解》第四卷--观四谛品第二十四(上)中论要解 作者:释智谕观四谛品第二十四外人问言:众生以四颠倒,造作集而致苦报。若不颠倒,则修道可以证灭。故破四颠倒可证四谛,证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3
第三节清凉的华严心要观与三圣圆融观清凉的华严心要观,是在答唐顺宗所问心要法门时,结合禅宗思想,解说华严心要,大意如下: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9
猛火中的清凉从前有一位常年在外经商的人,因年关已近,於是提著行囊准备回乡与家人团圆。在路上突然想起妻子终年辛苦持家,应该买个礼物慰劳她一下。於是商人来到了市集,走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1-21
清凉文益禅师悟道因缘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罗汉桂琛禅师之法嗣,俗姓鲁,余杭(今浙江杭州)人。七岁时从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出家,二十岁于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开元寺受具
佛教故事: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时间:2024-01-18
猛火中的清凉从前有一位常年在外经商的人,因年关已近,於是提著行囊准备回乡与家人团圆。在路上突然想起妻子终年辛苦持家,应该买个礼物慰劳她一下。於是商人来到了市集,走来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时间:2023-08-16
修行到后来就发生轻灵。越来越轻灵,身体的障碍没有,心理上烦恼越来越轻了。由薄到轻,安祥。这个安祥是身心都安祥,就叫轻安,轻安是有现象的。气脉通了才能达到轻安,轻
和尚家风时间:2023-03-01
视频播放地址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593079636257767430
自在罗汉时间:2022-09-01
三宝颂唱:黑鸭子合唱组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南无佛陀耶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南无佛陀耶您是我们的救主您是我们的真理您是我们的导师您是我们的光明我
自在罗汉时间:2022-08-28
自在罗汉时间:2022-08-15
自在罗汉时间:2022-07-26
自在罗汉时间:2022-07-25
当传统与创新相遇,总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文创雪糕,就是这股特别的火花之一。近年来,文创雪糕在各个热门景区备受追捧,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历史文化突
师父曰时间:2022-06-27
第一天 万缘放下单提佛号今天是佛七第一天,要和大家讲的是,如何打好这次佛七。要想打好佛七,必须万缘放下,至诚恳切单提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不过要想提起佛号,并不是一
智谕法师时间:2022-03-17
由于受到吹袭台湾超强热带气旋的影响,这两天香港气温上升至入夏以来最高点,14区空气污浊爆表,昨天35度,今天37度(7月9日);盛夏毒暑,热恼难耐,感觉就好像进入了一间
宽运法师时间:2021-10-01
原文:古人云:热乱场中,难当冷眼。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出入其中者,靡不为其烧煮。若从烈焰中觅得一片清凉地,非冷眼人不能得。苟能当下一念清凉,顿见大地皆冰,自不
憨山大师时间:2020-12-30
问:“清凉”、“润泽”,不可以“劫火不可使其热、涸”等销之。何则?万法从缘,变化不测。真如性非生灭,尚自随缘。净土虽曰唯心,宁无转变?若不转变,是顽碍物,何足为
佛学入门时间:2013-12-19
佛号让地狱变清凉佛陀证得无上的佛果以后,很多人跟着出家学道。在佛陀的教导下,很多人成了罗汉,解脱生死的痛苦,到处可以自由自在地往来,一点不受障碍。在这一群阿罗汉
佛教故事时间:2014-02-14
你听说过复制快乐吗?你知道如何播种快乐吗?你知道“傻人”为什么有福吗?《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与梁惠王有这样几句对话,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
汉传法师时间:2014-09-26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棉花是磨不出刀子来的。人的一生,经历了种种的磨难、种种的痛苦,才会知
汉传法师时间:2015-04-04
五台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之清凉道场。以寺院众多、圣教灵应而为全世界佛教徒所崇拜。每年夏季,来自全国各地的僧人们到此结夏安居,清净修行。来自
新闻资讯时间:2015-04-08
自古以来佛家有一句成语说:“一子持斋千佛喜,九玄七祖能超生”这倒是事实。一句佛号能消灾解怨,凶煞之地化为清凉。诸位假若不相信我就举一事来证明。这事是发生在新竹文
大德居士时间:2015-06-05
一九八五年第二期第一天 持念佛名 一心不乱今天是我们佛七第一天,先告诉大家,为什么打佛七,怎么样打好这次佛七。要是你不知道打佛七的目的、那末,在这次佛七中,是用不
汉传法师时间:2015-06-16
经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自2004年起开始举办宗教学(佛学方向)专业高等教育全日制自考助学专业教学班。清凉书院与2014年9月和扬州大学
新闻资讯时间:2015-07-15
定情锁(图片来源:国际在线)[原标题]夏日峨眉“三大游” 天赐“凉缘”等你来世界著名景区四川峨眉山除了拥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外,亦以清凉著称于世。炎炎夏日已经到
其他文章时间:2015-07-22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
其他文章时间:2016-01-19
红尘已是夏,五台春始发;5月,一禅与您一起重走,朝圣清凉圣地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修行道场。梦参老和尚一百多岁,在五台山弘法,他说:“能来五台山,起码要修七辈子的
其他文章时间:2016-05-10
营员风采(刘青 摄)“初发心菩萨绕清凉”活动至今,可以说已经进入“白炽化”阶段,大家在朝拜过程中也不断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真实的朝拜吧!陈
其他文章时间:2016-06-17